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编年体史第一部书是 【国学常识】《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国学常识】《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2024-07-05 06: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深入品评

如果把《左传》看作一部电影,那它就是一部战争大片,背景是春秋时代,第一主角是晋国,其次是楚国,其他重要角色有齐国、鲁国、秦国、吴国、越国、郑国等等,还有很多配角和跑龙套的国家。片子的主要情节就是打仗。有人做过统计,《左传》一共记载了四百多次军事行动,其中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簟之战、晋楚鄢陵之战被称为“五大战役”。

在这一次次青铜兵器的互相砍杀,一阵阵滚木擂石的互相投掷中,周天子从“天下共主”的地位跌落,取而代之的是“春秋五霸”的呼风唤雨;延续了四百多年的分封制度土崩瓦解,圣人周公呕心沥血制定的礼乐制度成了明日黄花。西周以来星罗棋布的所谓八百诸侯国,到《左传》记事截止的时候,经过二百多年的兼并,只剩下了三五十个。围绕着这些刀光剑影,《左传》为我们呈现了战争的权谋和智术,列国之间的尔虞我诈,同盟和对手的频繁换位,诸侯力量的此消彼长。

《左传》不仅有壮阔的“外景镜头”,还有详尽的“棚景镜头”。很多诸侯国内部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都被编织进了情节里头。像第一主角晋国,从晋文公开始一直是中原盟主,不是四处去“军事干涉”,就是去“主持和谈”。可是它的内政一直不稳定,最终在韩、赵、魏三家大夫的手上被瓜分了。这个强国的君主怎样逐渐被架空,权力怎样转移到大夫手里,怎样一步步走上灭亡之路,整个过程,《左传》都作了相当周详的记述。类似的,齐国被外来的田姓篡夺的始末,鲁国国政被“三桓”把持的过程,都使我们对当时的各国政治得以深入了解。

可以说,《左传》以政治史为主线,为我们奉献了一部近乎全景式的历史大片。它的史学贡献,分开两方面讲,首先最重要的,是它的内容。《左传》给后人了解那个遥远的时代提供了最为基本,也极为丰富和清晰可信的文字记录。没有它,我们对于这段历史的认识肯定会模糊很多,一部分历史甚至会永远失传。其次,是它的写法。《左传》提供了一个编年体史书的优秀范本。编年体是世界各国早期史书通常采用的一种体裁,它把各个历史事件按照发生的顺序,以年、月、日依次排列。这样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就一目了然了。在我国,《春秋》是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但是它的注意力放在对历史的评判,记事太过简略,往往几句话,甚至几个字就把一桩事件交代过去了,这不仅让读者看不明白,史学家也很难效仿。《左传》却恰恰相反,它的长处正是叙事。或者浓墨重彩,或者轻描淡写,把一桩桩事件巧妙串连,把一个个人物精雕细刻,将纷繁复杂的历史图景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精彩纷呈。比如“郑伯克段于鄢”的大事件,《春秋》只有这六个字,再聪明的读者也绝对猜不出它是怎么回事。《左传》把它充实到七百来字,从郑伯跟弟弟段的矛盾怎样形成,讲到段如何处心积虑想篡夺君位,他们的母亲又怎样偏袒弟弟,郑伯如何老谋深算,最终一举击垮弟弟,和母亲重归于好。历史信息大大增加,加上周密巧妙的叙事布局,整个事件于是峰回路转地再现出来了。跟枯燥得像新闻标题似的《春秋》比起来,《左传》等于把历史从线条变成了图画,从干花变成了花园。

《左传》在文学上的影响,比起在史学上的影响,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左传》跟那些强调“客观记录”的史书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时常不顾“历史真实”的约束,拿起文学的大笔挥洒一番。比如那些没有旁观者的自言自语、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的阴谋诡计,通通绘声绘色地写出来了。这些想象力丰富的章节,难免遭到后代读者对它真实性的质疑;可是这些虚构却未必虚假,真切却未必真实的生花妙笔,给文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营养。有人统计过,《左传》使用的叙事方法多达三十种,顺叙、逆叙、插叙、追叙……无所不有。各大战役的恢弘场面调度得波澜起伏而又井井有条,令人叹为观止。一些神来之笔,例如“晋楚鄢陵之战”中楚共王登上巢车眺望晋军,通过与身边军官的对答,交代了敌方的一举一动,简直就是在运用电影手段中的主观镜头。《左传》描写人物和细节的手段,为中国古代小说家提供了最早的“写作参考”。有名的片断像晋楚“郧之战”,晋军逃兵争相抢船过河,《左传》对这个场景的描写只有一句,译成白话就是:“船上被砍下的手指头可以一把把捧起来。”好像一个大大的特写镜头。血腥气息跃然纸上,足以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在莽莽荡荡的中国文学史上,《左传》宛如屹立在源头的一座大口岸,它接济了古往今来一拨又一拨的文人墨客,今天它的古朴风采依旧令人神往。

名篇选读

僖公二十二年①楚人伐宋以救郑②。守公将战③,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⑤。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⑥。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⑦,宋师败绩⑧。公伤股⑨。门官歼焉⑩。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11,不禽二毛12。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13。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14,隘而不列,天赞我也15;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耈16,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17。”

【注释】

1、僖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638年。

2、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先伐郑,楚为了解救郑国而伐宋。

3、宋公:宋襄公。

4、商:宋国为殷商的后裔,故称“商”兼包宋人及其先祖而言。

5、泓:泓,水名,故道在今河南柘城县西北。

6、既济:全部渡过。

7、陈(zhèn):即“阵”,布阵。

8、败绩:溃败。

9、股:大腿。

10、门官歼焉:近卫侍从尽被歼灭。

11、重(chóng):再次。

12、禽:同擒。 二毛:有白发杂于黑发中者,指上年岁之人。

13、阻隘:阻是阻击,隘是险要之地,阻隘义为在险要之地实施阻击。

14、勍(qíng):强。

15、赞:帮助。

16、胡耈(gǒu):高寿,年老之人。

17、儳(chán):不整齐。

春秋五霸

【译文】

楚人讨伐宋国以救助郑国。宋襄公准备对战。大司马公孙固劝谏说:“老天已经抛弃我们商人很久了,您却想要复兴它,这样做是得不到老天的宽宥的。”宋襄公不听。

这年冬天十一月初一,宋公与楚人在泓水展开战斗。宋国的军队已经排好阵列,而楚人尚未完全渡过水来。大司马公孙固说:“敌众我寡,趁他们没有完全渡过水来,请赶快攻击。”宋襄公说:“不可。”楚人渡水成功,但是还没有排好阵列,大司马又请求宋襄公发动攻击。宋襄公依然按兵不动。楚人摆好阵势,宋襄公这才开始攻击。结果宋国军队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近卫侍从之臣全被歼灭。

宋人全都埋怨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伤害已经受伤之人,不捉拿黑白发相间之人。古代作战,不在险要之地阻击敌人。寡人虽然是已经亡国的殷商之后,也不会在敌人未排好阵列之前进兵攻击。”

子鱼说:“您不懂作战。强敌迫于险阻而不成队列,正是天助我也。此时进兵阻击,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即便如此,还有不能获胜的担忧呢。况且现在的这些强者,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老人,也要抓回来,更何况那些黑白发相间的人呢?明确耻辱之不可忍受并教导战士作战,目的在于杀死敌人。受伤而没死,怎么能不继续攻击呢?如果不忍再次伤害,那么还不如别伤害他;如果不忍捉拿黑白发相间之人,那么不如服从投降他算了。指挥军队是要趋利避害的,鸣金击鼓是要助长士气的。如果这么做对我有利,那么在险阻之地阻击敌人是可以的。如果金鼓大作足以鼓舞士气,那么进攻没有列好阵势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点评】

泓之战使宋襄公沦为历史上著名的笑柄,他的理念及处事方式被抽象和提炼成为愚蠢的代称,此后固执一理、不知变通,就成了宋襄公的代名词。宋襄公的举动标志着旧贵族的尊严和试图恢复旧有秩序的努力,他坚持以古代战争的规范应用于现实,但社会是进步的,这种坚持在时人看来已经变得不可理喻了,这样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