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是怎么衰落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立陶宛是怎么衰落的 苏联是怎么衰落的?

苏联是怎么衰落的?

2023-04-13 18: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说道苏联是如何衰落的,就首先要知道苏联强盛的时候是怎样的。

苏联全盛时期,领土面积达到2240万平方公里(1970年)[1],其势力范围渗透到中东、非洲和东亚等地区,拥有的核弹头数量世界第一(1985年,其核弹头数量达到了巅峰时期的45000枚,大约是同时期美国数量的两倍)[2],

全盛时期的苏联全盛时期苏联势力范围

其巅峰时期的GDP,因为其核算方式不同而存在争议,但大约是美国的50%左右(1975年)[3],其在钢产量、石油、化肥、水泥、纺织、棉花、捕鱼等产量均已超过美国。[4]

说完了苏联的强盛,下面就要看看苏联的衰落。

苏联为什么会衰落?原因很复杂,如果详细讨论,估计可以出一部专著了。我们只能在这里简单的分析一下:

一、地理位置远离亚非拉,难以进行有效投送(这一点要特别感谢 @Soviet 提供的观点)

苏联是典型的大陆国家,其有12个接壤邻国和瑞典、加拿大、日本、丹麦(格陵兰岛)、冰岛、保加利亚、美国等7个临海国家。

苏联的陆上和海上邻国分布

而苏联的领土面积虽大,但其核心力量却集中在乌拉尔山以东的欧洲部分,亚洲部分领土面积虽大,人口分布却很少,更缺乏具有控制力的大城市。

俄罗斯人口分布图,可以看到其重心位于其欧洲部分;此外在中亚和远东靠近朝鲜、日本部分分布一定数量的人口

这样的结果就导致其国家的核心部位,除了距离西欧、中东区域较近之外,其对(撒哈拉以南)非洲、东亚及拉丁美洲(及亚非拉地区)的距离过远(而这些区域之前多是西方世界的殖民地,无论是基于现实,还是基于意识形态,都是苏联最应该争取的地区之一),对其力量的投送造成严重限制。关于这一点,我们还会在下文详细展开,这里只是指出其地理影响。

苏联力量的中心——莫斯科距离北京约5600公里苏联力量中心——莫斯科距离最近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首都,苏丹的直线距离约为4500千米苏联力量中心——莫斯科距离最近的拉丁美洲国家首都——古巴距离约为9600km

如果说,苏联尚能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向中国投送力量的话,那么对于非洲与美洲国家的话,苏联孱弱的海空军无法支撑起其投送力量,当然这也与苏联的海外军事基地严重缺乏有关

相比较而言,美国的战略环境要比苏联优秀许多,美国的陆上邻国只有加拿大和墨西哥,而这两个国家都无法对美国构成威胁。整个美洲孤悬在“世界岛”(既陆地相连的亚欧非三洲)之外,区内大国只有美国一家,因而美国早在19世纪就确立了对美洲的控制。而由于二战的缘故,美国顺利的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渗透到西欧,并通过与英国驱逐舰换岛屿[5],占领日本在太平洋岛屿(如塞班岛、瓜岛、冲绳)等方式,获得在大西洋与太平洋等地的军事基地,并依靠自身强大的海空军弥补了原本自身战略投送力的不足。

1.国家策略制定未基于战略劣势

面对多邻国,国力相对较弱的现状,如果想要进行全球争霸,那么他最好的方式就是选好战略主攻方向,而对其他国家维持睦邻友好的局面。然而,苏联在这方面工作可以说非常糟糕。

面对咄咄逼人的北约,苏联在欧洲方向的战略压力可以说是非常之大。那么面对如是情况,苏联最好的选择,就应该是与亚洲国家维持睦邻友好关系,稳定住后方,才能集中精力对付北约

而事实上,苏联在50年代的开局就是如此,可以说是明显占优:5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明显属于苏联阵营,在中国的支持下,北越赶走了法国人,并将美国人成功挡在了三八线。在非洲,埃及夺回了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而阿富汗和印度则游走在美苏之间,日本虽属西方阵营,但还不成气候,军队也极其有限。所以当时的苏联,能将战备前线集中在欧洲方向。

2.古巴色厉内荏,面子上落于下风

然而苏联的做法简直是匪夷所思,1959年,美国分别在土耳其和意大利部署了中程弹道导弹,威胁到了苏联的安全。当时苏联的核威慑能力是明显弱于美国的,为了破解困局,苏联的对策则是把中程导弹部署到了古巴。(关于古巴导弹危机的详细信息,各位可以参考知乎另一位大神的文章,已经把前因后果分析的很清楚,我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https://zhuanlan.zhihu.com/p/148209895

可能有些人会问,既然美国都可以把导弹部署到苏联的家门口,那为何苏联不行?

不是说真不行,而是苏联没有将这件事做到底的决心,也没有这样的实力。苏联色厉内荏的特点在之前的柏林危机中就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次又将在古巴危机中再次上演。

美国航拍到的古巴建设导弹基地的照片,让苏联陷入被动

首先,在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军事物资的开始,美国就警告苏联必要运送中程导弹到古巴,而且苏联也保证了其不会向美国运送,这样事后查明苏联的所作所为,就在道义上吃了亏。其次,当美国发现苏联确实在古巴兴建中程导弹基地,并且有情报表明苏联正在向古巴运输弹道导弹零件时,立即采取了备战措施,并派军舰封锁古巴,逼迫苏联潜艇上浮。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海军并没有像美国海军这样的远洋作战能力,同时古巴作为一座岛国孤悬海外,离苏联太远,离美国太近,在苏联势力难以持续抵达古巴,且做好同美国硬刚到底的准备的情况下,就贸然做出使事态升级之事,实在是个非常不明智的决定。

3.中苏交恶,失去稳定的后方

苏联对中国的“投资”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就全力支持孙中山政府北伐,之后又与民国政府维持较好的关系。在二战中,正是因为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拖住了日军陆军的主力部队(当然也不能否认苏军在诺门坎中的优异表现),使得苏联在与德军作战最危急的时刻,能够放心地调集远东师团援助斯大林格勒。这一点也充分的证明了,中国方面的稳定,对苏联的后方安全有多么重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特别是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得中国倒向了苏联阵营,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期。然而随着苏联内部的变化,再加上综合实力不断逼近美国的国力,苏联有些飘飘然了。他全然不顾自己国力不足,在与北约的对峙仍然紧张的情况下,与中国交恶。如果说57-59年的交恶,还只是内部矛盾的话,那么69年的珍宝岛战役,则意味着苏联亲手将中国推给了西方阵营(3年后,尼克松访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大幅改善)。由于中苏/蒙边境有着累计长达12000公里(由于当时苏联在蒙古驻有重兵,所以当时中蒙边境已相当于中苏边境)的边境,因而为防中国,苏军不得不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

两线作战,这是军事上的大忌,无论是拿破仑、希特勒、日本军国主义、还是同时处于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美国,都是无法承受的。苏联自然也不例外。失去了中国稳定的后方,就意味着牵制了苏联极大的军事力量,苏联的由攻转守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二.对“内”暴力镇压

前文中已经指出,相比美国,苏联的对外投送能力相对较差,而苏联真正令西方国家赶到恐怖的力量投送则是精神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投送。而基于世界上成功创立社会主义国家现实,以及毛泽东思想来看,社会主义革命往往容易在相对落后的国家更容易成功。但是苏联的区位条件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初步建立,但是并不利于社会主义继续向外扩展,俄罗斯离西欧和非洲都太远,难以将自己的影响力直接辐射过去,如果想进行推动社会主义运动必须和其他国家的共产党合作联盟(分片包干),如中国是整个东亚、东南亚社会主义运动的领袖。苏联同时可以考虑在非洲、拉丁美洲扶植共产主义运动(输出经验、派遣专家为主,物资支援为辅),通过当地共产党的摸索建立适用于自己国家的制度(参考中国革命的成功),并向周边输出革命,从而实现多点开花,让西方阵营疲于奔命(将内线作战转换为外线作战),从而实现战略优势。

事实上,苏联也曾利用过共产国际,指导世界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详情可以参考“第三国际”),但苏联在1943年鉴于反法西斯斗争的现实形式,解散了他(当然,以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对他国内政指手画脚的一贯态度,共产国际的继续存在,给苏联带来的也未必是好事)。社会主义本质是需要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支持的,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毛泽东

而苏联放弃了自己真正的能和西方阵营斗争的王牌,转而在自己处于相对劣势的综合国力,与整个西方阵营对抗,那是一定不行的,是自毁长城的行为。

对外保持软弱,但对内却非常强硬,在面对自己的自己的“同志党”时,苏共往往将对方看为儿子和奴才。其中匈牙利十月事件、中苏关系恶化和“布拉格之春”,都可以看作这一现象的具化。对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出兵行为,导致了这些国家(包括波兰)对苏联的离心离德。而中国加入西方阵营,更是撕开了苏联远东地区的大口子。

当苏联选择在阿富汗大出血的时候,苏联面对欧洲前线必然处于守势。而苏联在欧洲方向部有重兵的时候,都只是勉强压下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的反对势力,那么当苏联的主力被拖在阿富汗战场的时候,这些国家的反弹,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苏东剧变形势图

帝国的崩溃,往往是从帝国边陲开始的。随着东欧国家共产党政权纷纷倒台,连锁反应逐渐渗入到苏联内部的加盟共和国,并入苏联时间最短,且与苏联素有仇恨的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先后独立,拉开了苏联解体的大幕。有了先期的成功例子,苏联反对派蠢蠢欲动,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三、对外穷兵黩武

阿富汗

面对欧盟和中国,消耗了大量国防力量的苏联,又在79年入侵阿富汗。阿富汗是一个自然资源极其贫乏的国家,其中山地和高原占据了国土面积的80%。而阿富汗又是典型的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降雨十分稀少,所以这20%极为稀有的平原,也都多为荒漠,开发程度低,开发难度大。[6]

苏军进入阿富汗之后,不仅无法得到资源的给养,相反陷入到了当地人民的游击战争之中,再加上苏联当时已同时得罪了中美,导致中美暗中支持阿富汗人民的游击战争,让苏联在阿富汗耗尽了大量的精力和鲜血。

虽然,以苏联的强大实力,摧毁阿富汗政权不在话下,但在掌控时,却遇到了大麻烦。俄罗斯和阿富汗太过疏离的地缘关系,俄罗斯文明很难辐射到阿富汗,再加上阿富汗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其在经济上与俄罗斯的可融合程度又低。经济和文化融合都不顺,阻碍了俄罗斯对该地区的有效控制。这样一来,在政治和军事上的高压统治,便成为了苏联控制阿富汗的最终手段。既然经济和文化上不能融合,阿富汗也就没有必要依赖和认同俄罗斯。这也就导致了阿富汗人强烈的反抗意识。阿富汗山地为主的地缘结构,也大大提高了苏联有效掌控该地区的难度。阿富汗人可以凭借复杂的山地地形,来削弱苏联的军事优势。[7]

西欧

除了阿富汗,苏联也没有忘记向其他地方投射力量。在西欧方面,苏联举办了令北约胆战心惊的西方-81军演,号称8天横扫欧洲,不待美军增援部队赶到,苏军一线部队就已推到大西洋沿岸了。在当时,苏联已经大规模装备了最先进的T-80坦克,数量高达近万辆。而当时欧洲各国唯一能跟T-80坦克相抗衡的,便是西德的豹2坦克,但是数量竟有一千辆,完全挡不住苏联的钢铁洪流。[8]

星球大战计划

有观点认为,星球大战计划将苏联拖入到军备竞赛的深渊之中,加速了苏联经济的崩溃。这在学术上目前还有争议,我在这里不展开讨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参考资料。

https://zhuanlan.zhihu.com/p/59345169优酷视频

四、国际油价暴跌

如果说,之前这个理论多少还有些阴谋论成分的话,那么俄国吞并克里米亚以来,国际油价近年来的持续低迷,则为这个理论提供了最新的注解。不能否认的是,苏联实力的消长,与当年油价的波动情况息息相关。

最近五个月(指2014年下半年,作者注)来,国际原油价格暴跌近四成,给俄罗斯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作为仅次于沙特的世界第二大产油国,能源占俄罗斯出口总额的70%,俄罗斯过半收入源自石油和天然气。受原油价格暴跌的影响,该国经济正面临严峻考验。美国《纽约邮报》发表评论称,自6月以来卢布已经贬值近40%,这大幅提高了通货膨胀,也让俄罗斯企业难以偿还债务。除非能源价格反弹,否则俄罗斯将陷入痛苦的衰退和预算危机。此情此景令许多人想起上世纪80年代的国际原油价格急剧下跌,那次危机成为了摧毁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更有人指出,幕后人为操纵,是造成那次原油价格下跌,以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9]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1978年11月-1979年6月伊朗革命、1980年两伊战争,均导致了原油的减产,世界油价经历了史无前例的上涨。在高油价下,苏联通过石油出口获得了巨大的外汇储备。石油和天然气出口获得的巨大硬通货收益,为维系失败的体制提供了决定性的金融资源。苏联经济状况不用任何经济改革就得到了改善,可以大量购买外国先进设备和消费品,还保障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财政基础。但是其他部门的情况则堪称一片萧条。从50年代的6%、70年代的4%到80年代的3-3.5%,苏联经济持续20-30年增速递减,甚至增长停滞。苏联从1975年变为粮食净进口国,粮食进口激增。1970年净出口350万吨,1974年粮食进出口持平,1975年进口上千万吨。1984年仅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粮食达2680万吨。1986-1988年,食品短缺约为210亿卢布(在食品生产总额为1360亿卢布的情况下)。除大量进口粮食外,1989年进口肉类60万吨,奶油24万吨,植物油120万吨,砂糖550万吨,柑橘50万吨。可以明显看出,苏联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已经严重依赖石油出口,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甚至陷入了用增产维持石油美元收益的怪圈。1980-1982年间,世界经济已经出现连续衰退并伴之以石油价格下降时,苏联没有人预见到这一情况将给苏联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在80年代,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用于进口粮食和食品。因此,苏联经济状况直接取决于世界油价和谷物价格的波动。更要命的是,苏联此时的原油还出现了开采量下降和成本上涨问题。80年代初期,占苏联石油产量25%的萨莫特洛尔油田的产量已经出现下滑,西西伯利亚其他巨型油田的产量也在下降。巨型油田中,易采而便宜的石油已经枯竭。西西伯利亚稍小一些的复杂油田则需要巨额投入。为了维持原来的产能,需要有更多的金融和物资投入,但国家预算中没有钱来进行这些投资。这就将导致一个结果:当原油价格下降时,苏联将越来越难以用增产来维持稳定的外汇收入。苏联人已经一再地失去了弥补的机会,最后的结局便不难想象了。1985年8月,沙特的石油出口从不足 200 万桶/日猛增到约 600 万桶/日,秋末更达到900 万桶/日。11 月,国际石油价格从30美元/桶一路下跌,在不到5个月之后跌至12 美元/桶。这使得苏联在一夜之间损失了超过100亿美元的硬通货,几乎是其硬通货收入的一半。按照苏联能源部官方统计,1985-1988 年世界油价下跌,从 1984 年的 212.6美元/吨下降到 1988 年的 93 美元/吨,下降了129%,致使该国四年间共计损失400亿卢布。这令本已问题严重的苏联经济雪上加霜,并成为了苏联最终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9]

可以看出,一个将经济命脉放在资源出口的大国,一个将粮食安全放在进口来保障的大国,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的。这也许算作是资源的诅咒吧?

都读到这里了,要不要考虑俄式美食?这个面包我亲测味道很好

俄国巧克力,甜度有点高

五、缺乏市场竞争

苏联的经济模式是国家高度集权下的计划经济模式。计划经济的优势是能充分的调动社会资源,全力进行政府最为需要做的事情,同时也能通过计划消除经济周期所带来的波动(经济危机)。但计划经济的缺点也显而易见。由于人的行为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并且人还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这就导致了像经济学这样的研究人的学科,不能长时间通过同样的数学模型进行预测(这也就是为何采用量化投资的基金,要根据市场的调整,不断调整自己的算法一样)。而研究一个大国的全部人口的生产和消费的行为,则是更加复杂的,这就导致了经济的计划无法做到尽善尽美,而且效率较低

有人会拿出一些例证,来反映苏联的生产效率并不算低,有些工业制品和农产品的巅峰时期产量甚至超过了美国。这些数据并没有错误,但这并不代表苏联的生产效率可以全面超过美国。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可以拿中国举例,我国的钢产量早在1996年就超过了一亿吨,并在这前后超过了美国,然而彼时我国仍然会大量从西方国家进口钢材。为什么呢?主要是一些高端钢材我们缺乏生产能力,达不到要求,因而只能进口。

可以看到,即便我国目前的钢产量一骑绝尘,但每年进口钢材金额还在百亿美元以上

与苏联相似的中国如此,苏联当然也有类似的缺点。我们看到的是一些农副产品及工业原材料、初级产品的产量,苏联可以超过美国,那是因为这些数据是很容易去做计划的,完成与否也很容易,而完成物的质量,特别是高技术含量的民用产品的质量究竟如何,则难以通过计划确定标准,而这样的标准,通过市场竞争的自然选择,与生产企业的长期打磨,往往才能逐渐加以改善,最为典型的就是苏联的汽车和飞机工业。在苏联时代,也曾经有过诸如伏尔加、高尔基、利哈乔夫、莫斯科人等乘用车汽车厂,生产高中低档轿车,而且当时苏联人均轿车拥有量仍然很低,拥有一辆轿车是不少苏联家庭的梦想。甚至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北方许多城市仍能看到不少俄国品牌车辆行驶在街上。可如今,我们却再也没听说哪个俄国汽车品牌了,在国内也基本见不到俄国生产的汽车,相反的是,不少国产汽车品牌通过出口或建厂的方式,在俄国销售。曾经强盛的俄国汽车品牌,为何突然消失了呢?

但是自从进入80年代开始,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升的要求,以及计划经济的局限性,各汽车厂技术几乎毫无革新,随着欧美汽车技术的一次次升级换代,苏联汽车技术原地止步不前,逐渐落后于时代,而随着苏联解体,让其汽车工业受到了致命的一击。[10]

民用工业品,由于始终都是按照需求进行生产,就导致了虽然计划经济不会导致因经济周期波动和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但没有浪费也就意味着市场始终处于卖方市场,各产品之间不存在激烈的竞争,不存在激烈的竞争,也就意味着产品缺乏根据顾客需求不断改进的动力。这种差异在开始时往往十分微小,但当过了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这些微小的差距累积起来,就逐渐变得难以追赶。当计划经济的工业品与市场经济的工业品进行充分竞争之时,也往往就是计划经济企业产品面临灭顶之灾之日了。

在与西方争夺国际市场的过程中,苏联人显然有所参悟。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曾组织代表团以购买波音747为名访问美国波音公司,除了与波音747总设计师乔萨特交流一些技术问题外,最让苏联人兴奋的就是听说波音公司工程技术团队曾详细制定过一份《747飞机设计目标和标准》的工程文件,作为整个研制工程的先导和指南(该文件汇总了数千条波音747需要满足的各种要求,其中既有航空公司提出的,也有波音和FAA的意见,还包括实现这些目标的技术手段,在波音公司内部被誉为《圣经》)。苏联人立即提出索取这一文件,甚至表示愿意出价100万美元购买。虽然这一要求未获满足,但反映出苏联人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程度。然而仅仅是意识到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苏联国有的民用航空运输机构,无法真正从商业航空运营角度提出具有竞争力的参考意见,苏联民用飞机也不能从国内和社会主义阵营市场收集足够有效的商业运营反馈经验。更为关键的是,苏联对民用客机的认识更多停留在产品而不是产业层面,对销售飞机的热切程度,超过了对全寿命维护保障服务效益的获取。这样的理念,让苏联民机丧失了最有利的竞争力改善时机。虽然苏联航空工业不断努力提出更新锐的设计方案,但在与西方产品竞争方面,却似乎总是“不对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航空工业希望改弦更张,重拾民机雄心,却发现首先面临的,仍是数十年前同样的话题。自古英雄出市场,这是全球商用飞机领域多年竞争的箴言。详尽参悟市场并将其融合到设计理念,通过一系列技术指标加以实现,这一道考题,对于任何国家民机产业都没有免考证。[11]

这样的结果,苏联的汽车工业经历过,我国的汽车、家电等行业也同样经历过。在计划经济时期,工业品普遍处于短缺状态,像“上海”“红旗”等轿车,“熊猫”“牡丹”等品牌的家电,”海鸥“等品牌的手表,以及“蝴蝶”牌相机,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之后大量西方的公司和产品的涌入,这些曾经引发国人羡慕与抢购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纷纷败下阵来,其中部分产品虽然如今又焕发了“第二春”,这也是在他们面临打击之后不懈的调整及努力,才逐渐缓过来的。在我们国家,历经成功的改革开放,尚且有这么多企业受到了打击,更何况经济转型并不成功的苏联呢?

六、上层腐化堕落

这一点属于意识形态类别的,但对共产主义国家来说,这一点也是最为致命的。

有一句话十分经典:“谁都可以腐败,但Communist Party不行,因为共产党是代表人民的,是解放全人类的”。因而如果执政的CP政权放任腐败横行,其下场必然是亡党亡国,苏共及苏联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干部的特权虽然在斯大林就开始出现,但问题的严重化还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靠工资谁也养不活”

如果对于苏联的衰落以及最终的解体有更深入研究下去的兴趣,那么戈尔巴乔夫的回忆录也是值得一读的,你可以从苏共高层的“末代领导人”视角,得到更加详实的资料。

(持续更新中)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