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市2022年乡村振兴推进情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新郑市受灾情况查询 新郑市2022年乡村振兴推进情况

新郑市2022年乡村振兴推进情况

2024-06-24 04: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2年以来,新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郑州市委、新郑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改进乡村基层治理等重点工作,全市农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持续提升。现将2022年工作推进情况进行总结。

一、统筹谋划、通盘安排,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有序推进

今年以来,全市“三农”领域全面落实郑州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工作有标杆、落实有标准、突破有标志”的重大部署,扎实开展“三标”活动。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调整成立了新郑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牵头人的乡村振兴五大工作专班。成立了新郑市乡村建设行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立了新郑市乡村建设行动13个工作专班。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重大事项,协调推进重大政策、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二是细化责任分工。制定实施《新郑市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方案》,对乡村振兴战略行动的重点任务进行了细化分工,夯实了各成员单位责任,形成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行动的强大合力。制定实施《新郑市乡村建设行动13个专项方案2022年度工作要点》。三是健全工作机制。实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行动重点工作周报、月调度、半年报告、全年考核的工作推进机制,实现了重点任务“工作有标杆、落实有标准、突破有标志”。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重点工作台账,动态掌握目标月度进展情况。贯彻落实2022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专项绩效考核方案,认真落实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工作25项一级目标和46项二级任务。2022年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成果经常被上级各种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其中被央视新闻栏目宣传报道多次。

二、突出重点、齐头并进,确保乡村振兴各项任务稳步推进

(一)守牢底线,扛稳责任,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行稳致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项基础性工作。一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齐抓共管。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守牢耕地保护红线。依法依规保障建设用地耕地占补平衡。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稳产保供。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1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3万吨以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0.4万亩。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7万亩,牛饲养量稳定在0.5万头,奶类产量稳定在0.3万吨,能繁母猪保有量稳定在1.6万头。二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切实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巩固提升脱贫村和产业薄弱村特色产业发展水平,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达到50%以上,采取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就业“双轮驱动”,稳住脱贫人口就业“基本盘”。强化驻村帮扶管理,促进脱贫村发展。推动帮扶政策落地见效。全市脱贫巩固率达到100%。

(二)抓好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推进强市富民步伐。用经营的理念、创新的思路、融合的办法、共赢的格局来发展乡村产业。一狠抓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2022年全市农业企业取得绿色食品认证3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1个,中国驰名商标4个。二深化“四链同构”。不断破解农业生产效益低,产业链短、价值链低、供应链弱的难题。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围绕红枣制品、面制品、肉制品、奶制品、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等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食品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壮大红枣、方便食品等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建设,建成省级农业产业园1个,郑州市级农业产业园30个,新郑市级农业产业园5个。打造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积极推动建设特色农业强镇。三狠抓乡土产业。深入挖掘、策划、包装、宣传、推介一批乡土产业项目。积极引入实力强、业态好、懂经营的外来企业,推动外来企业与乡土产业的无缝对接、有效融入,培育发展壮大一批乡村特色产业,打造一批乡村产业特色村。孟庄镇、辛店镇围绕庭院、村落、田园等生活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教育培训、亲子教育、健康养生、特色餐饮等,在乡土产业发展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四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好想你、白象、达利园、光明、香祖、银发等农业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一批知名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让更多农业龙头企业挺起来、金字招牌亮起来。全市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郑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0家,成为现代农业的“领跑者”。五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乡村产业,尽可能让农民参与进来,形成企业和农户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让企业把“龙头”伸向广阔市场、“龙尾”摆向田间地头,带动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全市有39568个农民在各类企业就业。农业生产基地面积达68696亩。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坚持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持续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强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七促进产业融合。立足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功能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全市家庭农场达1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47家,农产品加工企业356家。新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精品园区1家。八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引导各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各种产业,不断增强集体积累,壮大集体实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能力,逐步推动走向共同富裕。2022年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收入10-30万元的村庄达到190个,30-50万元的村庄达到19个,50-100万元的村庄达到15个,100万元以上的村庄达到9 个。

(三)大力开展乡村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发展,加快城乡均衡发展步伐。制定并落实全市乡村建设行动13个专班年度工作要点。在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持续发力,做到一体部署、一体安排、一体建设、一体推进,继续在城乡融合发展、城乡一体发展方面走在全省前列。一是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对群众生产和生活作出整体安排。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依法依规、稳妥慎重编制村庄。二继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一渠八脉”水系为框架,围绕水系连通、河湖贯通,实现水生态的修复、保护、利用有机结合,让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水系增强乡村振兴的颜值,提升美丽乡村的气质。重点对潩水河、双洎河、黄水河、莲河两岸的村庄进行整治提升,大力发展特色种养、科普研学、健康养生、休闲观光、旅游度假、精品民宿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三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推动“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巩固整治成果。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运行成效,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创建“美丽庭院”达标户4363户。全面完成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回头看”工作。全市农村基本实现“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新建森林特色小镇1个,创建森林乡村15个。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改建农村公路20公里。推进全市饮用水地表化试点任务的主体工程。继续推进农配网建设改造,全面增强农村电力保障能力。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开展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完成520个农村自建房鉴定整治。加快推进农村住房设计图册编制工作。开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总结村级典型做法2个。强化产镇融合,全面增强中心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力。开展“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整治”专项行动,碍洪问题整治销号率80%以上。五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整合现有场地和设施,完善村级综合服务站点,支持党务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事业服务就近或线上办理。启动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继续扩充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确保每个乡镇办好2所公办中心园。农村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0以上。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稳定在95%以上。遴选推荐2所乡镇成人学校创建省级示范性学校。新增公办学位2520个。完善农村教师补充机制。保障农村教师工作生活待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编制完成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工作方案。开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督导检查。建设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示范乡1个、示范村1个。组织乡镇开展“千村百镇”系列体育活动比例不低于90%。组织村(社区)开展“千村百镇”系列体育活动比例不低于80%。年底前完成130家农村卫生室(所)医保业务信息编码维护赋码,完成130家农村卫生室(所)纳入医保联网范围,推动农村基层定点医疗机构融入全国医保“一张网”,实现“一码通”。加强医疗保障基金监管。落实县乡及住院起付线费用减免及脱贫村卫生室每年2000元定额帮扶补助等财政经费保障。落实对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分类资助政策。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下沉,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水平。完成6家公有产权村卫生室建设,公有产权村卫生室比例达85%以上。创建省级卫生村5个。持续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推进市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60%的村建成日间照料中心。加强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建成乡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50所。加大基层福利工作人员培训4场次500人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0人。新增农民工等返乡下乡创业人员700人。培育农村电商直播达人10名。建设农村社区生鲜便利店2家。六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智慧农业发展,促进数字科技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领域融合应用。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持续开展电商运营、网络直播等技能培训,提升农村电商从业人员的实操能力和运营水平。加快“一网统管”系统建设,推动线上政务服务向乡村下沉。加快农村5G网络建设,全市5G基站实现农村区域全覆盖。

(四)狠抓乡村治理工作,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数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塑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力、引领力、号召力,把省委提出“基层党建至少应有的10件硬指标事情”纳入基层党建内容。抓住村级党组织书记这个关键少数,严管厚爱,让村级党组织书记真正成为一面旗帜,成为服务群众的主心骨、克难攻坚的急先锋、乡村振兴的领路人。运用“五好”乡镇党委、“五星”支部评选、“十佳百优”村党组织书记等评选活动,全面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活力。二着力繁荣乡村文化。盘活用足黄帝文化、裴李岗文化、唐户文化、红枣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促进乡村文化资源与乡村产业发展有效融合。培育农村乡土文化能人,运用现代化传播方式、农民喜闻乐见形式,推出一批具有乡土特色、贴近农民生活、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用优秀的文化滋养身心、凝聚人心。三深入培育文明乡风。运用各种方式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乡村发生的变化激励人,用党员干部奉献的事迹感召人,引导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自觉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不断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深入开展文化下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市10个乡镇政府驻地行政村创建成为县级以上文明村。四是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遴选优秀村规民约2个,打造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和村务公开“阳光工程”示范村20个。发挥“一约五会”的引导约束作用,革除高额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引导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引导群众贺喜庆祝有分寸、丧葬风俗有尺度。选树农村道德模范、五好家庭、好婆媳等先进典型,用好广播电视、镇村公开栏等传统宣传阵地,利用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新阵地,抓住过年过节、寒暑假等关键时段,讲述农民群众“看得见、够得着、摸得到”的事迹。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基层群众自觉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四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以“三零”村创建为抓手,常态化开展拉网排查,动员党员群众全面抵制“黄赌毒”、网络诈骗和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确保农村稳定安宁。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行优秀驻村党员民警(辅警)在村“两委”兼职制度,完善“最多跑一地、一码解纠纷”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不断完善农村疫情群防群控体系,常态化推进“无疫社区(村)”创建。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渗透活动的打击力度,制止利用宗教邪教干预农村公共事务,推进宗教治理由治标向治本转变。

(五)不断强化政策保障,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围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着力打造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三农”干部队伍,使全市干部心系乡村振兴大业,以解决好、发展好“三农”问题为己任。一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政治能力。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将其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办法、政策措施、制度机制。打造一支“政治、本领、作风”三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二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要求和工作机制。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要求和工作机制,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继续向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放到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上来。三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政策体系,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鼓励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要素,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提升农村网格化治理水平。以“三零”平安创建为抓手,积极探索在网格体系内开展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平安建设新路子。依托智慧城市平台,打通市乡村直至网格的数治平台,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网格化治理,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

三、存在问题与破解办法

虽然我市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全市广大农民群众的客观需要和殷切期盼还有很大差距,与先进地区的“三农”工作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还任重道远。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乡村振兴人才不足。全市乡村面临人力资源短缺、人才综合素质不高,劳动力不足、劳动力均龄偏大,技术性人才不足等,乡村发展人才难以有效保障。二是“三农”干部队伍不适应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全市发展任务繁重,各项工作千头万绪,一些农村党员干部思想觉悟、工作能力和服务群众水平不足,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乡村实际。市乡两级干部服务“三农”的能力、水平与发展需要和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三是粮食生产保供压力较大。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产量的难度较大,抓好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的任务艰巨,须臾不可放松,必须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否则就会出现问题。四是乡村产业发展亟待提档升级。全市乡村产业普遍存在特色产业少、同质化严重、品牌知名度低、市场竞争力弱、产业链条短、增值效益低、群众增收难度大等问题,需要精准发力,不断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后劲。五是资金投入不能满足乡村振兴实际需要。由于疫情持续,加之灾害天气等因素影响,“三农”领域社会资本投资热情降低,投资力度减小,“三农”发展面临投入不足的严重问题。

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一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让年轻人留得住。通过党建引领,创新基层选人用人机制,扎实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打造好乡村基层管理队伍。通过“量身定制”的选人用人方法,打造一支专业化素质过硬、数量充足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鼓励更多年轻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培养乡村专业技术人才。根据所学专业不同,有的放矢的将专业人才用在“刀刃上”,打造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二是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抓好粮食生产、做好稳产保供的基础上,引导发展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的高效农业,持续壮大乡村振兴一产基础。发挥乡村资源优势,挖掘人文历史,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断推动产业提档升级、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建立健全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拓宽村民增收渠道。积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集体实力,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三是持续加大“三农”领域投入力度。落实财政资金优先投向“三农”领域,继续增加财政投入,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吸引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不断培育多元化的农业产业经营主体,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旅游、文化三位一体,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四、明年打算

2023年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时期,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不断向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方向阔步前进。

(一)提高站位,强化领导。一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提高站位,强化领导,形成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强化乡村振兴五大专班职责,深入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二是不断健全工作推动机制。市乡两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加快建立健全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三是持续抓好“五星”支部创建。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推动全市农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二)突出重点,强力推进。要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聚焦“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大目标,确保各项工作不断档、不掉线,确保各项工作有亮点、有特色。一继续抓好乡村建设行动。按照强基础、补短板、惠民生、促共享的要求,制定并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13个专班2023年度工作要点,不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二是继续抓好重点工作任务。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乡村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全力以赴推进各项乡村振兴工作落到生根、开花结果。

(三)创新机制,强化保障。一加强“三农”队伍建设。全市党员干部要强化“三标”意识,努力做到人人都是“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二是用好改革这个法宝。注重发挥改革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三是整合人财物各种资源要素。要强化政策、资金、人才等各项保障措施,推动各种要素能够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驾护航。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