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格局详解:全国19大城市群中最大城市群空间发展特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日产纳瓦拉怎么样 长三角一体化格局详解:全国19大城市群中最大城市群空间发展特点

长三角一体化格局详解:全国19大城市群中最大城市群空间发展特点

2023-10-01 06: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区域一体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对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的先行探索区域。长三角城市群囊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三省一市,涵盖41个地市,面积达35.8万平方公里,比德国(35.7万平方公里)稍大,正确理解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格局,能够有效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脉络和重点。

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历程

1、 全国19大城市群发展历程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在2021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并再次强调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全国19大城市群的建设,以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

近十年来,国家对城市群的规划建设逐步加快,而全国19大城市群的规划建设又是怎么一个发展历程呢?

2011年国务院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该规划被定义为“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此次规划的出台明确了中国适宜发展城市的21个区域,奠定全国19大城市群规划发展的雏形。

2016年出台的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里,明确提出要“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并对全国19个城市群和拉萨、喀什为中心的2个城市圈的建设目标和方向做出具体要求。全国19大城市群的规划要求基本成形。

到了2021年3月,国务院出台的“十四五”规划纲要里指出,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并根据布局的19个国家级城市群,划分了三类,提出不同发展要求:

优化提升5个——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

发展壮大5个——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城市群。

培育发展9个——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

此次规划,强调在一体化协调、基础设施、产业分工、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几个方面的高质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

2、 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发展历程

作为全国19大城市群中要求“优化提升”的第一档城市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城市群发展历程更为悠久。从1982年-2022年,历经40余载。1982-1988年间长三角各城市因经济发展差距和利益冲突,一体化进程经历城市扩张到停滞,1992年随着上海浦东新区的建设一并重启规划,由浅层一体化向深层一体化发展,“十三五”期间逐步由注重经济一体化向经济社会一体化,最终在2019年12月公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确定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积35.8万平方公里),上海、苏南、浙北和皖东27个城市为一体化中心区(面积22.5万平方公里)。之后不断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二、 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发展定位与目标

在国务院出台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中三省一市GDP总量达27.6万亿,占全国GDP的24.1%,常住人口规模超过2.35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6.6%,坐拥上海、苏州、杭州等8个万亿GDP城市。所以结合长三角发展现状和新环境,长三角一体化将结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经济增长极、高质量、现代化、一体化、改革开放五个层面作为战略定位,围绕城乡协调、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制度一体化六大方面作为规划目标。

三、 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1、 三省一市定位分工

在分工上,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将形成错位竞争局面。上海是龙头带动作用,江苏、浙江是两翼,安徽是腹地的联动发展。上海作为全球门户型城市定位,积极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导入和导流更多全球化资源,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服务;江苏省布局上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等为抓手,产业上以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发展目标;浙江布局上以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等建设为抓手,产业上以全国数字经济创新高地为发展目标;安徽布局上以皖江城市带等为抓手,产业上打造科技创新政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为发展目标。

2、 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都市圈的发展是推动城市群的必要条件。长三角城市群应强调先实现都市圈的同城化,在此基础上,推动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上海龙头带动的核心作用和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卡通为着力点,推动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的同城化,探索协同治理新模式。

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肖金成对都市圈产业发展的理解:“都市圈中现代服务业在核心城市集聚,制造业扩散至外围地区。核心城市依托外围地区获得持续繁荣,外围地区通过参与分工实现振兴。” 目前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正处于产业像中心城市集聚阶段,而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正处于周边的要素要向都市圈中心城市聚集,聚集的同时产生辐射效应,产业链条向外延伸,链条的上游仍然在都市圈核心城市。未来各大城市圈将继续升级,逐渐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成熟发展。

四、 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各城市扩容发展分析

通过对长三角41个地级市市区建成区面积进行梳理,我们将城市分为5个等级。三省一市城市发展扩容情况整体看来,市区建成区面积在100-200平方公里的城市最多,有15个,占比37%;其次是100平方公里以下的,有11个城市,占比27%。

分省份来看,上海处于绝对领先优势,突破1000平方公里;江苏整体扩容速度较快,全市13个地级市市区建成区面积全部超过100平方公里,其次是浙江,较多处于100-400平方公里;安徽整体发展较慢,200以下,全省14个城市中14个都低于200平方公里。

上海市:上海在2002-2010年,扩容较快,建成区面积从550扩容到999平方公里,主要因2001年总体规划开始,外围“新城”首次出现在城镇体系,上海开始加快规划建设中环外的区域,2010年之后,城市人口逐渐受到限制,城市扩容减速,202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238平方公里。

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中,市区建成区面积超过400平方公里有南京和苏州2个城市,南京建成区面积达868平方公里,主要因南京2013年将溧水、高淳撤县建区后,全市全部设区,无下辖县和县级市,建成区面积扩张较快;200至400平方公里的城市占比最多,有无锡、徐州、南通、常州、连云港、淮安6个;100-200平方公里的城市有扬州、盐城、泰州、镇江、宿迁5个。从城市建设速度层面来看,南通近十年城市建设速度明显加快,2010-2020年建成区增加了164平方公里,而2002-2010年只增加了48平方公里,一方面因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另外因2020年7月南通撤销县级海门市,设立南通市海门区。扬州、南京、泰州、无锡、常州近些年城市建设速度也明显快于之前。而苏州和徐州2010-2020城市建设增速明显要低于2002-2010年,苏州在2012年提出“一核四城”规划思路时,园区和新区已经基本成形,城市扩张速度明显放缓。

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中,市区建成区面积超过400平方公里的只有杭州1个城市,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666平方公里;200至400平方公里的城市为宁波、温州和绍兴三个;100-200平方公里的城市有嘉兴、台州、湖州和金华四个,占比最多;衢州、舟山和丽水因城市多山地,产业、人口发展较慢,目前建成区面积还在100平方公里以下。从城市建设速度层面来看,杭州和绍兴2010-2020年建成区新增面积分别比2002-2010年多了97和94平方公里,主要因近些年杭州萧山、余杭新城,绍兴镜湖新区等新区开发力度较强。宁波近些年开发速度明显低于2002-2010年,主要因2005年双核心发展,向东发展东部新城,与三江口为核心的老城区一起构成“双心”,城市进入快速扩张期。

安徽省:16地级市中,城市扩张整体较慢,较多城市建成区面积较小。超过400平方公里的只有合肥1个城市,合肥从2006年启动滨湖新区建设,开启“一个主城区,四个副中心,一个滨湖新区”的快速扩容发展,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503平方公里;全省200至400平方公里的城市只有芜湖市;100-200平方公里的城市有安庆、蚌埠、阜阳、淮南、滁州、马鞍山6个城市;100平方公里以下占比最多,有宿州、淮北、铜陵、六安、亳州、黄山、宣城、池州8个城市。从城市建设速度层面来看,合肥从2002年到现在城市扩容一直未减缓速度,芜湖、亳州、阜阳和宿州近些年城市扩容发展速度较快,池州、六安、宣城近些年城市扩容增速较慢。

五、 不同级别城市空间扩容发展特点

根据市区建成区面积,可将城市分成5个等级,接下来我们在不同等级城市中挑取典型城市分析其城市扩容发展特点。

1、 第一级:市区建成区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以上城市

上海:长三角一体化核心龙头带动城市。

上海从1959年到2017年,上海历次总规皆立足于中心城功能疏解、完善市域城乡体系角度谋划新城定位,总体上经历了从卫星城、郊区新城到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定位演变。

上海从1970年开始,在城市南北新建两个卫星城:一个是以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为依托的金山卫星城;另一个是以蕴藻浜工业区和宝山钢铁总厂为依托的吴淞卫星城。这些卫星城如今都已成为城区的一部分。

1990年,上海第三次城市转型开启,开始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工业优先发展转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由以工业为主的单功能城市到综合性多功能城市的转型。

2001提出“中心城 - 新城 - 中心镇 - 一般镇”的四级城镇体系,首次在市域层面提出“郊区新城”概念,南汇新城成为 11 个郊区新城之一。

2017年,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上海将构建“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 的市域总体空间结构,目前重点加强中心城区网络化密度增大,面积扩容,五大新城提高综合承载力,中心到外围衔接节点复合开发。

2、 第二级:市区建成区面积在1000-400平方公里城市

包含城市4个:南京、杭州、合肥、苏州

典型城市

杭州:杭州都市圈中心城市。

1996年杭州城市规划要保护西湖风景区,开辟钱江新区,逐步改造旧城,配套生活设施,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卫星城镇。

到了2001年杭州改变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发展。

2014-2020年,杭州进入快速扩容发展期;

2014年12月富阳撤市并区,成为第九区;

2016年杭州都市圈列入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

2017年9月临安撤市并区,成第十区;

2018年8月浙江省大湾区发展规划公布;

2019年4月钱塘新区批复成立;

2021年杭州发布《杭州都市圈2021年度行动方案》,规划建成并实现杭海、杭绍城际线通车等系列铁路项目,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2021年杭州发布《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完善“一核九星、双网融合、三江绿楔”的空间格局,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打开新空间,加快构建特大城市新型空间格局。

3、 第三级:市区建成区面积在400-200平方公里城市

包含城市10个:宁波、无锡、徐州、南通、常州、温州、绍兴、芜湖、连云港、淮安

典型城市

无锡:苏锡常都市圈重要城市,上海大都市圈城市。

无锡城市格局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城市转变,太湖新城作为无锡大力发展的重点新城,将是城市形象和功能的升级与补位,无锡从“运河时代”向“太湖时代”迈进。

2000年以前,无锡发展呈现西北-东南轴向发展。2000年后进入太湖时代,城市开始向西向南不断发展扩容。

2002年太湖新城领域开始规控;

2007年太湖新城全面启动建设,太湖新城建设指挥部进驻新城;

2008年城市基础建设制定高标准,连接北部城区的纵向路网逐步加密,加速区域的城市化步伐;2011年新城建设进入加速阶段,形成“东西贯通、南北畅达”的新城路网格局;同时多个重大公共设施全面开工。

2021年根据无锡最新“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期间无锡市区将形成“一城两核三片六组团 ”空间布局。推动梁溪老城、太湖新城“双核”融合发展,加快推进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新吴区与“双核”有机协同。

4、 第四级:市区建成区面积在200-100平方公里城市

包含城市15个:扬州、盐城、嘉兴、安庆、泰州、蚌埠、阜阳、台州、镇江、湖州、淮南、金华、宿迁、滁州、马鞍山

典型城市

嘉兴:上海大都市圈城市,杭州都市圈城市。

嘉兴城市扩容经历了先向西、向北自然蔓延发展,之后转变重点向东南发展新区的格局。

2000年以前以“扇状” 形式发展,向西向北发展;

1994年期间,嘉兴市区作为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用地逐渐向东、南跨越发展;

2001年市政府搬迁至南湖,城市东进南移;

2003-2020年,提出“北控南移,东进西拓”用地发展策略,形成“一主六副三带三区”。

根据2017年最新的城市空间规划,嘉兴未来将形成“一主三副两廊道、三片三楔五板块”的城市空间结构,以“东南扩展、西部延伸,西南形成重要片区,中心北部控制”为方向,带动城市发展,在长三角一体化推进下,东南、西南片区为城市重点发展方向。

5、 第五级:市区建成区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下城市

包含城市11个:宿州、淮北、铜陵、六安、衢州、亳州、黄山、舟山、宣城、丽水、池州

典型城市

衢州:浙南区域重点城市

衢州市受地形影响,城市整体发展较慢,目前主要以主城区为核心,向东、向西、向南发展。

2001年衢江撤县设区:

2002年西区启动建设,城市沿衢江向东、向西发展;

2010年主城区外扩,衢州东西方向发展,初具规模;目前西区一期建设基本完成,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向东,向西、向南发展格局。

2020年规划巩固老城发展质量,加强高铁新城、东港、衢化三个新区建设。

六、 总结

2019年12月,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文件中首次提及了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6个“重大国家战略”,这6大国家战略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2021年,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以占全国3.7%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16.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4%的经济总量,作为全国经济体量最大的城市群,未来无论一体化整体发展,还是区域内的每个单城市发展,能不能把握好这一机遇,今后将拭目以待。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