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苏东坡作品赏析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

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

2023-06-16 22: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

宋代的书法,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打破了唐代以来过于严谨的书风,开启了以苏、黄、米为代表的“尚意”书风。其中以苏轼最为著名,他是“尚意”书风的中坚人物,并且身体力行的扛起了“尚意”书风这座大旗,引领着宋代书法不断发展繁荣。苏轼的经典行书之作《黄州寒食诗帖》流传至今,被后世不断推广传颂,可以称得上是五合交臻的精品。在没有任何草稿、任何模拟的情况下,写出了令所有人都惊叹的书法大作。在文学方面,《黄州寒食诗帖》堪称佳作,在凄风苦雨的寒食佳节,内心的无助与失望有感而发,将其化为文字,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的诗歌。同样,在书法艺术上,《黄州寒食诗帖》也有极高的建树,透过笔触将自己的真实性情跃然于纸上,在情感、笔法、章法上,潇洒自然、情牵笔走,一气呵成,将笔墨与自己的心境融为一体,感人至深。《黄州寒食帖》在我国的历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对其评价极高,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学书的人大都学习它,其中以黄庭坚最为著名。

关键词:《黄州寒食帖》;诗书;尚意;真情实感 前言

在中国的书法历史研究进程中,作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重要范本。在我看来,苏轼作为“尚意”书风的领军人物,《黄州寒食帖》单单从创作背景上来看,就十分耐人寻味。而且,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黄州寒食帖》都是一幅经典巨作,从内容上看,它是抒发苏轼内心情感的一首好的诗词;而从形式上看,它又是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无论从笔法、章法还是情感上,都令人折服。最后,从其《黄州寒食帖》对后世书家黄庭坚的影响是足以可见其影响地位之重大。本文对苏轼《黄州寒食帖》进行赏析,正是取其“尚意”为重点,从各个方面展开对《黄州寒食帖》的分析,探究其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一、苏轼生平及《黄州寒食帖》创作背景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书法家、诗人,字子瞻,号雪堂、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属于现在的四川)。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并称为“三苏”。苏轼的出身比较贫寒,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十分努力,精通各种文学史诗。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十分的坎坷,他差点命丧监狱,多次被贬官,又多次被流放,他尝尽了生活的悲酸。乌台诗案,是苏轼生命中最值得记忆的篇章了,被誉为宋代的文字狱。元丰二年的时候,由于王安石变法,苏轼极力反对了对当时新政的不满,但是自己还是敌不过大多数人的力量,亓文奎在试析《东坡二赋帖》中写道:“苏轼接着又以‘诽谤先朝’的罪名被贬英州,一贬再贬一直贬到海南岛的儋州。”[1]也就是在那种及其困苦的情况下,他写下了令万众瞩目的《黄州寒食帖》。王水照在《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这篇期刊中这样评价苏轼:“苏轼的人生以及苏轼的作品,不但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的活生生的人,而且表达了他与其行为一致的深刻的人生思考和生命体验。”[2]

在苏轼的一生中,最痛苦的莫过于乌台诗案的发生了,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新政,坚持自己的观点,自己却被所有人挤兑,那些反动势力也给自己扣上了“对朝廷不忠”的罪名,把苏轼写的诗词也都曲解他的意思,被理解成对朝廷不满,由此一来,苏轼被贬黄州,开始了一生中最难过、最低沉的时期。李继华在期刊《试论“乌台诗案”对苏轼思想及创作的影响》中说道:“‘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文字狱,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由剩转衰时期文化专制日益加强的趋势。”[3]他愤愤不平、悲伤难耐、有苦难言,终于在被贬黄州的第三个年头,正值寒食节期间,他写下了令后世传颂至今的《黄州寒食帖》,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大家,有知识,有头脑,才华学识渊博,本该受到所有人的尊敬,在别人的仰慕中过完自己的一生。可是现在的自己却突然遭到如此大的不幸,被坏人陷害,想要说,却有口难辨,身不由己。本来自己有远大的抱负,能够凭着自己的能力报效祖国,现在却都成了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沉重的政治打击欲使他一蹶不振,年轻时的豪言壮志随之烟消云散,心有大志,却有苦难言。此时的苏轼由于受乌台诗案的打击,以前的豪言壮语都随风消散,再多的壮志情愁也都成了过去式,他失落到顶点、伤心到极致,他痛苦不堪、情绪低落,身心俱疲,他借酒消愁,用酒精来麻痹自己的神经,想想自己活在一个自在的世界里。曾经的远大梦想也都成了泡影,他解嘲般地自叹:“先生年来穷到骨,向人乞米何曾得?”这已经是自己被贬黄州的第三个年头了,在寒食节,本该是思念亲人的日子,自己却流落他乡,身不由己。环视四周,一切都是那么凄凉,伴着细雨绵绵,苏轼再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写下了自己身处异乡,不能报效朝廷的心酸之情,在《黄州寒食帖》这首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阮增宝在骏马倏忽踏九州——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中说苏轼:“他想归隐田园,了却一生,可落叶归根的故乡遥遥万里,自己却身不身难由主。”[4]就在寒食节的这一天,环境格外的凄清,苏轼将自己的所感所想都赋予景物,他接近崩溃,心如死灰,他有苦难言,却又无人可信。在这首《黄州寒食诗》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苏轼寄情于景,触景生情,把眼前凄凉的一切当作了自己的遭遇,心中有太多的话想要说出来,可是没有人相信他,他极度郁闷。于是他将自己的心情写在了纸上,娓娓道来,像在诉说自己的故事,随着感情的不断深入,他再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用自己最真挚的感情书写着自己心中那份无奈、悲哀、痛苦不堪,整首诗就是表达了自己这种内心的所感所想。此帖中书法与诗相得益彰,正是因为此帖之中含有浓厚的苏轼的个人情感,并且把情感挥洒与字体之间,出神入化,笔法纵横交错、出奇制胜,结体个性但不失道理,章法虚实结合、黑白分明,把苏轼的困窘与郁闷愤慨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字里行间粗细的变化、大小的变化、错落有致,大胆豪放的落笔、干净利落的转折、戛然而起的收笔,犹如行云流水,犹如瀑布从高山坠落,那种虽苦闷但却愤懑的情感都表现了出来,把苏轼字里行间的意趣挥洒于纸上。

二、《黄州寒食帖》艺术赏析 (一)诗歌与书法的完美结合

当苏轼46岁,正值壮年时,本该是报效祖国,安享人生的好时候,却因被人诽谤,被贬黄州,各种心境,各种情境,内心的情绪有感而发,苏轼写下了《黄州寒食诗》。此诗可以称得上是苏轼的最高造诣,广为流传,从古至今被大为赞叹。苏轼在黄州的三年里,生活极为困苦,心中充满着激忿失意、半生潦倒的复杂感情。作者以自身遭遇为题材,把自己愤懑不平的心绪写成诗歌,又用毛笔书写了自己内心的情绪,所以,此贴是诗书并读的完美结合。

此贴以手卷形式写出,用笔以侧锋为主,笔锋树立凝重,笔画雄放浑厚,墨迹烂漫不羁,通篇自然流畅,一气呵成。开篇写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作者沉着冷静,交代了作书的背景,字迹匀净,行距较远,与诗作叙述的口吻相一致。“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书写中“年”字变大,最后一笔放的很开,几乎占了三个字的空间,笔势由此纵向展开,笔速加块,线条由严谨稳定变得自由随意,作者借物寓人,表面是写“惜春”之情其实是表达自己无可奈何的心情。“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从苏轼作诗的角度看,作者将自己的不幸遭遇比作被泥水玷污的海棠,此时墨色较重。用笔凝练厚重,字形明显变大。我们不应该把它看作是一种偶然巧合,而是应该看作是作者把崇高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书写艺法形式相结合的成功典范。第二首诗中的“哭涂穷”三个字最为显著,字形较大,下笔较重,墨色较浓,给人以大气磅礴的感觉,令人感觉十分震惊。也就是通过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充分表达了作者自己想要大哭一场,却又欲哭无泪的无奈之情,十分令人心疼又心酸。很明显,苏轼的情绪已不受控制,内心的情感喷薄而出。“纸”字,长长的悬针竖,放到极致,情绪激昂,“衔纸”二字字形较大,用比较轻,上下字距离较大,放的比较厉害,充分表达了作者自己不能在自己最好的年华里做最有意义的事的无可奈何之情。在被贬的黄州,苏轼自己无法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这一切的打击,已经使本来怀有一颗报效国家之心的苏轼变得渐渐失去了信心,自己变得犹如一具死尸,已经心如死灰,对任何事都不抱有任何的希望了。苏轼内心的迷茫与无助没人能够知晓,因为在他的眼中无论是再次回到朝廷报效国家还是回到自己的家乡安享晚年,都已经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最后四句写的是长歌之悲,开头四句写的是荒凉之境。借阮籍“穷途而哭”的典故,表达自己穷困潦倒的心境,对未来不再抱有太大希望,以免再受迫害。正是在自己极度悲伤的情况下,作者挥笔写下了《黄州寒食帖》,将自己内心所有的想法都寄托于毛笔上,没有任何的修饰,没有任何的模仿,也没有任何的抄袭,就这样丝毫没有任何负担的流露于纸上。所以《黄州寒食帖》通篇看来,自然流畅,没有任何修饰,是自己感情到极致的集中表达,书风洒脱,姿态多变,写的感人至深,从这首诗中就能充分感受到作者当时那种心如刀绞的复杂心情。复旦大学的教授由兴波认为:“这两首诗是苏东坡诗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其真实性情的自然表达,那种愤懑的情绪,凄苦的心情,单靠语言是难以传达清楚的,书成了诗最好的补充,要想正确理解苏轼这两首诗的含义,必须借助书法才能实现。”[5]

(二)尚“意”书风的典范之作

宋代的复兴发展处于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在政治上,赵匡胤一统天下,建立宋朝,打破了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在文化上,唐诗宋词发展到顶峰,使得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一种意境。最明显的是体现在书法上,书法大家们开始追求一种自由的意境,出现了以“苏、黄、米”为代表的书家,其中以苏轼最为著名,苏轼是宋代尚意书风的领军人物,自此苏轼扛起了“尚意”书风这座大旗,被后世是广泛学习。清人梁巘(​http:​/​​/​jump2.bdimg.com​/​safecheck​/​index?url=rN3wPs8te​/​pL4AOY0zAwhz3wi8AXlR5gsMEbyYdIw63TvpAgbPSZ4Ti​/​XS9wV829t6XyibVFgk4fbLMgytUg5Z4Q4OO30Ri8SAtVjSx1NjJY8K44RtEayPB+e8NtkB1OivTQS+P3iF4ozqoENh2dmTxkegI4BjTlNWg1mkgDuJUW9jGRh​/​DC2FPSyOAgib7OMDxm7iZ2BjQ=”\t”_blank​)《评书帖》中云:“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6]苏轼的行书独领风骚、风行百代。宋代书法的不断发展进步是在苏轼笼罩之下形成的。其《黄州寒食帖》就最能体现自己的尚意书风,无拘无束的书写,毫无保留的表达,把宋代崇尚意趣表现的淋漓尽致,无不令后人大为惊叹。张国军在期刊从《书黄子思诗集后》看苏轼艺术创作的传神论观点中写道“苏轼说自己的书法是‘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苏轼《梅花诗帖》)这些都说明苏轼的艺术美学观点是崇尚简淡自然之美,反对粉饰华丽之态。”[7]李蜀卫《“三大行书”浅析》中写道:“《兰亭序》是清脱洒逸作品中的极品,是魏晋书法尚韵的代表之作;《祭侄文稿》是心情处于悲愤交加时完全忽略自我与书技,浑然天成的杰作;《黄州寒食帖》是流露孤独与寂寞的佳作,《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之所以能成为天下‘三大行书’,不只因为它们体现了书法艺术的美仑美奂,更在技法的背后隐埋着作者的人生际遇。”[8]

1.在笔法上的表现

在笔法上,喜学颜鲁公,点画丰厚粗壮。苏轼自己的书法内寓骨力而外呈丰腴,故解缙说他:“丰腴悦泽,绵里藏针。”笔法善用侧锋较多,由于在执笔方法上有异于常人的特殊方法“三指执笔法”,书法呈现出左湿右干的局面。从东坡墨迹看,他下笔确实不是下去就立直,由于苏轼的回腕执笔法,笔锋是成斜势的,而且手腕是挨着纸面的,所以他的字就比较有力度,而且形态多样。在《黄州寒食帖》中,最令人叹服的就是其字与字之间的疏密、大小、轻重的变化,字形忽大忽小,感情书发到极致就放的比较明显,而从帖的开头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其内心的沉着。字的轻重我们也足以可见苏轼当时内心如奔涌的河流,久久不能平静。字的欹侧多姿,也足以可见苏轼用笔的丰富性。王学俊在期刊中这样描述苏轼“生活上穷愁潦倒,在到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上作了此诗,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通篇起伏跌宕,从容流畅,痛快淋漓,一气呵成,于不经意间见真趣。”[9]其结字凝练,或大或小,如“病起须”与“已白”大小对比极为明显(如图一)所示,或疏或密,或轻或重,如“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九字重与轻的对比也随感情的抒发显得不那么突兀(如图二)所示,有宽有窄,有放有收,如“年”“中”“纸”等字,最后一笔极力放开,把感情放到极致(如图三)所示,参差错落,奇趣横生,变化万千。

图一图二

图三

2.在章法上的表现

在章法上,行笔任情恣肆,潇洒自然,不拘一格,根据感情书写文字,亦如天成。《黄州寒食帖》中的行距时而稀疏,时而浓密如诗的前三行,行距较大,用墨比较清淡,“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等字写到高潮,用墨较重,行距也较紧凑(如图四、图五所示)是苏轼感情抒发到极致的充分表现。《黄州寒食帖》整体看来,短促而有力,又不失它的活泼性,十分有它自己的个性,充分体现了苏轼书法作品内柔外刚、内骨力外丰腴的特点,十分值得后人学习推崇。李江杰、张和博在《词为心声字为心画—论苏轼词风与书风的统一性》中这样评价《黄州寒食帖》:“领略到一种沉怨幽郁之情,势如江河奔涌。”[10]

图四图五

3.在情感上的表现

戚荣金在《苏轼诗学思想和书论的互通》中这样描述道:“在情感上,诗中写道:苏轼在黄州三年,生活清苦,每当寒食、清明之雨到来的时候,萧瑟难受抑郁的心绪就涌上心头.始则慢声细诉娓娓道来,继则放任声腔,或孑然饮泣,或凄然长啸.”[11]满腔的热血都寄托于笔尖,自己身处异乡,有抱负却不能实现,看着自己的国家陷入危机,自己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有苦难言,身不由己,将这份感情充分表达在诗中,令人久久不能忘怀。从《黄州寒食帖》的全篇看来,由沉着到激动,字的大小随着感情的升温不断变大;墨色也随着作者的心情呈现出浓淡干湿的模样。书风洒脱奔放,笔致浑厚,用笔精到,苏轼将自己多年来的悲愤、无奈之情写于纸上,可以说是苏轼全部感情的精神结晶,动人心魄,是一件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

(三)真情实感的集中表达

王水照《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中说苏轼:“苏轼人生价值的多元化直接导致了他文化性格的多样化,而他人生思考的深邃严谨,又丰富了其性格的内涵。”[12]多少年来,中国的文人都被他的艺术修养所折服,人们在称赞他高尚气节的同时,同时也赞扬他超然洒脱的胸怀,正如《庄子》所谓的“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正是如此,艺术旨在表现事物的精神面貌,要了解其精神,光用眼睛去观察是不够的,还要用心神去体验。不管是作为文学家还是艺术家来说,苏轼他那种超然脱俗的人生气节,是每一代文学家学习的标榜。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做人、做官,还是从人生理想的角度来看,苏轼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文人形象。细观《黄州寒食帖》,苏轼心中的悲哀与悲愤都跃然纸上,但是似乎他的心绪也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发生了些许的改变,境随心转,虚和淡远的心境已经不再像年轻时那样张扬不羁。他追求的是创作主体真情实感的集中表达,并把这种真性情放到创作的首位。从文学方面来看《黄州寒食帖》,我们从字里行间都可以体会到苏轼的情感,他将情感都寄托在里面,无论是仕途失意的愤懑之情,还是内心的不满,似乎我们都可以从中体会到,寄情于景来说的话,东坡则是寄情于诗。从书法的艺术水平来看的话,表现的则更加真真切切,苏轼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毛笔,我们细观这首诗,每一个字都带着苏轼当时的情感,当时心中的愤懑之情无法发泄,他只能在写作之时抒发出来。邢燕铭在《略论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中写道苏轼的思想:“‘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这句话表达了苏轼对书法善学又一观点的提出。他阐释了文人要有学养,因只知学书法艺术而不注重读书是片面的、两者应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学习书法之路,当然这也是他多年修学书法艺术亲身实践的经验总结。”[13]仕途的不顺无法诉说,《黄州寒食帖》中,内心终于可以得到宣泄,不可说终于可说,挥洒恣肆,任意挥洒,笔墨纸于一体,将“无意于佳”四字阐释的淋漓尽致,在表达自己感情的同时,造就了天下第三行书,也正是只有感情的自然与潇洒,才可以在脱去世俗桎梏的同时,人笔合一,自然天成。

三、《黄州寒食帖》对黄庭坚的影响

宋“尚意”,宋四家之一的苏轼,这两个字应该是对他所写行书最恰当的描述,也是他的书法所具有的显著特点。黄州时期的书法是东坡向“尚意”书风过渡的转折点。《黄州寒食帖》可以说是苏轼一生的全部精神财产,而它带给我们的影响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启示。王镛《中国书法简史》中这样评价:“章法错落跌宕,宛如天成的感人效果。《东图玄览编》评之:‘盖以之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笔,笔无其笔,即坡亦不知其手之所以至,与生平所作大殊绝。纵以文黄、大令当之,亦敛衽。’宋人书法以此为典范。”[14]

仇宏斌在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试论苏轼书学观及其《黄州寒食帖》中说:“《黄州寒食帖》是苏轼传世的佳作之一,明董其昌将其定位苏字第一。”[15]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对北宋书坛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最显而易见的是他对黄庭坚书法上的指导与启示。据记载,苏轼与同为四大家的黄庭坚是好友,也可以说是黄庭坚的老师,二人在书法上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不管是对宋代书法的创造还是对后世学书的启示都是深远的。黄庭坚的许多行书优秀作品都是在晚年创作出来的,其中《黄州寒食跋》为其去世前五年所作,是他的行书代表作之一。恰好与他的师友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后世称作“双璧”。《寒食帖跋》表现了黄庭坚的书法艺术风格。《跋文》用笔干净爽朗而富有弹性,从整体看来,颇有苏轼《黄州寒食帖》的几分韵味,字形欹侧多姿,变化无穷,用笔也较为有力,浑厚自然,墨色浓淡枯湿,自然流畅。兰州大学的陈琪教授说:“此跋给人以神情饱满,气势贯通的感受,所以他在最后不无得意地说:‘他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http:​/​​/​baike.baidu.com​/​item​/​%E6%97%A0%E4%BD%9B%E5%A4%84%E7%A7%B0%E5%B0%8A”\t”_blank​)也’。”[16]

图六苏轼《黄州寒食帖》

图七黄庭坚《寒食帖跋》

结语

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可以说是一幅经典著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大家们,不仅仅是因为它有“天下第三行书”的美称,最重要的是帖中那份感情的流露,令所有的人都有无尽的感动。虽然千余年已逝去,但是当我们面对苏轼的巨作《黄州寒食帖》时,仿佛依然可以透过作品,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无奈与凄凉。也正是这样一幅经典书法著作,让我们了解了苏轼,了解了苏轼笔下《黄州寒食帖》的真正内涵,其能被后世广泛流传,影响深远,也是理所应当的。苏轼的书法常常被用来当做典范之作,用以临摹,给后世的书法做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后世对其评价也极高,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足以可见,苏轼书法影响的深远。这些评价都是十分切合实际的,是与苏轼深厚渊博的文学修养和淡泊虚静的人生态度离不开的。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要学习苏轼那份虚静淡泊的心态,让《黄州寒食帖》成为我们学习的范本,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亓文奎.试析《东坡二赋帖》[J].文学界(理论版),2012(11):266-266

[2]王水照.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J].文学遗产,1989(5):90-99.

[3]李继华.试论“乌台诗案”对苏轼思想及创作的影响[J].周口师专学报,1997,S3:25-28.

[4]阮增宝.骏马倏忽踏九州——苏轼《黄州寒食帖》赏析[J].名作欣赏,1984(4):129-130.

[5]由兴波.诗法与书法[D].复旦大学,2007.

[6]吴鹏.徐渭的艺术精神[D].贵州师范大学,2005.

[7]张国军.从《书黄子思诗集后》看苏轼艺术创作的传神论观点[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8):129-130.

[8]李蜀卫.“三大行书”浅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3,(03):115-119.

[9]王学俊.论传统书法艺术演变[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1):222-223.

[10]李江杰、张和博.词为心声字为心画—论苏轼词风与书风的统一性[J].西部学刊,2014,(09):50-54.

[11]戚荣金.苏轼诗学思想和书论的互通[J].大连大学学报,2008,(05):94-98

[12]王水照.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J].文学遗产,1989(5):90-99.

[13]邢燕铭.略论苏轼的书法美学思想[J].艺术交流,2001,03:29-31.

[14]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3

[15]仇宏斌.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试论苏轼书学观及其《黄州寒食帖》[J].书画艺术,2000,06:42-45.

[16]]陈琪.敦煌遗书书法浅探[D].兰州大学,200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28859.html,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