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0期 孔德静专栏丨《将进酒》教学设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诵读课教学目标 第2250期 孔德静专栏丨《将进酒》教学设计

第2250期 孔德静专栏丨《将进酒》教学设计

2024-01-19 22: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携诗仙以遨游,《将进酒》教学设计

宁城高级中学 孔德静

一、教材分析

《将进酒》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的赏析示例课文。这一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情感世界,培养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时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所以在诗歌诵读和鉴赏的能力起点上与高二学生不同,所以本课时教学要立足高一学生的理解水平,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2、自主鉴赏诗歌,提高自主鉴赏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因声求气,诵读全诗,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李白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占有资源,聆听名家朗诵全诗,融入诗境,吟咏诗韵,认识到李白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五、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探究、读写结合

六、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走近李白,主动搜集占有相关资源。

2、师生共读文本,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吟咏诗韵,营造氛围,做到有感情诵读。

3、针对学情,突破难点。充分利用课外名家朗诵资源及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因声求气,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诵读时有激情而得法。

4、合作、探究学习法。学生分组合作,根据兴趣,选择诗中精彩的名句仔细解读,讨论、交流、探究、质疑,整合资源,认识、感受全诗复杂多变的节奏和情感。

七、学习过程

(一)问题导入

董卿说:“人生自有诗意。”我们生活在诗歌的国度,这里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洒脱与逸致,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与温暖;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痛楚与感伤,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深情与缠绵;有“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定与从容,也有“何时缚住苍龙”的豪情万丈。中国人善以诗言志,这些读来唇齿生香的词句化如春风,滋养着我们的文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投影展示: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你觉得这位诗人是谁?

(二)知人论世

1、请学生说说他们了解的李白。

(1)李白的生平。

(2)李白的名句。

预设:学生初中小学阶段学过李白的一些作品,应该能说出一些。但是可能不全,教师要适时进行补充。

2、教师补充,可以运用课件。

预设: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3、本诗的写作背景。

预设:背景简介—— 这首《将进酒》,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却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

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

1、酒文化——关于酒的诗句。

预设: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杜甫《不见》: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杜甫《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拔扈为谁雄?

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 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三)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1、齐读正音,初步把握作者情感。

预设:课件展示

将( qiāng )进酒 莫使金樽( zūn )空对月

径须沽( gū )取对君酌(zhuó)

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陈王昔时宴平乐(lè) ,斗酒十千恣(zì)欢谑(xuè)

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诵读指导(预设)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 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 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 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联显 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3、学生个体展示朗读情况。

预设:学生在重音、抑扬、节奏、情感把握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

4、教师评价、反馈,并进行范读。

预设:重点体现重音、抑扬、节奏、情感把握等方面的处理与技巧。

5、播放视频,听名家朗读。

预设:在情感上将课堂推向高潮,为理解诗意做准备。

(四)疏通诗意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诗意。

时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无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间青丝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个无法挽救的悲剧,能够解忧的惟有金樽美酒。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诗篇开头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气势豪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此时在颍阳山,距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所以借黄河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

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接说出自己感伤生命短暂而人一下就会变老,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显现出一种对镜自照手抚两鬓、却无可奈何的情态。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在这首诗里,他演绎庄子的乐生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而在豪饮行乐中,实则深含怀才不遇之情。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

参考译文:

看啊!黄河之水汹涌澎湃从天上倾泄而来,一去不回头直奔向烟波浩渺的东海;看啊!头上的青丝转眼间成了雪一样的白发,高堂上对着镜子只能是慨叹、悲哀!

得意的时候,且自纵情欢乐吧,莫使金杯空流月色,徒唤年华不再重来。胸有雄才大略的人,必定能干出一番事业,失而可得的黄金,抛撒千两又何足惜哉!杀羊呵,宰牛呵!我们要玩它一个痛快,为这相聚,也该一起喝它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干杯干杯!不要停。嗨,我要唱歌啦,你们仔细听:

那些荣华富贵,有什么值得苦苦追求?我但愿自由自在地沉醉,悠悠然不再清醒。自古来,睿智彻悟之人总会感到灵魂的寂寞,唯有那寄情诗酒者,好歹留下个名声。

曹植当年,大摆筵席在平乐观中,痛饮名酒,恣意笑闹藉以忘忧;主人说什么,没有这么多的金钱用来花费?快快去买回酒来,让我们喝它个够!

噫,这五花的宝马,千金的狐裘,把这些玩意儿拿去,给我换来酒,酒,酒!噢──让我们在这杯中的烈焰里熔化无穷无尽的愤懑与忧愁!

(五)赏读诗歌

1、这首诗中,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诗人感情的基调是什么?

预设:

悲——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看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真是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

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愤激——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豪门贵族集团 “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黑暗卑污行径“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借曹植说自己怀才不遇(自比)。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狂放——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

2、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

起兴——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

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

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夸张——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

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3、诗中有没有你特别喜欢的句子?请找出来进行赏析,和大家分享。

预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是诗人自我价值的宣言。诗人一反“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失望与消极,有力地展示了诗人深藏着的一颗怀才不遇而渴望积极用事的痛苦的心灵,完全可以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媲美。他相信自己的才能总能施展,这种乐观自信的精神,慷慨激昂的气概,是李白面对失意坦然自若的思想基础,是引导他不断进取的一盏明灯,就连无数吟诵此诗的后来者也深深体会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

4、教师运用课件进行赏析指导和示范,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赏析。

(六)能力提升,延伸拓展

1、唱读——试着根据你的理解,唱出这首诗。(有难度,量力而行)

2、读写结合:结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为李白写一段话。

3、熟读成诵。

4、将李白的作品以编年的形式进行整理,全面体会诗仙的一生。

预设:前三项学生任选一项当堂完成,最后一项是课后作业。

八、板书设计

将进酒

李白

悲——欢——愤——狂

作者介绍

俭以养德,静以修身,我是一个怀揣诗意语文之梦的学习者和赶路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从教十年,中学一级教师。曾获全国高中语文基本功竞赛课例展评二等奖。感恩一菲老师,感恩诗意语文大家庭。渴望和诗意语文的家人们共同成长。

本期责编:蓝月伶

执行主编:丁克松

栏目负责人:李萍 谢发茹 耿狄秋 张显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