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荆州城地貌图说(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荆州古城墙的地理位置图 古荆州城地貌图说(一)

古荆州城地貌图说(一)

2024-07-05 07: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石泉先生的原名叫刘适,早在1948年时便就学于燕京大学研究院,是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教授的弟子。解放后,石泉先生作为武汉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北省委员会创始人,曾数度出任全国政协常委、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在学术领域内,石泉先生系最终以治荆楚历史地理而成为一方名家,其成就是他将千余年来流行的传统说法,做了一个大翻案,所以经过长期而复杂的传播过程,使他的这一说法形成体系,绝非一般人所能轻而易举地便可随意触动。

B 从《水经注》中辨析古荆州城地貌

石泉先生的说法告诫我们,倘若想要说明我们多年生活的这座古荆州城从出现的那天起,便在长江边的这块地方,至少就不能引用唐朝人之后的任何历史著述。这就令人特别犯难。为什么呢?因为纸张虽然是汉代发明的,但那时的纸张特别珍稀而昂贵,以致文史典籍的长期保存非常之难。唐朝离现在就有一千多年,如果只能引用唐朝人之前的历史著述,那不就是难上加难了吗?

幸而北魏时期的杰出学者郦道元写了一部《水经注》,在这部著名的传世之作中,有一段文字专门介绍了荆州古城城南直至江津的起始沿革和历代掌故。因其擘划有度,简洁明了,所以堪称解读这个历史地名的经典之说:

“城南有马牧城,西侧马牧口。此洲始自枚回下迄于此,长七十馀里,洲上有奉城,故江津长所治,旧主度州郡贡于洛阳,因谓之奉城,亦曰江津戍也。戍南对马头岸。昔陆抗屯此,与羊佑相对,大宏信义,谈者以为华元、子反复见于今矣。北对大岸,谓之江津口,故洲亦以名焉,江大自此始也。《家语》曰:江水至江津,非方舫避风,不可涉也。故郭景纯云:济江津以起涨,言其深广也。”

这段话翻译作现代汉语,其意思是说:荆州城南在当时濒临长江,在城垣外的沙洲上曾经还筑有一座马牧城。城的西侧就是一处入水口,叫做马牧口。郦道元认为,当时的长江行进到了枝江后,因其河道分叉曲折,致使在两江分流的河槽中密布着为数众多的江心洲,而江流亦分为南、北二江。两江之间,是河槽中的一片片沙洲——夏天洪潦暴涨,沙洲尽没水中;冬天水位回落,洲上细流蜿曲。这片沙洲从上游的枚回洲延续到此地,全长七十余里;在城东南面的沙洲上还筑有一座奉城,是早先所设置江津长时留下的治所(办公府署所在地)。由于这个江津长的行政职能在于主管向洛阳贡奉当地州郡的税赋钱粮,因而叫做奉城;由于驻屯有军队,所以又叫江津戍。奉城驻军堡垒的南边正对着马头的岸边,当年在三国纷争时,东吴的荆州都督陆抗屯军于此,与江北岸晋国的荆州刺史羊怙隔江相对,由于双方都恪守信义,谈论此事的人都以为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元、子反重见于世了。洲上江津戍的北正对着长江的大岸,那里的入水口叫做江津口,这就是沙洲的名字而命名。长江行进到了这里,才算真正成为波澜壮阔、既深又广的大江了。

据史记记载,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到过许多地方,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在给《水经》作注的过程中,他十分注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同时,还参阅了四百三十七种书籍。他对荆州城的这一记叙,在南朝盛弘之的《荆州记》中也得到了印证: “枝江县,西至上明,东及江津,其中有九十九洲。”据后世学者考证,南朝盛弘之的《荆州记》,是在南朝刘宋元嘉十四年完成的,比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早几十年。郦道元是否参考过盛弘之的著述,于史无证,但二人在对于荆州城南地形、地貌的描述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那就是:当长江从枝江分岔之后,便以南、北江并行的态势,流到了荆州城的西门外。这时处于两江之间的是一座枚回洲(也被称为梅槐洲),据说是因沙洲上那株梅槐合生的古树而成名。随后,北江作为主泓沿荆州城南垣行至郢城,绕一个大弯行进到今章华台(即古豫章岗)处,与南江合为一体,那个弯曲的河道,贯穿于如今的东方大道郢城至红星北路段,大体上呈曲尺状向江岸行进,这也就是南朝民歌《西曲歌》中所唱到的那个古代少女与情郎依依惜别的“江津湾”。

根据郦道元的《水经注》、刘盛宏之《荆州记》,我们试绘出这一张地图(见下图),所反映的虽然是公元五世纪前后古荆州城地貌及其附廓的地理布局之内容,但鉴于这一期间毕竟超越了石泉先生的限制,因而可作我们阅读史籍的一种参考。(未完待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