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伊朗学生占领美国大使馆,53人被扣押,营救行动未开始就败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是什么设备监听美国大使馆八年未被发现的 79年伊朗学生占领美国大使馆,53人被扣押,营救行动未开始就败了

79年伊朗学生占领美国大使馆,53人被扣押,营救行动未开始就败了

2023-08-04 13: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导语:上世纪50年代美国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发动政变推翻摩萨台政府后,美国与巴列维达成交易:对于伊朗发生的任何事情,一切听从巴列维。国王则让美国人在北部边境地区建立监视苏联军事行动的遥测监听站。但巴列维是个胸无韬略、优柔寡断的“阿斗”,硬是被在外流亡14年的霍梅尼赶出了国。美国也得到恶报:

由于其在伊朗的间谍网陷于瘫痪,因而对1978年底爆发的伊斯兰革命事件反应迟钝、判断失灵,中情局临时派不出在1953年“阿贾克斯”行动中,像小罗斯福那样的叱咤风云的人物。当美国让巴列维赴美治病时,霍梅尼支持伊朗学生强占美国大使馆,将53名人质扣押444天。为解救人质,卡特总统亲自策划了美国秘密行动史上最大胆、最富有想象力的远程空中突袭营救行动。天衣无缝的计划、近似实地的演练、高科技的保障、最善战的“蓝光”反恐怖特种部队……

然而,营救行动尚未正式开始就失败了。

1978年9月,伊朗形势急转直下。

10月初,霍梅尼从伊拉克流亡到法国,居于离巴黎30公里的诺夫勒勒夏托,这里很快就成了他的指挥中心。霍梅尼号召:向暴君发起决定性的进攻!

巴列维寄希望于他的50万大军,调动大批军队进城,在德黑兰和其他大城市布防,摆出一副动武的姿态。

游行的群众却在争取街上执勤的士兵倒戈,姑娘们把鲜花插在士兵的枪管里,白发苍苍的老叟和老妪,把水果塞进士兵的口袋。军队不再听从国王的指挥,许多士兵加入了反国王的游行队伍。

在法国的诺夫勒勒夏托,霍梅尼宣布随时可以回德黑兰接管政权。

1979年元旦之际,巴列维正一筹莫展。忽然接到情报:美国总统卡特、英国首相卡拉汉、法国总统德斯坦和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在瓜德罗普会议上讨论东地中海和波斯湾形势时,提出了废黜巴列维国王的意向。

1月16日,在霍梅尼发动的反国王群众运动的浩大声势下,巴列维被迫出国长期度假。

2月1日,年逾古稀的阿亚图拉霍梅尼结束了14年的流亡生活,回到首都德黑兰。2月11日,霍梅尼宣布建立伊斯兰共和国。霍梅尼又通过宪法形式确定自己为“伊斯兰革命领袖”。霍梅尼领导的宗教革命,终于成功地推翻了统治伊朗长达54年的巴列维王朝。

巴列维国王离开伊朗后,辗转流落埃及、摩洛哥、英属巴哈马等地,于6月10日到达墨西哥城,并从那里再转到奎尔纳瓦卡城。虽然巴列维饱尝世态炎凉,但由于过去早为自己积累了颇为丰富的财产,所以,失意之中仍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

霍梅尼接管政权后,立即宣布巴列维是“罪犯”,并宣判他“死刑”,甚至扬言要派行刑队到国外刺杀巴列维,和他算一次“总帐”。10月中旬,巴列维的恶性淋巴肿瘤突然复发。他的墨西哥医生建议他做一种特殊的治疗,而墨西哥不具备做这种医疗的条件。于是,这位流亡的国王便通过各种渠道向白宫求情。美国政府同意让巴列维到美国医治癌症。

这下子可把伊朗人民给惹怒了。本来就恨死了国王,这下把美国人也恨上了。霍梅尼曾公开宣布:“美国在伊朗的统治,是我们一切不幸的根源!”可是现在,美国不但不悔改,还将他们的“罪犯”当作尊神供奉,这还了得!

于是,1979年11月4日,伊朗首都德黑兰的学生们在霍梅尼的支持下,干出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

那天一大早,4000多名学生上街游行,强烈抗议美国接受巴列维国王。学生们高呼着“强烈要求美国送还巴列维!”“处死巴列维!”等口号。

上午10点,气势雄壮、口号不断、愤慨无比的500多名学生走到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附近的一条街上进行集会游行。美国海军陆战队和几名腰佩手枪的警察见势不妙,立即各就各位,全神贯注地站在大门口执行站岗勤务。

大约过了25分钟左右,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学生们绕开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守卫的大门,突然从大使馆的高墙上翻了进去,蜂拥而入。

“快挡住!挡住!”海军陆战队的长官高声命令着。

无奈,全副武装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使用催泪弹进行抵抗。但是,迟了,狂怒的学生们迎着催泪弹,拼命冲进了大使馆,降下了挂在大使馆的美国国旗,升起了一面写着“真主伟大”的白旗,然后,开始在使馆内外进行反美演说。

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大使馆内包括秘书、武官在内的外交官共66人,全部被扣了。

学生们推推搡搡把外交官们集中到正楼附近的建筑物里软禁起来了。平日里衣冠楚楚,文雅含蓄的外交官们被反剪双手,向隅而望,有的头上还被蒙上了黑布。

主持美国大使馆工作的临时代办雷恩,在游行队伍冲进大使馆时,正巧同其他两名外交官在伊朗外交部,于是也被扣押在那里了。

傍晚,伊朗外交部发表声明,语言强硬地要求美国必须把巴列维国王送回伊朗,“如果美国拒绝,这几十个美国人将作为间谍受审。”

外交官被扣押为人质,这在世界历史中是罕见的。

一时间,美国朝野沸沸扬扬,愤怒的,高兴的,幸灾乐祸的,什么都有。

扣押人质也震惊了世界。舆论纷纷。

美国能把巴列维送给伊朗吗?

“巴列维是我们的朋友,不能放回去!”在人质被扣留的当天,卡特总统发表声明,下令暂时停止向伊朗运送军事装备的部件,并命令司法部驱逐“违反移民法”的旅居美国的100名伊朗学生,同时宣布停购伊朗石油,冻结伊朗官方在美国的95亿美元的资产。

嗬!四项“高压”齐下!

哪知,伊斯不怕压,在高压下,反而口气更加强硬。11月7日,霍梅尼下令释放了69名人质中的16名妇女和黑人,同时发表电视讲话,指出其他53名人质将被继续扣押,除非伊朗国王被引渡回伊朗。否则,人质将受到审讯,有的甚至将被“枪决”。

这是伊朗决策人公开发出杀人质的威胁!

中央情报局因为没有看到大使馆被占领的危险而受到批评。

伊朗学生强行冲进大使馆时,中央情报局驻德黑兰站站长托马斯·艾亨成功地设法销毁了许多中央情报局文件。然而,武官办公室的大多数文件仍被缴获。这些文件包括:1978—1979年武官的全部情况报告、国防情报局在伊朗的情报关系人员的名单、中央情报局和国防情报局协同窃取苏联卖给伊朗军队的高射机枪的秘密行动计划、1979年10一11月关于苏联海军活动情况的秘密报告以及国防情报局在世界范围内最优先的情报目标一览表。

这些绝密材料落到霍梅尼手中,是美国情报机关惨重的损失。

美国使馆被占领时有6名美国人到加拿大使馆寻求避难。1980年1月29日,这6名美国人用加拿大护照被偷偷转移出了德黑兰。除此之外,外交努力是徒劳的。53名人质仍在霍梅尼的手心里,随时会被“枪决”。

卡特总统作难了:把巴列维送回去吧,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脸面往哪搁?不送回去吧,霍梅尼岂肯释放人质?

怎么办?

在伊朗学生占领美国使馆并将美国外交官扣为人质的第二天,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命令制订紧急营救计划,他希望在计划中向卡特总统建议在外交手段之外采取军事行动。

国务卿万斯坚决反对在解决伊朗危机一事上动用任何武力。万斯认为,只有通过外交途径才能确保伊朗政府释放人质,切莫给德黑兰施加压力来解决人质问题。

1979年11月9日,也就是美国人质被扣押的第5天,卡特总统召集副总统蒙代尔、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国防部长布朗、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琼斯将军开会,商量到底应该怎么办。

会议开始后,人们都低头不语。

过了好长时间,琼斯将军开口了:“我有一个主意——抢!”

“抢?!”

“对,使用特种部队,把53名人质统统抢回来!”

“不行,不能硬抢!一旦失手,人质会有生命危险。”

“不抢,又有什么办法呢?”

激烈的争论归于沉寂。

又过了好长时间,一直沉默的卡特忽然站起来,大声说:“先生们,为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利益,也为了53名人质的安全,我同意派特种部队到伊朗,抢!”

卡特令参谋长联席会议拟定一个详细的行动计划。

当天,琼斯将军将美国陆军“蓝光”反恐怖特种部队的顾问梅多斯召到华盛顿,把制订计划的任务交给了他。

梅多斯殚精竭虑,拟定了详细的行动方案。该方案的指导思想是:在适当的时机,采用远程空中突袭的方式,以武力一举救出人质。计划由陆军“蓝光”反恐怖特种部队选派有经验的突击队员组成一支精干的突击队,具体执行营救任务;由海军出动舰载直升机负责提供战斗支援;空军出动C一130运输机负责撤运人质。营救队指挥官,由琼斯最为赏识的、久经考验的反恐怖专家查理·贝克威斯上校担任,队员90名;直升机队指挥官,由查理·皮特曼担任,配有8架RH一53扫雷直升机;运输机队指挥官,由詹姆斯·凯尔空军上校担任,配有6架C~130运输机。

上述力量组成一支联合特遣部队,由詹姆斯·沃特陆军少将担任总指挥官。行动方案如下:

第一步:6架C一130从美国本土经亚速尔群岛、埃及飞抵伊朗中部的卡维尔沙漠降落。与此同时,8架RH一53扫雷直升机从“尼米兹”号上起飞,也飞往卡维尔沙漠的降落点,与C一130运输机会合。

第二步:在卡维尔沙漠降落点上,运输机要为直升机添加燃料、补充给养,突袭队员把装备和武器从运输机上搬到直升机上。然后,直升机运载90名突击队员,飞往德黑兰东南80公里处的加姆萨尔附近,由提前潜入德黑兰的美国特工人员用带遮布的卡车,在夜幕的掩护下,把突袭队员运往美国驻伊大使馆。突击队在抵达使馆之后,立即发起营救战斗。先派几个战斗小组用M一60机枪封锁所有通往大使馆的道路,其余人员借助于携带的铝梯翻墙跃入使馆院内,用冲锋枪射击抵抗者,同时抢救扣押的人质。

第三步:将抢出的人质,无论活还是死,全部运到使馆附近的足球场,等在那里的另外几架直升机空运到伊朗西部的一个秘密简易机场,然后换乘提前飞往那里待命的c一130运输机飞离伊朗。

整个行动计划可谓天衣无缝!

在詹姆斯·沃特陆军少将的指挥下,联合特遣部队反复进行分段演习,并且还至少举行了6次全面演习。白宫定期及时了解准备情况。

卡特没有把这次营救任务交给中央情报局,因为中央情报局还从未建立过执行这类任务的特别行动队。中央情报局的准军事部队有许多设备对拯救人质很有用,但没有人对此任务进行训练,这一任务只好由陆军反恐怖特种部队来承担。

为促使这次营救行动成功,中央情报局提供了很多条件。从老挝回来的前美国航空公司专家解决了一些麻烦的后勤问题。一架中央情报局的飞机秘密潜入卡维尔沙漠的预定降落点,取走了土质样品,并设置了标志。海军为营救人质提供的直升飞机没有必需的陆上导航系统,正巧中央情报局的准军事行动队有这些设备,这才解决了海军的燃眉之急。 .

依靠技术情报的全部弱点在这次营救任务中明显暴露出来。

德黑兰没有中央情报局的间谍网,这意味着收集基本的情报都将是缓慢的,艰难的。

伊朗局势急剧恶化后,中央情报局才开始安插一些人,但这需要时间。要知道,训练后安插一个特工需花5~7年时间,先要发现合适的对象,然后招聘、训练、作出评价,最后推荐进入哪个国家,然后他们在隐蔽一个相当时间后,才能拿出成果。

直到1979年12月底,中央情报局才物色到一名60多岁的已经退休的情报官,给他的代号是“鲍勃”,让他秘密潜入德黑兰。不久,中央情报局派了另一名特工——一位富有的伊朗流亡者协助鲍勃工作。

鲍勃把主要精力用在搜集情报和使已瘫痪的间谍网恢复工作上,那位伊朗人则主要负责为未来的营救活动作物资准备。他搞到几辆卡车,藏在市郊租来的仓库中,预备用来把突击队员从第二个降落点迅速运往使馆。

但是,美国驻伊朗使馆占地27英亩,使馆院内的大型建筑物多达14个,人质究竟被关押在哪座建筑物内?

搞清人质的确切位置成了营救行动成败的关键。

营救行动发起前三天,伊朗人突然允许一名在美国大使馆工作的巴基斯坦厨师离开伊朗回国。他报告的情况说:“如果不是全部,至少是绝大部分”人质被关押在使馆领事处内。同时,他还提供了伊朗警卫人员在领事处楼内的部署情况:在每层楼各派有1名哨兵把守,在每层楼的军械库门前还有另外2名哨兵。

同一天,鲍勃报告:他们在德黑兰该做的事都做好了,一切准备就绪。

美国。白宫。

琼斯将军兴奋地对卡特说:“总统阁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您任何时候发出实施作战的命令,都可以立即执行。”

卡特微笑着点了点头。但一想到国务卿万斯的反对,他不禁又皱起了眉头。

万斯从一开始就坚决反对军事营救,一直在努力寻求通过外交途径解救人质。但是,他的外交势力连续受挫。卡特越来越准备下决心采取军事行动了。

4月中旬,万斯外出度假。白宫作出了落实行动计划的关键决定。得知这一消息,万斯勃然大怒。他感到自己别无选择,只有辞职。

4月16日,卡特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作出最后的决定。

沃特陆军少将和贝克威斯上校汇报了营救准备工作。万斯作了最后努力,试图说服同僚不要采取军事行动,但他没能改变在场人的意见。

卡特下了最后的结论:“好!营救计划很大胆,很细致,考虑得很周到,我同意执行!”

第二天,万斯在办公室里字斟句酌地写着给卡特总统的辞职信。他本想等伊朗人质的危机过后,再正式提出辞呈。但左思右想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辞去国务卿的职务。

万斯的辞职信,使卡特彻夜未眠。他担心的不是万斯的辞职会有什么影响,而是如果行动失败,其后果是……现在改变决定还来得及。

由于缺少内线力量,这次营救行动的赌注完全押在美国的先进技术上:最先进的侦察卫星、最出众的预警飞机、最强大的航空母舰,执行这一计划的是一些久经沙场的反恐怖专家和特种部队最优秀的官兵,他们拥有当代最先进的武器和通讯设备……

然而,技术上的事来不得半点的疏忽和差错,一切都要精确无误。万一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或某一零件失灵,整个营救行动就会失败。越是要求精确,所冒的风险就越大。显然,卡特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4月24日晚,白宫。

格林威治时间将近22时,卡特总统下达了“立即执行”的命令。

22时整。五角大楼。地下200米深处的美国秘密军事指挥中心。

“蓝光,射出!”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琼斯将军简洁、威严地下达了命令。

卡特总统亲自策划的、美国秘密行动史上最大胆、最富有想象力的一场远程空中突袭营救战,开始了。

琼斯将军一把推开窗户,远看远方的夜空,在心底默默祈祷着……

这时,6架c—130运输机已从亚速尔群岛起飞,经过埃及,穿过红海,绕过阿拉伯半岛,从阿拉伯海的方向飞入伊朗领空。

与此同时,8架RH一53扫雷直升机从停泊在阿拉伯海的“尼米兹”号核动力航空母舰上起飞,也向伊朗进发。

RH一53型直升机本来是用于海上布雷和扫雷的,这次在执行营救任务,预先进行了改装,增加了副油箱,装备了夜视装置。为了避开雷达,在潜入伊朗海岸的时候,保持了贴近地面30米的超低空飞行。

4月份的伊朗高原正值冬春交替的季节,迅猛的狂风时常引起骇人的沙暴,席卷着整个伊朗高原。根据气象预报,4月24日天气较好。

然而,直升机进入伊朗后不久,便遇到了沙暴。沙暴又叫“黑风暴”,是指大风沙影响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恶劣天气,也是对飞行特别是超低空飞行威胁最大的恶劣天气之一。

直升机在狂风之中奋力向前飞行,有如茫茫沙海之中的几叶小舟,随着气流上下翻腾。

为摆脱沙暴,直升机采取贴地(4.5米)和高空(3000米)飞行,但都无济于事。一架直升机螺旋桨加压用的氮气全部丧失了压力,迫降于伊朗东南部。为保密起见,需要把这架飞机炸掉,但爆炸的火光会引起伊朗人注意,只好把它遗弃了。另一架直升机显示航向的电罗盘失灵,不得不按照“尼米兹”号航母上的导航信号飞返航母。剩下的6架直升机经过艰难的飞行,终于抵达卡维尔沙漠的降落点,与c—130运输机会合了。

不幸的是,又发现一架直升机液压系统出了毛病,不能继续飞行了。而5架直升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顺利完成营救任务的。

这时,已是25日凌晨2点了。

5分钟后,贝克威斯上校与在中东某地的特遣队总指挥官沃特将军通上了话。他平缓地,像什么麻烦都没发生似地报告了情况。

“将军,我很遗憾地向您建议,中止这次营救行动。”说完,贝克威斯眼泪大滴大滴地往下流。

琼斯立即拿起直通白宫的紧急电话。是布热津斯基接的电话。他像一阵风似地闯进了卡特的办公室……

卡特差点晕了过去。

缓过气来后,卡特得出痛苦的结论:剩余的5架直升机不足以将53名人质和90名突击队员安全运出伊朗,继续此项行动势将冒更大的危险,而且没有成功的把握。

“撤吧。”卡特又瘫在皮椅上……

总统的决定迅即传到卡维尔沙漠。

“撤!立即撤!”贝克威斯上校沮丧地冲着部下嘶喊。

已经乱作一团的突击队员纷纷爬上飞机。

这时,更不幸的事件发生了。慌乱之中,1架直升机与1架c—130运输机相撞。“轰”地一声,一团火光照亮了伊朗沙漠的夜空!随着一声巨响,大火立即吞噬了这2架飞机。8名突击队员当即葬身火海,另有4人被烧得奄奄一息。其余突击队员被迫遗弃5架直升机,抬着4名伤员,搭乘5架C—130运输机,仓皇撤出伊朗。

至此,经过长达5个多月的精心设计和周密准备的远程空中突袭营救战,以失败而告终了。

当天晚上,卡特发表电视讲话,将这次行动的经过公布于众。

“……实施行动也好,中止行动也好,都是出于我的决定。一切,都由我负责!”卡特如实说。

3天后,万斯没有向公众作出任何说明永远离开了国务院办公室。

7月份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那个被废黜的伊朗末代国王巴列维客死埃及。

在秋天的总统竞选中,卡特被罗纳德里根击败。一个据说起名为“蜜熊行动”的更大规模的袭击计划已经制定出来,但从未付诸实施。

被扣押了444天之后,53名美国人质于1981年1月20日被释放。霍梅尼有意挑选里根就任美国总统的这一天释放人质,是为了表示他对美国政府的蔑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