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很实用)剖析课件(10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轼是苏辙的哥还是弟弟啊知乎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很实用)剖析课件(10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很实用)剖析课件(10页)

2024-07-07 07: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苏洵的第二个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宋仁宗时,与弟弟为苏辙同榜进士,仁宗赞轼、辙兄弟是国家宰相之才,名动京华,苏轼时年21岁。

(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等。北宋著名画家、诗人。元丰初年知湖州(今浙江吴兴),未到任而卒,人称文湖州。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文与可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很受苏轼敬重。筼筜谷,在洋州,盛产一种叫“筼筜”的竹子。偃竹,仰斜的竹子。

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始见于南宋(林景熙:《霁山集·五云梅舍记》)。在此之前,唐代诗人元结《丐论》曾以山水、松竹、琴酒为三友;宋代苏轼《题文与可画》一诗以松、竹、石为三友。中国古代称帝王和贵族男子为君子,后泛称德才兼备的人。“四君子”是梅、兰、竹、菊的合称。所谓君子,是对人的美称,比喻人格高尚,学识高深,举止文雅。文人画家寄寓感情,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予以人格化。

梅花冲寒斗雪,有冰肌玉骨之姿,先众花而报春;兰生群山深谷,不慕荣利,长叶临风潇洒;菊花不与群花争艳,深秋独傲霜枝。而竹子,以其虚心挺直、高风亮节的特性,一向作为我们中华民族虚怀若谷、发奋进取的崇高气节的象征。梅兰竹菊高贵的品性引起画家的无限联想,出现了许多专画四君子画的画家,这在世界艺林中是最为独特的,富有中华民族美学思想的内涵。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三国演义》关羽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亦虚心。竹有节,有千节,虽清瘦,却挺拔,风过不折,雨过不浊。君当如竹,坚韧不拔,显气节。——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图片

苏轼与苏轼一生,历尽坎坷,大半是在贬官和流放中竹度过的。他生平爱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所以他画得一手好竹,是“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由于画家个性不同,画竹时的神气各异,画的墨竹也就各具风格了。李景黄在《似山竹谱》指出:“画竹三昧,神气二字尽之。有气斯苍,有神乃润。文之檀栾飘举,其神超也。苏之下笔风雨,其气足也。”由此可见,文同的“胸中成竹”,主要是指胸中具有竹子的神气。文人画竹,如果胸中没有竹子的神气,也就“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画不出气韵生动的竹子了。

米芾曾讲到苏轼画竹:“苏轼子瞻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运思清拔,出于文同与可,自谓与文拈一瓣香。”明末清初的石涛则说:“东坡画竹不作节,此达者之解。其实天下之不可废者无如节。风霜凌厉,苍翠俨然。披对长吟,请为苏公下一转语。”石涛作为明朝遗民,归顺清朝后,文人的名节问题一直令其苦恼,故尽管自己的名节很成问题,但画起墨竹来,不像苏轼那样放达,再怎么写意,也不能废了竹节。这也是画如其人的明证。

本文属于杂记,记叙了苏轼和文与可之间的深厚情意,并阐述了文与可的画论,是一篇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先为密州知州(今山东诸城),后改知徐州,元丰二年三月又任湖州知州,这时文已去世。七月七日作者晾晒书画时,见到文与可在洋州赠他的“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乃写成了这一篇情深意切,悲恻动人的优秀散文。

竹子开始长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象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都是一生长就有的。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竹子呢?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飞扑下去。比喻动作敏捷。振笔直流畅。其所欲容画易者过,去急。起从之,遂,以追其所见,所见到的,如兔子鹘鸟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奔跑、

与可之教予如此。与可告诉我的是如此。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