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在手足口病患儿中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手足口重症早期识别标准 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在手足口病患儿中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在手足口病患儿中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024-06-24 03: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肠道病毒引起的的急性传染病,以肠道病毒71型(EV71)、A组柯萨奇病毒(Cox A) 和埃可病毒(Echo) 的某些血清型较为常见。HFMD病情轻重悬殊,普通病例病程呈自限性,而重症病例病情变化迅猛,病死率极高[1]。因此,临床实践中如何早期、及时地识别出重症病例并迅速做出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从而减少重症手足口病患者的病死率和后遗症就显得尤为重要[2]。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明了,其中免疫机制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针对体液免疫在HFMD发病是否起作用还存在较大的争议[3]。本研究检测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的改变,以了解患儿体液免疫状况,为临床早期识别重症、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至2012年9月在青岛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182例,均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诊断标准[4]。重症患儿130例,男81例,女49例,年龄8个月至7岁,(3.4±0.7)岁;轻症型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11个月至6岁,(3.3±0.8)岁。同时选择28例健康查体儿童为对照组,男19例,女9例,年龄8个月至8岁,(3.3±0.9)岁。各组间在性别、年龄、体质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考文献[4]。(1)轻型病例: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发热。(2)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1.3 方法

手足口病患儿分别于入院后24 h内、治疗后2~3 d、病情好转后取外周血2 mL,健康对照组采外周血2 mL,分离血清备用,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及IgM)及补体C3、C4的含量,所有检测均在日立7600生化分析仪上进行,试剂由宁波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经正态性检验,数据呈偏态分布,用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选用非参数检验方法,多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以P 2 结果 2.1 入院时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在三组之间的差异比较

重症组、轻症组患儿血清IgG、IgA含量较对照组均无明显变化(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症组、轻症组血清IgM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P表 1

表 1 血清免疫球蛋白、C3及C4含量比较[g/L,M(P25,P75)]

组别

例数IgG IgAIgMC3C4 重症组1306.72(4.28,9.01)0.81(0.55,1.12) 1.88(0.95,3.91)ab 0.54(0.14,0.90)ab 0.34(0.18,0.71)ab 轻症组526.61(4.36,7.69)0.76(0.45,1.24)1.32(0.63,2.87)a 1.25(0.87,1.66)a 0.59(0.42,0.84)a 健康对照组286.68(4.94,7.58)0.69(0.35,1.08) 0.76(0.26,1.24)1.61(1.25,1.93) 3.80(2.91,4.53) H值 2.531 1.96312.25413.00912.391 P值>0.05>0.05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PbP

表选项 2.2 入院时患儿血清补体C3、C4含量在三组之间的差异比较

重症组、轻症组患儿血清C3、C4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症组C3、C4含量明显低于轻症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 1。

2.3 手足口病重症组、轻症组患儿IgM水平的动态变化

轻症组患儿在入院后不同时间的血清IgM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患儿住院治疗2~3 d后较入院时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好转后又明显下降,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 2 不同时间患儿血清IgM含量[g/L,M(P25,P75)] 组别轻症组重症组 入院时1.32(0.63,2.87)1.88(0.95,3.91) 治疗2~3 d时 1.41(0.74,2.16)2.21(1.49,4.87)a 治疗好转后1.49(0.77,2.20)1.44(0.91,2.02) H值1.068 9.029 P值>0.05<0.05

注:与入院时及与治疗好转后比较,aP<0.05

表选项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是主要经粪—口和呼吸道途径传播的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多数患儿临床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但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和神经源性心肌炎或继发迟缓性麻痹,甚至死亡[5, 6, 7]。鉴于目前缺乏有效的手足口病疫苗及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明确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具有重要意义。Liu等[8]研究认为手足口病的转归与儿童机体免疫状况可能存在一定关系。Yang等[9]的研究结果显示合并有脑炎的患儿体内存在可变化的细胞免疫应答,宋新文等[10]研究表明脑脊液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检测对HFMD并脑损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实验通过对手足口病例进行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检测,同时对血清IgM进行动态检测,旨在为临床判断病情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病毒感染后激发免疫炎症反应是存在较多争议的一种机制,EV71感染后引发的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Wang等[11]的研究认为细胞免疫应答及炎性细胞因子是EV71感染后引发合并症的关键环节。IgM是体内初次体液免疫应答早期阶段的主要免疫球蛋白,在感染早期发挥重要作用,因而在患儿急性感染后迅速上升。本实验结果显示,手足口病重症组及轻症组患儿血清IgM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显示重症组患儿血清IgM水平也明显高于轻症组患儿,而血清IgG及IgA水平在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在手足口病毒感染初期可能只有血清IgM发生变化。动态检测血清IgM水平结果显示,轻症患儿在入院不同时间的变化不明显;相反,重症组患儿随着病情的改变而变化,在入院2~3 d疾病处于高峰时IgM水平明显升高,经治疗好转,病情趋于稳定时血清IgM水平又明显回落。这些结果提示血清IgM升高可能是预测HFMD患儿病情轻重、是否有合并症的实验指标之一,对临床早期识别病情、及时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补体是由肝细胞产生的可以参与体液免疫应答的大分子物质,在体内补体可以通过不同途径被激活后直接参与免疫应答。补体在体内一方面通过溶解免疫球蛋白复合物杀灭细菌和病毒,另一方面具有直接中和及溶解病毒的作用,因此在一些病毒或细菌感染的病例中,会出现总补体甚至是C3、C4含量下降[12]。本研究结果显示手足口病重症组及轻型组患儿血清C3、C4含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下降,且重症组较轻型组下降更加明显。因此笔者认为HFMD患儿,存在补体消耗,且病情越重,补体消耗越明显。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患儿存在IgM的大量释放,而且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有补体的大量消耗,病情越重,消耗越明显。因此,联合监测手足口病患儿IgM和补体C3、C4血清水平,对于患儿病情判断、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