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 “诊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诊改改进效果 高职院校 “诊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高职院校 “诊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2024-05-09 22: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在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教学工作“诊改”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既有思想层面的,也有理论层面和方法层面的,认清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提升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开展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指出“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所在,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中国制造2025、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的重要抓手。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引导和支持学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形式,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明确了“诊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引导高职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上述三个文件是高职院校进行教学“诊改”工作的理论依据、行动指南、操作方法和目的要求,只有深刻理解其内涵才能将“诊改”工作落实到实处。但是,不能系统地分析“诊改”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就会造成“诊改”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使“诊改”流于形式,不利于高职院校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中得到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提升。

1、教学“诊改”状态

作为教学“诊改”工作的序曲,2016年4月8日,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团(扩大)会议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改进制度建设研讨会议在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召开。2016年6月6—8日,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简称“专委会”)全体会议暨业务培训在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它标志着高职高专教学“诊改”工作实质性的正式启动。2016年6月13—21日,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制度建设省级专家委员会业务培训班、院校长培训班在常州举行,培训班的成功举办为进行“诊改”工作落实到实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省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结合本省实际制订了相应的方案。各试点学校根据有关精神在突出本校特色的前提下,完成了“诊改工作推进计划或实施细则”并有条不紊地进行实施。

2、“诊改”工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充分地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就能使“诊改”工作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对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能起到预防的作用;把问题讲清楚,就能理清思路轻装上阵。

>>>>对“诊改”工作的意义、目的认识误区

“诊改”是过去“评估”的变型;“诊改”是费工费时不能产生摸得着看得见实际效果的工作;“诊改”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诊改”是面子工程为提高教学质量及毕业生就业率贡献不大等等。

诸如此类的思想都是对“诊改”工作的意义、目的认识不清,而产生的思想上的偏差,就会带来行动上的迟缓,就会影响教学质量的螺旋上升,最终就会导致只重视毕业生就业率的结果而忽略教学质量持续改进这个过程对就业率的深远影响。

>>>>“诊改”工作主体责任得不到落实

“诊改”工作是上级压给学校的任务,学校想做得做不想做也得做,作为受上级控制的学校只能接招。

这种想法的产生是对学校作为教学质量的好坏担当主体责任的认识低下造成的。

>>>>对“诊改”工作的宣传、教育浮于表面

对“诊改”工作的意义、目的、方法、过程、途经等的宣传、教育、培训停留在校级领导及中层干部层面,忽视对教学质量起到巨大影响力的教职员工的参与程度。

这主要是学校的最高管理层没能充分认识到教学质量好和坏的根基在基层,是他们创造了学校教学质量。

>>>>基础数据与工作实际出现偏差

数据是给上级看的官样文章,与具体工作产生一定的偏差无关大局,更有甚者对一些基础数据进行“技术处理”。

相关人员认识不到正是这些真实的基础数据才能为后面的持续改进指明方向。

>>>>“诊改”工作方法欠妥

“诊改”就是要把按上级所规定的数据整理好就万事大吉了,再按要求写出相应报告,质量体系的建立与运行的好坏对学校各方面的作用不大。

这主要是没有认识到教学质量体系建立的重要性及其所产生的作用,不能运用过程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诊断”工作处于表象范围

自认为学校的各个方面都处于领先或不低的水平,没有问题和潜在的问题,看不出有任何毛病。如果非要查出一些问题,就列上几条鸡毛蒜皮的小事。少列问题或不列实质性问题成为“诊断”工作的基本原则。

这是对所谓“问题”的认识存在片面的理解,问题多说明学校办得有问题的思想在做崇,没能正确认识“诊断”是为后面的“改进”提供方向。

>>>>“改进”工作蜻蜓点水

“改进”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短期内很难收到明显的效果,尤其是人的意识、**惯的改变更是难上加难。

这是没有认识到,教学质量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不断前行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PDCA”循环不能形成轮子

开展工作的重点是计划和实施,有了精准的计划再采取强有力的行动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检查和改进都是事后的诸葛亮。

这是由于没有认识到计划、实施、检查(诊断)、改进是形成轮子所必需同时具备的四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只有这四个方面完美的组合才能形成不断向上滚动的轮子。

>>>>“诊改”工作为数据服务

“诊改”工作就是要把相关的数据做得漂亮,一切为了数据,数据说明一切。

这是由于片面的理解数据,不知道对数据的正确分析能够从中发现改进的机会和方向。

>>>>“诊改”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现在各个学校的人员比较紧张,没有必要安排专职人员从事此项工作,在撰写报告时就说×××等是专职人员就行,更没有必要进行“诊改”的专门学**与培训。

这是没有认识到“诊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它要求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人才能干好。

3、对出现问题的应对措施

上面提出了可能出现的十个方面的问题,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学校都会出现这些问题,也不意味着只有这十个方面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多寡与学校的体制和机制、从上到下对“诊改”工作的认识与理解、学校的人文环境、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手段等有关。对出现问题的应对措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下面提出了对应十个问题的应对措施。

>>>>认真学**“诊改”工作相关文件

要从上到下地认真组织学**“诊改”工作的相关文件,深刻领会“诊改”工作意义、目的、工作方法,使全体人员明确“诊改”制度具有自主性、常态化、实时性、动态性、引导性等特征【1】。这里首先要强调的是它的自主性,说的是高职院校要将“诊改”工作变成为进一步提升本校的教学质量的自觉行动,明确指出“诊改”的主体是质量的直接创造者,它与以往的“评估”在执行主体上有质的不同。第二是它的引导性,《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只是给出了方向性意见,各高职院校必须结合本校办学特色来细化“方案”,起到有的放矢的结果。

>>>>明确“诊改”的主体责任是学校

“诊改”工作是学校为提升本校的教学质量而进行的一项常态化、实时性、动态性工作,上级各有关部门在其中只起督导作用,行使政府职能,学校必须也只有学校能担当主体责任,学校必须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学校的最高管理层要不断学**、实践、培训,才能够认清其主体责任,这样就能够使“诊改”工作步步深入,收到良好的效果。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