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绿地影响室外热环境的研究进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绿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论文 居住区绿地影响室外热环境的研究进展

居住区绿地影响室外热环境的研究进展

2024-02-19 05: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周宏轩,吴岳,王昭清,孙婧

居住区绿地影响室外热环境的研究进展

周宏轩*, 吴岳, 王昭清, 孙婧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徐州 221116

城市绿地系统对室外热环境具有显著影响, 但与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领域的关联较少。通过文献梳理指出造成城市热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有城市活动、气候变化、下垫面; 然后从降温增湿、通风和减少热辐射三个方面对绿地改善热环境效应进行系统评述, 并从绿地面积和绿地率、植物种类以及绿地结构三个方面探讨了居住区绿地对热环境效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展望: 有必要加强在植物空间配置、绿地布局等视角所展开的绿地生态效应研究; 室外热环境数据采集方法及数据精准性需进一步提升; 需要将定量的研究结果引用到设计实践中。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热环境; 城市绿地系统

0 前言

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承载着极大地人口数量和生态环境压力。近年来,中国城镇化水平高速发展,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数量已达总人口数量的63.89%。随着城市人口数量及高密度建筑的逐渐增加, 城市生态系统失衡问题愈发严重, 人类活动所引发的城市局部气候变化十分显著[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出现人口密集、交通繁忙、暴露度大和脆弱性强等特点, 其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75%以上, 是气候变化的高风险区[2]。1951—2010年, 我国的夏季气温总体为上升趋势[3], 而且每到夏季各地都会出现高温现象, 个别地区还会出现极端高温事件。世界气象组织称, 极端高温天气频发与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有关[4]。未来,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 夏季高温事件频发将加剧社会风险, 给人类健康、农业系统、能源系统等带来更大的挑战, 需要加强防范[5]。除了气候本身的变动因素外, 城市温度的升高还直接受到城市建筑尺度和公共空间的影响, 此外, 城市下垫面和绿地数量的影响也不可忽视[6]。城市热岛效应是当前城市气候问题中最显著的一个。城市居民生活和生产活动消耗大量能源, 所产生的人为热进入大气, 导致城市中心温度明显高于郊区, 形成城市热岛效应[7]。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绿地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具有明显作用, 第一个发现绿地植物能够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是Federer[8]。城市绿地能够吸碳释氧、净化空气, 还能够降温增湿、改善城市热环境, 平衡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在城市热环境逐渐恶劣的情况下, 增加绿化建设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9]。研究城市居住区绿地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 可以为居住区热环境改善的绿化策略提供理论指导, 为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城市居住区绿地的合理配置, 对改善城市微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以及提升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1 居住区绿地和室外热环境的概念界定1.1 居住区绿地

居住区绿地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闲和交往的重要场所。居住区内的绿化对于保护居民身体健康, 拓展居民生活空间, 创造安静、舒适、卫生和美观的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我国居住区设计原则, 居住区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公共建筑附属绿地、宅旁和庭院绿地、街道绿地。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的重要部分, 在改善城市热环境等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 是创设优良人居环境的重要保障, 同时也是保障城市生态环境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1.2 室外热环境

热环境指由太阳辐射、气温、周围物体表面温度、相对湿度与气流速度等物理因素所组成, 作用于人、影响着人的冷热感和健康的环境。热环境的质量对城市交通和人们生活都有着深远影响[10]。影响热环境的主要因素有: 气温、太阳辐射、其他热辐射、相对湿度和风速。

2 居住区绿地影响室外热环境研究方法

在居住区绿地改善室外热环境的研究中, 现场观测是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数据获取准确[11], 这一类方法通常采用便携式气象站和红外热像仪等仪器直接获取大量监测数据; 也可对固定气象站数据进行相应分析; 或者利用载具观测。便携式设备可获取多种场景的热环境数据, 较为便捷, 但是数据连续性因安全保障条件限制, 难以实现无人看守时的自动观测; 固定气象站虽有良好的数据连续性, 但测定空间尺度有限, 无法实现多种场景观测; 依靠载具的移动观测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较大范围内的居住区绿地的热环境数据, 但其仍具有一定的时空局限性, 观测范围仍然较为有限, 并且所测定的数据需要校正才能进行分析[12,13]。

遥感技术具有较高的时间同步性, 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较大空间范围的地表温度, 对于研究不同居住区绿地改善室外热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该方法自身存在时空分辨率的矛盾: 时间连续性高的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低; 而空间分辨率高的遥感影像时间分辨率低[14]。因此, 研究居住区绿地改善室外热环境时遥感技术具有很好的指导性, 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数值模拟在研究速度、研究尺度以及研究复杂性方面均有一定优势, 学者们对植物种类影响室外热环境的研究逐渐引入数值模拟方法, 并且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5,16]。但由于模型验证的重要性, 实地测量仍然是任何建模方法的组成部分[17]。目前对绿地作用进行量化分析的模拟研究主要结合地理信息和数值模拟软件[18-20]。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不同绿地率的热环境差异、不同绿地布局模式和绿化配置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等。通过对温度数值、相对湿度数值、风速数值和太阳辐射数值进行比对分析, 研究结果可以得出最适宜的舒适度区域和绿地布局方式, 使决策者和规划者能够做出更精确的绿色决策。

3 绿地改善热环境的作用

目前主要研究的城市室外热环境指标包括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太阳辐射数值, 其中温度因素是影响城市热环境和人体热舒适度的最主要的因素[21]。上述指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并且容易被人的行为、植物覆盖率、土壤层性质、建筑密度等因素所影响。通过梳理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的研究成果发现, 绿地具有降温增湿、通风和减少热辐射的作用, 能够有效改善室外热环境。

3.1 降温增湿

绿地的降温作用源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乔灌木的树冠对太阳辐射有阻挡、吸收和反射的效力; 另一方面是植被的蒸腾吸收热量, 减少了气温的日变化, 缩小了日振幅。因此, 绿地有利于形成较好的局部小气候环境。国外学者在绿地植物降温增湿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上世纪80年代起, 日本学者开始研究植物对建筑表面的降温作用, 发现有植物覆盖的墙面比无植物覆盖的墙体表面温度低10 °C, 而且有植物覆盖的室内墙面温度也更低。Hoyano选择了多种植物研究它们对太阳辐射和室内外气温的改善作用[22]。还有日本学者通过对几种植物蒸腾作用进行测试, 发现不同种类植物的单位叶面积蒸腾量不同, 因此产生的降温增湿作用也不相同[23]。Tsutsumi在福冈市进行宏观尺度、中微尺度和小尺度的实地测验, 研究植被数量与气温的关系, 测试结果发现, 不管在哪种尺度下, 绿色植物越多, 气温越低, 湿度越高[24]。而Lin的实验结果显示: 在植被降低气温方面, 植物叶色光度>叶密度>叶片厚度>叶片质地(表面粗糙度); 表面土壤冷却效果方面: 叶面密度>叶片厚度>叶片质地>叶色亮度等[25]。此外, Klemm在荷兰不同绿化水平的街道进行了移动微气象测量, 结果显示, 街道绿化对热舒适性有明显的影响, 在城市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热舒适的物理和心理方面[13]。

国内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通过实测法对城市绿地降温效应展开研究。蒋美珍通过实测室外气温来对比有绿化区与无绿化区的差异, 结果显示, 有绿化区与无绿化区相比, 其温度下降1.1—1.5 °C, 试验证实了城市绿化有调节气温、湿度及辐射温度的作用[26]。成实通过高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工具发现深圳市的公园绿地具有良好的降温增湿效果[27]。张明娟则发现南京的各种植物群落在夏季均有显著降温作用, 但是各林地的降温效果没有显著差异[28]。葛静茹的研究表明武汉的绿楔生态用地降温效果均在2 °C以上[29]。植物的降温增湿作用还可以指导城市绿地规划。何常清等通过虚拟仿真的方法发现绿地布局及绿化的优化措施, 可使区域的热岛效应降低约1.3 °C[30]。杨士弘推算出广州所需的绿地面积和绿化率, 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优化城市热环境提供了定量指标[3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学者们对绿地作用的研究方法从实地测量逐渐向数值模拟过渡, 除了降温和增湿的数值用来评价室外热环境外, 相应的评价指标也得到多元化发展。林波荣通过实测总结出不同绿化形式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室外热环境通用模拟体系, 对比研究了在相同室外热环境下不同指标的差异性, 提出以WBGT和SET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室外热环境。研究涉及到下垫面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 发现树木的降温效果最好, 效果的大小与时间段、周边建筑环境和树木布置方式密切相关, 提出利用有效遮阳绿量可对小区热环境具有改善作用[32]。

3.2 通风效果

城市通风也是影响室外热环境的主要因素。我国大部分城市夏季普遍炎热, 根据居住区风环境配置绿地结构和布局,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风道, 带走空间内部的热空气, 对于改善行人水平的热舒适性有很大的意义。绿地影响通风作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数值模拟。Zheng通过数值模拟冬季和夏季情景, 发现有植被和无植被两种情况下的风速, 结果有助于确定在绿地中种植的植被种类; 并预测了植被对风环境的影响, 分别找到冬季和夏季因通风不良的热舒适度较低的区域, 经过设计方案的改进, 可以明显地改善行人水平的风速和热舒适度[33]。Hong则利用室外热环境仿真平台(SPOTE)进行了一系列模拟, 结果表明建筑物以交错布局分组且具有集中绿地的配置可以提供更好的通风条件, 可以在行人水平获得充分的自然通风和热舒适[34]。朱勇的分析研究指出, 受城市盛行风向的影响, 在进行绿地设计时, 街道南侧、西南侧以及东南侧的植物围合程度要放宽, 并与夏季风向呈一定的夹角, 避免影响自然风的通行[35]。周翌晨通过对三种绿地布局形式进行数值模拟研究, 发现增加绿化率或种植叶面积密度较大的植物可以加强植物对风场的影响, 但是改善效果并不随着叶面密度的增大而增强, 因此, 在进行绿地设计时应优先考虑植物位置, 其次考虑种植密度和种植树种[36]。

3.3 减少热辐射

居住区内的不透水地面和建筑物限制了土壤与大气的能量交换和雨水下渗, 不仅造成土壤温度上升[37], 而且更容易吸收太阳辐射并向外散发热辐射, 加热周围的大气, 进而使城市气温升高[38]。绿地减少热辐射的机制有两个方面: 一是植物树冠拦截部分太阳辐射, 使较少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 抑制地面升温; 二是植物的遮荫效应可降低路面和建筑物墙体表面温度, 减少路面和墙体散发的热辐射(图1)。

Solcerova的研究发现垂直绿化产生的阴影可减少墙面和地面对外散发热辐射, 植物和基底的蒸发进行冷却降温, 最后通过改变风速对建筑物的温度产生影响。在高密度建筑区, 采用屋顶遮阳和外墙遮阳能够有效降低热辐射[39], 而且由于地面绿地面积的限制, 实施立体绿化更有优势。Susorova通过测验攀爬植物对芝加哥立面墙体热力性能的影响发现, 植被层将通过外墙的热通量平均降低了10%, 产生了较温和的局部小气候, 外墙表面温度平均降低了0.7 °C(每小时最高12.6 °C), 紧邻立面的室外空气温度平均降低0.8—2.1 °C, 相对湿度较高, 紧邻立面的风速降低0%—43%[40]。与普通屋顶相比, 同一地区的绿色屋顶降温效果明显: 如位于热带区域的新加坡, 绿色屋顶和普通屋顶最大温差为18 °C, 降低超过60%的热通量[41]; 而位于亚北极的渥太华地区夏季最大温差可达40 °C, 热通量平均降低 70%—90%, 冬季热通量平均降低10%—30%[42]。

4 影响热环境的因素分析4.1 绿地面积和绿地率

通常情况下, 绿地面积越大, 其降温增湿效果越好。Isa提取2006年和2016年城市中的绿色区域, 分别模拟当时的气温, 发现绿地面积与近地表气温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 与紧凑的建筑区域相比, 绿色植被区域的气温较低[43]。绿地的降温效果与距离相关, 距离越大, 降温效果越差。王刚的研究表明城市绿地可以使其周边400—500 m的地表温度显著降低[44]。Upmanis发现公园和建成区之间的最大温差可达5.9 °C(夏季), 凉爽的公园气候延伸到距离公园边界1100 m以外的建成区, 温度差的扩展和幅度取决于公园的大小和公园边界的距离[45]。

除绿地面积外, 绿地率也是影响热环境的重要因素。吴菲发现当绿地率达80%左右时, 3 hm2是可以明显发挥降温增湿效益的最小面积[46]。单纯就绿地率而言, 居住区绿地率越高, 其温度越低[47], 每增加10%绿地率, 能有效降低温度0.2—0.9 °C[48]。高凯的研究显示, 增加绿地率对居住区气温的影响变大, 气温变化在绿地中心最为明显, 能降低2.6 °C。温度下降范围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 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49]。

图1 植物减少热辐射示意图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about plants reduce thermal radiation

此外, 绿地面积和绿地率对改善地表温度也有积极作用。应天玉根据GIS技术分析出绿地率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 当绿地面积大于5 hm2时, 对地表温度的改善才有明显作用[50]。李俊祥也指出, 绿地率每增加1%, 地表平均温度将下降0.047 °C[51]。也有研究指出, 绿地周边的小气候较为稳定, 温差较小, 而绿地的平均表面温度及最高表面温度均比无绿地区域低, 最低温度则较高[52,53]。

4.2 植物种类

不同的植物种类对热环境的影响不同(表1), 学者们对影响热环境的植物种类的研究通常采用实地观测的方法进行。高凯发现大乔木的降温幅度最大, 达到2.8 °C, 其次是小乔木, 为2.0 °C[49]。李辉选择5种北京常见的草坪作为研究对象, 计算出不同季节各种草坪单位叶面积的释氧固碳和吸热降温量, 定量化评价了5种草坪地被植物的生态效益, 证实了每平方米草坪都有利于保持碳氧平衡, 缓解局部城市热岛效应[54]。秦俊对上海居住区常见的22种植物类型和草坪进行实地观测, 得到各种类型植物和草坪均有降温增湿的效果, 但效果差异较大, 其中草坪的降温增湿效果最差, 针叶林和竹林降温增湿效果最好, 日均降温效果>2.3 °C, 日均增湿效果>12.4%[55]。何介南将长沙市乔木林、乔灌林、灌丛和草地4种常见绿地类型作为研究对象, 同时选择相近无绿化区域作为对照。在白天分4个时段分别测定其1.5 m高处的气温和相对湿度。测定结果显示, 城市绿地具有降温增湿的效果, 但不同绿地类型带来的效果有很大差异, 效果排序为: 乔木林>乔灌林>灌丛>草地; 并以此作为依据, 结合长沙市的绿化建设提出要加大乔木林、乔灌林面积, 减少灌丛和草地面积的对策[56]。Zhao选取三种类型的城市土地, 包括阳光下的沥青路面、阳光下的草地、以及成年梧桐树荫下的沥青路面, 以测量1.5 m高处的气温和地表温度。结果表明, 成年梧桐树白天具有明显的降温效果, 夜间具有隔热效果; 草地在白天具有降温作用, 但白天冷却能力低于成年梧桐树。对于地表热环境, 成年梧桐树温度降低的作用在白天高于草地, 夜间则相反, 成年梧桐树荫下的沥青路面地表温度低于无遮阴的沥青路面[57]。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 与传统的实地观测方法相比, 数值模拟方法在研究速度、研究尺度以及研究复杂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学者们对植物种类影响热环境的研究逐渐引入这类方法。Zheng开发了一种包含三维植被模型的模拟方法, 用于模拟、预测和评价室外热环境, 并通过仿真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 确定其准确性。对于1.5 m高的气温、热舒适性和安全性, 不同种类植物对其影响顺序为树木>草坪>灌木; 但对于表面温度而言, 顺序则为草坪>灌木>树木[33]。

4.3 绿地结构

通常来说, 绿地结构主要有乔灌草组合、灌草组合及单纯草坪三种类型, 不同的绿地结构对热环境有着不同的影响。学者们通过实地观测的方法对绿地结构影响热环境的情况展开了研究。李辉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 乔灌草组合降温增湿作用最强, 其次为灌草组合, 单纯草坪的增湿作用最小, 因为在垂直空间上乔灌草组合的层次更多, 产生的阴影面积更大, 更有利于周边区域降温, 且乔灌草组合的拥有的叶片量更大, 能产生更多的水蒸气, 水分不容易流失[58]。当绿地率为20%—40%时, 居住区环境温度与乔木面积比率呈负相关, 乔灌相间和灌草结合的绿地平均降温幅度分别为1.4 °C和1.2 °C[59]。

也有学者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绿地结构对城市热环境所产生的影响。Srivanit对大学校园实行增加乔木和设置屋顶绿化的模拟方案, 结果显示, 乔木数量增加20%时, 夏季15:00时的平均最高温度将降低2.27 °C; 此外, 结合两种方案产生的降温平均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24 °C和2.29 °C[60]。曹利娟根据小区原有的绿化水平, 模拟分析绿化面积、绿化类型和屋顶绿化对热环境的定量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与增加绿化面积相比, 优化植物配置类型对改善热环境的效果更好, 而屋顶绿化对于中高层小区的热环境改善效果不明显[61]。杜晓寒利用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绿化对街谷内日间平均WBGT和热岛强度的影响, 在干道级和支路级街谷分别设计6种不同的绿化布置方案并分析其效果, 结果显示, 绿地率越高, 热岛强度降低越多, 乔木率每增加10%, 热岛强度可降低0.3 °C[62]。

表1 各类植物降温效果

此外, 居住区内部的绿化结构不同, 其室外开放空间的通风状态也会产生变化。在相同绿地率的情况下, 结构单一的草坪迎风面较小, 不会影响居住区的风环境; 而乔木和灌木的组合会对风向和风速产生影响, 并且植物种植密度越大对风环境的影响越大。因此, 乔木和灌木对于优化风场具有更加有效的作用, 同时还能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38]。

4.4 绿地格局

为满足降温效果, 需要在居住区中配置一定规模的绿地面积, 并且满足斑块布局的要求[63]。关于居住区绿地格局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研究主要有2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集中分布的绿地具有更好的降温作用, 反之亦然[64]; Kong认为大规模绿地可将低温扩展至其外部以增强附近较小绿地的降温效果[65]。周雯的研究结果表明增加乔木林地边界复杂度, 林地斑块间聚集度, 可以有效地降低区域温度[66]。冯娴慧也认为一定规模面积的集中式绿地布局可以通过城市中尺度距离环流改善热环境[67]。同样, 李笑寒针对北京某小区宅旁绿地的热环境, 模拟了8种不同场景, 最终得出小区内部道路具有分割温度斑块和降低中心绿地高温斑块面积的效果, 并且整块绿地的降温增湿作用最为明显的结论[68]。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分散型的绿地格局更有利于整个城区的降温。苗世光等认为分散型的城市绿地布局在夏季比集中性绿地布局方式的降温、增湿和通风的效果更佳[69]。Sodoudi的研究表明彼此分开的绿地更有利于其遮阴效果的发挥, 整体的降温效果更好[70]。Li认为分散型的小型绿地由于斑块密度增加以及更加复杂的形状导致地表温度降低, 具有良好的降温效果[71]。薛滨夏的研究得出分散型绿地布局更能体现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功效的结论[72]。但是无论是聚集型的大型绿地还是分散型的小型绿地均具有降温效果, 在整个城市的角度来看则是需要考虑城市整体的热环境质量, 尤其是与人类工作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所。因此也有学者根据不同规模绿地协同降温原理, 构建分层六边形的大、中、小绿地的城市热安全格局理想模型, 可使降温效果更加理想[73]。

5 结论与展望5.1 结论

(1)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 结果都证实了绿地具有降温增湿、通风和减少热辐射的作用, 能够改善居住区热环境现状。因此, 居住区绿地不应仅作为规划条件和景观观赏用途, 还应当充分认识到其在改善居住区热环境乃至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

(2)绿地面积和绿地率、植物种类、以及绿地结构对热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大, 但因各研究的对象和实验环境不同, 所得结论也不尽相同。总体来看, 绿地面积和绿地率的增加对热环境具有一定改善作用, 同时也是影响居住区地表温度的重要指标; 乔灌草三类植物的降温效果不同, 乔木类植物对降温贡献率最大, 灌木类植物次之, 草本植物最小; 不同种类的绿地结构组成都具有一定的降温效果, 乔草组合不仅有助于降温, 同时还利于通风和提高空间利用率。

(3)在进行居住区绿地设计时, 应在合理范围内加大乔木的使用, 将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作为搭配类型, 尤其要注意结合居民的行为方式和建筑布局, 合理布置乔木位置, 营造适宜的活动空间, 充分发挥绿地调节室外热环境的作用。

5.2 展望

国内外学者在绿地对热环境影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研究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1)目前对绿地影响热环境领域的研究多只考虑单一因素的影响。实际上, 绿地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且产生的差异较大, 有必要从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着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此外, 除绿地面积和绿地率、植物种类、以及绿地结构外, 绿地布局、植物空间配置、植物选取以及天气条件等也是影响居住区室外热环境的因素, 有必要在这些方面继续探究绿地的生态效应。

(2)在绿地影响室外热环境领域的研究主要运用实地观测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 目前的研究多是使用其中某一种方法进行。有效结合两种方法可以弥补单一方法的不足, 两种方法相互验证, 减少误差, 保证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此外, 在面对复杂的天气影响时还需加强室外热环境监测方法以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增强结果的可比性。

(3)目前针对室外热环境的绿地改善策略主要集中城市的宏观层面, 对居住区室外热环境的研究不足, 尤其是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缺乏考虑绿地因素对热环境的影响。针对目前已有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结果, 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如何将热环境改善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运用到设计实践中, 定量化提出改善热环境的措施, 以绿化更新激发城市居住区的活力, 提升城市居住区的功能和环境, 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解利剑, 周素红, 闫小培.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述评[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8): 952– 960.

[2] 陈长虹, 鲍仙华. 全球能源消费与CO2排放量[J]. 上海环境科学, 1999(2): 62–64.

[3] 张校玮. 我国极端气候时空特征及风险分析[D].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4] Field C B.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 Managing the risks of extreme events and disasters to advance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special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5] 杨续超, 陈葆德, 胡可嘉. 城市化对极端高温事件影响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0): 1219–1228.

[6] 彭历, 李彬, 王予芊. 北京城市街头绿地景观下垫面与小气候温湿度影响关系基础研究[J]. 华中建筑, 2017(4): 38–43.

[7] 彭少麟, 周凯, 叶有华, 等. 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进展[J]. 生态环境学报, 2005, 14(4): 574–579.

[8] Federer A C. Solar radiation absorption by leafless hardwood forests[J]. Agricultural Meteorology, 1971, 9(71): 3–20.

[9] 李延明, 郭佳, 冯久莹. 城市绿色空间及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4(1): 1– 4.

[10] 魏润柏, 徐文华. 热环境[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4.

[11] 周宏轩, 陶贵鑫, 炎欣烨, 等. 绿量的城市热环境效应研究现状与展望[J].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31(8): 2804– 2816.

[12] Wong N H, Yu C. Study of green areas and urban heat island in a tropical city[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05, 29(3): 547–558.

[13] Klemm W, Heusinkveld B G, Lenzholzer S, et al.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impact of urban green spaces on outdoor thermal comfort during summertime in The Netherlands[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15, 83: 120–128.

[14] 孙铁钢, 肖荣波, 蔡云楠, 等. 城市热环境定量评价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 应用生态学报, 2016, 27(8): 2717–2728.

[15] Liu Z, Zheng S, Zhao L. Evaluation of the ENVI-Met Vegetation Model of Four Common Tree Species in a Subtropical Hot-Humid Area[J]. Atmosphere, 2018, 9(5): 198.

[16] Zhao Q, Sailor D J, Wentz E A. Impact of tree locations and arrangements on outdoor microclimates and human thermal comfort in an urban residential environment[J].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2018, 32: 81–91.

[17] Jamei E, Seyedmahmoudian M, Horan B, et al. Verification of a bioclimatic modeling system in a growing suburb in Melbourne[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9, 689: 883–898.

[18] Whang S, Jeon M-Y, Lee S, et al. The effects of ground cover and shading on an out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in an apartment complex[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Building Technology and Urban Development, 2012, 3: 219–228.

[19] Buccolieri R, Santiago J-L, Rivas E, et al. Review on urban tree modelling in CFD simulations: Aerodynamic, deposition and thermal effects[J].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2018, 31: 212–220.

[20] Rui L, Buccolieri R, Gao Z, et al. Study of the effect of green quantity and structure on thermal comfort and air quality in an urban-like residential district by ENVI-met modelling[J]. Building Simulation, 2019, 12(2): 183–194.

[21] 龙珊, 苏欣, 王亚楠, 等. 城市绿地降温增湿效益研究进展[J]. 森林工程, 2016, 32(1): 21–24.

[22] Hoyano A. Climatological uses of plants for solar control and the effects on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of a building[J]. Energy and Buildings, 1988, 11(1): 181–199.

[23] 韩焕金. 城市绿化树种生态功能研究[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02.

[24] Tsutsumi J I, Katayama T, Ishii A, et al. Investigation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wind effects on thermal comfort in a house[J].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1996, 60(96): 267–280.

[25] Lin B S, Lin Y J. Cooling Effect of Shade Tree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a Subtropical Urban Park[J]. HortScience: a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 2010, 45(1): 83–86.

[26] 蒋美珍. 城市绿化的降温增湿天菌效应[J]. 环境保护, 1979(4): 16–18.

[27] 成实, 牛宇琛, 王鲁帅. 城市公园缓解热岛效应研究——以深圳为例[J]. 中国园林, 2019, 35(10): 40–45.

[28] 张明娟, 卫笑, 苏晓蕾, 等. 南京市不同结构植物群落在冬夏两季的微气候调节作用[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1): 27–34.

[29] 葛静茹, 王海军, 贺三维, 等. 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地表温度季节性空间分布与驱动力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1, 30(2): 351-360.

[30] 何常清, 叶兴平, 陈燕飞. “量、位、效”分析方法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以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为例[J]. 规划师, 2015, 31(2): 80–83.

[31] 杨士弘. 城市绿化树木的降温增湿效应研究[J]. 地理研究, 1994, 13(4): 74–80.

[32] 林波荣. 绿化对室外热环境影响的研究[D]. 北京: 清华大学, 2004.

[33] Zheng S, Zhao L, Li Q.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vegetation species on the outdoor thermal environment[J].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2016, 18: 138–150.

[34] Hong B, Lin B. Numerical study of the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patterns of the building and green space on micro-scale outdoor thermal comfort and indoor natural ventilation[J]. Building Simulation, 2014, 7(5): 525–536.

[35] 朱勇, 张妮. 基于通风防风因素影响的城市植物布局形式[J]. 现代园艺, 2017(16): 217–217.

[36] 周翌晨. 绿化布局对建筑物周围流场及污染物分布特征的影响[D]. 上海: 东华大学, 2016.

[37] Zhou H, Chang J, Sun J, et al. Spatial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of surface soil layer adjacent to construction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atmosphere-building-soil energy flow systems[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17, 124: 143–152.

[38] Synnefa A, Dandou A, Santamouris M, et al. On the Use of Cool Materials as a Heat Island Mitigation Strategy[J].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2008, 47: 2846–2856.

[39] Solcerova A, Van De Ven F, Wang M, et al. Do green roofs cool the air?[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17, 111: 249–255.

[40] Susorova I, Azimi P, Stephens B. The effects of climbing vegetation on the local microclimate, thermal performance, and air infiltration of four building facade orientations[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14, 76: 113–124.

[41] Nyuk H W, Puay Y T, Yu C. Study of thermal performance of extensive rooftop greenery systems in the tropical climate[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7, 42(1): 25–54.

[42] Liu K. Sustainable building envelope: garden roof system performance[M].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Insitute for Research in Construction, Ottawa, ON (Canada), 2004.

[43] Isa N A, Mohd W M N W, Salleh S A, et al. The effects of green areas on air surface temperature of the Kuala Lumpur city using WRF-ARW modelling and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J]. IOP Conference Series Earth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8, 117.

[44] 王刚, 张秋平, 肖荣波, 等. 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的调控功能研究——以广州为例[J]. 生态科学, 2017, 36(1): 170–176.

[45] Upmanis H, Eliasson I, Lindqvist S. The influence of green areas on nocturnal temperatures in a high latitude city (Göteborg, Swede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1998, 18(6): 681–700.

[46] 吴菲, 李树华, 刘娇妹. 城市绿地面积与温湿效益之间关系的研究[J]. 中国园林, 2007, 23(6): 71–74.

[47] 聂危萧, 李晓晖, 梁颢严. 广州市典型居住区绿化的降温效应研究[J]. 广东园林, 2016, 38(2): 73–77.

[48] 贺松. 绿地对居住区热环境的影响综述及其规划策略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 238(18): 129–130.

[49] 高凯, 秦俊, 宋坤, 等. 城市居住区绿地斑块的降温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9, 18(3): 50–55.

[50] 应天玉. 城市森林资源结构与降温功能评价研究[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09.

[51] 李俊祥, 宋永昌, 傅徽楠. 上海市中心城区地表温度与绿地覆盖率相关性研究[J]. 上海环境科学, 2003(9): 599–601.

[52] Oliveira S, Andrade H, Vaz T. The cooling effect of green spaces as a contribution to the mitigation of urban heat: A case study in Lisbon[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11, 46(11): 2186–2194.

[53] Jaganmohan M, Knapp S, Buchmann C, et al. The Bigger, the Better? The Influence of Urban Green Space Design on Cooling Effects for Residential Area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 Quality, 2015, 45.

[54] 李辉, 赵卫智. 北京5种草坪地被植物生态效益的研究[J]. 中国园林, 1998(4): 36-38.

[55] 秦俊, 王丽勉, 胡永红, 等. 上海居住区植物群落的降温增湿效应[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9, 25(1): 92–95.

[56] 何介南, 肖毅峰, 吴耀兴, 等. 4种城市绿地类型缓解热岛效应比较[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16): 70-74.

[57] ZHAO X Y, LI Y X, YANG S B, et al.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n the mitigating effects of different greenings on thermal environment in Nanjing[J].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 Technology and Civil Engineering, ICETCE 2011-Proceedings, 2011.

[58] 李辉, 赵卫智, 古润泽, 等. 北京10种主要阔叶乔木叶面积测定方法研究[J]. 北京园林, 1999(4): 9–11.

[59] 高凯, 秦俊, 胡永红. 城市居住区景观绿化格局改善热环境变化的遥感监测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3): 464–469.

[60] Srivanit M, Hokao K. Evaluating the cooling effects of greening for improving the out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at an institutional campus in the summer[J]. Building Environment, 2013, 66(4): 158–172.

[61] 曹利娟, 杨英宝, 张宁宁, 等. 绿地对居住区热环境的改善效果研究[J]. 地理空间信息, 2016, 14(2): 15–17+7.

[62] 杜晓寒, 陈东, 吴杰, 等. 街谷几何形态及绿化对夏季热环境的影响[J]. 建筑科学, 2012, 28(12): 94–99.

[63] 史芸婷, 张彪, 高吉喜, 等. 基于城市热岛格局的绿地冷岛需求评估——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J]. 资源科学, 2019, 41(8): 1541–1550.

[64] 孙喆. 北京市第一道绿化隔离带区域热环境特征及绿地降温作用[J]. 生态学杂志, 2019, 38(11): 3496–3505.

[65] Kong F, Yin H, James P, et al. Effects of spatial pattern of greenspace on urban cooling in a large metropolitan area of eastern China[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4, 128: 35–47.

[66] 周雯, 曹福亮, 张瑞, 等. 绿地格局对城市地表热环境调节作用的多尺度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4(3): 133–141.

[67] 冯娴慧, 高克昌, 钟水新. 基于GRAPES数值模拟的城市绿地空间布局对局地微气候影响研究——以广州为例[J].南方建筑, 2014(3): 10–16.

[68] 李笑寒, 胡聃, 李元征, 等. 高层住宅小区中心绿地布局对微气象影响研究[J]. 生态科学, 2017, 36(4): 202– 209.

[69] 苗世光, 王晓云, 蒋维楣, 等. 城市规划中绿地布局对气象环境的影响——以成都城市绿地规划方案为例[J]. 城市规划, 2013, 37(6): 41–46.

[70] Sodoudi S, Zhang H, Chi X, et al. The influence of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green areas on microclimate and thermal comfort[J].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2018, 34: 85–96.

[71] Li X, Zhou W. Optimizing urban greenspace spatial pattern to mitigat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s: Extending under­standing from local to the city scale[J].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2019, 41: 255–263.

[72] 薛滨夏, 李同予, 王利会, 等. 应对热岛效应的城市绿地格局优化策略研究[J]. 城市建筑, 2018(33): 87–92.

[73] Yu Z, Fryd O, Sun R, et al. Where and how to cool? An idealized urban thermal security pattern model[J]. Landscape Ecology, 2020.

Review on influence of residential green space on urban thermal environ­ment

ZHOU Hongxuan*, WU Yue, WANG Zhaoqing, SUN J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China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erforms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out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but it is less of reports referred to fields of urba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According to published literatures, reasons for deteriorated out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could be attributed to urban activities, climate change, complicated underlying surface. Three aspects of improving out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were reviewed, including cooling/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and thermal radiation reducing and then influence of residential green space on urban thermal environment was discussed from angles of green space area and rate, vegetation species and green space structure. Based on what mentioned above, following prospects were proposed: 1) it has to enforce studies on ecological effects of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vegetation and green space layout, 2) measurement methods of out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and data accuracy should be enhanced, and 3) quantitative research results should be applied in designs.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urban thermal environment; green space system

10.14108/j.cnki.1008-8873.2022.04.028

TU985

A

1008-8873(2022)04-242-09

2020-07-27;

2020-1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90854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YJC760169);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BK20170272); 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KC21036)

周宏轩(1984—), 男, 河北唐山人, 博士, 主要从事城市生态学、生态景观设计、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热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E-mail: [email protected]

通信作者:周宏轩

周宏轩, 吴岳, 王昭清, 等. 居住区绿地影响室外热环境的研究进展[J]. 生态科学, 2022, 41(4): 242–250.

ZHOU Hongxuan, WU Yue, WANG Zhaoqing, et al. Review on influence of residential green space on urban thermal environment[J]. Ecological Science, 2022, 41(4): 242–250.

猜你喜欢 降温绿地植物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9期)2021-07-16动物降温有妙招小哥白尼(神奇星球)(2020年7期)2021-01-18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北京园林(2020年1期)2020-01-18走进绿地岁月(2017年9期)2017-09-08一起来消消暑 盛夏降温美妆品清单Coco薇(2017年7期)2017-07-21哦,不怕,不怕红领巾·萌芽(2017年5期)2017-06-23将植物穿身上爆笑show(2016年7期)2017-02-09小老鼠降温红领巾·萌芽(2017年1期)2017-02-06植物罢工啦?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5年10期)2015-11-07植物也疯狂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5年1期)2015-07-07

生态科学2022年4期

生态科学的其它文章厚游仆虫(Euplotes crassus)对有毒赤潮藻的清除效应研究减氮对甜玉米//大豆间作系统大豆结瘤固氮特性的影响新疆地区草原革蜱MaxEnt分布预测分析辽河干流河流化学完整性评价方法对比研究基于地形梯度的岩溶槽谷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基于Landsat8-OLI影像的山蒿植被信息提取研究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