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古扬今 将大运河打造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亮丽名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海河和黄河之间的运河有哪些 【继古扬今 将大运河打造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亮丽名片】

【继古扬今 将大运河打造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亮丽名片】

2024-07-02 17: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它始建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全长3200多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市,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将全国的政治中心、经济重心与文化重镇连接在一起,将不同江河流域的生产区域联系在一起,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商贸流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力促进了中国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编制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为大运河沿线未来发展谋篇布局,任务重大,反响深远。贯彻落实好这一规划,对于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推动沿线地区“五位一体”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厚重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活化了大运河绚烂的文化基因 

  大运河是活化的历史文化遗产,它贯穿古今、连通南北、跨越江河,承载了沿线地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迁,是文化带。大运河沿线水工遗存、运河故道、名城古镇等物质文化遗产众多,高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水利文化、漕运文化、船舶文化、商事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形态多样,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独特,各种文化经过千年历史叠加和空间辐射互融,形成了大运河独具特色的文化价值、精神内涵和基因表达,并被沿线地区深刻记忆和传承。大运河文化既是历史的文化,又是现代的文化,深入认识大运河的文化内涵是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逻辑起点,我们通过解码2500多年的大运河文化基因,保护好大运河沿线物化的历史文化遗存,传承好与大运河相关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习俗,弘扬好大运河文化精髓和价值理念,不断赋予大运河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让大运河文化不断找到新时代的现实依托,是大运河持续焕发生机活力、展现中华文化永久魅力的重要根基,也将成为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遗产。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必将进一步激活大运河文化基因密码,为中华文化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密布的河道水系和绿色的生态廊道构筑起大运河精美的骨干枝叶 

  大运河因水而生,因水而起,是古人尊重自然和合理利用自然的产物,是生态带。河道水系构筑了大运河的本体,大运河诸多河段至今仍保持着碧水长流,且沿线河网密布,绿波荡漾的运河水及其联通水系既发挥了水上公路的作用,也营造了如诗如画的沿河环境。新时代,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好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和生态空间管控任务。一是要加强较为长期的前期论证,逐步改善河道通水条件,科学恢复利用大运河历史上的连通河道水系,依现实条件择机复原部分大运河实体,大幅改变现有通水通航能力的各类举措不可操之过急。二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推动大运河沿线地区共管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协同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这是打造大运河绿色生态带的必然要求,特别是要严格控制对大运河沿线景观环境有负面影响的产业产能,实行整改或腾退管理。三是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打破传统视角,转变发展方式,在大运河沿线两岸超前谋划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切实维护好大运河沿线绿色风貌,推动大运河沿线绿色发展见实效。同时,要加强大运河与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的绿色关联,共同支撑构筑我国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三、独特的文旅资源和通达的水陆交通串联起大运河变幻的全景风貌 

  大运河纵贯南北,因漕运而兴,虽逐渐式微,但沿线地区各具特色的景区景点、传统村落、特色小镇和古城古都等优质资源得以保留和传承创新,是旅游带。我国正在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是综合性产业,具有产业面宽、产业链长、关联带动作用强等特性,与一二三次产业的绝大多数部门直接相关,日益大众化、日常生活化、产品多样化的旅游不仅是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利用的重要方式,也是大运河水利、环保、生态等建设的重要宣传展示窗口和促进力量。依托大运河沿线独特的文旅资源和通达的水陆交通,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一是要完善道路交通、客运码头、游客服务等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不断满足人们多样化出行和优质化服务的需求,这是打造大运河旅游带的最基本条件。二是要优化运河旅游产品体系,塑造统一的“千年运河”品牌形象,打造具有运河特征的旅游线路,讲好中国大运河故事,不断满足人们对大运河旅游全景展示和体验的需求,也是人们对现代旅游的现实要求。三是要推动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等相关领域融合发展,推动沿线地区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不仅满足大运河沿线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同时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 

  四、良好的城乡建设和顺畅的协调机制将赋予大运河发展的勃勃生机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是我国第一个以文化为引领的区域规划,其作用和意义具有特殊性,是我国现行区域规划体系中的新成员,如何推动大运河沿线地区文化融通,探索以文化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任重而道远。大运河沿线八省市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城市化水平最突出、发展动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2017年以占全国不足10%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国人口的36.5%,贡献了我国经济总量的44.8%,且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迅速,沿线地区联动发展的城乡建设理念和人文、生态、环保的建设水准可以为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并发挥经济社会综合效益提供坚实支撑。要发挥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积极作用,顺畅的协调机制是关键,一是要加大国家层面统筹协调力度,建立健全并充分发挥跨区域、跨部门协调机制作用,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河道水系治理、生态环境修复、文化旅游发展等方面的沟通合作,这是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二是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协调,保障跨流域、跨区域管理防控的顺畅衔接,以此来实现大运河一个统一整体的管护要求和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加强落实宣传推广和公共服务协调机制,推动沿线地区联合展示利用,推动中国大运河走向世界舞台,这是塑造大运河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亮丽名片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 

  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大运河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全面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战略,也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更是沿线省市共同的职责。 

  牢记大运河历史,展望大运河未来,全社会上下同心,共同参与,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大运河必将打造成为全球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样板,沿线地区必将打造成为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建设的标杆和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示范,中华文化也将以最开放最包容的姿态,继古扬今,共建共享,持续闪亮在世界舞台。(《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编制起草小组副组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吴晓华)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