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赖少其字画拍卖记录 红色经典

红色经典

2024-01-12 15: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回顾中国近现代百年的革命洪流,广东一直是风云跌宕的变革中心。每当新思潮震荡之际,这方热土都会涌现出一批批美术创作大家。

此前,在“红色经典”系列报道的前篇,小南以已故著名雕塑大师潘鹤《艰苦岁月》《大刀进行曲》《开荒牛》等记录时代的经典作品回顾了大师的一生。

戳此看:红色经典 | 潘鹤:为时代“铸魂”的“孺子牛”

广州百年艺坛的红色经典,潘鹤无疑是一颗引人注目的明星。但取得全国性影响的广东名家并不是孤例。

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廖冰兄、黄新波、李桦、古元、赖少其、胡一川、罗工柳……他们以经典艺术图像,构筑起几代国人的红色记忆。《人桥》《艰苦岁月》《永不休战》《飞夺泸定桥》等经典图像,更被教科书收录,并在全国广泛传播,至今依然脍炙人口。

今日,小南便和你再次翻开语文书,共同回忆——

那些年,登上课本的广东红色经典

《艰苦岁月》

 image.png

作者:潘鹤

出处:《语文》人教版1988年第六册

老战士俯首吹笛,小战士托腮倾听,潘鹤代表作《艰苦岁月》里的经典造型,成了几代人对红色经典的共同记忆。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潘鹤创作的雕塑《艰苦岁月》生动塑造了艰苦斗争环境中的海南岛琼崖纵队战士信念坚定、开朗豁达的光辉形象。如今,《艰苦岁月》已成为各种中小学美术欣赏教材及百年美术必收录的作品之一,作品原件现存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飞夺泸定桥》

image.png

作者:雷坦

出处:《语文》上海教育出版社第十册

红军勇士穿过烈火与弹雨,攀着铁索桥,踩着摇晃的铁链,仿佛下一秒就要冲出画框……

这是出生于广东广州的画家雷坦于1977年创作的油画《飞夺泸定桥》。雷坦,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197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事美术工作。现为中国美协会员、广州画院专职画家、一级美术师、广州画院“特美国画廊”艺术顾问。

据说,为了创作这幅作品,雷坦曾用近三个月的时间,重走红军长征路线,以切身经历在画面中还原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险的精神。

《不灭的明灯》

 image.png

作者:杨之光

出处:《语文》人教版1988年第六册

《不灭的明灯》描绘的是在严峻的历史关头和极其艰苦的岁月里,毛主席深夜写作时伟大而质朴的形象。作者杨之光运用布局的简繁粗细、笔法的刚柔虚实和墨色的浓淡干湿的变化,使整幅画呈现出一种写生的韵味,给人以现场感。

杨之光,又名焘甫,广东揭西人,中国著名画家和教育家、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首届广东省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认为,杨之光是20世纪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中国画形成的重要画家。 

《江山如此多娇》

image.png

作者:关山月 傅抱石

出处:《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巨幅山水《江山如此多娇》是根据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里“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词意而来。这幅画一改原有山水表现枯寂深远的习性,让古老的意境获得全新的意义,从而确立了新中国山水画的时代气质。

关山月,广东阳江人,中国当代国画大师、岭南画派第二代的重要代表人物、杰出的美术教育家。他曾拜师“岭南画派”奠基人高剑父,与高剑父“笔墨当随时代”和“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主张一致。《江山如此多娇》一画之后,关山月进一步扩大了岭南画派和广东美术在全国的影响,使之与京津、江浙两地成三足鼎立之势。

傅抱石,20世纪杰出的国画家、篆刻家、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他是“新山水画”代表人物,钻研中国绘画史与篆刻史,二十余岁就撰写了《国画源流述概》《中国绘画变迁史纲》等专业论著。

《人桥》

image.png

作者:古元

出处:人教版初级小学课本语文第八册

激烈的炮火映红了天边,滚滚的硝烟扑面而来。河水在沸腾,战情在呼唤,跳进水中的战士架起桥梁,挥手让岸上战友放心向前……

古元生于广东省珠海,是延安木刻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他的不少作品因为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民族与地域特色成为新兴版画的经典。艺术大师徐悲鸿称其为“中国艺术界一卓绝之天才”。

1948年年底,画家古元受关于淮海战役的报道启发,创作出了《人桥》。在画面上,古元突出了战争的热烈气氛,整幅画面构图饱满,众多战士构成了一种向前的趋势,使画面具有一种强烈的动感,从而很好地表现了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

艺术是如何成为广东艺术家手中记录时代、引领时代的利刃?名家辈出的广东省又在美术史上留下了一笔怎样的印记?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专家们怎么说——

专家解读

百年红色美术长卷的“广东印记”

“它们是历史进程的印迹,是一个时代的原生声音。”在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看来,每幅经典的诞生都在美术史创造新的突破,成为中国美术转型之路的路标。

梁江认为,从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到40多年的改革开放,作为近现代历史大变革的主场,无数重大事件和关键人物都为广东美术创作提供了重要资源。“不少名家本身就是热血满腔的革命者,而艺术就是他们手中的匕首或投枪。”

赖少其《抗战门神》

赖少其《抗战门神》

早在抗战时期,艺术舞台就活跃着不少广东画家的身影。简捷方便的漫画和木刻,更能直接唤起民众的觉醒,成为他们自发创作的首选,李桦《怒吼吧!中国》、赖少其《抗战门神》都是其中脍炙人口的经典。

新中国的成立,也是艺术史获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开始。在国家的有力推动下,革命艺术成为主流,成为那一时代视觉形象的重要写照。而几乎在所有美术门类中,广东美术家都作出了具有全国表率意义的重要变革和创造,成为引领艺术发展的先锋。

黎雄才《武汉防汛图卷》

黎雄才《武汉防汛图卷》

黎雄才着手创作的《武汉防汛图卷》,开“社会主义新山水画”之先河。五年后,关山月与傅抱石共同创作的《江山如此多娇》,为同类题材立下标杆。从《雪夜送饭》到《矿山新兵》,杨之光也为水墨人物画带来了全新的气象。

早在1954年,杨之光就曾认真临摹俄罗斯画家列宾名作《萨波罗什人给苏丹王写信》。“人物是过去国画公认的短板。杨之光却希望以传统水墨,创作出和油画相媲美的不朽之作,由此足见他们的勃勃雄心。”中山大学教授、评论家杨小彦点评道。

无论陈衍宁《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的块面式笔触,或是汤小铭《永不休战》的沉着用色,在全国创作风格渐趋统一之时,由广东美术家谱写的红色画卷依然有着个性鲜明的印记,这些作品也在全国成为不少美术青年师法的范本。

陈衍宁《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

陈衍宁《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

“与其他地区相比,敏锐的时代感和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是广东美术创作产生全国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中山大学教授冯原说。梁江进一步指出,学科专业齐全的广州美术学院,也为红色作品的推陈出新提供源源不绝的人才动能。

为了钩沉和补阙红色经典留下的启迪,广州美术学院启动了中国近现代美术“987口述史工程”第一阶段项目,并计划在今年推出第一批口述史丛书,尽最大可能以原生态方式留住老一辈艺术家的珍贵经验。

“记录时代,反映时代,也是今天美术家的责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表示,广美新近设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心”,广东也将对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展开系统研究整理,并在今年以展览的方式向公众呈现。

【策划】陈志 孙国英

【统筹】郭珊

【记者】杨逸  实习生 孙羽嘉

编辑 杨逸 校对 居伟强 谢日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打开APP阅读全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