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经典历史典故,秦朝有哪些历史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秦岭发生的历史典故 秦朝经典历史典故,秦朝有哪些历史故事?

秦朝经典历史典故,秦朝有哪些历史故事?

2024-06-27 04: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秦朝有哪些历史故事?

历史上有关秦朝的故事有这些: 指鹿为马(赵高) 【成语故事】秦末,宦官赵高在秦始皇病故后假传圣旨命扶苏自杀,立胡 亥为太子,他还想篡夺帝位,特地把一匹鹿当马送给秦二世胡亥, 胡亥说是鹿,赵高叫胡亥问群臣。

群臣有些迫于丞相赵高的势力违心说是马,只有部分说是鹿的大臣后被赵高所害。

焚书坑儒(秦始皇) 【成语故事】秦始皇34年,秦始皇采用丞相李斯的意见,把上书分封 的淳于越看成私家学诽谤朝政,下令将《秦纪》以外的史书全部上交焚毁,书生卢生等人不 满,结果秦始皇下令逮捕了460多名方士和儒生,在咸阳挖坑活埋他们。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成语故事】汉朝时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常读到 深夜,怕自己睡着就把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

战国时纵横家苏秦到秦国游说失败, 为博取功名就发愤读书,每天读书到深夜,每当要打瞌睡时,他就用铁锥子刺一下大腿来提神。

二、春秋战国秦国典故?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

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1、窃符救赵

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

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2、朝秦暮楚

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3、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4、爱媵贱女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儿怀赢给晋公子,准备了非常丰厚的嫁妆,光穿着有华丽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晋国时,晋国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漂亮,于是都想找个陪嫁的女妾抢回家去,却认为秦国的国主还不如女妾漂亮,而轻贱秦国的国主。

这则故事是韩非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时讲的一则故事。所举的“秦伯嫁女”一例与“买椟还珠”一起说明一种办事的道理,即切勿怀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后世常以此比喻办事情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三、周秦时期的历史典故?

图穷匕见

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据《礼记·文王世子》记载:周公在摄政监国期间,“成王有过,则鞭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

      即周公在摄行朝政之时,为了使年幼的周成王尽快成长为一名有为的君主,特别对其加强教育诱导.可毕竟周成王是身份高贵的君主,名分不可冒犯,即使有过失也不便于直接教训责罚,所以周公煞费苦心,让自己的儿子伯禽作为成王的陪读,每当周成王懈怠嬉戏,或做得不对时,周公就把对成王的教训和责罚转移到儿子身上,让儿子伯禽代替成王接受责罚,甚至用鞭子抽打伯禽,以使成王动之于心,反思改过,受到应有的感化教育。

      在周公煞费苦心的循循善诱之下,周成王懂得了许多为君之道,提高了自身素养,为治理好国家打下了坚实基础.后来被史家赞颂的“成康之治”,就与周公的教育紧密相关。

四、秦国典故?

关于秦国的典故有荆轲刺秦王的“图穷匕首见”;秦始皇嬴政的“焚书坑儒”,“火烧阿房宫”;赵高的“指鹿为马”等。

五、秦朝的重要历史事件50字?

1:秦穆公称雄西方,凭周王授权,秦国由∴弹丸小国在西方称霸,为春秋五霸之一。

2、秦晋淆之战。秦晋以前有秦晋之好之说,因秦东扩,渗入晋的附属国,当秦灭郑不成,灭滑而西归至淆时,晋文公之子(刚登基:)派先轸打了伏击战,秦主帅孟明视被擒,全军覆灭,秦东扩受阻。

3、秦国救楚。当伍员报仇,力荐孙子领吴军伐楚,孙子以3万大破楚军20万,楚昭王弃国都逃走。楚使在秦廷大哭感动秦王,秦王派将军大败吴军,吴军退楚国恢复。

4、商鞅变法:自李悝变法,魏国势强,秦孝公发召贤令,商鞅在魏不得志而西入秦,变法得到秦孝公支持,秦趁魏齐大战,魏国兵败时,派商鞅领兵攻魏,得到黄河以西之地,秦开始强大。

5、远交近攻:范睢献秦昭王,远方的诸侯结交,附近的诸侯要攻打。指明秦国战略目标,为一统江山鼎定基础。

6、答逐客书:李斯等遭秦始皇驱赶时,以百里奚等5人对秦的贡献,而此5人非秦人,指出秦始皇不妥之处,秦王蠃政见罢收回成命。

7、图穷匕首见:燕太子丹以献地为名,派荆轲刺秦王,当荆轲通过搜查,献图于秦王时,图翻完见到匕首,荆轲抢匕首刺赢政未果,被秦兵刺死。

8、秦一统,赢政称秦始皇。从公元前230年至221年,秦陆续灭韩、赵、魏、楚、燕、齐,一统华夏。

六、疲秦计典故完整版?

        战国末年,秦国日渐强盛,与秦国相邻的韩国,为牵制秦国,缓其压力,施“疲秦之计”。派水工郑国入秦,游说秦王引泾水东注洛水为渠,渠成可灌溉万亩土地,目的是让秦国把国力都花在工程上,借此拖垮秦国,使其不能东进攻韩国。

        虽然最后秦王识破了韩国的阴谋,仍坚持修建完成,历时十余年。该渠被命名为郑国渠,以纪念郑国的功绩,渠成后,关中之地成为沃野,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七、秦始皇有什么故事?

1、有一次秦始皇出巡时,在湘山祠遇到大风,几乎不能渡河。秦始皇问博士(当时的一种官职)说:“湘君是什么神?”

博士回答说:“听说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埋葬在这里。”秦始皇对这个湘君非常生气,认为是在故意与他作对,就派人把湘山上的树全部砍光。因为当地是红土,湘山也变成了红色的秃山。

2、秦始皇晚年想长生,召了一批方士术士为他炼丹治膳。这可急坏了方士术士们,他们清楚,尽管说得天花乱坠,但真正要炼取长生的药食并不可能。有一天,秦始皇见他们天天给自己进食的金丹没有效果,发了脾气,要杀方士术士们。

领头的徐福一看急了,连忙跪下,说,陛下,不是金丹没有效果,金丹丸要和翡翠环配着食用,请陛下息怒,即日给陛下奉上翡翠环。秦始皇见这么说,权且放了众人,令午膳献上翡翠环。秦始皇走后,众人又喜又忧,喜的是今天过了一道生死关,忧的是,哪里弄可以食用的翡翠环?

还是徐福多谋,对膳师耳语了几句,午膳竟然给秦始皇真的献上了一道“翡翠环”。所谓翡翠环,实际是一道用瓠子和虾子做的菜,翡翠言其色,虾环言其形,用翠绿的瓠子切成圆片,中间挖空成环,虾仁套入环中。

这道菜虽然没有用真正的翡翠,但秦始皇见其形色可爱,倒也没有计较。待到细细品尝之后,更觉得神清气爽,从此天天要吃,此菜竟然由此成了千古名馔。

3、公元前227年,荆轲受燕国太子丹命,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与秦舞阳一起,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

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嬴政绕柱子而走,荆轲紧追不舍。嬴政拔剑来斗荆轲。荆轲匕首相迎,此二人你来我往,你砍我挡。

两人酣战20回合之处,嬴政大喝一声,一剑朝荆轲砍去,荆轲措手不及,被砍翻在地,嬴政复上,一脚踏在荆轲胸脯上说:“认识寡人的宝剑吗?荆轲连忙喊道:“陛下饶命!”嬴政挥剑斩下其头颅,叹道:“可惜你非我大秦子民,否则必是寡人身边的好剑客!”

4、秦始皇跑马修金堤,传说金堤是秦始皇修的。秦始皇刚统一中国,就提出“南修金堤挡黄水,北修长城拦大兵。”那时候,黄河年年在濮阳一带决堤成灾。

秦始皇下旨要在黄河涨水前,修一条黄河大堤,取名“金堤”。然而,在哪儿修呢?秦始皇骑上马,叫监工大臣跟着,马跑到哪里,就修到哪里。他沿着黄河跑了二百多里,马蹄印就成了修金堤的线路。

5、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封禅是古代统治者祭告天地的一种仪式。所谓“封”,是指筑土坛祭天。所谓“禅”,是指祭地,即在泰山下小山的平地上祭地。

由于长期不举行这种活动,大臣们都不知道仪式该怎样进行,于是秦始皇把儒生召来询问。儒生们众说纷纭。秦始皇听了觉得难以实施,便斥退儒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开辟车道,到泰山顶上立了碑,举行封礼。之后又到附近的梁父山行了禅礼。

秦始皇(前259—前210),嬴姓(一说赵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

秦始皇于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赵国邯郸,是秦庄襄王与吕不韦的姬妾所生,所以有人说秦始皇为吕不韦之子。出生后,姓赵。公元前247年,庄襄王死,嬴政即秦王位,时年13岁。相国吕不韦掌握实权。

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政加冕亲政。

这年,宦官嫪毒发动宫廷政变,秦始皇派昌平君、昌文君率兵围剿长信侯嫪毒,并悬赏说:“有生得毐,赐钱百万;杀之,五十万。

”(《史记·秦始皇本纪》)。

将把叛乱者一网打尽。

第二年,又借嫪毒事件,免去“仲父”吕不韦的相国职务,把朝政大权收回到自己手中。

又听从李斯之议,继续重用客卿,定下金帛利诱与武力打击相结合的方略,加快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参见秦灭六国的战争)。

秦王政十一年(前236),乘赵攻燕之机,遣军由南北两路攻赵,夺占赵国大片地区。十三年,桓齮攻赵国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10万。十四年,在攻平阳,取宜安,破赵军,杀赵将。桓齮定平阳、武城。十七年,派内史腾灭韩,俘韩王安(参见秦灭韩之战)。将韩国设为颍川郡。

十八年,用计离间赵国君臣,除去曾两次大败秦军(参见肥之战、番吾之战)的赵国良将李牧。

十九年三月,王翦军乘势猛攻,一举击败赵军,杀赵葱,占东阳(太行山以东)。

颜聚惧逃。

十月,王翦、羌瘣军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迁。

赵公子嘉带领宗族数百人逃代(今河北蔚县四北),自立为王。

但此时赵国已名存实亡,秦于赵地设邯郸郡。

代地赵军与燕军联合驻上谷易水(今河北怀来西北),企图阻止秦军继续北进。

二十一年(前227年)又为秦军击败。

至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率军在攻灭燕赵残余势力后,破代,俘代王嘉,赵彻底灭亡(参见秦灭赵之战)。

二十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

被秦王发现,将荆轲体解。

秦王派王翦、辛胜攻燕。

燕、代出兵攻秦军,秦军在易水之西破燕军。

二十一年,王贲攻蓟(今北京西南),破燕太子军,夺取蓟城。

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卫军逃辽东(今辽宁辽阳)。

秦将李信带兵乘胜追击至衍水(今辽宁浑河),再败太子丹军,消灭了燕军主力。

燕王杀太子丹向秦求和,秦国未允。

但鉴于燕、赵的残余势力已不足为患,为集中兵力攻魏、楚,故暂停进攻(参见秦灭燕之战)。

二十二年,秦王遣王贲攻魏,魏军依托城防工事,拼死防守。秦军强攻无效,遂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三个月后,大梁城坏,魏王假出降,魏亡。秦在魏东部地区设置砀郡(参见秦灭魏之战)。

同年,秦将李信和蒙武在楚地被楚将项燕打败,遭到重创。

二十三年,秦王亲自登名将王翦之门谢过,请其出征。

王翦和蒙武率领60万大军再攻楚国,在蕲(今安徽宿州东南)南大败楚军,杀死楚将项燕。

秦军乘势攻取了楚国的许多城邑。

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领秦军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俘楚王负刍,楚亡。

王翦继续进军江南,占领楚国全部土地。

秦在楚地设立楚郡,不久,又分为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参见秦灭楚之战)。

同年,在灭楚、魏之后,秦王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燕王喜,燕亡。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二十六年,秦王以齐国拒绝秦国使者访齐为由,避开了齐国西部主力,命王贲率领秦军由原燕国南部(今河北北部)南下进攻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北)。齐军士气本不旺盛,对秦军突然从北攻来,更是措手不及。迅速土崩瓦解。秦军一举攻占临淄,俘齐王建,齐亡。秦王在齐设置齐郡和琅邪郡(参见秦灭齐之战)。

秦王政扫灭六国,统一天下,结束了西周末年以来诸侯长期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自称皇帝,追庄襄王为太上皇。

秦始皇称帝后,频繁用兵,开疆拓地。

二十六年至三十三年,调发数十万人,三攻岭南,占领百越之地(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

又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军队北击匈奴(参见秦攻匈奴之战),收复被匈奴占据的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迫匈奴退往阴山以北。

为了防止匈奴的侵扰,他把昔日秦、赵、燕所筑的长城加以修缮,连接成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秦始皇又南征百越,设置了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大帝国,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傍)阴山至辽东”。

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加强手中的权力,秦始皇采取了中央集权的政体,否定了丞相王绾提出的恢复分封制的主张,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后又增至40多郡。郡置郡守,县置县令,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协助皇帝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事务。这一政治体制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控制,开创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为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

为巩固中央统治,秦始皇下令收缴天下兵器,并将六国贵族和豪富12万户迁到咸阳附近和四川等地,以便控制。同时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两条驰道:一条东通海边;一条南入吴楚,以便一旦发生叛乱,迅速调动军队镇压。秦始皇还多次到各地巡游,以“威服海内”。

在经济上,秦始皇于公元前216年发布命令,“使黔首自实田”,确认土地私有制度,又下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以加强各地区的经济交流。

在思想领域,秦始皇为了打击儒生淳于越等反对郡县制的言论,稳定民心,维护皇帝的权威,他采纳了李斯的主张,下令除了医药、卜筮、种植(指农业)之书、秦国史书和博士官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等外,其它书籍一律烧毁。

次年,又因为方士侯生、卢生违命叛逃,秦始皇下令追究方士、儒生的罪行。

结果活埋400多名儒生,制造了历史上第一个“焚书坑儒”事件。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和陵墓。仅阿房宫和骊山墓两项工程,就动用了70余万人力,给劳动人民带来繁赋重役和饥寒交迫,激起人民起来反抗,为秦朝的迅速灭亡种下祸根。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途中患病,七月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平乡东北)。死后不入,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参见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战争)。

点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绩在中国帝王中也只有数人能与之相比。

虽然他在晚年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他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评论的:“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

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

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但秦仅二世而亡,其中的历史教训足以警世后人,引以为鉴。

八、史记中的10个经典故事儿童版?

1、负荆请罪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廉颇和蔺相如同在赵国做官。蔺相如因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想侮辱蔺相如。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处处退让。后来廉颇知道了,感到很惭愧,就脱了上衣,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请他责罚。后来用“负荆请罪”表示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

2、鸿鹄之志

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秦朝末年,有个叫陈涉的人,是当时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

陈涉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被人雇佣耕田。一天,他在耕作休息时,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越想越是气愤,就对一块休息的人说: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富裕了,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同伴听了他的话,都讥笑他是异想天开,白日作梦。他不禁叹息说:唉,燕雀怎能理解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3、毛遂自荐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的门客。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自动请求跟着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没有结果。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后来用“毛遂自荐”借指自己推荐自己。

4、破釜沉舟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团团围住。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派他们率军去救援赵国。

不料,宋义把兵带到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停滞不进。项羽忍不住,一再要求他赶紧渡江北上,赶到巨鹿,与被围赵军来个里应外合。但宋义另有所谋,想让秦、赵两军打得精疲力竭再进兵,这样便于取胜。他严令军中,不听调遣的人,不管是谁都要杀。与此同时,宋义又邀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和百姓却忍饥挨饿。

项羽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勾结齐国反楚,楚王有密令杀他。

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代理上将军。

项羽把杀宋义的事及原因报告了楚怀王,楚怀王只好正式任命他为上将军。

项羽杀宋义的事,震惊了楚国,并在各国有了威名。

他随即派出两名将军,率2万军队渡河去救巨鹿。

在获悉取得小胜并接到增援的请求后,他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

项羽在全军渡河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的船只凿沉,击破烧饭用的锅子,烧掉宿营的屋子,只携带三天干粮,以此表示决心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这支有进无退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经过9次激战,截断了秦军的补给线。负责围攻巨鹿的两名秦将,一名被活捉,另一名投火自焚。

在这之前,来援助赵国的各路诸侯虽然有几路军队在巨鹿附近,但都不敢与秦军交锋。楚军的拚死决战并取得胜利,大大地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从此,项羽率领的军队成了当时反秦力量中最强大的一支武装。

5、韦编三绝

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6、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春秋末年,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据说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头,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只有尝胆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才有“卧薪尝胆”的话)。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7、一言九鼎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

8、一字千金

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吕不韦列传》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质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

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

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提名“吕氏春秋”。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9、约法三章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史记·高祖本纪》

秦二世是个无能的皇帝,他不但信任奸臣赵高,而且还杀了许多忠心的大臣。老百姓都过得很不好,因此,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而刘邦和项羽就是归属于楚怀王的军队中。

有一天,楚怀王对刘邦和项羽说:“你们谁要是先进入关中,谁就可以称王。”于是,刘邦和项羽分别带着军队像西路和北路出发。

一路上,刘邦没有受到什么阻力,还打了几场胜仗,顺利进了关中。不过,刘邦一进入咸阳城后,显现原本贪酒好色的本性,一直待在宫里不肯出来,完全忘了自己的目的。等到张良去劝他,他才恍然大悟,赶快召集关中父老、英雄们开会,和他们做了三个约定─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剩下的都可以废掉秦朝法律。

所有的官吏和以前一样平安无事,百姓们得知也都很高兴,四处宣传:“如果刘沛公可以回到关东,那么我们老百姓就有好日子过了。”因此,刘邦很顺利地收买了关中的人心。

10、纸上谈兵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

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夸其谈,反而却常常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卧薪尝胆——史记中的经典故事

春秋末年,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据说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头,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只有尝胆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才有“卧薪尝胆”的话)。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

中国史记成语故事1

一言九鼎

秦昭王十五年,秦军攻打赵国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楚王不肯答应。

最后平原君手下一向被人瞧不起的门客毛遂仗剑上殿,开诚布公地为楚王分析时局,说明利害之所在,终于说服了楚王。

毛遂因此立了汗马功劳。

平原君开诚相见地称赞毛遂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国重于九鼎大吕。

毛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这段话的意思是:“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我们赵国的地位提高到像九鼎大吕般的重要。

毛先生的三寸不烂之舌,比百万军队的力量还要强大。

中国史记成语故事2

釜底游鱼

东汉顺帝时期,有一个小官吏名叫张纲,此人为人忠诚,刚直不阿。

当时的大将军梁冀独断专行,张纲看不惯梁冀贪污腐化、残害忠良的行为,便上奏皇上揭露梁冀。

满朝的文武百宫为之举动震惊,但因为梁冀的势力实在太大,最终皇帝对他也无可奈何。

此后梁冀对张纲恨之入骨。

于后来,广陵张婴造反,梁冀想要借刀杀人,派张纲去广陵当太守。

张纲胸有成竹,上任后便前去说服张婴归顺朝廷,并表示要坚决惩办贪官污吏。

张婴被说服了,他开诚布公的说:“为了生计我们才聚在一起起事,就好像鱼儿游在锅里,很快就会死亡,我们心甘情愿的归顺朝廷。

”从此广陵太平无事。

中国史记成语故事3

恩怨分明

战国晚期,张仪赴楚国宰相家喝酒,结果被怀疑偷了楚相的一块玉璧,他抵死不认,被拘起来掠笞数百。

张 仪当发秦国宰相后,他开诚布公的写信警告楚国宰相:“那一日我陪你喝酒,你却找个理由鞭打我。

你守护好你 的国家,我要攻打你的城池了!

”疑神疑鬼是个坏毛病,自个儿苦恼活该。

为官狐疑很麻烦,小不忍则误国。

国 事、家事、私人恩怨,杂七杂八分不清楚,做不到恩怨分明最终都会有因果报应,前有楚相乱施家法,后有张仪 公报私仇,楚国因此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境地,丢城失地。

中国史记成语故事4

胆大如斗

三国时期,蜀国的姜维是个不可多得的要才,他对蜀国忠心耿耿,得到诸葛亮的器重,委任他为征西将军,并且竭尽全力地培植他,诸葛亮死后,蜀国的兵马就由他统率。

姜维的胆量极大,他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九伐中原,可是都没有取胜。

后来魏国派遣钟会、邓艾征伐蜀国。

蜀国寡不敌众,惨败得一塌糊涂。

姜维带着兵马在剑阁坚守,但是后主刘禅已经投降,他也只好被迫投降。

不久,魏国的钟会背地里谋划叛变魏王,姜维认为机不可失,使假意与钟会勾结,想乘机恢复蜀国。

可是东窗事发,他被魏兵杀害。

传说魏兵剖开他的肚子,发现姜维的胆囊大得像斗一般,感到惊慌失措。

这件事情渐渐传开,后来便形成了“胆大如斗”的成语。

中国史记成语故事5

不屈不挠

汉成帝时期,丞相王商为人实事求是,刚正不阿,敢于向恶势力作斗争,后人用“不屈不挠”评价他。

有一年京城长安传出谣言说大水要冲进城了。

汉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听到风声信以为真,劝汉成帝躲到船上去。

大臣们随声附和,只有王商极力反对。

他认为大水进城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如果皇上带头上船,百姓们更是像惊弓之鸟一样,会惹出麻烦。

汉成帝派人调查,果然根本没有大水。

皇帝很赞赏王商力排众议的胆识,对王凤惊慌失措的表现十分不满,王凤对王商怀恨在心。

后来王凤的亲戚琅呀太守杨彤玩忽职守,王商坚持罢免了杨彤的官职。

王凤更加怨恨王商,卑鄙地诬谄王商,汉成帝最终听信谗言,将王商革职为民。

中国史记成语故事6

出类拔萃

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和孟子谈论孔子。

公孙丑问孟子:“孔子与伯夷、伊尹相比怎么样?”孟子说:“伯夷的态度是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他不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他不役使;天下太平他做官,不太平就隐居;伊尹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君主他都侍奉,什么样的老百姓他都役使、天下太不太平都做官;孔子的态度是可以做官就做官,可以隐居就隐居,可以干就干下去,可以走就马上离开。

他们都是德高望重的圣人,我要学习孔子。

公孙丑又问:“他们不是一样的吗?”孟子推心置腹地说:“从来没有像孔子那样伟大的人物。”公孙丑又问:“他们有相同的地方吗?”孟子说:“假如让他们做君王他们都能够使诸侯口服心服。但要他们去做一件不合道理的事情而得到天下,他们都不会干的。”

公孙丑又问:“他们不同又在什么地方呢?”孟子实事求是地说:“孔子的学生是这样评论孔子的。

宰我说:‘我的先生比尧舜高明。

’子贡说:‘一百代以后的君王也不会背离孔子之道。

’有若说:‘圣人对于百姓也是同类,孔子远远超过了他的同类,自从有人类以来,没有哪一个能像孔子那样伟大的。

’”成语“出类拔萃”就来源于孟子对孔子的评价。

中国史记成语故事7

近朱者赤

晋代时期,赫赫有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傅玄曾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这四句话,实事求是地指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一个人生活在好的环境里,能受到好的影响;生活在坏的环境里,也能受到坏的影响。

后两句更以形和声为比喻,进一步作了说明:形体端正的,“影”一定直而不歪;声调和谐的,“响”一定清而不乱。

这是说,同品德高尚的人相处在一起,一定能受到良好的影响。

这两句,不但比喻得巧妙,而且还分别用上了“影”、“响”二字,是很有意思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两句,后来流传而成为成语,或简称“近朱近墨”。

中国史记成语故事8

各如其意

西汉时期,有一位赫赫有名的文学家叫贾谊。

孝文帝知道他学富五车,口齿伶俐,便封他为博士。

博士在汉初是掌管古今史事及典籍的学官。

皇帝每次下诏令让博士考证古今曲籍的时侯,那些老博士们说不出的问题,贾谊却引经据典,对答如流,把老博士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

从此孝文帝更加器重他,提升他为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汉朝建立二十多年,应该制定新的法律,重新确定官名,重兴礼乐,又建议重农抑商,加强边防,禁止匈奴掠夺。

孝文帝很重视贾谊的意见,想再提拔他为公卿之位,却遭到达官贵人们的反对。

他们开诚布公地说:“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理。

”于是孝文帝让他离开京城,去做长沙王的太傅。

中国史记成语故事9

才疏意广

东汉末年,孔融小时侯就被称为才气无双的奇才,成年后志向虽然远大但缺乏实际才干。

《汉书.孔融传》中称他“才疏意广”。

当时黄巾军起义声势浩大,占领好几个州。

孔融触犯董卓被派到黄巾军要攻击的北海郡为相。

孔融到北海后一边表彰儒家,一边集合民众,迎击黄巾将领张饶,但很快被张饶打败,只好收拾残兵败将退保朱虚县。

黄巾再次攻打北海时孔融溃不成军,移兵都昌县,又被义军包围,无可奈何只好向平原相刘备求救,刘备派出三千人马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后来袁绍、曹操势力越来越大,孔融揣摩两人野心勃勃,立志平定这两股势力,但最终毫无成效。

建安元年,袁谭攻打孔融,孔融最后仅剩几百人,孔融却依旧凭桌读书,谈笑风生,直到夜间城被攻破,才惊慌失措地逃到东山,后来孔融死于曹操之手。

中国史记成语故事10

一顾之荣

春秋时期,有一位赫赫有名的相马专家名叫孙阳,神话说天上有管天马的星,叫做“伯乐”,所以人们称他为伯乐。

有一次,伯乐路过虞坂(现山西平陆县东北)看见一匹拉着盐车的马。

这马是一匹良骥,可惜老了,被盐车主人折磨得不成样子。

伯乐觉得它太委屈下车迎上去。

那马见了伯乐长啸悲鸣,好像向知音诉苦一般。

伯乐脱下衣服盖在它的身上,一边抚摩它,一边掉下泪来。

又有一次,有一个卖马的人牵了他的马三次出现在市上,没有一个人理他。

伯乐经过见到这匹马,走回来看了一看,又回头望了望。

于是这匹马立刻被重视起来,售价一下子破天荒地涨了十倍。

这就叫做“伯乐一顾而马价增”。

后来人们都借它来比喻因被名人赏识而地位骤然提高,因贵客光临而引以为荣。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