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探索长江上游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新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雅安矿产资源情况 泸州:探索长江上游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新路

泸州:探索长江上游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新路

2023-09-20 21: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泸州城市全景

 

  泸州港码头

  泸州市位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等国家战略交汇点,是全国资源枯竭城市。

  随着天然气资源逐渐枯竭,泸州市发展面临以天然气为原料的传统产业衰退、经济竞争力下降、产业结构失衡、民生和生态环保压力大等问题。

  面对问题,泸州迎难而上。近年来,泸州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始终将生态建设、绿色发展作为“一号工程”,以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实施为引领,以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为契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一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现代山水园林城市、生态宜居现代化大城市和长江上游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正在川滇黔渝结合部逐渐呈现。

  1

  产业转型 培育内生动力“双引擎”

  泸州既是资源枯竭城市,也是老工业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迫在眉睫。

  在传统产业发展上,泸州“精益求精”。

  向高端拓展,泸州长江机械有限公司全自动生产线已全面投产,高端工业机器人和企业数字管理平台相结合,机械产品畅销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是泸州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传统工业发展上,泸州正在各领域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在泸州,白酒产业从单一向一二三产联动发展转型升级,率先打造了全国第一个白酒产业综合工业园区——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园区,形成了原粮种植、白酒酿造、基酒储存、灌装生产、包材供应、仓储物流、金融会展、文化旅游等全产业链多元发展的白酒产业集群。连续十年成功举办经商务部批准的唯一国际酒类专业展览会——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

  不仅如此,泸州还整合壮大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结构改善和资源就地转化。依托煤炭、页岩气、风能资源优势,加快能源产业整合优化和能源就地转化。全市矿山由原来的852个减少至259个,其中煤矿由152个减少至31个,矿产资源利用率平均提高了1-3个百分点。

  转型发展白酒、化工、能源、机械等传统产业,创新发展现代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电网、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泸州产业双轮驱动发展的重要方式。

  前不久,华为四川大数据中心一期正式投入使用。泸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由此驶入快车道,而泸州打造成渝城市群南部区域中心城市的新定位,则让大数据产业发展思路更加明晰,并得到进一步拓展。

  泸州将大数据产业的范围进行了拓展,扩大到包含大数据在内的电子信息产业。

  成渝两地都是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基地,泸州将为两地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配套。把泸州建设成一个全省重要的数据栽培基地,为产业的发展配套相关要素,助推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这是泸州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最终目的。

  不仅仅是产业自身的升级,在产业发展宏伟蓝图上,园区建设则是泸州发力的又一重点。

  在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区,总投资40亿元的步长生物制药基地及新药产业化基地项目顺利推进。该项目将生产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一类治疗用生物制品3个,分别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肿瘤、红细胞缺乏造成的贫血等,从而推动泸州现代医药产业向高附加值和产业链高端发展。

  泸州围绕长江经济带整合原有九大产业园区,形成泸州国家高新区、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和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园区,为全市产业发展提供更宽更大更强的平台。

  三个园区定位不同:泸州国家高新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机械制造、商贸物流、新材料、军民融合、电子信息等产业;中国白酒金三角酒业园区重点打造全产业链白酒产业集群。

  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的落地,再次让泸州市外向型经济提档升级。

  今年4月1日,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在泸州正式挂牌,川南临港片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依托长江、承东启西、协同开放、面向全球,重点发展航运物流、港口贸易、教育医疗等现代服务业,以及装备制造、现代医药、食品饮料等先进制造和特色优势产业,打造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西部航运枢纽、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和沿江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建设成为内陆自由贸易港。

  截至目前,141项试验任务,已推进实施136项;形成创新经验成果60项,其中全国首创11项;片区新增注册企业2907家,注册资本216.4亿元。

  转型十年,泸州在产业转型上成效显著。围绕“调高调新调优调绿”,产业结构调整由“低”变“高”、由“散”变“聚”、由“废”变“宝”,即酒业、化工、能源、机械等传统产业由低端向多元化、循环化、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现代医药、高端装备、智能电网、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崛起;产业布局由分散向集中集约集聚发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正在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传统产业转型和培育发展新动能已成为泸州经济升级发展的“双引擎”。

  2

  城市升级 建设绿色区域中心

  在城市升级的过程中,泸州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始终保持着绿色情怀。

  泸州打造绿色城市的生态风光,构建以城市公园、“两江四岸”为支撑,以道路附属绿化为网络,以城市公园为绿色面域,以街头游园、居住区附属绿地为节点,以一环路、二环路、绕城高速绿化带为生态屏障,以近郊郊野生态绿地为补充的城市绿色生态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这里的生态环境更加优良:泸州成为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拥有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6个,森林覆盖率达50%。中心城区先后改造、新建了36个城市公园,建成区绿地率达36.32%,已形成“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城市格局。不仅如此,泸州成渝城市群南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地理优势,也通过城市的不断发展而得到进一步凸显。

  泸州围绕“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中心城市”,着力打通重大进出通道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高速通车里程由67公里增长到455公里,居全省第3位、川南第1位;泸州机场航线由4条增加到18条,成为全省第三大航空港;泸州港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省62.5%;成功争取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进入国家“双两百”规划,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35.6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135.62万人,城镇化率达47.5%。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达8.89公里/平方公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21.8万立方米。

  在城市规模的扩容上,泸州建设“两江新城”(沱江新城、长江生态湿地新城),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与老城区错位发展,共同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空间结构。

  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上,泸州今年计划实施城建项目160个,预计完成投资110.55亿元,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新增18平方公里。

  在城市管理上,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是首家通过省数字城管专家组验收合格的地级市。目前已建成二级平台、三级平台共计80余个,覆盖主城区100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共受理、派遣案件282885件,责任单位处置案件273430件,处置率96.67%,结案率95.95%。“96198”城市管理服务热线共受理群众投诉、咨询案件7817件,责任单位处置7630件,处置率97.76%,结案率97.60%。

  在泸州,绿色的发展理念还体现在矿山的治理上。

  叙永县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硫铁矿储量15.5亿吨,位居四川省第一。长达几十年的矿山开采造成尾矿渣无序堆放,严重破坏地形地貌景观并压占大量土地。2012年,叙永县落卜片区硫铁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被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批准立项,治理面积15.068平方公里,估算总投入资金2.22亿元,分三期实施。

  泸州着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黄山”变“青山”。统筹考虑治理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护脚墙+削坡绿化+客土复垦+截排水沟+人行步道硬化”,实现地灾及矿渣堆综合治理;通过实施“土地整理+酸化土壤改良+特色农业套种+林地生态修复+配套水利工程+配套道路工程”,实现土地复垦整治。

  治理后,新增林地229.84公顷,新增耕地12公顷,提升和恢复454.63公顷低效利用耕地,消除马鞍山危岩崩塌等11处地质灾害,有效改善了矿区地质生态环境,将过去土壤严重酸化、矿渣堆积成山、地质灾害严重的恶劣环境,转变成植被护坡、耕地利用价值较高、适宜人居的良好环境。

  同时还着力改善当地群众人居环境,整合林业、农业、畜牧、水务、国土、交通、住建等部门的项目资金约1亿元,在项目周边配套民生项目,打造工程亮点,提升工程示范形象。配套实施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安置幸福小区、叙永县落卜镇河西片区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等项目。

  3

  民生保障 共建共享社会福祉

  城市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让老百姓提升获得感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民生保障。近年来,泸州市通过一系列措施,进一步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

  全民预防保健,成为了泸州市民生保障工程中的一大亮点。

  泸州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占40%以上。针对这一突出问题,2014年,泸州在国家级贫困县叙永县率先开展全民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试点,2016年在全市全面实行全民免费体检、人人建立健康档案、对全人群实施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强化综合施策,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全民免费体检上,泸州以常住人口为对象,分0—6岁、7—17岁、18—34岁、35—64岁、65岁以上5个年龄组,分组开展健康体检。除0—6岁、7—17岁、65岁以上年龄组按国家规定每年体检一次,对国家尚未明确规定的18—64岁人群全部组织免费体检,每两年体检一次。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免费体检384万人次。

  不仅如此,泸州还开展健康扶贫,让每一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就医“零自付”。积极整合扶贫帮扶政策,出台《泸州市医疗扶贫实施办法》,在全省率先实施医疗扶贫“四个100%”工程,通过整合各类救助资金和帮扶力量、提高报销比例、扩大报销病种等方式,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县内住院个人“零自付”。2016年以来,泸州贫困人口享受县内免费住院治疗17.83万人次,救助医疗费用5.4亿元。

  健康有了保障,如何让贫困户住得更好?易地扶贫搬迁成为泸州的重要实施方案。

  在合江县榕山镇回洞桥村聚居点,错落有致的白色小楼、标准的村卫生室、村党群服务中心,这里的村民生活环境得到了质的改变。

  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点位,回洞桥村聚居点配套建设入户村道、人行通道、供排水工程、污水处理站、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和村活动室、学校、“扶贫车间”、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涵盖便民服务、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生活、休闲娱乐等多方面,是多位一体的多功能聚居点。

  不仅住得好,当地还大力发展产业基地、民企建设、乡村旅游等项目,村集体通过入股企业分红和收取场地租金的形式,壮大集体经济。贫困群众通过入企务工和小额信贷政策、入股分红的形式,实现增收致富。

  “十三五”期间,泸州计划对77474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目前,已经完成迁出区域生态修复72万平方米、宅基地复垦113万平方米。全市规划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95个,集中安置点全面建成后,每年预计可集中收集搬迁农户生产生活垃圾近万吨、污水250万吨。

  与此同时,棚户区改造也一直是泸州在着力解决的问题。

  泸州积极探索棚户区改造搬迁新模式,注资40亿元成立2个棚户区改造融资平台。建立了市、区挂联,街道主要领导负责,社区班子合力助推的“四位一体”的整体联动机制。探索小网格征收方法,以化整为零的方式进行改造,模拟征收与正式征收相结合,有效解决棚户区改造的签约问题,该联动运行机制大大推动了棚户区改造进程。

  同时,还实施了四川省单体最大的棚改项目——茜草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改造总面积近4平方公里,覆盖3.4万多人,建设安置房约150万平方米,已完成回迁安置居民2.5万人。

  十年间,泸州市棚户区改造成效显著,2010年至2016年累积改造棚户区面积达557.76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完成比率由2010年的10.1%提升至2016年的57.9%,居民的居住水平和居住环境得到提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