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头像的心理作用:认识别人,表达自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现代头像真人 社交头像的心理作用:认识别人,表达自己

社交头像的心理作用:认识别人,表达自己

2024-04-17 03: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文为笔者文章“【研事(二)】虚拟头像的社交作用与元宇宙NFT资产价值 ——从摩点众筹项目“闪电朋克像素社交头像”讲起”部分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

(一)国内社交头像发展背景

1999年腾讯基于internet自主开发了即时通信网络工具OICQ(后改名为QQ),这可能是很多国内用户最早接触社交平台与社交头像的时期。其中,QQ多样的默认头像也给无数用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腾讯ISUX(社交用户体验设计)设计总监戴永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

“当时的头像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代表了不同的性格。”“QQ的默认头像是2003年由腾讯第一批设计师所设计,到了2013年做了一些调整,让头像变得更加扁平化、更柔和、形象也更时尚。”

对于社交头像的关注同样开始的很早,早在2001年4月30日的《电脑报》上作者爬树的猪就刊登了《DIY QQ头像》一文,通过简单的Photoshop技术实现QQ头像的自定义更改。

在中国,随着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的普及,越来越多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已离不开它们,社交平台已成为了我们沟通外界,表达自己的重要途经之一。个人头像,作为社交网络中的重要身份凭证信息,其重要性愈发凸显。不同于朋友圈动态,相册等信息的可设限性质,头像照片具有完全公开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用户的心理状态与个人诉求,发挥了重要的社交作用。

在研究头像的社交心理作用时,我简单设计了一个问卷,收集到78份样本,并以此进行简要分析。在我看来,社交头像在“认知别人”“表达自己”两个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部分行为心理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二)认知别人①锚定效应:依赖第一印象

问卷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在社交平台添加新认识的人时,你是否认为其使用的头像对留下第一印象有影响?”其中,91%的人认为社交头像会对第一印象产生影响,体现了社交头像作为社交中的初始信息产生的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指,人们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过分依赖初始信息,容易受到第一印象与第一信息的的支配,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维牢牢固定在某处,难以移动。同时,会在认知中给予这些初始信息过多权重从而造成认知偏差,即使这些信息与决策无关。

互联网时代下,我们可以通过签名,日志,照片等多种方式呈现自我与认知他人,其中,作为图像符号的“个人头像”最为直接明确,能够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快速抓住他人眼球,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当我们在社交平台上与他人交流,互相添加好友,阅读资讯发言时,获得的第一信息并不是内容,而是头像图片与名字ID。当我们大脑接受到这些初始信息时,就会在潜意识中把头像图片与此人挂钩,构建出这个人的初始印象,并对我们今后的认知决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晕轮效应:认知吝啬造成以偏概全

问卷设计的第二个问题是“你是否会因为其使用头像而对今后日常交流产生影响?”其中,约60%的人认为头像会对日常交流产生影响,体现了社交头像的晕轮效应。

在构建好初始印象后,晕轮效应影响了印象的后续完善。晕轮效应指,人们在交往认知中,对方某个特别突出的特质会掩盖人们对其他特点的正确的认识,容易形成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会尽力寻找捷径,并通过“认知捷径”来完成对不确定性事物的判断与决策。同时,菲斯克和泰勒的研究同样表明,考虑到人类有限的信息加工能力,人类总是会表现出“认知吝啬鬼”特点,节省认知资源并把复杂的认知主观简单化。由于在认知过程中会忽视某部分信息减少认知负担,同时过度使用某些信息,导致最后会产生认知的偏差。

也就是说,某人的社交头像给我们留下第一印象后,由于现有认知资源的匮乏,我们容易主观地把其头像与个人特质联系在一起,并把这个片面,无关的信息代入到整体认知,最后影响个人的认知决策。

举个例子,我们在看见下面这种女生头像时,部分人第一时间会产生“美丽”“娴静”“优雅”正面主观印象,并不自觉地把这种印象与其本人挂钩,从而构建出一个经过美化的人物形象,产生初始好感并分配更多的认知资源;但同样的头像,也会存在有人认为“轻浮”“虚假”“张扬”负面的情绪印象,即使这只是网络美图,并不能完全真实反映本人形象与性格。

(三)表达自己①拟剧理论与自我呈现:人生如戏

社会学者帕克认为, “人”这个词语的原始意义是一种面具,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时刻扮演着一种角色,并以这个角色的身份去认知他人。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更是认为,人生就是一出戏,个体作为人生舞台的“演员”都十分在乎传达信息的方式,会尝试在特定“观众”面前通过“表演”来影响他人正在形成的情景定义, 以此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的印象和对待自己的方式,并达到建立,美化,修改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形象的目的。

社交平台是私密的,我们通过社交平台维护并保持各种私人关系的联系;社交平台也是公开的,在社交平台上我们越来越无法避免地与各种陌生的关系网产生交集,并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来表达并建立自己的外在形象。因此,在社交平台这个“舞台”上进行“表演”也成为了当下的必然与无奈

问卷设计的第三个问题是“你是否认为社交平台使用的头像能够起到表达个人诉求与心理状态的作用?”其中超过百分之八十的人认为社交头像能够起到表达个人诉求和心理状态的作用,社交头像确实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表达自己。

互联网时代下的平台社交中,用户头像因其不可设限性完全公开性在个人形象构筑与信息传达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个人诉求与心理状态,通过特殊符号化的意义使自我呈现更立体丰富。同时由于头像图片具有可解读性与情绪表达性,亦成为当下一种优秀而隐晦的“表演”手段。

②头像选择四大归因

个人在头像选择时,往往有不一样的动机,以实现不一样的情绪表达与自我呈现。Jones和Pittman发现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的自我呈现策略大致分为以下5种:讨好、胜任、恫吓、恳求和榜样;吴良伟认为主要归因于:期盼、喜好、炫耀、娱乐、宣传、强调。在总结各种观点后,我把个人头像选择简单分为四大原因:情绪表达,自我状况,理想期许,工作需求。(注:由于表达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归因难免存在某种程度的重合)

问卷设计的第四个问题是“以你自己为例,你选用自己头像时是否是由于以下归因?(多选)”问卷结果显示,56%的人选择“情绪表达”,78%的人选择“自我状况”,33%的人选择“理想期许”,14%的人选择“工作需求”,仅6%的人选择其他,从某种程度上,这四种归因可以概括人们选择头像时的因素。

第一,情绪表达

《礼记》有言:“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七情六欲是人的本性,因情感变化而选择个人头像,从而情绪化传递个人信息,表达个人诉求,是当今平台社交常见的选择归因。

林升栋等人在《中国社交用户头像选择的文化解释》一文中认为,截断式的自我容貌不仅不能体现自我感知的整体性,也无法透露出具有共通感知和意识的信息,因此,当容貌无法体现出整体性的自我知觉和精神内涵时,中国用户巧妙地采用“借物抒情”,利用客体事物来进行个性与情感“托物言志”般的隐喻性表达。也就是说,当个体经历某种事件导致情绪上变化时,可能倾向于使用某种头像,通过事物,配色等搭配隐晦表达自己的情感变化

例如,鲜艳配色与自然景象可能表达该用户愉悦的心情,而处于迷茫无助,情绪低迷时期,灰色黑色占主基调的可能性则更大。具体而言,在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许多头像会更换为黑白色,表达哀思悼念之情;许多声称对“占用了公共资源”感到抱歉的公众人物,也会在事件风波后把头像转换为纯黑色。

第二,自我状况

“自我状况”重点是表达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下自己某种方面的状况。其包括的范围相当广阔,例如自己的容貌,虚拟的个人形象,目前的工作环境,喜欢的偶像,追的动漫,玩的游戏,居住的城市……形式不一而同,设置也相对随意。

值得一提的是,因希望表达“自我状况”而设置的头像背后,隐含着自我建构与社会认同分类的逻辑。鲍德里亚的符号价值理论认为,人们总是把物当作突出自己的符号,当作用于让自己加入某个理想团体的参照。用户通过头像分享当前自我的状态,可以隐晦地向社交网络传递自己的审美品位,身份地位,性格爱好,修改自我的社交形象,同时建构社会关系,团体认同

比如一位游戏爱好者,可能希望通过自己的游戏头像隐晦表达自己爱好,并期望找到相关同好,加入共同团体;类似前段时间炒高热度的“上海名媛”,通过拼单使用某商品摆拍,精致化社交头像,希望通过展现某些团体特征而加入地位更高的团体,获得身份认可。

第三,理想期许

“理想期许”重点在于对“未来”时间节点的展望。以期盼为动机的用户往往把目标事物对象作为头像的选择,隐含对当下现状的不满与对未来的期许,并希望在社交网络中建立理想的生活状况与自我呈现形象。例如,对自己当前身材不满意的人可能选择身材健美形象的头像,表达对未来的期许与对当下自己的激励;希望学业有成,考研上岸的人可能把头像换成目标院校,坚定自己的决心,期望理想的未来。

第四,工作需求

此类归因较为特殊,主要指出于职业,工作的需要而设置的社交头像,具有目的性与辨识度。

例如,随着现在社交平台的大众化, 很多政府单位,学校,企业,都开通了个人、企业的微信账号和微博账号, 这些单位和个人常常以单位标志和为社交网络的头像,以此作为身份标志,提高辨识度并扩大影响力

部分在职员工往往也需要设置个人工作照作为平台头像,同时,宣传产品与活动,充分利用社交资源也是更换头像的重要动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交头像的心理作用与影响能力有所认知,社交头像具有“认知别人”“表达自己”的两大重要功能,对我们日常生活,交流都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引用

[1]杨嫚,曹聪颖,程媛媛.社交媒体头像呈现与使用动机研究——以大学生微信应用为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2):182-188.[2]吴良伟.从头像使用看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J].传播与版权,2017(08):132-134.[3]林升栋,吴晶晶,易苑,刘红琪.中国社交用户头像选择的文化解释[J].深圳社会科学,2021,4(04):76-85.[4]杜丹,陈霖.自定义“化身”: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建构——以微信重度用户为考察对象[J].江苏社会科学,2020(05):169-178+239-240.[5]曹高辉,巩洪村,梅潇.社交媒体用户自我呈现变更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头像更换为例[J].情报科学,2020,38(06):44-52.

微信公众号:叁火一木,欢迎找我玩0.0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