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联合国的主要成员国 联合国

联合国

#联合国|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UN”重定向至此。关于其他用法,请见“UN (消歧义)”。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国际组织联合国系统。 联合国 阿拉伯文:منظمة الأمم المتحدة‎英文:United Nations法文:Organisation des Nations unies俄文:Организация Объединённых Наций西班牙文:Organización de las Naciones Unidas 旗帜 徽章 地图中蓝色为联合国会员国[注 1]总部联合国总部(国际领土)正式语文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2]成员193个成员国2个观察员国领导人• 秘书长 安东尼奥·古特雷斯• 常务副秘书长 阿米娜·J·穆罕默德• 大会主席 克勒希·乔鲍(英语:Csaba Kőrösi)• 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主席 穆尼尔·阿克拉姆(英语:Munir Akram)• 安全理事会主席 安理会成员国每月轮值(4月: 俄罗斯)• 国际法院院长 阿卜杜勒卡维·优素福• 托管理事会主席 安娜·盖冈(英语:Anne Gueguen) 成立• 联合国宪章签署 1945年6月26日 (1945-06-26)• 宪章生效 1945年10月24日 (1945-10-24) 网站www.un.org 前身 国际联盟

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实现持久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联合国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5年,取代国际联盟以防止战争的发生并为各国提供对话平台。联合国下设了许多附属机构以实现其宗旨。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并受到治外法权的约束。其他主要办事处设在日内瓦、内罗毕和维也纳。

到2018年中为止,联合国总共有193个会员国,包括除梵蒂冈城国以外所有无争议的主权国都是联合国会员国[3]。在联合国遍布世界的办事处中,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通过全年举行定期会议来决定实体和行政议题。联合国由六大主要机构组成:联合国大会(主要的审议机构)、安理会(以决定对和平与安全的某些决议)、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以协助促进国际经济和社会的合作和发展)、秘书处(为联合国提供所需的研究、资讯和设施)、国际法院(主要的司法机构)以及联合国托管理事会(当前没有运作)。其他重要的联合国机构还有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的行政首长是联合国秘书长。联合国的经费由会员国分摊和自愿捐赠。联合国现今有六种工作语言,分别为: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4]。

目录 1 历史 1.1 背景和建立(1945年-1947年) 1.2 冷战时期(1947年-1991年) 1.3 冷战后(1991年至今) 2 机构体系 2.1 大会 2.2 安全理事会 2.3 秘书处 2.4 国际法院 2.5 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2.6 专门机构 3 办事范围 4 会员 4.1 七十七国集团 5 语文 6 经费 7 任务 7.1 裁军与军控 7.2 人权 8 贡献 9 对联合国作用的争议 9.1 军事制裁 9.2 否决权 10 改革 10.1 安全理事会改组 10.2 大会投票权 10.3 总部所在地改革 11 参见 12 注释 13 参考资料 13.1 引用 13.2 来源 14 拓展阅读 15 外部链接 历史 1945年,智利代表团在旧金山签署《联合国宪章》 主条目:联合国历史 背景和建立(1945年-1947年)

在联合国建立的之前一个世纪,为了规制国家之间的冲突,许多国际协约组织和会议被建立起来,例如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和1899年及1907年海牙公约[5]。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损失之后,巴黎和会宣布建立国际联盟以保证国家间的和谐相处[6]。这一组织解决了一些领土争端,并在一些领域建立国际架构,例如邮政、航空、鸦片控制等,其中一些后来被吸纳进联合国的体系中[7]。然而国际联盟对于殖民地(当时占世界人口的一半)的代表权不够,并且诸如美国、苏联、德国和日本在内的列强参与度亦不足。它无法阻止1931年日本对中国的入侵、纳粹德国的扩张、1935年的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1937年的日本侵华战争,以及最终出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8]。

创立一个新的世界性组织的最初完整构想可以追溯至1939年的美国国务院。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首先使用了“联合国”一词,用于描述同盟国家[注 2]。1942年1月1日,26国政府签订《联合国共同宣言》,联合国一词得到首次正式使用[10]。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在旧金山召开,50国政府及诸多非政府机构参与并起草《联合国宪章》。1945年10月24日,当时的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国、法国、苏联、英国和美国)及多数其他签署国(46国)共同批准宪章,联合国正式宣告成立[11]。

1946年1月6日,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会议(51个国家代表出席[注 3])以及安理会在英国伦敦的卫理公会中央礼堂举行[11]。大会选定纽约作为联合国总部,其设施于1952年完工。联合国总部同联合国在日内瓦、维也纳和内罗毕的总部一样,被指定为国际领土[14]。同时,大会还选举挪威外相特吕格韦·赖伊为第一任联合国秘书长[11]。总部完工前,在纽约长岛成功湖畔的临时总部即开始运作,即便后来1971年曾代表中国的中华民国被迫自行退出,其地位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以及1991年发生苏联解体,地位被俄罗斯联邦取代。

冷战时期(1947年-1991年) 主条目:中国与联合国和冷战 第二任联合国秘书长达格·哈马舍尔德在其任期内相当活跃

虽然维持和平是联合国的主要权力和目的,但是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立却时常导致联合国陷入瘫痪的境地,使其只能对冷战之外的冲突进行介入[15],例外之一是1950年的安理会决议,授权美国领导同盟军抵抗朝鲜对韩国挑衅行动的大规模反击;该决议在苏联代表缺席(因抵制中华人民共和国被排除在联合国外)的情况下通过。[11][16]。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同意分治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以色列国。两年之后联合国官员拉尔夫·本奇调停此后造成的冲突[17]。1956年,联合国第一支维和部队建立起来以应对第二次中东战争[11];然而,对于同时苏联在1956年革命后对匈牙利的入侵却无能为力[18]。

1960年,联合国部署联合国刚果行动(UNOC)以维持叛乱的加丹加国的秩序,并在1964年将其归于刚果民主共和国治下,这是联合国早年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19]。在前往同叛军首领莫伊兹·冲伯会谈的途中,常被称为是联合国最高效的秘书长的达格·哈马舍尔德[20]在空难中身亡;几个月后他被追授予诺贝尔和平奖[21]。1964年,哈马舍尔德的继任者吴丹部署联合国驻塞浦路斯维和部队,这是联合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维和任务[22]。

20世纪60年代,随着去殖民化的发展,联合国迎来一批新的独立国家作为其会员;单在1960年就有17个新国家加入联合国,其中有16个来自非洲[11]。1971年10月25日,虽然遭到美国的反对,但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下,控制中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控制台澎金马的中华民国成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这一投票也被视为是美国在联合国中影响力下降的一大信号[23]。第三世界国家在阿尔及利亚的领导之下建立七十七国集团,这一集团在一段时间内成为联合国中的一股主导力量[24]。1975年,苏联和第三世界国家在美国和以色列的强烈反对之下推动通过决议,宣布锡安主义为种族主义;1991年,在冷战结束之后,这一决议被废止[25]。

在第三世界国家的积极活动和对中东、越南和克什米尔冲突的调停不力,使联合国逐渐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其次要目标——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上[26]。到70年代,联合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预算要远远高于其维和预算。

冷战后(1991年至今) 第七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

冷战结束后,联合国在维和方面有显著的扩展,在十年内的维和行动数量超过过去四十年[27]。在1988年和2000年间,通过的安理会决议数量翻了超过一倍,维和的预算也增加超过十倍[28][29]。联合国调停结束萨尔瓦多内战,成功进行纳米比亚的维和任务,并监督了南非种族隔离和柬埔寨红色高棉统治之后的民主选举[30]。1991年,联合国授权美国领导的同盟军事行动,击退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31]。1971年至1985年担任副秘书长的布莱恩·厄克特后来说这些行动的成功为联合国带来一种“虚假复兴”——在之后,联合国的任务变得更为艰难[32]。

联合国宪章原本目的是阻止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进攻,但在90年代初联合国面临许多同时发生的严重国内危机,包括索马里、海地、莫桑比克和前南斯拉夫[33]。在美国于摩加迪沙之战中损失惨重而撤出之后,联合国在索马里的行动被普遍认为是失败的;而联合国在波黑的行动则因为面对种族清洗显得任务不清和不果决而成为“世界的笑柄”[34]。1994年,联合国卢旺达援助团在安理会无法决断的情况下没能对卢旺达大屠杀进行介入[35]。

在冷战的最后数十年中,联合国受到来自美国和欧洲的批评家的批评,被指管理不善和腐败[36]。1984年,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停止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英国和新加坡也紧随其后[37][38]。1992年至1996年在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对秘书处进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精简了组织的规模[39][40]。他的继任者科菲·安南(1997年-2006年在任)面对美国撤资的威胁进行进一步的管理改革[40]。

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联合国授权的国际介入形式多样。联合国在塞拉利昂的任务得到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的支持,而对阿富汗的入侵则由北约领衔[41]。2003年,在安理会决议未能通过授权的情况下,美国仍然入侵伊拉克,新一轮的对联合国是否有效的争论就此展开[42]。在秘书长潘基文任下,联合国维和行动介入苏丹的达尔富尔冲突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基伍冲突,并派出观察员和化学武器核查人员前往叙利亚内战[43]。2013年,对联合国于2009年在斯里兰卡内战末期的行动的内部审查表明,该组织遭遇“系统性的失败”[44]。在2010年海地地震中,有101名联合国人员殉职,这是联合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损失[11]。

机构体系 主条目:联合国系统

联合国系统建立于五大机构之上——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ECOSOC)、秘书处以及国际法院[45]。第六个机构托管理事会在1994年最后一块托管领土帕劳独立之后已经停止运作[46]。

五大机构中的四个都将总部设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47]。国际法院的总部位于海牙,而其他专门机构的总部设在联合国驻日内瓦[48]、维也纳[49]和内罗毕的办事处[50],剩余的联合国实体则分布在全球各地。联合国用于政府间会议和文件的六大语文分别为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51]。根据《联合国特权和豁免公约》,联合国及其机构在其进行运作的国家具有外交豁免权,由此保障联合国对东道国及成员国的公平公正[52]。

下列六个主要机构,如琳达·法苏洛所说,是一个“各种实体和组织的奇妙结合,而他们有一些甚至比联合国本身还要老,并几乎完全独立于联合国进行运作[53]。”这其中还包括专门机构、研究和培训机构、项目和基金以及其他联合国实体[54]。

联合国主要机构[55]查论编 联合国大会- 联合国成员国的合议性团体- 联合国秘书处- 联合国的行政机构 - 国际法院- 国际法的法院- 可以向成员国决议非强制性建议,或向联合国安理会提建议 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提议吸收新成员 审查预算 选举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成员、根据安理会提议选举联合国秘书长、国际法院法官 一国一票。 行政支持其他联合国机关,例如组织会议、撰写报告与研究以及准备预算案 行政首长为联合国秘书长,由联合国大会选举,任期五年,可连任一次,是联合国实际上的领导人。 解决国与国之间争端,做出裁决及提供司法建议 15名法官由联合国大会选举,任期九年。以相对多数为原则进行裁决。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国际安全问题 -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国际经济和社会问题 - 联合国托管理事会- 管理托管地(暂停) - 负责世界和平与安全 发表强制性决议 决定维和、禁运等 15个成员:5个具有否决权的永久成员及10个选举成员。 负责国与国之间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合作 协调联合国专门机构之间的合作 54个成员,由联合国大会选举,任期三年。 原先负责管理前国际联盟托管地 在其最后一个托管地(帕劳)于1994年获得独立之后停止运作。

大会 主条目:联合国大会 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于1988年12月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

联合国大会是联合国的主要合议性团体,包括联合国的所有会员国,每年定期举行会议,但紧急会议亦可以召开[56]。大会由一位主席(由成员国中产生,根据区域进行轮换)和21位副主席主持[57]。第一次会议于1946年1月10日在伦敦西敏卫理公会中央礼堂召开,有51个国家的代表参会[11]。

大会对于重要问题的投票需要到场且投票的三分之二多数才能通过。重要问题的例子包括关于和平和安全的建议、主要机构的选举、接纳、暂停和开除会员,以及预算事宜[58]。其他问题则由简单多数决定,每个国家只有一票。除预算事项外,通过的决议对于会员没有约束力。大会可以对联合国范围内的一切事项提出建议,但关于和平和安全的事项则属安全理事会考量[56]。

决议草案由八个委员会进行讨论之后交付大会审议[59]。这八个委员会分别是:

总务委员会 – 监督委员会,由大会主席、副主席和委员会主席组成 全权证书委员会 – 负责确定各会员国代表的全权证书 第一委员会(裁军与国际安全) 第二委员会(经济和金融) 第三委员会(社会、人道主义和文化) 第四委员会(特殊政治和非殖民化) 第五委员会(行政和预算) 第六委员会(法务) 安全理事会 主条目: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时任美国国务卿克林·鲍威尔于2003年2月5日在联合国安理会就伊拉克战争问题的听证会上展示装有据称是伊拉克化学武器的试管

安全理事会的职责是维护国家之间的和平与安全。联合国的其他主要机构只有对会员国提出“建议”的权利,而安理会则有权提出具有强制性的决议,在宪章第二十五条规定下,会员国必须接受并履行。

安理会由15个会员国组成,其中包括5个常任理事国(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以及10个非常任理事国。其中五个常任理事国对于安理会决议具有否决权,因此常任理事国能够阻止通过安理会决议,但无法阻止讨论。十个非常任理事国任期两年,根据地域分配原则由大会从成员国中选出[60]。安理会的主席每个月根据英文字母顺序进行轮换[61]。

秘书处 主条目:联合国秘书处 参见:联合国秘书长、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和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厅

联合国秘书处由秘书长主持,由来自全球的公务人员协助运作[62]。它为联合国机构召开的会议提供研究、信息和设施,并根据安理会、大会、经社理事会和其他机构的指示进行工作[63]。

现任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

秘书长是联合国的发言人和领导人。根据联合国宪章,这一职位是这一组织的“行政首长”[64]。宪章第九十九条规定秘书长可将“其认为可能威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任何事件”提请安理会注意,特吕格韦·赖伊之后的秘书长将之解读为为这一职位提供了在全球范围推动行动的机会[65]。秘书长一职已经发展成为联合国管理者和会员国间争端及国际问题的调停者两项职责的结合[66]。

秘书长在安理会(具有否决权)进行推荐之后由大会进行任命[67]。这一职责没有具体的要求,但如今已形成惯例应有一至两个五年任期,应根据地区轮转任命,且不应来自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68]。现任秘书长为安东尼奥·古特雷斯,他在2017年接替了潘基文。

联合国秘书长[69] 任次 姓名 国籍 就任 卸任 注释 1 特吕格韦·赖伊  挪威 1946年2月2日 1952年11月10日 辞职 2 达格·哈马舍尔德  瑞典 1953年4月10日 1961年9月18日 任内殉职 3 吴丹  缅甸 1961年11月30日 1971年12月31日 4 库尔特·瓦尔德海姆  奥地利 1972年1月1日 1981年12月31日 5 哈维尔·佩雷斯·德奎利亚尔  秘鲁 1982年1月1日 1991年12月31日 6 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  埃及 1992年1月1日 1996年12月31日 7 科菲·安南  加纳 1997年1月1日 2006年12月31日 8 潘基文  大韩民国 2007年1月1日 2016年12月31日 9 安东尼奥·古特雷斯  葡萄牙 2017年1月1日 现任 国际法院 主条目:国际法院 参见:国际法院规约

国际法院(ICJ)位于荷兰海牙,是联合国的主要司法机构,于1945年根据联合国宪章建立起来,并在1946年作为常设国际法院的继承者开始运行。国际法院由15名法官组成,法官任期9年,由大会任命,必须来自不同的国家[70][71]。

国际法院的所在地是海牙的和平宫,与海牙国际法学院(私立国际法研究中心)共享一座建筑。它的主要目的是对国家之间的争端进行裁决。法院开庭审理过战争罪行、非法国家干涉、种族清洗以及其他一些事宜[72]。其他联合国机构可以请求国际法院提供司法建议[70]。

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主条目: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ECOSOC)在推动国际经济和社会合作及发展方面对大会进行协助。经社理事会有54个成员国,由大会选出,任期三年。主席同样选举产生,任期一年,来自经社理事会中中等或较小的成员国。理事会每年7月召开一次会议,会议地点在纽约或是日内瓦。它的主要职责是收集信息、为会员国提供建议,与专门机构进行协调并提供建议[73][74]。由于协调机构的职责较为宽泛,因此经社理事会时常被批评为不够集中及无关痛痒[73][75]。

经社理事会的下属机构包括联合国土著问题常设论坛(为联合国机构就原住民问题提供建议)、联合国森林论坛(协调和推广可持续森林管理)、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协调各机构间的信息收集)以及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协调联合国机构及非政府组织推动可持续发展)。经社理事会同时还为非政府组织提供顾问权[73],至2004年,已经有超过2,200个组织获得了顾问地位[76]。

专门机构 主条目:联合国专门机构

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的主要机构可建立专门机构以履行其职责。最为人所知的机构包括国际原子能机构、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银行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等。联合国通过这些机构进行大部分的人道主义工作,其中包括大规模疫苗项目(通过WHO)来为全球人类消除疾病,提高全球的健康水平、防止饥荒和营养不良(通过WFP)、改善全球儿童的健康和生活质素(通过UNICEF)、以及保护难民(如联合国难民署)[77]等。

联合国组织及专门机构 序号 简称 机构 总部 领导人 建立时间 1 FAO 粮食及农业组织 意大利罗马 屈冬玉 1945年 2 IAEA 国际原子能机构 奥地利维也纳 拉斐尔·马里亚诺·格罗西 1957年 3 ICAO 国际民航组织 加拿大蒙特利尔 柳芳 1947年 4 IFAD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 意大利罗马 吉伯特·洪博(英语:Gilbert Houngbo) 1977年 5 ILO 国际劳工组织 瑞士日内瓦 盖伊·莱德(英语:Guy Ryder) 1946年(1919年) 6 IMO 国际海事组织 英国伦敦 林基泽(英语:Kitack Lim) 1948年 7 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美国华盛顿 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 1945年(1944年) 8 ITU 国际电信联盟 瑞士日内瓦 赵厚麟 1947年(1865年) 9 UNESCO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法国巴黎 奥德蕾·阿祖莱 1946年 10 UNIDO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奥地利维也纳 李勇 1967年 11 UNWTO 世界旅游组织 西班牙马德里 祖拉布·保罗利卡什维利(英语:Zurab Pololikashvili) 1974年 12 UPU 万国邮政联盟 瑞士伯尔尼 比沙尔·阿布迪拉赫曼·胡赛因 1947年(1874年) 13 WBG 世界银行集团 美国华盛顿 大卫·马尔帕斯(英语:David Malpass) 1945年(1944年) 14 WFP 世界粮食计划署 意大利罗马 大卫·毕斯利(英语:David Malpass) 1963年 15 WHO 世界卫生组织 瑞士日内瓦 谭德塞 1948年 16 WIPO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瑞士日内瓦 弗朗西斯·加利(英语:Francis Gurry) 1974年 17 WMO 世界气象组织 瑞士日内瓦 佩泰里·塔拉斯(英语:Petteri Taalas)/ 格拉德·阿德里安 1950年(1873年) 办事范围

联合国和联合国系统在各地设有办事处,以联合国办事范围分区,共五大区:非洲地区、美洲地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欧洲及中亚地区和中东地区[78]:

非洲:在非洲联合国的两个主要活动中心是肯尼亚的内罗毕和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联合国系统的许多单位也设立了区域和国家办事处。 美洲:北美地区的活动中心纽约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在南美地区的活动中心智利圣地亚哥是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所在。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活动中心泰国曼谷是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所在地。 欧洲和中亚:主要活动中心分别是瑞士日内瓦和奥地利维也纳。两地都有联合国办事处(日内瓦办事处及维也纳办事处),日内瓦则是欧洲经济委员会(欧洲经委会)所在地。 中东:主要活动中心黎巴嫩贝鲁特是西亚经济社会委员会(西亚经社会)的总部所在地。 会员 参见联合国会员国列表以获取更详尽的列表。 联合国会员国加入时间动画。南极没有政府,西撒哈拉控制权受争议,中华民国和科索沃所管辖领地被联合国认定分别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塞尔维亚

2011年7月14日南苏丹加入之后[79],目前联合国总共有193个会员国,包括除聖座;之外所有未受争议的独立国家[80][注 4]。 联合国宪章中对会员国做出了规定:

凡其他爱好和平之国家,接受本宪章所载之义务,经本组织认为确能并愿意履行该项义务者,得为联合国会员国。 准许上述国家为联合国会员国,将由大会经安全理事会之推荐以决议行之。——第二章第四条[81]

此外,联合国大会中还有两个非会员观察员国家:圣座(对聖座;拥有主权)和巴勒斯坦国[82]。库克群岛和纽埃两国皆是同新西兰自由联合的国家,是多个联合国专门机构的正式会员,秘书处承认它们的“完全缔约能力”[83]。

七十七国集团 主条目:七十七国集团

联合国中的七十七国集团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松散联合,目标是促进其成员的共同经济利益和提升在联合国中的集体谈判能力。该集团最初由七十七个国家创立,但截至2013年11月其成员国数量已经扩展至133个[84]。1964年6月15日,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正式宣布集团成立。1967年七十七国集团在阿尔及尔召开第一次重要会议,采纳了阿尔及尔宪章并建立了永久的制度基础[85]。

语文

联合国共有六种工作语文,分别为阿拉伯文(以古兰经为基准)、中文(普通话、简体中文)、英文(牛津拼写之英国英语)、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联合国大会1973年将阿拉伯语列入工作语文。秘书处则使用英文和法文两种语文为工作语文[51]。西班牙文和阿拉伯文则是除常任理事国外使用国家数最多的语文(阿拉伯语是26国的官方语言,西班牙语是20国的官方语言)。联合国创建后,1946年决议官方语文共有五种,在1973年增加了阿拉伯文。[86]

联合国新闻部为联合国六种正式语文分别建立了语文日,庆祝多种语言和文化多样性,并促进六种正式语文在联合国的平等使用。每年,3月20日是联合国法文日,4月20日是联合国中文日,4月23日是联合国英文日和联合国西班牙文日,6月6日是联合国俄语日,12月18日是联合国阿拉伯文日。

经费 2019 - 2021年度前25大联合国会费缴纳国[87] 会员国 贡献(占联合国预算的百分比)  美国 22.000  中国 12.005  日本 8.564  德国 6.090  联合王国 4.567  法国 4.427  意大利 3.307  巴西 2.948  加拿大 2.734  俄罗斯 2.405  大韩民国 2.267  澳大利亚 2.210  西班牙 2.146  土耳其 1.371  荷兰 1.356  墨西哥 1.292  沙特阿拉伯 1.172  瑞士 1.151  阿根廷 0.915  瑞典 0.906  印度 0.834  比利时 0.821  波兰 0.802  阿尔及利亚 0.788  挪威 0.754

联合国机构通过成员国的会费与捐款这两种方式取得经费。联合国及其机构两年一度的财政预算来自各成员国的会费。联合国大会审查联合国的经费,并确定各国应付的会费款额。各国的会费主要是依照各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其他一些因素来决定的。会费由经常性预算、维和费用和国际法院费用三部分组成。联合国的特别专案不在常规经费预算之内,这些专案是通过成员国的捐款来运作的。捐款的很大部分是为所需要国家提供农产品,但主要还是资金的支援。

联合国大会确立的原则是,联合国不应该在经费上过度倚赖任何国家。为此每财政年度联合国的会费设有“封顶”价格,规定各成员国所付会费的最高价。2000年协定的部分规定,单个会员国的会费占经常性财政预算最高额度从原先的25%降低到22%,目前这是美国承担的经费额度,而其他所有成员国的会费则更低,下限为0.001%。联合国会费缴纳比例每三年修改一次,会费比额编制方法的制定依据支付能力、同时给予人均国民收入低的国家适当宽减的原则。2010年至2012年,每年的会费总额约25亿美元。

联合国宪章第十九条规定:凡拖欠本组织财政款项之会员国,其拖欠数目如等于或超过前两年所应缴纳之数目时,即丧失其在大会投票权。大会如认拖欠原因,确由于该会员国无法控制之情形者,得准许该会员国投票。[88]例如2022年1月初伊朗、委内瑞拉、苏丹及其它5国家就因拖欠联合国会费暂被取消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投票资格。[89]

自联合国成立以来,美国是向联合国提供最多经费的国家,同时也是拖欠会费次数最多、金额最大的国家[90][91][92]。截至2014年9月底,美国拖欠联合国会费8亿美元、维和预算3.37亿美元[93]。

近年来比较明显的变化有:日本的会费比额从2000年的19.4%降为2013年的10.833%;中国则从2000年的0.995%上升为2013年的5.148%(2013年缴纳约1亿3119万美元)[94][95]。

2011年11月1日,巴勒斯坦获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对此事的回应,美国、以色列中止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缴纳会费。2013年11月9日,美国、以色列等5个国家因为拖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费,丧失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投票权[96]。

任务 裁军与军控

1945年的《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裁军与维持和平是联合国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但是在《宪章》签署后仅几个星期,核武器就被开发出来,从而改变了旧有的裁军与军控概念。事实上,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会议(1946年1月24日召开)所通过的第一个决议就是有关原子能和平利用的。

裁军会议是国际社会为多边谈判军控与裁军协定的唯一论坛,裁军会议目前有66个成员国,包括五个主要核大国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虽然裁军会议并不是联合国的正式机构,联合国秘书长向裁军会议派出私人代表,这名代表是裁军会议的秘书长。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决议往往要求裁军会议讨论特定的裁军议题,而裁军会议每年也向联合国大会汇报工作情况。

人权 位于维也纳的联合国机构大厦

创立联合国的另一个目的就是维护人权。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发生的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与种族灭绝令国际社会认识到,新的国际组织必须防止在未来发生类似的事件。早期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法律框架,以讨论并回应有关侵犯人权方面的投诉。

《联合国宪章》要求其成员国尊重人权,并应为维护人权采取联合或单独行动。《世界人权宣言》1948年被联合国大会确认为是世界各国应该遵守的人权标准。联合国大会也经常就人权问题进行讨论。大会下属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是联合国内的人权机构,主要就人权问题进行调查并提供协助。

贡献

联合国及其各机构在坚持与贯彻《世界人权宣言》的宗旨方面起到中心作用。联合国为一些过渡到民主政体的国家提供协助,包括监督与协助开展自由公平的选举、提高司法系统的品质、起草宪法、训练人权官员。联合国机构为全球的民主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联合国也支持妇女权益的提高。联合国组织从1985年起开始出现性别主流化的主张,用意之一就是鼓励妇女积极参加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

2005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同意设立一个新的机构“联合国和平建设委员会”,以协助刚刚摆脱战乱的国家避免再度陷入冲突[97]。

2006年3月9日,联合国举行仪式,正式启动中央紧急应对基金,为联合国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立即开展救援活动提供了资金保证[98]。

对联合国作用的争议 主条目:对联合国的批评

联合国建立的初衷是维护世界和平,并且实行的是大国一致前提下的民主原则,使五个常任理事国拥有一票否决权,但亦因此有些人对此模式表示异议。时任秘书长潘基文表示认为联合国应该是中立的说法为错误,联合国定义应是扮演公正的机构而非中立的机构,对于错误的事情就应该指责,而正确的事情就应该支持,不依对象是谁而有不同标准。[99]

2018年7月,52岁的美国内城新闻(英语:Inner City Press)记者马修·罗素·李(英语:Matthew Russell Lee)因积极揭发联合国内部丑闻,其办公室及常驻身份均先后被撤销。到了8月被联合国永久禁止采访。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被联合国全面封杀的记者。[100]

军事制裁

冷战结束之后,联合国开始在国际安全、维持和平等方面扮演较为积极的角色;近年来维持和平任务(简称“维和”)的派遣频率以及规模不断突破历史新高,相关费用也已成为该组织财务支出的最大宗。然而受限于“国家”仍为国际舞台上最主要行为者的现实环境,联合国对于强国的行为仍无力约束,一些与强国利益没有直接相关的事务,也难以动员各国参与落实联合国的决议。

例如:1990年代在卢旺达,以及2007年苏丹南部发生的种族屠杀惨案,联合国均无法做出立即而有效的处置。2003年美国绕开联合国的议事程式,片面决定出兵攻打伊拉克,严重威胁联合国权威,但是安理会只能事后追认。2006年以色列军队进攻黎巴嫩南部,原驻该地的维和部队未能发挥作用,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停火,亦未能立即落实。对于印度、巴基斯坦、朝鲜等国家进行核武试爆的行为,安理会均决议反对,但是印度、巴基斯坦还是事实上拥有核武器的国家。2009年以色列军队进攻巴勒斯坦加萨地区,并攻击联合国该驻地设施与人员,安理会亦未能立即而有效的处置。

否决权

部分人士认为大国所拥有的否决权有可能被滥用。例如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政治冲突,以及近年来许多国际事件在欧美与中俄的立场迥异,动用否决权的使用上,即表现得十分明显。特别是在安理会中,五大常任理事国享有的否决权,被美国和苏联多次运用。

改革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会议厅 争取成为常任理事国的四国联盟 主条目:联合国改革

近年来改革联合国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具体联合国需要改革的地方依然没有获得共识。无论是那些希望联合国发挥更大作用的人,还是希望联合国只是提供人道援助的人,都宣称联合国应当“改革”,但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改革实质却是很不同的。

安全理事会改组

联合国机构改革中最常被提到及论替的就是扩大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英国、苏联、法国、美国、中国五大常任理事国是1945年联合国成立之初时设立的。[101]有声音认为其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负结果,以及战后分配的世界权力格局,与今日的世界局势已有一定差异。

日本、德国、印度和巴西明确表态共同寻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因各自面临来自不同方面的反对声音,而未能如愿;后来上述各国遂恢复独力运作争取的策略。

主要的改革提议,或者强调应透过扩大成员国集团来改善安理会的代表性,或者调整常任理事国结构以反映今日的国际政经实力。例如主张应让更多位在发展中国家成为常任理事国,如印度、巴西等,或者新加入“不具备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的国家,如日本、德国等。由于安理会改革涉及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并且极可能有损现有常任理事国的大国分配利益,无论何种方案均有相当程度的反对意见以及窒碍难行之处,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达到共识。

大会投票权

此外有声音主张改革投票权[102][103],原因是目前大会按国家作单位,每个国家拥有一票,变相小国享有否决权,大小国家票值不相等。[104]小国集团(Accountability, Coherence, and Transparency, ACT)则坚持将改革重点放在安理会工作方法上,包括改革维持和平行动、加强问责、透明和一致性,加强国际刑事法院与安理会关系,不对种族清洗罪、战争罪和反人类罪使用否决权,以及加强区域组织、制裁机制和预防机制的作用等。

2009年2月联大决定启动有关安理会改革的政府间谈判,但关于安理会改革的谈判“文本”。但一些国家则认为,所谓“文本”只是一个对目前各种方案的归纳,包含了各种有争议的建议,且也没得到所有会员国的认同。[105]

总部所在地改革

2019年起陆续发生川普政府不向俄罗斯、伊朗代表团部分成员发出入境签证,让其无法在联合国会议出席,俄国和其盟友在联合国一般辩论会议提出是时候考虑迁出联合国总部大楼到一个更没有争议的国家了,其表示美国似乎误解了许多事情和误以为自己有某种不存在的权力,联合国所在地是国际领土,[106]美国无权审查谁能否来开会的资格,任何国家的代表团中任何一个人只要想来开会就能来,不需要美国的同意。[107]

美方说法是一些人签证没有如期发放为技术原因,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表示此种说法“非常可笑”似乎贬低了世上所有人的智商。伊朗在会上发言表示联合总部可以搬到一个更好的国家。[108]其实联合国搬迁问题在历史上诸多事件中都曾被提及,属于一个长期存在议题。[109]

参见 联合国主题 国际关系主题 《联合国宪章》:联合国主要机构 联合国大会:联合国会员国列表(联合国区域集团)、联合国大会观察员列表、大会决议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理事国列表、安全理事会决议 联合国系统:联合国专门机构 联合国改革 模拟联合国 国际联盟 欧洲联盟 八国集团 二十国集团 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组织、国际关系 世界政府 注释 ^ 本地图并不代表联合国及其成员国对任一国家合法性的看法[1],亦不一定准确反映指定地区政府在联合国的代表权,本图显示有限承认国家,如科索沃或中华民国,作为其各自声索政府的一部分(塞尔维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 罗斯福建议用这一名称代替“联合力量”。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表示同意,并注意到这一词汇在拜伦勋爵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35节)中得到使用[9]。 ^ 在旧金山的50国会晤中,由于西方诸强不愿承认战后的波兰人民共和国共产主义政府,波兰未在会议上得到代表权。但宪章此后经过修订将波兰列入创始国之列,波兰也于1945年10月16日批准宪章[12][13]。 ^ 关于圣座及其所在地聖座;城国的地位,参见圣座与联合国(英语:Holy See and the United Nations)。 参考资料 引用 ^ The World Today (PDF). [2009-06-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3-19). The designations employed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on this map do not imply the expression of any opinion whatsoever on the part of the Secretariat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cerning the legal status of any country.  ^ Official Languages. www.un.org. [2015-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2).  ^ What are Member States?. 联合国官方网站. [2010-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6).  ^ Nations, United. 正式语文 | 联合国. United Nations. [2022-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3) (中文(简体)).  ^ Kennedy, p. 5 ^ Kennedy, p. 8 ^ Kennedy, p. 10 ^ Kennedy, pp. 13–24 ^ Manchester and Reid, p. 461 ^ Hoopes, Townsend, and Douglas Brinkley. FDR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U.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978-0-300-06930-3.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Milestones in United Nations History. Department of Public Information, United Nations. [2013-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1).  ^ Grant, pp. 25–26 ^ Poland and the United Nations.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the Republic of Poland. [2013-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 Fomerand, pp. 149–151 ^ Meisler, p. 35 ^ Meisler, pp. 58–59 ^ Meisler, pp. 51–54 ^ Meisler, p. 114 ^ Meisler, pp. 115–134 ^ See Meisler, p. 76; Kennedy, p. 60; Fasulo, pp. 17, 20 ^ Meisler, pp. 127–28, 134 ^ Meisler, pp. 156–57 ^ Meisler, pp. 195–97 ^ Meisler, pp. 208–10 ^ Meisler, pp. 204–26, 213, 220–21 ^ Meisler, pp. 167–68, 224–25 ^ Meisler, p. 286 ^ Fasulo, p. 43; Meisler, p. 334 ^ Renner, Michael. Peacekeeping Operations Expenditures: 1947–2005 (PDF). Global Policy Forum(英语:Global Policy Forum) (pdf). [2014-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3-30).  ^ Meisler, pp. 252–56 ^ Meisler, pp. 264–77 ^ Meisler, p. 334 ^ Kennedy, pp. 66–67 ^ For quotation "worldwide ridicule", see Meisler, p. 293; for description of UN missions in Somalia and Bosnia, see Meisler, pp. 312–29. ^ Kennedy, p. 104 ^ Meisler, pp. 226–227 ^ Meisler, pp. 234–37 ^ Lewis, Paul. Jean Gerard, 58, Reagan Envoy Who Led U.S. to Leave Unesco. New York Times. 1996-08-06 [2014-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7).  ^ Meisler, pp. 285–86 ^ 40.0 40.1 Are UN reforms just reshuffling of the deck?. New Straits Times. 1998-01-16 [201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6).  ^ Kennedy, pp. 110–11 ^ Kennedy, p. 111 ^ Smith-Spark, Laura. Syria: Chemical weapons team faces many dangers, says U.N. chief Ban. CNN. 2013-10-08 [2013-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2).  ^ UN failed during final days of Lankan ethnic war: Ban Ki-moon. FirstPost. Press Trust of India. 2013-09-25 [201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30).  ^ Fasulo, pp. 3–4 ^ Fasulo, p. 8 ^ United Nations Visitors Centre. United Nations. 2011 [2011-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24).  ^ United Nations Office at Geneva. United Nations Office at Geneva. [2013-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30).  ^ Welcome to the United Nations Office at Vienna!. United Nations Office at Vienna. [2013-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5).  ^ Welcome to the United Nations Office at Nairobi. United Nations Office at Nairobi. [2013-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5).  ^ 51.0 51.1 联合国一览-联合国官方语文. 联合国. [2013-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8).  ^ Jerusalem Court: No Immunity for UN Employee for Private Acts—Diplomatic/Consular Law and Sovereign Immunity in Israel. Diplomaticlaw.com. 2009-03-23 [2010-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8).  ^ Fasulo, p. 4 ^ Fasulo, pp. 4–7 ^ 联合国宪章 - 第三章 机构 ^ 56.0 56.1 Fomerand, pp. 131–33 ^ Fasulo, pp. 69–70 ^ General Assembly of the United Nations: Rules of Procedure: XII – Plenary Meetings. United Nations. [2013-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3).  "Decisions of the General Assembly on important questions shall be made by a two-thirds majority of the members present and voting. These questions shall include: recommendations with respect to the maintenance of international peace and security, the election of the non-permanent members of the Security Council, the election of the members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the election of members of the Trusteeship Council in accordance with paragraph 1 c of Article 86 of the Charter, the admission of new Members to the United Nations, the suspension of the rights and privileges of membership, the expulsion of Members, questions relating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trusteeship system, and budgetary questions." ^ Fasulo, pp. 70–73 ^ Fasulo, pp. 40–41 ^ Security Council Presidency in 2013. United Nations. [2013-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2).  ^ Fasulo, p. 21 ^ Fomerand, p. 285 ^ United Nations Charter: Chapter XV. United Nations. [2013-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8).  ^ Meisler, pp. 31–32 ^ Kennedy, pp. 59–62 ^ Appointment Process. United Nations. [2013-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5).  ^ An Historical Overview on the Selection of United Nations Secretaries-General (PDF). UNA-USA. [2007-09-3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10-25).  ^ Former Secretaries-General. United Nations. [2013-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7).  ^ 70.0 70.1 Fomerand, p. 183 ^ Fasulo, pp. 100–01 ^ The Court.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2007-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4).  ^ 73.0 73.1 73.2 Fomerand, pp. 103–04 ^ About ECOSOC. ECOSOC. [201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31).  ^ Fasulo, pp. 153–55 ^ Fasulo, p. 156 ^ Fasulo, pp. 171–77 ^ 我们的工作地点. www.un.org. [2016-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2).  ^ UN welcomes South Sudan as 193rd Member State. United Nations. 2006-06-28 [2011-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03).  ^ United Nations Member States. United Nations. [2013-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7).  ^ 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Chapter II. United Nations. [2013-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6).  ^ Non-member States. United Nations. [2013-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09).  ^ Repertory of Practice (PDF). United Nations: 10. [2013-11-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10-19).  ^ The Member States of the Group of 77. [2013-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6).  ^ About the G77. Group of 77. [2013-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2).  ^ What are the official languag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 Ask DAG!. ask.un.org. [2016-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5).  ^ 2018年12月22日大会决议. undocs.org. [2019-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3).  ^ 联合国宪章|第四章:大会. [2015-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10).  ^ 欠缴会费超两年 8国暂失联合国大会投票权. [2022-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3).  ^ 存档副本. [2015-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1).  ^ 存档副本. [2015-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8).  ^ 中國評論新聞網. 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4).  ^ 联合国成员国欠会费35亿美元 美国拖欠8亿最高. [2014-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8).  ^ Scale of assessments for the apportionment of the expens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19-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 中国全额缴纳2013年度联合国会费1.3亿美元. [2015-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8).  ^ gb.cri.cn. 美国以色列等13国丧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投票权- 新闻 - 国际在线. gb.cri.cn. [2013-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5).  ^ 存档副本. [2005-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2-24).  ^ 存档副本. [2006-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11).  ^ 刘一. [环球视线]水均益独家专访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_新闻频道_央视网(cctv.com). news.cntv.cn. [2015-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1).  ^ 記者激烈採訪揭弊端被聯合國下永久禁令. [2019-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2).  ^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及常任理事国。而俄罗斯联邦1991年取代苏联在联合国的席位及常任理事国。 ^ 聯合國改革網. [2019-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8).  ^ 新華-古特雷斯想怎么改. [2019-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8).  ^ 日本想改聯合國?. [2019-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8).  ^ 新華-聯合國改革現狀. [2019-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8).  ^ 伊朗支持联合国迁出美国:它可以搬到更好的国家. [2019-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8).  ^ Iran’s Rouhani backs moving UN out of New York to a ‘better’ country. [2019-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8).  ^ 联合国总部迁出美国提案. [2019-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8).  ^ Hanson: Why UN should move headquarters out of New York. [2019-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8).  来源 Coulon, Jocelyn. Soldiers of Diplomacy: The United Nations, Peacekeeping, and the New World Order.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8. Fasulo, Linda. An Insider's Guide to the UN.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978-0300141979 Fomerand, Jacques. The A to Z of the United Nations. Lanham, MD: Scarecrow Press, 2009. Gold, Dore. Tower of Babble: How the United Nations Has Fueled Global Chaos. New York: Three Rivers Press, 2004. Grant, Thomas D. Admission to the United Nations: Charter Article 4 and the Rise of Universal Organization. Leiden: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2009. Kennedy, Paul. The Parliament of Ma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United Nations.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6. Manchester, William andReid, Paul. The Last Lion: Defender of the Realm vol. 3. New York: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12. Meisler, Stanley. United Nations: The First Fifty Years. New York: Atlantic Monthly Press, 1995. Mires, Charlene. Capital of the World: The Race to Host the United Nation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13. Weiss, Thomas G. and Sam Daws,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n the United Na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Wistrich, Robert S. A Lethal Obsession: Anti-Semitism from Antiquity to the Global Jihad.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10. 拓展阅读 United Nations Intellectual History Project Book Seri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Lowe, Vaughan; Roberts, Adam; Welsh, Jennifer; and Zaum, Dominik, eds. (2010). The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and War: The Evolution of Thought and Practice since 194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s, Adam; and Kingsbury, Benedict, eds. (1993). United Nations, Divided World: The UN's Rol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chlesinger, Stephen (2003). Act of Creation: The Founding of the United Nations.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外部链接 从维基百科的姊妹计划了解更多有关“联合国”的内容 维基词典上的字词解释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 维基新闻上的新闻 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维基文库上的原始文献 维基教科书上的教科书和手册 维基导游上的旅游指南 维基学院上的学习资源 联合国官方网站 官方网站 联合国地方信息中心(UNRIC)(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联合国志愿者(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社交网站联合国官方账号 联合国的Facebook专页 联合国的Instagram账户 联合国的新浪微博 (中文) 联合国的Twitter账户 YouTube上的联合国频道 其他 英国联合国协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联合国政策的独立权威 全球政策论坛(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联合国问题的独立智库 UN Watc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联合国活动观察NGO 先前组织: 国际联盟 国际维和组织(准世界政府): 联合国1946年4月20日 — 今 无后继组织:现存 查论编 联合国 安东尼奥·古特雷斯 秘书长 阿米纳·简·穆罕默德 常务副秘书长 克勒希·乔鲍(英语:Csaba Kőrösi) 大会主席 联合国系统联合国宪章联合国宪章序言办公室 联合国总部 日内瓦办事处 万国宫 内罗毕办事处 维也纳办事处 各地联合国组织列表 主要机构 秘书处 秘书长 常务副秘书长 副秘书长 大会 主席 国际法院 条约 法官 案件 安全理事会 成员 常任理事国 否决权 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主席(英语:President of the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托管理事会 托管领土 方案与基金 国际贸易中心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国际原子能机构 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团(英语:United Nations Mission for the Referendum in Western Sahara) 艾滋病规划署 贸易和发展会议 国际贸易法委员会 资本发展基金(英语:United Nations Capital Development Fund) 新闻部 开发计划署 维持和平行动部 维持和平部队 环境署 臭氧行动 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阿伦达尔分部(英语:GRID-Arendal) 世界保护监测中心 人口基金 人居署 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 难民署 人权理事会 儿童基金会 区域间犯罪和司法研究所(英语:United Nations Interregional Crime and Justice Research Institute) 裁军研究所(英语:United Nations Institute for Disarmament Research) 训练与研究机构(英语:United Nations Institute for Training and Research) 海洋网络(英语:United Nations-Oceans) 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 联合国项目事务署(英语: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Project Services) 卫星中心(英语:UNOSAT) 社会发展研究所 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集团 系统职员学院(英语:United Nations System Staff College) 大学 驻教科文组织办公室(英语:UNU-OP) 比较区域一体化研究所(英语:UNU-CRIS) 志愿人员组织(英语:United Nations Volunteers) 妇女署 世界粮食计划署 专门机构 粮食及农业组织 国际民用航空组织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 国际劳工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海事组织 国际移民组织 国际电信联盟 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工业发展组织 世界旅游组织 万国邮政联盟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 世界卫生组织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世界气象组织 世界银行集团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国际开发协会 国际金融公司 秘书处附属机构 秘书长发言人办公室 秘书长青年特使办公室(英语:Office of the Spokesperson for the Secretary-General) 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英语: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政治和建设和平事务部(英语: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and Peacebuilding Affairs) 达格·哈马舍尔德图书馆(英语:Dag Hammarskjöld Library) 安全和安保部(英语: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for Safety and Security) 巴勒斯坦人民权利司(英语:United Nations Division for Palestinian Rights) 内部监督事务厅(英语:United Nations Office of Internal Oversight Services) 法律事务厅 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高级代表办公室 体育促进发展与和平办公室(英语: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Sport for Development and Peace) 裁军事务厅 外层空间事务厅 伙伴关系办公室(英语: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Partnerships) 人道事务协调厅 负责冲突中性暴力问题秘书长特别代表办公室(英语:Office of the Speci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Secretary-General on Sexual Violence in Conflict) 特别法庭 柬埔寨法院特别法庭 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 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 塞拉利昂特别法庭 东帝汶重罪特别法庭(英语:Special Panels of the Dili District Court) 黎巴嫩问题特别法庭(英语:Special Tribunal for Lebanon) 其他组织 全球契约组织(英语: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 口译处(英语:United Nations Interpretation Service) 军事参谋团 地方当局咨询委员会(英语:United Nations Advisory Committee of Local Authorities) 联邦信贷联盟(英语:United Nations Federal Credit Union) 国际学校(英语: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chool) 河内(英语: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Hanoi) 和平大学 电台 会员与观察员 会员国 区域集团 创始会员国 常驻代表 常驻代表列表(英语:List of current permanent representatives to the United Nations) 观察员 欧盟(英语:European Union and the United Nations) 历史建立前 国际电信联盟 万国邮政联盟 海牙和平会议 常设仲裁法院 国际卫生局(英语:Office international d'hygiène publique) 国际联盟 会员国 盟约(英语:Covenan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架构(英语:Organisation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准备工作 圣詹姆士宫宣言(1941) 大西洋宪章(1941) 联合国家宣言(1942) 莫斯科会议(英语:Moscow Conference (1943))(1943) 德黑兰会议(1943)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1944) 雅尔塔会议(1945) 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1945) 行动 维持和平行动 历史(英语:History of United Nations peacekeeping) 时间轴 世界人权宣言 起草(英语:Drafting of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国际人权日 扩张(英语:Enlargement of the United Nations) 儿童权利公约 儿童权利委员会(英语:Committee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原住民族权利宣言 决议 大会 安全理事会 塞浦路斯(英语:List of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s concerning Cyprus) 伊朗 伊拉克(英语:List of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s concerning Iraq) 以色列(英语:List of United Nations resolutions concerning Israel) 黎巴嫩(英语:List of United Nations resolutions relating to Lebanon) 纳哥诺卡拉巴克(英语:List of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s on the Nagorno-Karabakh conflict) 朝鲜 巴勒斯坦(英语:List of the UN resolutions concerning Palestine) 叙利亚 西撒哈拉(英语:List of United Nations resolutions concerning Western Sahara) 选举 秘书长选举 安全理事会选举 大会主席选举 相关主题条约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 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公民权利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禁止核武器条约 千禧年宣言(英语:United Nations Millennium Declaration) 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英语:Vienna Declaration and Programme of Action) 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英语:Standard Minimum Rule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Juvenile Justice) 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标准规则(英语:Standard Minimum Rules for the Treatment of Prisoners) 组织 国际刑事法院 国际麻醉品管制局 禁止化学武器组织 联合国协会世界联合会(英语:World Federation of United Nations Associations) 其他 徽章与旗帜 正式语文 联合国日 对联合国的批评 退出联合国(英语:Withdrawal from the United Nations) 联合国改革 安理会改革 可持续发展目标 四国倡议 一体行动(英语:Delivering as One) 国际和平日 人权奖 勋章(英语:United Nations Medal) 国际年 世界儿童和平非暴力文化国际十年(英语: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a Culture of Peace and Non-Violence for the Children of the World) 通行证 艺术收藏 安理会壁画(英语: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mural) 拉尔夫·本奇公园 纪念墓园 电视剧系列(英语:United Nations television film series) 联合国与大众文化 Block by Block 布雷顿森林体系 模拟联合国 联合国主题 联合国专题 查论编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权力 联合国宪章第五章 联合国宪章第七章 否决权 决议 改革 组织结构 军事观察员(英语:United Nations Military Observer) 建设和平委员会(英语:Peacebuilding Commission) 反恐怖主义委员会(英语: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Counter-Terrorism Committee) 维和行动(英语:History of United Nations peacekeeping) 使命 联合国军 朝鲜半岛冲突 联合行动力量(英语:Unified Task Force) 常任理事国(否决权) 雅尔塔会议 → 中国代表权变更 → 苏联解体 四国联盟 联合国改革 1945年-1971年(创始国)  美国  苏联  英国  中华民国  法国 1971年-1991年  美国  苏联  英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国 1991年-至今  美国  俄罗斯  英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法国 非常任理事国(选举)2022年-2023年  阿尔巴尼亚  巴西  加纳  加蓬  阿联酋 2023年-2024年  厄瓜多尔  日本  马耳他  莫桑比克  瑞士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议 查论编世界主义和世界政府理论 超国家主义 联邦主义 政府间主义 反民族主义 全球化 民主和平论 价值观外交 全球帝国 世界主义 超国家联盟 世界和平 单一制 复合制 邦联制 联邦制 全球主义 主要国际组织 联合国(UN)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IFRC) 无国界医生(MSF) 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人权观察组织(HRW) 世界贸易组织(WTO) 世界银行(WBG)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国际刑警组织(ICPO)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无代表国家及民族组织(UNPO) 国际议会组织 各国议会联盟 联合国大会 欧洲议会 阿拉伯议会 泛非议会 拉美议会 国际司法机构 常设仲裁法院 国际法院 国际刑事法院 特设国际刑事庭 欧洲国际军事法庭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 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 柬埔寨法院特别法庭 东帝汶国际法庭 联合国黎巴嫩特别法庭 塞拉利昂特别法庭 区域性法庭 美洲国家人权法庭 欧洲法院 欧洲人权法院 非洲法庭 加勒比法庭 区域性组织 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 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 太平洋共同体(SPC) 太平洋岛国论坛(PIF) 上海合作组织(SCO) 英联邦(The Commonwealth) 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CEDEAO) 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CEEAC) 葡萄牙语国家共同体 (CPLP) 法语国家及地区国际组织(La Francophonie)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 集体安全条约组织(CSTO)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欧洲委员会(CoE)(非欧盟机构) 欧洲联盟(EU) 拉丁语联盟(LU) 非洲联盟(AU) 阿拉伯国家联盟(AL) 伊斯兰合作组织(OIC) 经济合作组织(ECO) 突厥国家组织(CCTS) 欧亚经济联盟(EEU)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 东非共同体(EAC) 加勒比国家联盟(ACS) 中美洲统合体(SICA) 南美洲国家联盟(USAN)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CELAC) 美洲国家组织(OAS) 安第斯共同体(CAN) 独立国家联合体(CIS) 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 七国集团(G7) 二十国集团(G20) 金砖国家(BRICS)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 法律和条约 国际法 国际人道法 国际私法 国际人权宪章 超国家法 日内瓦公约 联合国宪章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 京都议定书 欧洲联盟基本条约 欧盟法律 巴黎协定 历史 海牙和平会议 国际联盟 华沙条约组织 共产国际 世界革命 大东亚共荣圈 经济互助委员会 大英帝国 帝国联邦 建议和观念 世界政府 联合国议会大会 非洲合众国 东非联邦 中亚联盟 太平洋同盟 北美洲联盟 欧罗巴合众国 CANZUK 东亚共同体(EAC) 国际运动 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 民主输出 世界联邦运动 全球公民运动 世界公民 文化 巴哈伊信仰 人文主义 宗教 世俗 普世价值 国际辅助语 世界语 逻辑语 国际手语 公制 公制化 国际单位制 万国码 改革历法 人元纪年 第三文化儿童 查论编全球化 全球化相关期刊列表(英语:List of globalization-related journals) 全球化大纲(英语:Outline of globalization) 全球研究 层面 另类全球化 反全球化运动 文化全球化 去全球化 民主全球化(英语:Democratic globalization) 经济全球化 环境全球化(英语:Environmental globalization) 全球金融体系 全球公民意识 全球公民教育(英语: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 全球治理 全球政治(英语:Global politics) 全球健康(英语:Global health) 全球化历史(英语:History of globalization) 古代全球化(英语:Archaic globalization) 原始全球化(英语:Proto-globalization) 军事全球化 政治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英语:Trade globalization) 全球劳动力(英语:Global workforce) 问题全球 全球变暖 气候正义 全球化与疾病 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 全球数字鸿沟(英语:Global digital divide) 全球劳动套利(英语:Global labor arbitrage) 世界人口 避税港 离岸金融中心 税负倒置(英语:Tax inversion) 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英语:Base erosion and profit shifting) 全球最低企业税率 水安全(英语:Water security) 其他 人才外流 人才回流(英语:Reverse brain drain) 护理流失(英语:Care drain) 发展援助 贫富差距 濒危语言 公平贸易 强迫迁离(英语:Forced displacement) 人权 非法资金流动(英语:Illicit financial flows) 帝国主义 学术帝国主义(英语:Academic imperialism) 文化帝国主义 语言帝国主义 媒体帝国主义 科学帝国主义(英语:Scientific imperialism) 社会帝国主义 入侵物种 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 妖精经济学(英语:Leprechaun economics) 麦当劳化 新国际分工(英语: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南北分歧 离岸外包(英语:Offshoring) 竞次(英语:Race to the bottom) 污染避难所假说 跨国有组织犯罪(英语: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 西方化 世界大战 理论 资本积累(英语:Capital accumulation) 依附理论 发展理论 地球系统科学(英语:Earth system science) 财政地方主义(英语:Fiscal localism) 现代化理论(英语:Modernization theory) 生态现代化 现代化理论历史(英语:History of modernisation theory) 资本原始积累 社会变迁 世界历史 世界体系理论 知名学者经济学 拉斐·巴特拉(英语:Ravi Batra) 贾格迪什·巴格沃蒂(英语:Jagdish Bhagwati) 罗伯特.布伦纳(英语:Robert Brenner) 贾亚提·戈什(英语:Jayati Ghosh) 迈克尔·赫德森(英语:Michael Hudson (economist)) 布兰科·米兰诺维奇(英语:Branko Milanović) 凯文·奥罗克(英语:Kevin O'Rourke) 汤玛斯·皮克提 丹尼·罗德里克 杰佛瑞·萨克斯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政治经济学 萨米尔·阿明 乔万尼·阿里吉(英语:Giovanni Arrighi) 罗伯特·W·考克斯(英语:Robert W. Cox) 安德烈·冈德·弗兰克 斯蒂芬·吉尔(英语:Stephen Gill (political scientist)) 彼得·高恩(英语:Peter Gowan) 大卫·哈维 罗内·帕兰(英语:Ronen Palan) 苏珊·斯特兰奇(英语:Susan Strange) 罗伯特·韦德(英语:Robert Wade (scholar)) 加布里埃尔·祖克曼(英语:Gabriel Zucman) 政治/社会学 阿尔君·阿帕杜莱(英语:Arjun Appadurai) 丹尼尔·阿尔基布吉 奎迈·安东尼·阿皮亚(英语:Kwame Anthony Appiah) 乌尔利希·贝克 瓦尔登·贝约 尚·布希亚 齐格蒙·鲍曼 曼纽·卡斯提尔 克里斯托弗·蔡斯-邓恩(英语:Christopher Chase-Dunn) 阿尔弗雷德·克罗斯比 南茜·弗雷泽(英语:Nancy Fraser) 苏珊·乔治(英语:Susan George (political scientist)) 安东尼·纪登斯 迈克尔·哈特 戴维·赫尔德(英语:David Held) 保罗·赫斯特(英语:Paul Hirst) 凌焕铭(英语:L. H. M. Ling) 安东尼奥·奈格里 乔治·瑞泽尔(英语:George Ritzer) 萨斯基雅·萨森 约翰·尤瑞(英语:John Urry (sociologist))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其他 诺姆·乔姆斯基 汤马斯·佛里曼 娜欧米·克莱因 约翰·拉斯藤·绍尔(英语:John Ralston Saul) 纨妲娜·希瓦 分类 经济学主题 查论编不结盟运动成员国 阿富汗 阿尔及利亚 安哥拉 安提瓜和巴布达 阿塞拜疆 巴哈马 巴林 孟加拉国 巴巴多斯 白俄罗斯 伯利兹 贝宁 不丹 玻利维亚 博茨瓦纳 汶莱 布基纳法索 布隆迪 柬埔寨 喀麦隆 佛得角 中非共和国 乍得 智利 哥伦比亚 科摩罗 刚果共和国 科特迪瓦 古巴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刚果民主共和国 吉布提 多明尼克 多米尼加 厄瓜多尔 埃及 赤道几内亚 厄立特里亚 埃塞俄比亚 斐济 加蓬 冈比亚 加纳 格林纳达 危地马拉 几内亚 几内亚比索 圭亚那 海地 洪都拉斯 印度 印度尼西亚 伊朗 伊拉克 牙买加 约旦 肯尼亚 科威特 寮国 黎巴嫩 莱索托 利比里亚 利比亚 马达加斯加 马拉维 马来西亚 马尔代夫 马里 毛里塔尼亚 毛里求斯 蒙古国 摩洛哥 莫桑比克 缅甸 纳米比亚 尼泊尔 尼加拉瓜 尼日尔 尼日利亚 阿曼 巴基斯坦 巴勒斯坦国 巴拿马 巴布亚新几内亚 秘鲁 菲律宾 卡塔尔 卢安达 圣基茨和尼维斯 圣卢西亚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沙特阿拉伯 塞内加尔 塞舌尔 塞拉利昂 新加坡 索马里 南非 斯里兰卡 苏丹 苏里南 斯威士兰 叙利亚 坦桑尼亚 泰国 东帝汶 多哥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突尼斯 土库曼斯坦 乌干达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乌兹别克斯坦 瓦努阿图 委内瑞拉 越南 也门 赞比亚 津巴布韦 观察员国家 阿根廷 亚美尼亚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巴西 中华人民共和国 哥斯达黎加 克罗地亚 萨尔瓦多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墨西哥 黑山 巴拉圭 塞尔维亚 塔吉克斯坦 乌克兰 乌拉圭 组织 非洲联盟 阿拉伯国家联盟 伊斯兰合作组织 联合国 查论编 伊斯兰合作组织(OIC)成员国 阿富汗 阿尔巴尼亚 阿尔及利亚 阿塞拜疆 巴林 孟加拉国 贝宁 布基纳法索 汶莱 喀麦隆 乍得 科摩罗 科特迪瓦 吉布提 埃及 加蓬 冈比亚 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 圭亚那 印度尼西亚 伊朗 伊拉克 约旦 科威特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黎巴嫩 利比亚 马尔代夫 马来西亚 马里 毛里塔尼亚 摩洛哥 莫桑比克 尼日尔 尼日利亚 阿曼 巴基斯坦 巴勒斯坦国 卡塔尔 沙特阿拉伯 塞内加尔 塞拉利昂 索马里 苏丹 苏里南 塔吉克斯坦 土耳其 突尼斯 多哥 土库曼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也门 暂停成员身份 叙利亚 观察员观察员国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中非 俄罗斯 泰国 北塞浦路斯 桑给巴尔 穆斯林社区/组织观察员 菲律宾 摩洛民族解放阵线(MNLF) 伊斯兰机构观察员 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国议会联盟(PUOICM)(英语:Parliamentary Union of the OIC Member States)  伊斯兰会议对话与合作青年论坛(ICYFDC)(英语:Islamic Conference Youth Forum for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 国际组织观察员 联合国 不结盟运动 阿盟 非盟 经济合作组织 查论编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01年-1925年

1901年:杜南、帕西 / 1902年:迪科门、戈巴特 / 1903年:克里默 / 1904年:国际法研究院 / 1905年:苏特纳 / 1906年:罗斯福 / 1907年:莫内塔、雷诺 / 1908年:阿诺尔德松、巴耶尔 / 1909年:贝尔纳特、德康斯坦 / 1910年:国际和平局 / 1911年:阿赛尔、弗里德 / 1912年:罗脱 / 1913年:拉方丹 / 1917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 1919年:威尔逊 / 1920年:布儒瓦 / 1921年:布兰廷、朗格 / 1922年:南森 / 1925年:张伯伦、道斯

1926年-1950年

1926年:白里安、施特雷泽曼 / 1927年:比松、克维德 / 1929年:凯洛格 / 1930年:瑟德布卢姆 / 1931年:亚当斯、巴特勒 / 1933年:安吉尔 / 1934年:亨德森 / 1935年:奥西茨基 / 1936年:萨维德拉·拉马斯 / 1937年:塞西尔 / 1938年:南森国际难民办公室 / 1944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 1945年:贺可德 / 1946年:巴尔奇、穆德 / 1947年:英国教友会、美国教友会 / 1949年:奥尔 / 1950年:本奇

1951年-1975年

1951年:儒奥 / 1952年:史怀哲 / 1953年:马歇尔 / 1954年:联合国难民署 / 1957年:皮尔逊 / 1958年:皮尔 / 1959年:诺埃尔-贝克 / 1960年:卢图利 / 1961年:哈马舍尔德(颁奖前逝世) / 1962年:鲍林 / 1963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 / 1964年:金 / 1965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 1968年:卡森 / 1969年:国际劳工组织 / 1970年:勃劳格 / 1971年:勃兰特 / 1973年:基辛格、黎德寿(拒绝领奖) / 1974年:麦克布赖德、佐藤荣作 / 1975年:萨哈罗夫

1976年-2000年

1976年:威廉斯、科里根 / 1977年:国际特赦组织 / 1978年:萨达特、贝京 / 1979年:德蕾莎修女 / 1980年:佩雷斯 / 1981年:联合国难民署 / 1982年:默达尔、加西亚 / 1983年:瓦文萨 / 1984年:图图 / 1985年:国际防止核战争医生组织 / 1986年:维瑟尔 / 1987年:阿里亚斯 / 1988年: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 / 1989年: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 1990年:戈尔巴乔夫 / 1991年:昂山素季 / 1992年:门楚 / 1993年:曼德拉、德克勒克 / 1994年:阿拉法特、佩雷斯、拉宾 / 1995年:帕格沃什科学和世界事务会议、罗特布拉特 / 1996年:西门内斯·贝洛、奥尔塔 / 1997年:国际反地雷组织、威廉斯 / 1998年:休姆、特林布尔 / 1999年:无国界医生 / 2000年:金大中

2001年-至今

2001年:联合国、安南 / 2002年:卡特 / 2003年:艾芭迪 / 2004年:马塔伊 / 2005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巴拉迪 / 2006年:尤纳斯、孟加拉乡村银行 / 2007年:戈尔、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 2008年:阿赫蒂萨里 / 2009年:奥巴马 / 2010年:刘晓波 / 2011年:约翰逊-瑟利夫、格鲍伊、卡曼 / 2012年:欧洲联盟 / 2013年:禁止化学武器组织 / 2014年:萨塔亚提、优素福扎伊 / 2015年:突尼斯全国对话四方集团 / 2016年:桑托斯 / 2017年: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 / 2018年:穆奎格、穆拉德 / 2019年:阿比 / 2020年:世界粮食计划署 / 2021年:雷萨、穆拉托夫 / 2022年:比亚利亚茨基、纪念、公民自由中心

注:年份不一定是实际获奖时间,1912年、1919年、1925年、1929年、1933年、1935年、1944年、1952年、1954年、1960年、1962年、1976年的奖项都延后一年颁发。 查论编萨哈罗夫奖获得者1980年代 1988年:曼德拉、马青柯 1989年:杜布切克 1990年代 1990年:翁山淑枝 1991年:德马希 1992年:五月广场母亲 1993年:解放报 1994年:娜丝琳 1995年:萨娜 1996年:魏京生 1997年:葛沙莉 1998年:鲁戈瓦 1999年:古斯芒 2000年代 2000年:¡Basta Ya! 2001年:皮勒德-卡沙威、加萨维、康文和 2002年:巴亚 2003年:安南、联合国 2004年:白俄罗斯记者协会 2005年:白衣女士、无国界记者、易卜拉欣 2006年:米林克维奇 2007年:奥斯曼 2008年:胡佳 2009年:纪念 2010年代 2010年:法瑞纳斯 2011年:马夫兹、撒努西、扎伊多纳、法扎特、布瓦吉吉 2012年:帕纳希、索托德 2013年:优素福扎伊 2014年:穆奎格 2015年:巴达维 2016年:穆拉德、巴莎尔 2017年:委内瑞拉反对派 2018年:先佐夫 2019年:伊力哈木 2020年代 2020年:斯维特兰娜·格奥尔基耶娃·季哈诺夫斯卡娅 2021年:纳瓦利内 2022年:乌克兰人民 Category:萨哈罗夫奖获得者 规范控制 WorldCat Identities BIBSYS: 90058028 BNA: 000028736 BNE: XX89609 BNF: cb118650631 (data) CiNii: DA00472305 CONOR: 80266595 FAST: 530351 GND: 333-5 HDS: 026469 ISNI: 0000 0001 2331 7789 J9U: 987007269142505171 LCCN: n79021345 LNB: 000004368 NDL: 00288555 NKC: kn20010711348 NLA: 35561510 NLK: KAB201903244 NSK: 000003792 SELIBR: 133482 SUDOC: 026395258 ULAN: 500354403 VIAF: 144904638 国际关系主题联合国主题政治主题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