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上市要求:主板與創業板上市條件比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港股主板上市要求条件 香港上市要求:主板與創業板上市條件比

香港上市要求:主板與創業板上市條件比

2024-06-01 19: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近幾年來,香港交易所不斷改革上市機制,吸引越來越多企業選擇在香港上市,在過去 12 年間有七年成為全球 IPO 集資金額最高的股票市場。2018 年,香港交易所修改上市規則,允許符合資格的海外上市公司在香港二次上市,並接受未有收益的生物科技公司和新經紀公司進行 IPO,截至 2021 年 3 月,一共吸引了 10 家二度上市公司、28 家生物科技公司和 146 家新經濟公司在香港上市,融資總額超過 7,000 億港元。

同時,從美國股市回到香港上市的內地大型企業也越來越多。繼阿里巴巴在 2019 年於香港上市之後,京東、網易、百勝中國和微博也選擇到香港進行 IPO,進一步擴大了香港股票交易市場。2020 年,香港交易所得集資金額達到 3,975 億港元,創下了 2010 年以來的新紀錄。想評估你的公司是否有機會加入香港交易所的蓬勃市場嗎?以下這篇文章將介紹在香港主板和創業板上市的要求,以及香港交易所正在探討是否開放上市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幫助你掌握 2022 年香港上市要求的最新動態。

 

香港交易所上市分類

香港交易所主要分為主板和創業板兩個市場。主板即是一般 IPO 市場,被批准上市的企業一般規模較大。創業板(GEM)則是 1999 年才推出的新股票市場,上市的門檻較低,主要目的是為有增長潛力的新興企業提供融資管道。創業板剛成立的前幾年由於劣質公司太多,交易較為低迷,但在香港交易所修改創業板上市要求之後,市場監管機制得到強化,讓創業板的交易額開始穩步提升,並成為中小型企業集資的一大途徑。

對於投資人來說,在主板上市的企業財務狀況較為穩健,適合做長期投資。創業板的公司則各有不同的成長潛力,投資風險較高,參與投資的一般為經驗豐富的專業投資人士。對於計劃 IPO 的企業來說,由於有兩個市場可選,香港市場的上市規則較為彈性,過程簡便、明確,監管機制也十分健全,是集資的良好管道。

 

主板與創業板上市條件比較

如前所述,香港交易所對於在主板和創業板上市設下了不同的門檻,對於企業的財務和營運條件有不一樣的要求,主要區別可見以下表格:

  主板 創業板 現金流 上市前三年營業現金流須超過 1 億港元(若選擇現金流量測試渠道) 上市前兩年的營業現金流須超過 3,000 萬港元 市值 依據所選財務測試渠道而定,公司市值超過 40 億港元、20 億港元或 5 億港元 公司市值須超過 1.5 億港元 股東人數 公司須至少有 300 名股東 公司須至少有 100 名股東 公司管理層變動情況 公司管理層最近三年不可有變動 公司管理層最近兩年不可有變動 財務報告提交 上市後每半年必須提交財務報告 上市後每季度必須提交財務報告

由以上資訊可見,比起創業板的公司,能在主板上市的公司規模要大上許多。但相對地,上市之後香港交易所對創業板公司的監管也相對嚴格,以確保市場的穩定性和投資人的權益。

 

主板上市條件細節

除了以上的基本在香港上市的要求之外,要申請在主板 IPO 的企業,至少須符合以下三個盈利、市值、收入和現金流測試的其中一項:

1.    盈利測試 公司上市前三年累積盈利超過 5,000 萬港元(或上市前一年盈利超過 2,000 萬港元),且市值超過 5 億港元。 2.    市值和收入測試 公司最近一年收入超過 5 億港元,且市值超過 40 億港元。 3.    市值、收入和現金流測試 公司最近一年收入超過 5 億港元,市值超過 20 億港元,上市前三年經營現金流超過 1 億港元,且目前經營的業務有現金流入。

此外,申請在主板 IPO 的公司還必須符合下列的營運條件,並在申請時提交一份有關未來公司發展計劃和展望的說明: ⦁    最低公眾持股量為 25%,但如果上市時市值超過 100 億港元,可減為 15% ⦁    公司擁有權和控制權最近一年沒有變動 ⦁    公司至少有三名獨立董事,且必須至少佔董事會成員人數的三分之一

 

創業板上市條件細節

不同於主板上市的不同財務測試條件,要在創業板上市,只需要符合以下兩個要求:

1. 上市前兩年的營業現金流超過 3,000 萬港元,且公司經營的業務有現金流入 2. 公司市值超過 1.5 億港元

在創業板上市關於公眾持股量、公司擁有權、獨立董事的營運條件和主板相同。除此之外,希望在創業板 IPO 的公司必須在上市前兩年有從事活躍業務的記錄(若市值超過 5 億港元,則該期長可縮減至 12 個月),並只能從事單一業務。在申請創業板上市的時候,公司也必須提交一份有關未來公司整體業務目標的說明,以供審核。

 

潛在的新上市渠道: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在著手進行市場改革的 4 年後,香港交易所正研擬進一步開放市場,讓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ies,簡稱 SPAC)也能在香港上市。

SPAC 是為進行首次 IPO 而成立的空殼公司,成立公司的唯一目的便是用 IPO 募得的資金收購一家或多家營運中的公司。簡單來說,SPAC 就像一個收購項目的招牌,吸引投資人注入資金,在得到資金之後才真正去購買公司。募得資金之後,SPAC 的管理團隊必須在特定期間完成收購。收購完成之後,被收購的公司將會和 SPAC 合併,成為一家上市公司;如果在規定的期限內未能完成收購,SPAC 募得的資金將會退還給股東。

SPAC 在 2006 年左右開始受到關注。2008 年,美國證交會允許 SPAC 在主流證交所掛牌,成為第一個開放 SPAC 上市的國家。自此之後,SPAC 越來越受歡迎,在 2020 年 SPAC 已經佔美國 IPO 總數的 55%。目前,除了香港之外,新加坡和英國也在研擬開放 SPAC 上市的計劃。

對於公司來說,比起傳統 IPO,由於不需經過嚴格的財務和營運條件審查,以 SPAC 的形式上市過程更為彈性,且更能掌握出售股份的價格。對於投資者來說,SPAC 的管理團隊通常具有豐富的投資經驗,更能精準投資擁有發展潛力的企業,且如果募資後未收購成功,也可以將股份取回,投資更有保障。因此,香港是否會在 2022 年允許 SPAC 上市,成了投資市場的關注焦點。

希望以上的香港股票市場最新資訊,有助於企業評估是否適合進行 IPO,或是能把握 SPAC 可能被允許上市的良機。2022 年,投資人普遍看好香港股票交易市場,未來發展值得持續觀察。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