《无声告白》:真正的成熟,从三次放下开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无声告白lydia 《无声告白》:真正的成熟,从三次放下开始

《无声告白》:真正的成熟,从三次放下开始

2023-12-14 08: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 | 樊登读书 · 云淡风轻

主播 | 樊登读书 · 童童

✎ 解读预告

遇见 · 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各位书友晚上好,欢迎来到由樊登读书出品的读好书栏目《遇见》。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书,是2014年美国亚马逊最佳图书——《无声告白》。

种族、家庭、婚姻、人际关系。

这些东西不只在美国发生,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在所有人的生活中上演。

曾几何时,网上流传着一段很火的话:

每个人的三十五岁都会死一次,有的人会找到答案,重塑自己,有的人不会,将错就错了。

感动全美的小说《无声告白》,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中年人自我毁灭与重建的故事。

花季女孩莉迪亚,活在压抑病态的家庭环境中,最终选择了溺水自杀。

而她的死,却换来了父母的觉醒与重生。

人到中年,他们透过女儿的悲剧,第一次直面了真实的自己。

之后,他们“埋葬”了过去不堪的自己,在重建家庭的过程中,也实现了一次重生。

当我们从这对夫妇的视角来看待这个故事,不仅会发现究竟是什么酿成了悔恨和遗憾,也会明白:

当生活只剩一地鸡毛,身处其中我们又该如何重新来过?

放下比较,为自己而活

女孩莉迪亚未出事之前,表面上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

她是家中老二,父母寄予她全部的希望,视她为掌上明珠。

父亲詹姆斯是哈佛研究生,但高学历的他却一直自卑不快乐。

作为华裔第二代,当年詹姆斯的父亲顶着假名从中国进入美国加州,在一所学校当锅炉工,母亲则只能做餐厅女工。

聪敏勤奋的詹姆斯顺利通过了苛刻的入学考试,之后一路学业开挂。但他总是心事重重,郁郁寡欢。

因为他是全校唯一一个黑眼睛黑头发的黄种人,别人视他为异类。

他时刻感觉到周围人的排斥,为了能融入白人圈子,他会在别人面前刻意回避父母,不敢和父母讲中文,因为怕口语不纯正。

为了能和身边的人有话题,詹姆斯甚至不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古生物学,而选择了最典型的美国文化课题牛仔。

就连结婚对象,他也是选择一个普通而纯正的美国人——玛丽琳,因为她可以完美地融入人群,普通而自然。

詹姆斯看似在积极进取,其实他的内心,一直处于矛盾和痛苦中。

就像有句话说的:你所拼命追求的,就是内心最匮乏的。

一个人总想证明自己,获得外界肯定,本身就不成熟。

因为,这条通往“荣誉”的捷径同时也通往“自卑”和“自苦”,将使人失去真实和自我。

詹姆斯以为与一个美国女人结婚可以摆脱身份歧视;但在孩子身上,他又看到了痛苦的延续和传承。

他和妻子一起控制孩子,希望孩子活成他们希望的样子。

结果,孩子为了迎合他们,活得沉重抑郁,最后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

他用尽全力向外求,最终却丢失了自我。

直至他停止向外索求,开始关注内心,才看见自己痛苦的原因。

他发现,人只有放下比较,活在当下,才会获得内心的觉醒,找回真我。

房子、事业、感情... ...每个人年轻时都曾在外界的攀比中迷失过。

走过半生,我们终将明白:人是活给自己看的。

外界所定义的完美、成功、光鲜都是虚的,真正能决定你生活的,永远是你内心的感受。

毕竟,世界是你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放下期待,无条件地去爱

故事中,詹姆斯和玛丽琳夫妇一直对女儿莉迪亚充满期待。

希望她达成他们的意愿,成为他们想象中完美的孩子。

作为父亲,詹姆斯心头最大的愿望是女儿获得别人的肯定,得到社会的尊重;

作为母亲,玛丽琳把无法当医生的人生梦想强加在女儿身上,疯狂地控制着女儿。

一方面是父亲不厌其烦地查问自己的社交情况,唠叨着要主动融入,多结交新朋友;

一方面是母亲严厉掌控自己的学习,看她稍微松懈就咆哮开骂。

绝望的莉迪亚,不敢也无力去反抗。

她小心翼翼地过着自己的童年,甚至觉得自己像个没有知觉的机器人。

在外人眼里,她是幸福的,享受着双亲全心的栽培和满满的宠爱。

然而在她心里,却有一道无法弥合的裂痕。

为了讨母亲欢心,她强迫自己学不喜欢的医学,做自己最讨厌的数学题,言听计从,毫不违逆。

她还会在爸爸面前,假装跟不同的同学打电话,故意表现聊得非常开心。

可事实呢,开心是假的,电话是没有拨号的。

当父母把完美的期待套牢在孩子身上,就是一场家庭悲剧的开始。

而真正成熟的父母都懂得:我是爱你的,你是自由的。

还记得大魔王邓亚萍吗?她是杰出的世界冠军。

但在教育孩子时,她却没有“冠军”的期待。

她从不绑架孩子去做他不喜欢的事,而是让孩子自主选择,然后做孩子的“最强助攻”。

明明知道打乒乓球好,但是,她允许孩子兜一圈“弯路”——打篮球、玩电竞。

孩子尝试后,知道自己不合适,做不到,选择回来,死心塌地打乒乓球。

结果,9岁练球14岁就拿到单打冠军。

“冠军”妈妈放下完美期待,没有陷入角色的“坑”。

如果说放下比较,是对自己的救赎,那么放下期待,则是对身边人的救赎。

胡因梦曾说:

想要维系一份情感,期待越少越好,若是没有任何期待,便能无条件的爱。

唯有放下期待,去爱一个真实的人,才能收获真实的感情。

放下执念,才能治愈人生

莉迪亚的死,让父母痛入骨髓,深蚀肺腑。

在寻找莉迪亚的过程中,父亲才渐渐了解女儿真正的生活。

他震惊地发现,看似朋友众多的莉迪亚竟一个朋友都没有。

那些平时的聚会,竟是在他面前的种种表演秀。

詹姆斯这才痛苦领悟到,女儿一直戴着假面,活在讨好别人的扭曲模式里不能自已。

也是这时,他和妻子才终于发现一个痛心疾首的事实:是他们自己杀死了女儿。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过:

人们会想尽办法,各种荒谬的办法,来避免面对自己的灵魂。但只有直面灵魂的人,才会觉醒。

痛定思痛的詹姆斯终于放下隔阂,和妻子敞开心扉,互相接纳。

他们放下期待,不再“绑架”孩子,把注意力拉回自身,不再强融白人圈子。

玛丽琳开始疗愈自己,摆正角色,准备把全部重心放在自己小家庭上。

之前被忽视的小女儿汉娜,成了他们和哥哥放在心尖的宝贝。

母亲会温柔地吻她,父亲和她玩和姐姐以前玩过的游戏,哥哥会跟她分享小秘密。

虽然,家还是那个家,但是他们之间,开始有了爱和温暖的流动。

他们所做的种种,让这个家从无声告白变为温情的告白,用温情重建一个崭新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幸福的家。

通过失去的淬炼和洗礼,他们也实现了灵魂觉醒和自我救赎。

詹姆斯一家没有把自己钉在十字架上,而是直视死亡,接受事实。

莉迪亚用无声的告白,在他们心头炸响惊雷。

逼使他们正视现实,激发生命潜藏的能量,走出废墟,拥抱改变。

让父亲成为父亲,母亲成为母亲,让家充满爱与温馨。

就像情景剧《百年酒馆》里的一段对话:

客人感慨:“不管生活有多惨,大多数人都不会选择按关闭键。”

酒馆老板Peter回答说:“因为生活也有可能变好。”

没有不可结束的沉沦,没有不可痊愈的伤疤。

放下执念,才能迎来新生。

写在最后

生活,总是布下重重迷阵。

相比选择一条正确的路,更大的挑战是:

当你发现在竭尽全力克服万难之后,踏上的却是一条歧途或末路,该如何说服自己掉头、重新开始。

可转念想想,人生漫漫,谁又能永远走在正确的路上。

大家都犯过错,也都脱胎换骨,詹姆斯和玛丽琳可以,你也可以。

如果生活只剩一地鸡毛,那就把鸡毛扎成掸子。

人生无法重新来过,但我们总能去弥补能弥补的,掌握能掌握的。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作者 | 云淡风轻。时光如酒,落笔微醺。

排版 | 郑向北

图片 | 图虫创意

音乐 | Hans Zimmer-Tennessee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