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回应再度被嘲,如今的豆瓣评分还有救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豆瓣评分是最标准的么 发回应再度被嘲,如今的豆瓣评分还有救吗?

发回应再度被嘲,如今的豆瓣评分还有救吗?

2023-05-26 08: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篇文章,我主要想探讨三个问题:当前的豆瓣评分公平吗?为何豆瓣评分会存在如此大的争议?时至如今我们还可以相信豆瓣评分吗?

先聊第一个问题。结论是,绝大多数情况下,豆瓣评分是有参考价值的。

虽然文章发表已有6年,但它仍然是目前关于豆瓣评分最详细的官方解读。此次官微给出的说明文章里,最后也引用了阿北的《八问》。

《八问》的重点如下:

豆瓣评分秉持“一人一票”算法。假如42万个注册用户打分,程序会把42万个1-5星换算成0-10分,加起来除以42万就是豆瓣评分。

评分实时更新,没有审核也没有人工监督。豆瓣评分不存在人为操控的可能。系统里压根儿没有“修改电影平均分”的后台功能。

反作弊机制也很简单,“所有能判断属于非正常评分的一概不算”。

这几点,主要聊了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豆瓣的机制,评分很难“作弊”成功。就算费尽心思做了努力,多数情况下也会被系统识别,进行删评或封号处理。二是豆瓣的非正常评分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它们也是程序的主要识别对象。

在豆瓣想要给一部剧刷高分,很贵。豆瓣对“非正常评分”鉴别极其严格,想要评分有效,豆瓣足迹与行为合理的“老号”是前提。因为水军“养号”成本高,无论长短评、讨论区还是点赞,相较其他平台数据,都是最高的。

所以我们能看到,《风起洛阳》《谁是凶手》豆瓣开分皆在7.0分左右。抛却所谓的粉黑滤镜,这一成绩还算公平。两部作品的长处和短处,都挺明显。

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分析。根本原因是豆瓣改版带来了过多的外来者。

2012年后,豆瓣日活显著增加。面对越来越大的用户体量,豆瓣选择重组。

重组后,原有的豆瓣社区被聚合成为主站,通过社交玩法以稳定用户的留存率。而其核心的图书、电影、音乐三大版块,被独立出来,作为商业产品经营。

大刀阔斧的结构调整,使得一批豆瓣早期以知识精英为代表的核心用户相继流失,与此同时,大面积的新用户涌入,豆瓣的用户结构趋向大众化。

如今,热衷为国产剧打分的用户,不少是随着娱乐类豆瓣小组的崛起进驻的。但曾经,豆瓣书影音用户和小组用户泾渭分明。前者以质量为依据,追求公平,拒绝商业化,鼓励输出个性化观点;后者往往为共同的兴趣点齐聚一堂。

一般来说,电影更难刷分。电影是豆瓣的大本营,撑起了豆瓣相当大的日活。有些人不看国产剧,但还接受国产电影。基本量大,刷分也就更贵、更难了。

出现了这么多事故,我们还能相信豆瓣评分吗?这似乎不是个问题。因为,大众能相信的好像只剩下豆瓣评分。电影除代表热度的票房之外,猫眼、淘票票的大众评分也可以作为口碑凭证。剧集呢?电视剧收视率和网剧热度,都只代表观众爱不爱看,不能说明作品口碑。这早就是个颠扑不破的道理了。

但我们真的需要根据所谓的“口碑优劣”来决定看不看一部作品吗?

恐怕不尽然吧。这几年,越来越多的网友将豆瓣的评分奉为标准。越来越多的片方,以在豆瓣拿个高分为荣;有的片方,专门迎合豆瓣的审美拍出高分电影。还有些媒体迎合网友趣味,言必称豆瓣,完全忘记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评判职能。

情况本不应当如此的。作品理应存在大众评判标准,但以“一家之言”为圭臬,倒也大可不必。它更重要的意义,应当是作为一个互联网书影音资料库。你可以在其中查到最新的开机消息,也能就百年前的海外电影进行讨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