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性淀粉,越吃越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抗性淀粉 抗性淀粉,越吃越瘦!

抗性淀粉,越吃越瘦!

#抗性淀粉,越吃越瘦!|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目录导读:

一、抗性淀粉

食物中的淀粉有两种,一种是容易被人体消化的,另一种则不易被人体消化,这种不易被人体胃肠消化的淀粉就叫做抗性淀粉

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又称抗酶解淀粉,难消化淀粉,在小肠中不能被酶解,但在人的肠胃道结肠中可以与挥发性脂肪酸起发酵反应

抗性淀粉存在于某些天然食品中,如马铃薯、香蕉、大米等都含有抗性淀粉,特别是高直链淀粉的玉米淀粉含抗性淀粉高达60%

这种淀粉较其他淀粉难降解,在体内消化缓慢,吸收和进入血液都较缓慢。其性质类似溶解性纤维,具有一定的瘦身效果,近年来开始受到爱美人士的青睐

二、抗性淀粉的作用

也许有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既然不消化,当然人体也就无法吸收,那还能发挥出什么有益的作用来呢?

其实,这正是抗性淀粉的独特之处,它虽然类同于膳食纤维,却有着比膳食纤维更为广泛的保健意义,被众多学者公认为“近年来碳水化合物与健康关系研究中的一项最重要的成果”

抗性淀粉与膳食纤维一样,不像其他碳水化合物那样容易被肠道消化吸收,它本身含热量极低,却能填饱肚子,而且饱腹作用较为持久,进而能收到节食瘦身的效果,故而对肥男胖女特别适宜

三、抗性淀粉的分类

目前,根据淀粉的来源与人体试验结果,营养学家将抗性淀粉分为4大类:

1.粮食加工中由物理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品种

如半熟及未碾碎的谷物等

2.某些食物的天然形态

如对抗淀粉酶的生土豆和青香蕉等

3.化学结构改变造成的变性或者老化的淀粉

4.经过特殊工艺加工或基因改造,导致食物中增加的抗性淀粉等

四、富含抗性淀粉的食物

有资料显示,土豆、香蕉、通心粉、青豆、豆片、玉米等为其“富矿”

五、抗性淀粉的影响因素

食品中的抗性淀粉含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加工工艺(如颗粒大小、软硬、稀稠等)以及烹调方法(烹调时间、温度、压力等)的影响力最大

1.土豆

生土豆抗性淀粉含量高达75%,

而煮熟了的土豆仅含3%,一旦冷却又增加到12%

2.薯类

生薯内含抗性淀粉50%~60%,而熟薯类降至7%

3.米面

由于现在的工艺打磨的很是精细,抗性淀粉含量几乎微乎其微

六、常见10种抗性淀粉食物1.香蕉

用量:中等,为18~20厘米

抗性淀粉:4.7克

推荐三种瘦身食物搭配:香蕉玉米松饼;香蕉浆果面包;香蕉枫糖浆冰砂

2.燕麦

用量:1/2杯,未熟的

抗性淀粉:4.6克

推荐三种瘦身食物搭配:野生蓝莓燕麦烤薄饼;香蕉燕麦巧克力饼干;燕麦奶茶

3.白豆

用量:1/2杯,煮制的/罐装的

抗性淀粉:3.8克

推荐三种瘦身食物搭配:鸡肉白豆菠菜汤;白豆 蔬菜 迷迭香;白豆 烤制的浸泡的大蒜

4.小扁豆

用量:1/2杯,煮熟的

抗性淀粉:3.4克

推荐三种瘦身食物搭配:姜味扁豆汤;干酪扁豆汉堡包;洋葱菠菜炖扁豆

5.土豆

用量:一个土豆,直径5厘米

抗性淀粉:3.2克

推荐三种瘦身食物搭配:土豆芝麻鸡肉沙拉;柑橘橄榄酱烤土豆;土豆沙拉

6.大蕉/芭蕉

用量:1/2杯,煮制

抗性淀粉:2.7克

荐的瘦身食物搭配:蜜制大蕉

7.鹰嘴豆

用量:1/2杯,煮制的/罐装的

抗性淀粉:2.1克

推荐三种瘦身食物搭配:地中海鹰嘴豆馅饼;鹰嘴豆 花椰菜 猫耳朵(面团);鹰嘴豆菠菜

8.薏米(珍珠大麦)

用量:1/2杯,煮制

抗性淀粉:1.9克

推荐三种瘦身食物搭配:葫芦瓜 龙虾意大利饭;辛辣香肠 大麦 蘑菇汤;大麦黑豆沙拉

9.全麦面食

用量:1杯,煮制

抗性淀粉:2克

推荐三种瘦身食物搭配:全麦通心粉 蘑菇;全麦面食 土豆辣酱 冬蔬;快炒通心粉 乳酪 胡瓜

10.屯屯麦适糖米

用量:1/2杯,煮制

抗性淀粉:1.7克

推荐三种瘦身食物搭配:适糖米翻炒牛排;适糖米炖牛肉;龙舌兰 龙虾 适糖米

七、饮食建议

1.虽然抗性淀粉有助于减重,但并非主食都可以用抗性淀粉来取代

特别是肠胃系统较虚弱的人,摄取太多抗性淀粉恐怕会有消化不良、胃痛的可能

这类人建议可取一餐替换成抗性淀粉即可,并多补充水分、促进新陈代谢

2.增加上述富含抗性淀粉成分的食物在餐桌上的比例,如土豆、玉米,杂粮等

3.能够生吃的食物尽量生吃,如香蕉、红薯等

4.改善食品加工工艺,大米白面尽量不要打磨的太过精细,保持一定量的糠麸,一方面避免粮食的浪费,一方面增加抗性淀粉等其他营养素比例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表的所有文章仅作为科普知识分享,不能取代专业的医疗建议,如有病患不适,请及时就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