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蛙”到“人”的生命反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蛙式女孩 从“蛙”到“人”的生命反思

从“蛙”到“人”的生命反思

2023-10-17 03: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从“蛙”到“人”的生命反思——莫言《蛙》

莫言的大作《蛙》以5 封书信、5 篇故事叙述加上一个剧本构成,形成了独特创新的结构形式。

从这样的小说结构来看,《蛙》中显然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故事,第一个层面是蝌蚪在文学素材中讲述姑姑作为妇产科医生、计划生育干部的经历以及他本人在新世纪以来的种种遭遇;第二个层面则是作为文学爱好者的蝌蚪试图把前一个层次中的故事写成一部优秀的话剧剧本。

小说名为“蛙”,但在读到前面的部分时并没有直接写到“蛙”这样一种生物,除了作为叙事者的笔名“蝌蚪”,而只是围绕姑姑的成长经历和颇具传奇色彩的年轻时代展开叙述。而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蛙”隐喻意义的进一步丰富及言语提示。比如在第四部第六节中小狮子说的话:

“蛙类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人跟蛙是同一祖先”,“ 蝌蚪和人的精子形状相当,人的卵子与蛙的卵子也没有什么区别;还有,你看没看过三个月内的婴儿标本?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与变态期的蛙类几乎是一模一样啊。”“为什么‘蛙’与 ‘娃’同音?为什么婴儿刚出母腹时哭声与蛙的叫声十分相似?为什么我们东北乡的泥娃娃塑像中,有许多怀抱着一只蛙?为什么人类的始祖叫女娲?‘娲’与‘蛙’同音,这说明人类的始祖是一只大母蛙,这说明人类就是由蛙进化而来,那种人由猿进化而来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这里可以看出隐喻的“蛙-娃-娲”,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剧本中姑姑也说过:

“你出生的那天下午,姑姑在河边洗手,看到成群结队的蝌蚪,在水中拥挤着。那年大旱,蝌蚪比水还多。这景象让姑姑联想到,这么多蝌蚪,最终能成为青蛙的,不过万分之一,大部分蝌蚪将成为淤泥。这与男人的精子多么相似,成群结队的精子,能与卵子结合成为婴儿的,恐怕只有千万分之一。当时姑姑就想到,蝌蚪与人类的生育之间,有一种神秘的联系。”

这些内容都蕴含着作者想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每一个生命经历这种艰难悲壮又幸运的孕育过程之后,都应该被珍视被尊重。生命是超越一切价值之上的。这艰难孕育而成弥足珍贵的生命,先于人类的一切从而重于人类一切的生命,理应被敬畏、理应被宝爱。一切对生命的漠视、威胁、残害都是不正当的。

生命的诞生往往与死亡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小说中人物的死亡都带给人强烈的心灵冲击,在另一方面也衬托了生命的可贵。张拳老婆、王胆两人的死亡的直接原因是传统伦理与计划生育发生了剧烈冲突,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寒心的结果,血淋淋的事实。

小说中的一个小高潮是蝌蚪的前妻王仁美的死亡。她的死,不仅仅是计划生育的结果,还掺入了个人功利即万小跑的前途和服从姑姑的工作进行。蝌蚪在写信给杉谷义人先生的信中也提到,在写到王仁美的死的这一段痛哭流涕。每当他回忆起王仁美时,毫无疑问心中都会充满歉疚。以至于在最后老来得子的时候再睡梦中梦到的还是王仁美。

第四部第十二节中写道,

“王仁美又是胆怯又是羞涩的样子,像个小姑娘似的躲在母亲背后。……她红着脸说:我是比着肚里的娃娃编织的。她的眼睛顿时红了,她说:小跑,你跟姑姑说,就让我生了吧。我看到室内灯光亮如白昼,一张蒙着洁白床单的手术床,两边站着四个身穿白大褂、脸蒙大口罩的人,姑姑站在床头,也是全身穿戴整齐,手上还戴着塑胶手套。王仁美进去后,一见这阵势,转身就想跑,姑姑一伸手就抓住了她。她哭着,像无助的小女孩一样,对我喊:小跑,看在我们多年夫妻的分上,救救我吧···我心中一阵酸楚,眼泪夺眶而出····然后我看到,从她的双腿间,有一只赤红的小手伸出来,摆出一个国际流行的“V”式,令姑姑她们大笑不止。姑姑笑够了,说:别闹了,出来吧!于是,一个婴儿,慢慢地钻出来,像一只狡猾的小动物。姑姑啾准时机,揪住了他的耳朵的同时抱住了他的脑袋,然后用力往外一拔:你给我出来吧!——随即发出一声爆米花般的响声,一个满身沾着血污和黏液的婴儿,就托在姑姑的手中了······

这一段描述的虽是梦中的场景,却依然使人不寒而栗。而这个过程确实在过去实实在在的发生过。

回顾《蛙》对整个生命过程的叙述,着意于恋爱、婚姻和生殖、养育。这其中的人物,如姑姑、小狮子、秦河、王肝、郝大手、陈眉等,生命过程是残缺而不完整的。对失去生殖能力的小狮子而言,年龄越大越感到孩子的可爱。在知道袁腮代孕公司的秘密之后,想要做妈妈的欲望让她趋于疯狂。竟然还得到姑姑这个曾经的计划生育政策捍卫者的响应和支持,她们的共识是:女人只有通过生养才能成为完整的女人。为万小跑要个男孩的疯狂代孕计划,与其说是受“传宗接代”的伦理观念驱使,还不如说是受要做妈妈进而完成女人的生命过程这一强烈意愿的推动。

而不能忽略的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姑姑”万心的一生却是极其矛盾的,一方面,她是技术高超的妇科医生“送子娘娘”,而另一方面,在受到上面政策的指导下严格实行计生工作却又让她转眼间变成了“杀人恶魔”,她的一双手,既带来了光明,又沾满着鲜血。

她的一生,十分具有传奇色彩。使读者在看小说的不同阶段心中对姑姑这一人物的看法跌宕起伏。这种变化,并非是她变了,而是政策变了。政策能把人变成圣母,也能变成魔鬼。万心在最后意识到自己的双手沾满了鲜血,扼杀了许多孩子的生命,从而开始反思自己,尽管她认为她是没有错的,是为国家做正确的事情,但是,实际上,她却在黑暗的房子时供养了数千个泥娃娃,每一个泥娃娃都是一个在母亲腹中就被杀死的灵魂,她在求得他们的原谅。

展开全文

为什么姑姑那么害怕蛙呢?这里又是一处精妙的隐喻。而书中第四部的第四节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写,是姑姑自己在回忆当初遇到郝大手之前的情形,也就是被一群蛙追逐的情形。

“常言道蛙声如鼓,但姑姑说,那天晚上的蛙声如哭,仿佛是成千上万的初生婴儿在哭。···可那天晚上的蛙叫声,有一种怨恨、一种委屈,仿佛是无数受了伤害的婴儿的精灵在发出控诉。···无论她跑的多块,那些哇-哇-哇的凄凉而哀怨的哭叫声都从四面八方纠缠着她。···姑姑说她跪在了地上,像一只巨大的青蛙,往前爬行。···它们波浪般涌上来,它们愤怒地鸣叫着从四面八方涌上来,把她团团围住。·(省略掉部分敏感词句)

这段则比之前所有的暗示更加明朗。这里用了许多“仿佛”“像”,其实都可以直接画上等号。蛙群就是曾经姑姑引产过的婴儿,而把姑姑比作“巨大的青蛙”更加直接的证明了“蛙”即是人,是生命。

姑姑的精神矛盾分裂症是时代造成的,它隐喻了历史现实对个人的巨大伤害。这个曾经的“政治斗士”,其悲剧如小说的叙述人蝌蚪所说的,她“太听话了,太革命了,太忠心了,太认真了”。姑姑的人生命运和精神心理变化质疑的是时代对个人的压迫,在大时代中,个人不过是一枝随风的芦苇,姑姑是时代观念的受害者,是历史运动的受害者。

“一个有罪的人不能也没有权利去死,她必须活着,经受折磨,煎熬,像煎鱼一样翻来覆去地煎,像熬药一样咕嘟咕嘟地熬,用这样的方式来赎自己的罪,罪赎完了,才能一身轻松地去死。“姑姑只能在煎熬中绝望地活着。 正如蝌蚪在最后一封信里写道的。“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沾到手上的血,是不是永远也洗不净呢?被罪感纠缠的灵魂,是不是永远也得不到解脱呢?其实已经可以推断出莫言给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

《蛙》描绘的人和人性归根结底是生命本身。莫言在计划生育这一背景下彻底回归本源,只为能给轻浮躁动的现代人一片宁静的空间,更好地去感知生命的价值,更真地去热爱和尊重生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