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现场会,为何聚焦定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景观组合 “水利+”现场会,为何聚焦定海?

“水利+”现场会,为何聚焦定海?

2023-08-17 23: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全省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暨“水利+”现场会9月21日至22日在舟山定海召开!

这是在全国上下大抓基础设施建设、全省开启“两个先行”新征程的大背景下,深入践行系统治理(水利+)理念,抢抓机遇、全力以赴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一次部署!

这也是冲刺四季度,决胜赢全年,掀起水利重大项目建设热潮,奋力推进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一次动员!

----------- 剧透分割线 -----------

水利+,到底加什么?

今年8月底,杭州人民翘首期盼多年的东苕溪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工程开工,跑出浙江建设省级水网先导区的“第一棒”。工程将投资58亿元,达标加固堤防共52.9公里,建设成全国防洪标准“第一堤”。“水利+”,加的是安全吗?

2021年,全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会在山乡景宁召开。立足南方典型山区县实际,聚焦小流域山洪防御和幸福河(湖)建设,景宁县7.26亿元,打造生态诗韵的幸福河。“水利+”,加的是生态吗?

台州椒江海塘将海塘融于公园。闸口公园一经开放就成为网红打卡点,酒罐驿站、观景廊桥、沙丘步道等景观尽收眼底,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水利+”,加的是民生吗?

“水利+”,到底加什么?以上几张海报仅供启发思路,明天微信将为你揭晓答案~

水利+,怎么加?定海有说法!

城区内涝顽疾,一直是定海人的心病。每逢强降雨、强台风天气,老城区多地面临受淹风险。

2019年,台风“米娜”正面登陆舟山,定海遭受百年一遇风暴潮,主城区严重积水所造成的损失,让定海人心中隐隐作痛。

2021年舟山先后遭遇了“烟花”“灿都”两个台风袭击,定海城区多处“逢台必浸”的易涝现象开始改变。在本月刚登陆舟山的强台风“梅花”过后,定海终于大大松了一口气。

同样是台风“过境”,同样是在天文大潮汛期间,强风、暴雨、高潮位“三碰头”,定海城区受灾人口与直接经济损失大大减少。这是定海痛定思痛,开出综合施策药方,多措并举连下“猛药”,实施“防洪排涝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向城市内涝“宣战”的结果。

直击病灶 打通城区防洪排涝“大动脉”

地势低洼、自然调蓄空间缩减、城市蓄水能力减弱、河道行洪能力受阻等问题,是导致定海城市内涝多发的主要原因。

2019年,定海启动防洪排涝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以“上拦、西调、中提升、内循环”为核心的定海中心片区排涝提升工程,实施山腰截洪渠拦水、水库联网调水、河道上游强排泵站提升等措施,立体式布局城区防洪排涝体系,争取到今年底使防洪排涝标准基本达到20年一遇,基本解决城区大面积滞涝问题。

五山水利工程总体布局图

化解防洪难题,首先要解决上游来水急的难题。定海以五座山体为主框架,分5个标段建设13.2千米截洪沟,配套建设排水涵管,用智能调控节制闸拦引入城区上游水库或直排入海。

山水汇入后,或沿着涵管直接外排入海,或引入红卫水库进行分流,这就需要“西调”项目发挥作用。“西调”就是通过新建2条总长约2.6公里的分洪隧洞,将红卫、城北、虹桥3座原先各自独立的水库实现库库连通,并配套建设一座14.4立方米/秒的城北水库提升泵站。目前,红卫至城北水库分洪隧洞工程已完成隧洞贯通,城北水库至虹桥水库分洪隧洞工程已完成1736米,待贯通后即可具备调水能力,缓解城区降水压力。

解决山丘来水,平原的自身集雨怎么办?“中提升”的建设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定海瞄准新河、城东河、城关河3条城区主要河流,将泵站前移至上游,并新建新河、卫海、城东河3座泵站,提升老城区应急排涝能力。建成后城区强排总流量将在原有基础上增加80%,增至72立方米/秒,大大提升强降雨天气在高潮位顶托时强排河水出城的速度。

中提升工程新河泵站

与此同时,定海围绕打通地下管网排水瓶颈,依托城市主要道路,重新铺设总长30公里大断面箱涵与管道相结合的主干排水网络,配套推进老旧小区地下管网改造扩容,促进雨水收集、输送、排放高效衔接。

目前,卫海泵站,城东河泵站、新河泵站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地下管网改造已累计完成20公里。在刚过去的“梅花”台风过程中初次应急使用便大显身手,三座泵站全开后城东河和新河等城区主河道水位始终控制在正常水位以下。

先拦蓄,后分洪,再加上强排,并打通毛细血管,五山水利工程治水面积可达15.6平方公里,治水量约400万方,占总水量的53%,受淹面积可减少78%。

对症施策 打出资源集约利用“组合拳”

定海老城区低洼区域多、河道管网行洪能力有限,在城区3座河道强排泵站建设中,项目组率先引入国内最先进的顶管技术。“与传统开挖路面铺设管道作业相比,顶管技术的优点在于对路面破坏不大,不影响正常交通,还不受天气影响。”定海区水利局建设管理科副科长陈仁哲介绍,通过在河底铺设约3.8千米的管道,直接将城区内涝水排入外海,有效破解管道埋设施工对周边环境、居民生活出行的影响。

对症施策、科学规划,贯穿工程建设始终。在东海云廊“竹山惊涛”观景平台,两棵从底部延伸而来的原生大树从平台镂空处穿过,被休闲座椅环绕,市民可在此小憩,感受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各工程标段按照“一工程一方案”绿化保护方案,采用“下建行洪箱涵,上建休闲绿道”或高空飘带等方式,形成全域景区的景观体系。

据统计,目前施工作业区域共涉及乔木面积约1500平方米,100%落实保护措施。

强降雨来临前,适时腾出防洪库容;降雨过程中,抓准时机拦洪削峰错峰;降雨过后,及时降低水位,迎接后续可能的洪水……这是利用水库进行防洪调度、以空间换时间保安全的基本“规则”。但水库调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水雨情动态变化,上下游交织影响,何时拦洪、怎样削峰、何时泄洪……并非一道“简答题”。

如何用好水库这张“王牌”?“我们在截洪渠沿途安装了流量计和摄像头,实时测算流量,为水库调度提前做准备。”定海区水利局水资源管理中心主任李哲介绍,借助数字化手段,汇集公安、城管、水利、资规等部门前端视频数据、水位仪等,着力建设防汛防台整体智治系统。目前,定海中心片区排涝提升工程共建成水雨情监测站点、终端监控视频资源共8300余处,对预防水情和第一时间开展抢险救灾发挥了极大作用。

强筋壮骨 打造“水利+”惠民“幸福路”

今年“五一”假期,东海云廊竹山段以惊艳的姿态呈现在市民的眼前,这是继去年10月东山段之后开放的第二条云廊绿道。

从空中俯瞰,东海云廊绿道如一条精致的玉带,环绕在苍翠的山间,将“城市、山体、海岸、海湾、海岛”有机串联在一起;行走其中,路旁的参天大树不仅点缀了绿道的生态,更为市民遮挡夏日骄阳。

东海云廊

谁能想到,这条集观海、观城、观景于一体的绿道,最初只是建设截洪沟施工时布置的临时便道。

“在定海中心片区排涝提升工程设计之初,我们就计划把临时便道打造成城市运动休闲绿道。”五山水利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李鹏飞说,通过在绿道沿线布置滨水景观、山地景观、城市观景台等设施,打造一条溪水山涧流淌的生态旅游廊道,充分发挥防洪排涝、运动休闲、游学观光等综合功能。“这样既减少资金重复投入,又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工程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根据五座山历史文化遗存实际与山地空间景观组合形态,25公里长的东海云廊分主题融入定海名人文化、海岛民俗、山海奇观、古城记忆及海防文化,打造“海韵”“海防”等五大“定海海洋文化主题”,使其从单一的水利工程融合提升为千年古城文化的“天然博物馆”、历史文化传承的“走读研学基地”、海洋文明与爱国主义结合的“教育示范基地”。

不断丰富的旅游功能业态,使东海云廊成为定海旅游发展的关键一环。围绕“全民参与、全民健身”标准,东海云廊沿途设置山体花海、观景平台、服务驿站等景观设施,配建高标准山地自行车越野、“半马”赛道等文旅场地。去年东山段开放之后,已累计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

东海云廊竹山段“三节源”景观

美景串起“共富图”,绿道通向“幸福路”。目前,云廊周边10个城郊村以集体资产出租、产业开发等方式,加快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经营性收入高于全区平均值的21%,治水带来的美丽环境,已转化为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原标题:《“水利+”现场会,为何聚焦定海?》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