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利奇的语义七分法看《醉翁亭记》的翻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豁达的词语搭配 从利奇的语义七分法看《醉翁亭记》的翻译

从利奇的语义七分法看《醉翁亭记》的翻译

2023-12-14 18: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利奇的语义七分法看《醉翁亭记》的翻译

 

摘要:翻译的过程需要在两种语言的语义上下功夫。 对词句的语义进行分类并选择语义,可以使译文更加忠实流畅地表达源语言。 以利奇的语义七分法为基础,对源语言以及目标语所用语言进行语义分析并分类,并使用直译、意译、词序变化等翻译技巧,可以使翻译在执行过程中的语义选择的目标性更强。 本文以《醉翁亭记》为例,试着用利奇的语义七分法对翟理斯(Herbert A.Giles)和杨宪益的两个英译版本进行赏析和对比。  

关键词:语义七分法、翻译应用、语义选择、《醉翁亭记》

 

Using Leech’s Classification of Meaning to analyze the Drunkard Pavilion Records

Abstract: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needs effort on the meaning of two languages. Classifying and selecting the meaning of words and sentences of the language could make the translation express the idea of source language more faithfully and fluently. Using Leech’s classification of meaning as the basis of analysis, analyze and classify the meaning of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and using technique such as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and changing the words’ order could make the meaning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with clearer purpose. This article uses the Drunkard Pavilion Records as an example, tries to use Leech’s classification of language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work of Herbert A.Giles and Yang Xianyi.

Keywords: Leech’s classification of meaning, application in translation, selection of meaning, the Drunkard Pavilion Records

 

一、 引言

翻译需要在两种语言的语义上进行选择,能否在目标语环境下使读者很好的感受到源语言中所想要传达出的内容及其内涵是检验一篇译文好坏的重要标准。 如果在翻译过程中,能对这两种语言所应用的具体词汇、短语的意义进行分类,加入更多关于语言内在的思考,无疑将对翻译的准确性有很好的帮助。 不同内容的文本意义通过翻译能够得到传递和表达的程度是不同的。 在对意义进行分类以前,需要首先了解的是“意义”一词所包含的意义非常广泛。 奥格登(Odgen)和瑞恰兹(Richard)在1923年出版的《意义的意义》一书中罗列了16大类“著名意义研究者提出的有代表性的主要定义”(Odgen&Richard,1923:186),加上次类则共有22种 (胡壮麟,2006:89)。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利奇在1974年第一次出版的《语义学》(Leech,1974:23)中提出了七种语义类型的划分,在传统语义学中为语义的划分列出了一个相对清晰的标准。 而这样的语义划分也对文本翻译的具体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以中国古典散文《醉翁亭记》为源语言文本,尝试探索利奇的语义七分法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并对两个具体的英译版本进行赏析、对比并进行一定的评价。

 

二、 利奇的语义七分法

意义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利奇把意义划分为七种不同的类型:即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

2.1 概念意义 (conceptual meaning)

概念意义指关于逻辑、认知和外延内容的意义(胡壮麟,2006:90)。 概念意义也可以说是一个词的字面意思或核心意思,或者就是在字典中明确指出的意思。 它是人类对于世界的在人意识中的反映的抽象思考的产物。 它关注词语跟它所指称事物之间的联系,直接明确地表示所指对象,因此概念意义也称为“所指意义” (referential meaning)。 利奇认为概念意义是一种复杂的结构, 是建立在音位和句法层次之上的结构。 一种表达的概念意义可以使用对比原则和结构原则来分析,因为这两条原则普遍存在于所有的语言模式结构中(肖颖利,方伟,2010:36)。 “人”这个概念就可以指那些直立行走的、能使用语言并能使用工具的灵长类动物。 概念意义与语言学习者的逻辑及认知能力息息相关。

2.2 内涵意义 (connotative meaning)

内涵意义是通过语言所指所传达的意义(胡壮麟,2006:90),它是人们在运用或被了解到一个词时所联想到的有关“真实世界”中的体验。 内涵意义也是指一个词语除了它的纯理性内容之外,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的一种交际价值(杰弗里·利奇,1983:17)。 内涵意义是概念意义的延伸与补充。 如“男孩”这个词所指的事物还包括着“活泼”、“淘气”、“不守规矩”这样的意思。 相对于概念意义而言,内涵意义会随着时代、社会、国家的变化而产生变化,而概念意义则会保持相对的稳定。

2.3 社会意义 (stylistic meaning)

社会意义是一段语言所表达的关于使用该段语言的社会环境的意义(胡壮麟,2006:90)。 利奇认为根据不同的情况,例如正式场合或者非正式场合,词语可以表达不同的文体学意义。 如“抛掷”在英语中可以用“cast” 、“throw” 、“chuck”来表达。但是根据文体的不同正式程度,其社会意义也不同。“Cast”是文学用语,还可能用于圣经中;“throw”是一般用语;“chuck”是较随便的用语,俚语(杰弗里·利奇,1983:20)。 而拥有相同概念意义的词汇并不会因为其不同的社会意义而有优劣之分,只要能够匹配其所在的语境,这个词就是合适的。

    2.4 情感意义 (affective meaning)

情感意义是关于讲话人或者文章写作者的个人感情,包括他对听他说话的人和他所谈论的事物态度的意义(胡壮麟,2006:90)。 情感意义也可以分为褒义 (commendatory meaning)、贬义 (derogatory meaning)和中性 (neutral meaning)(项湍舟,2008:77)。 如当老师在批评学生时说,“You are a bad boy.”,这个句子就表示,老师对这个学生存在一定负面的态度;而当一对情侣中的女方在自己男朋友送了自己一件礼物之物之后说,“You are a bad boy.”,却表达了自己对男朋友的爱。 所以当说话者的语气发生变化时, 所表达的个人情感也会发生变化。

    2.5 反映意义 (reflective meaning)

    反映意义是通过一个词的意义而使读者或听者产生的联想意义(胡壮麟,2006:90)。 也就是说,当读到或听到一个词时,他就会立刻想到其他的东西。 当一个词具有比较丰富的内涵时,这样的情况是很容易发生的。 比方说,当人们参加聚会要祝酒时,人们可能会说“bottom up”,但是这样就可能让人们联想到“buttock”或者“hip”也就是“屁股”的意思。 所以,人们会用“cheers”来代替“bottom up”。 这也就是禁忌语或者委婉语的由来(陈凤,2015:15)。 在中文中,人们会用“走了”,“往生”来代替“死”;用“洗手间”,“盥洗室”来代替“厕所”。 这样的用法也是为了避免不好的反映意义。

2.6 搭配意义 (collocative meaning)

搭配意义是指同一词语与不同词语搭配而产生的不同意义(胡壮麟,2006:90)。 对词语搭配的研究对理解词语的意义非常有帮助。 每个词语都有一定的搭配范围,而这些可搭配的选择限制或者也可以说是构成了他们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handsome”这个词可以和“boy”,“vessel”,“typewriter”等词汇相搭配,而“handsome”的具体意思在与每个词汇搭配中又有所不同(杰弗里·利奇,1983:24)。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搭配意义限制了人们在理解词汇时的主观性,而且与语法规则息息相关。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应该考虑源语言中词汇的搭配意义,也应该考虑目标语中词汇的搭配意义。

2.7 主题意义 (thematic meaning)

主题意义是说话者或写作者通过不同组织信息的方式所传递的意义(胡壮麟,2006:90)。 使用如语序、强调手段和信息焦点等方式可以使句子传递出不同的信息(杰弗里·利奇,1983:27)。 例如在句子“我做完晚饭了”中,如果把说话者重音放在“我”上,那么说话者强调的就是动作的发出者;如果说话者把重音放在“晚饭”上,那么说话者强调的就是动作的承受者;如果说话者把重音放在“完”、“了”上,那么说话者强调的就是动作已经完成的状态。 在语法层面上,英语中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所传达出来的主题意义也是不同的(肖颖利, 方伟,2010:37)。

2.8 概念意义与联想意义

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和搭配意义可以统属于联想意义。 与概念意义相比,它们都具有不确定性与可变化性, 并且都可以做程度上的和范围上的分析,而不能用相对单纯的“非此即彼”的方式进行分析(肖颖利, 方伟,2010:37)。 概念意义实质上是语言意义的核心基础,而且是语言意义相对稳定的部分,而联想意义则相对不稳定,会因语言使用者的不同背景及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三、 对《醉翁亭记》的分析

由欧阳修写作的《醉翁亭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篇传世之作,作品写于欧阳修被贬谪至滁州期间。《醉翁亭记》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表现了作者纵情山水、与民同乐的畅达情怀。下面对翟理斯和杨宪益的两个英译版本中有代表性的词句进行分析。

(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杨译:The District of Chu is enclosed all around by hills, of which those in the southwest boast the most lovely forests and dales.

翟译:The district of Ch’u is entirely surrounded by hills, and the peaks to the south-west are clothed with a dense and beautiful growth of trees. 

两个版本在翻译“滁”这个词的时候都用了“the District of Chu”这个表达方法。因为“滁”实际上是滁州这个词的缩写,“州”是宋代的一个行政区划的级别,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译者加入了“the district of”这一表达,实际上强调了原词的概念意义中的“州”作为次级行政区划的从属的概念。虽然“the district”不能完全与“州”对等,但可以让目标语读者至少理解“Chu”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就翻译而言,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翻译“环”这个词时,杨译使用了“is is all enclosed around”这一表达,而翟译使用了“is entirely surrounded”。就动词而言,“enclose”在《牛津英语词典》中的解释为“To surround (with walls, fences, or other barriers) so as to prevent free ingress or egress. ”,指把某物四周围住或封闭起来,使之与外界隔绝,颇有世外桃源不为外界所打扰之意,符合原文作者意图 (王聪,2018:64)。而“surround”在《牛津英语词典》中的解释为“To overflow, inundate, flood, submerge.”,给人一种围绕与被围绕的物体相互交织,不可分离的一种感觉。两者相比,“enclose”尊重了“环”的本义,而“surround”则赋予了“环”更多的联想意义。

在面对“其西南诸峰”的翻译时,杨译使用了“of which those in the southwest”这一表达方法,利用“of which”翻译“其”,但是这时候英文中出现了一个与中文中有出入的地方。因为使用了“of which”,那么“those”指代的词自然就变成了“山”,而“山”与“峰”的意义是不同的。“山”是包含了山谷、山腰、山峰等要素的整体,“峰”则是指山顶处最高的那个部分。所以,在这一点上,杨译出现了一点小小的失误。相比而言,翟译中使用了“peaks”这个词语,点明了源语言中的“峰”的意义。相比而言,翟译略胜一筹。

而针对“林壑尤美”的翻译时,翟译中运用了“are clothed with”这个表达,给人一种漫山遍野,绿树犹如衣服一般遮蔽群山的美好图景,富有丰富的内涵意义,给予人美好的联想。但是,翟译中遗失了对“壑”的翻译,是一个问题。

(2)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杨译:This hut was built by the monk Zhixian.

翟译:It was built by a Buddhist priest, called Deathless Wisdom, who lived among these hills.

两个版本的翻译在对于“作亭者谁”这一问句的处理上,都选择了将问句改成陈述句,直接陈述事实。不在目标语中使用问句,原因在于如果使用问句,例如将句子翻译成“who is the builder of the hut?”, 虽然传达了源语言中问句的形式,但是对于目标语读者而言有些突兀,而且容易打断他们理解译文的思路。所以,在这里,使用陈述句这一形式是比较合理的。

对于“僧”一词的翻译,杨译的选择是“monk”,翟译的选择是“Buddhist priest”。在翟译的选择“Buddhist priest”中,“priest”的原意在《牛津英语词典》中是“One whose office is to perform public religious functions; an official minister of religious worship. ”。在长久的使用过程中,“priest”具备了“身穿黑袍、手拿圣经、胸挂十字架的牧师形象” 这个社会意义(吴小芳, 张媛,2016:67),一个“佛教牧师”在这里明显对于目标语读者而言,意义是有些混乱的。杨译选择的“monk”这个词的意思是“履行着宗教义务并过着简朴生活的人”。虽然现在译者容易将“和尚”、“僧人”这些词直接翻译为“monk”,但“monk”的原意中并不绝对指哪一种宗教,所以应该在“monk”前加一个“Buddhist”,限定了“monk”这个词所属的宗教,更方便目标语读者去理解。

而在对于僧人名字“智仙”的翻译中,杨译选择直接用汉语拼音“Zhixian”直接音译过去,翟译则将“智仙”翻译为“deathless wisdom”。在中国古典文化中,“仙人”被认为具有长生不老的特质,所以可以说“deathless”是“仙”的一个内涵意义。但是“仙”的内涵意义是很丰富的,如“会法术”、“住在远离人世的地方”等,只选择一个“长生不老”似乎很难将“仙”的特质很好的反映出来。同时如果将“deathless”和“wisdom”两个词搭配在一起,形成的搭配意义用汉语说就是“不死的智慧”,这对于目标语读者而言,是不太好理解的。所以,翟译版本中对于“智仙”的处理可能是欠妥的。

(3)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

杨译:When you penetrate a mile or two into this mountain you begin to hear the gurgling of a stream...  

翟译:A walk of two or three miles on those hills brings one within earshot of the sound of falling water...

关于“山行”这个表达的翻译,杨译采用的是“penetrate into this mountain”。“penetrate”一词有“穿透”的意思,这个用法使读者感觉到有一种行人与大山融为一体的感觉,生动形象,具有丰富的联想意义。而翟译选用的是“walk on those hills”,则相对而言比较质朴。

而关于“渐闻”的翻译,杨译采用的是“begin to hear”,翟译采用的是“brings one within earshot of the sound”。翟译中的“earshot”一词能给人一种声音冲撞耳膜的感觉,表达方式别具一格。

最后关于“水声潺潺”,杨译中特别使用了“gurgling of a stream”这一表达方法。“潺潺”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象声词,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Gurgle”在《牛津英语词典》中的解释为“Of water or other liquid: To flow in a broken irregular current, with intermittent low noises, as water from a bottle, or a stream among stones.”。这个释义中有两个部分与中文词“潺潺”的意思对应的很好,一个是“破碎的、不规则的水流”,另一个是“间歇性发出的小的声音”,使得“潺潺”的内涵意义得以在目标语中有一个不错的呈现。相比之下,翟译中使用的表达为“the sound of falling water”,这一表达强调了泉水“下落”这一属性,也具有一定的动态美。

(4)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杨译:Rounding a bend you see a hut with a spreading roof by the stream, and this is the Roadside Hut of the Old Drunkard.

翟译: While hard by in a nook at a bend of the road stands a kiosk, commonly spoken of as the Old Drunkard’s Arbour.

关于“亭”一词的翻译,杨译中将之处理为“hut”,翟译中将之处理为“kiosk”和“arbour”。“hut”一词的中文翻译一般为“茅草房”、“木屋”、“小屋”,激活的是 “有屋顶、有门、有窗、四面有墙的小屋或棚屋”的原型意象(吴小芳, 张媛,2016:65),与中文中“亭”的意义相差比较多,在这里使用,不是很妥当。而“kiosk”一词在《牛津英语词典》中的解释为“An open pavilion or summerhouse of light construction, often supported by pillars and surrounded with a balustrade; common in Turkey and Persia, and imitated in gardens and parks in Western Europe. ”。这个词的意义虽然与中文中的“亭”也不能完全对等,但是它具备了“简单的建筑构造”、“开放的亭子”、“由柱子支撑”等意义,与中文的“亭”比较接近。最后一词“arbour”激活的原型意象是 “蔓延着藤萝且没有屋顶的凉亭” (吴小芳, 张媛,2016:65)。所以,综合而言,“kiosk”比较符合“亭”的概念意义。

而关于“醉翁”一词的翻译,杨译和翟译都将它翻译为“the Old Drunkard”。“Drunkard”一词在《牛津英语词典》中的解释为“One addicted to drinking; one who habitually drinks to excess; an inebriate, a sot.”。这个词强调了“喝酒成瘾”、“酒鬼”这类意义,这与“醉翁”一词所意图传达给读者的文化形象是不相符合的。“翁”指的是年级大的老者,在中国文化里使用该文化意象词具有,“传达了对老者的尊敬之情”联想意义,相当于今日年轻人称年纪大的同事为“张老”、“王老”、“欧老”一样(吴小芳, 张媛,2016:67)。“醉翁”试图塑造一个虽饮酒取乐却不沉迷与其中,反而将自己的胸怀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人物形象。作者当时只有四十多岁,自称为“翁”一个是因为官场的纷争确实使自己内心倍感苍老,再一个是“翁”有一种历经世事,看淡一切的豁达。从情感意义的角度而言,“drunkard”是一个具有负面意义的词,而“醉翁”则是一个具有正面意义的词。用“the Old Drunkard”翻译“醉翁”确实可能让目标语读者无法切实的感受到作者想通过这个词所传达的内涵意义。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杨译:When the sun emerges, the misty woods become clear; when the clouds hang low, the grottoes are wrapped in gloom.

翟译:The sun’s rays peeping at dawn through the trees, by-and-by to be obscured behind gathering clouds.

对于“日出”这一表达,杨译采用的是“the sun emerges”,这一表达相对比较平实。而翟译使用的是“The sun’s rays peeping at dawn”,这个翻译强调了光线的存在;其中使用“peep”一词强调了阳光“隐约”出现这一含义;同时用“dawn”强调了阳光出现的时间。整体而言,为目标语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意义。

对于“林霏开”的翻译,杨译采用的是“the misty woods become clear”,“misty”一词突出了“有雾的,模糊的”这一意义。而翟译中对“林霏开”并没有太多的照顾,“through the trees”实际上是描述阳光的状态,和“林霏开”也没有太多关联。

(6)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杨译:There they feast and drink merrily with no accompaniment of strings or flutes; when someone wins a game of touhu or chess, when they mark up their scores in drinking games together, or raise a cheerful din sitting or standing,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guests are enjoying themselves.

翟译:And in the revelry of the banquet hour there is no thought of toil or trouble. Every archer hits his mark, and every player wins his partie; goblets flash from hand to hand, and a buzz of conversation is heard as the guests move unconstrainedly about.

对于“非丝非竹”的翻译,杨译是“no accompaniment of strings or flutes”,翟译则是“no thought of toil or trouble”。“丝竹”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在这一点上,杨译的版本是比较准确的。而翟译试图用“没有辛苦或者烦恼的想法”来代替“丝竹”的意义,虽然是一个符合宴会这一场合中的表达,但终究与源语言中的词汇本意相去甚远,是一个不太恰当的表达。

而对于“射者中”这一表达,杨译所采用的是“someone wins a game of touhu”,翟译所采用的是“Every archer hits his mark”。“投壶”(touhu)是古代中国士大夫在酒宴上玩的一种游戏,玩法是将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杨译直接采用了音译法,明确的告诉目标语读者,“touhu”是一个游戏,但是对于这个词的内涵意义不能做到更多的交代了。而翟译对应的翻译出了“射者中”的意思,但可能同样会让读者误认为宾客们是在“把箭射向箭靶” (吴小芳, 张媛,2016:65)。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词语的翻译是值得斟酌的。

 

四、 结语

通过对译本的分析与对比发现,两译本的侧重点不同:杨译因为译者对源语言文化背景更加理解,传达了很多源语言文本内容;而翟译因为译者对目标语文化更加熟识,所以重在使目标语读者更多的更流畅的了解文本的信息。对于译文词句的概念意义及联想意义,译者需要将其与原文的意义进行对比和分析,以期选择出一个比较符合原文实际意义的表达方式。

在翻译中国古籍时,还需要考虑到特定词汇在具体历史背景下的社会意义,对其意义进行分析,在目标语中进行阐释,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为目标语读者提供信息。能将源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在目标语言中以清晰的表达阐述出来,这样的翻译作品就可以称得上是好的作品。

 

参引文献

Edmund Weiner & John Simpson. 1989.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Z].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eoffrey Leech. 1974. Semantics [M]. Harmondsworth: Penguin.

Giles A Herbert. 2012. Gems of Chinese Literature [M]. London: Hard-press Publishing.

Odgen,C.K. & Richards,I. A. 1923. The Meaning of Meaning [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Yang Xianyi. 2005. Poetry and Prose of the Tang and Song[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陈凤,2015,利奇语义七分法视角下翻译忠实研究[MA]。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胡壮麟,2006,《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黄丹英,2019,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下《醉翁亭记》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A]。 .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八卷)[C]。成都:四川西部文献编译研究中心。571-575页。

杰弗里·利奇,1983,《语义学》[M],李瑞华,王彤福,杨自检等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聪,2018,《醉翁亭记》英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对比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合译本与翟理斯译本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第38卷第5期,63-64页。

王宇,2014,《醉翁亭记》英译文赏析——以翟理斯(Herbert A.Giles)和杨宪益的译本为例[J], 《海外英语》第11期,158-159页。

吴小芳, 张媛,2016,《醉翁亭记》文化意象词英译之比析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第38卷第4期,63-68页。

项湍舟,2008,利奇的意义七分法与英汉翻译的选词取义[J],《武夷学院学报》第6期,76-79页,90页。

肖颖利, 方伟,2010,Leech的语义七分法与翻译中的语义选择[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5期,36-39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1998,《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