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蓝釉小瓶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2024-06-16 12: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扬州博物馆有件镇馆之宝——元代祭蓝釉白龙纹梅瓶。

1976年,扬州机械厂工人朱立恒思前想后,还是决定把珍藏了几代的一个大瓷瓶拿到文物商店,讨价还价后,卖了18块钱。他隐约知道这是个值钱的宝贝,但他不知道,后来一家法国博物馆开出了40亿的天价。

朱立恒祖上几代都在朝廷为官,这只梅瓶据说是皇帝的赏赐之物,朱家人视若至宝,小心珍藏,只有逢年过节才会拿出来看看。朱立恒的母亲非常喜欢这只梅瓶,文革时为了保护它,用墨水将白龙涂黑,拿棉布里三层外三层、严严实实地包裹了塞在床底下。

1976年,唐山大地震,举国哀恸。朱立恒担心梅瓶放在床底下不安全,加上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经济困难,他犹豫再三,瞒着母亲把梅瓶拿到了扬州文物商店。当时接待他的工作人员认为这是一只清朝雍正时期的梅瓶,给出了16元的收购价格,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18元成交。扬州博物馆又以3000元收购了这只梅瓶。

后来,北京故宫文物专家冯先铭先生来到扬州,他小心翼翼地观着看眼前这只梅瓶,激动不已:小口、短颈、丰肩、收腹、瘦足、火石红砂底、纯净如蓝宝石般的钴蓝釉……这是典型的元代特征!从此,这只梅瓶为世人所瞩目。

扬州博物馆给这件镇馆之宝以最高礼遇:为它专设了300平米的展厅,用特制的塑料支架保护和固定,外加玻璃罩防护……灯光聚焦于瓶身,美仑美奂,大抵世间好物莫过如此。

2000年,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他是个文物爱好者,尤其钟情中国的古代艺术品,自然不想放过这次近距离欣赏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的绝好机会,他将访问的首站由上海改成了扬州。

其实,梅瓶一开始并不叫梅瓶,也不是用来插梅花的。

梅瓶源于辽代契丹族的鸡腿瓶,这种瓶状如鸡腿,小口、短颈、圆肩、长腹、上粗下细。其口部翻卷易于系绳背水,小口使水不易洒出,圆肩长腹便于多储水。北宋时的梅瓶保留了辽代鸡腿瓶的烙印,但肩部较为丰隆,口部、腹部仍与鸡腿瓶相似。不过,此时的梅瓶不是用来装水,而是用来盛酒的,叫“经瓶”,和宋代的讲经制度有关。

讲经又叫“讲筵”,宋朝时,皇帝会定期请一些通熟经史的大学士当侍讲官,为其讲学(类似于现在的学术讲座),讲完后会宴请侍讲官和众官员并赏赐美酒,盛放美酒的就是这种小口、丰肩、长腹、圈足的瓶子,因此称之为“经瓶”。

除了盛酒,还有人认为梅瓶有佛教供器、陪葬、陈设和插花的功能,但我们从一些考古和传世的梅瓶可以看出,梅瓶的功能在清以前就是盛酒器(清以后更多用来陈设和观赏):

上海博物馆有一只高43cm,口径4cm,底部直径9cm的北宋耀州窑经瓶,其上腹部绘有4个圆形开光,分别内书“醉乡酒海”4个字,妥妥地说明它就是一个酒瓶。

广东省博物馆有只北宋褐彩经瓶,高31cm,口径6.7cm,底部直径7.2cm,其腹中部有4个圆形开光,绘有酒徒的4种不同状态:欲饮、稍醉、大醉和醉卧,形象诙谐有趣,似乎在提醒人们“美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的元代集宁路古城遗址中出土了一个高43cm,口径9cm,底径9.3cm的经瓶,肩颈处阴刻有“葡萄酒瓶”4个字,更是铁证无疑。

1983年,广西靖江王朱履焘墓出土了两只青花带盖梅瓶,打开后,酒香扑鼻而来,里面不仅有中药泡着的酒,酒中还漂着三只未长毛的小乳鼠(鼠本身也是补肾药材,以此泡酒,可以强肾健体)。

把经瓶叫成梅瓶,据说是始于晚清的许之衡,他在《饮流斋说瓷》中说道:“梅瓶口细而项短,……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这大概是对梅瓶小口的一种主观臆想吧!

扬州博物馆的这只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为何如此珍贵?

霁蓝釉是元代景德镇开始创烧的,它一反青花瓷白底蓝花的做法,除了在剔刻火珠云龙的地方施白釉外,通体施蓝釉。这种蓝釉是珍贵的进口青料——苏泥勃青掺入石灰碱釉中,在1280--1300的高温中一次烧造而成。霁蓝釉的烧造对温度要求极高,温度太高会流釉,温度太低则发色灰暗,成品率极低,加上进口青料极其昂贵,因此霁蓝釉只能为官窑所垄断,专门用于祭天,又称“祭蓝”。

祭蓝釉瓷器烧造困难,元朝统治又不到100年,自然传世量极少,目前传世的元代霁蓝釉瓷器不足百件,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更是稀少,目前存世只有3件,另两件分别在颐和园(有裂纹)和法国吉美博物馆(有瑕疵),以扬州博物馆的这件器型最大最完美。

这只梅瓶高43.5cm,口径5.5cm,底部直径14cm,器型高大,肩、颈、口的比例近乎完美,宛如美人垂肩玉立。纯粹的钴蓝釉明亮而深邃,如湛蓝浩翰的宇宙,竹刀剔刻的骄龙鳞甲如铁,趾爪有力,御风而行,卷云戏珠,威猛矫健。

2013年,国家将这件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列为第三禁止出国的文物。

对于朱立恒个人而言,40亿元与18元真的是差了几个银河系,但对于这件国宝梅瓶而言,它找到了最好的归宿。这样大件的瓷器保存极为不易,辗转民间600多年能完整保留下来已是奇迹,只有在博物馆中它才能得到最好的保护,也才能更好为世人所欣赏,了解中国的瓷器艺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