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远源岩性油气藏成藏机制与模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准噶尔盆地什么作用明显 准噶尔盆地远源岩性油气藏成藏机制与模式

准噶尔盆地远源岩性油气藏成藏机制与模式

2024-07-15 18: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喜欢 0

阅读量:

97

作者:

朱传真

展开

摘要:

远源岩性油气藏为油气生成环境与成藏环境的温压等条件差异明显的岩性油气藏。准噶尔盆地沉积地层具有多温压系统的特点,为远源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本论文从成藏静态要素分析入手,以输导体系为主线,成藏机理和动力学过程为核心,采用盆地模拟方法,恢复成藏期温压场特征、油气输导格架及流体驱动机制,揭示盆地远源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油气运聚过程,阐明其成藏机制与成藏模式。准噶尔盆地油气主要来源于二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盆地内发育C-T2储层与T3区域盖层、Jib储层与J1s盖层、J2-J3储层与K1区域盖层、K2-E2储层与E3盖层、N1储层与N2盖层等5套储盖组合。岩性圈闭的形成受古地貌、物源及沉积体系空间匹配关系的控制,多分布于盆地东、西隆起区向中央坳陷过渡的陡坡区以及盆地内部凸起向凹陷过渡的缓坡区,与烃源岩相隔较远,且垂向上由多套区域盖层相隔,成藏条件复杂。远源岩性油气藏形成的输导体系主要由多旋回构造运动形成的不整合与垂向断裂及多期叠置发育的大型三角洲砂体组成。盆地内各构造单元油气远源运聚的输导格架多发育于晚海西期构造运动,定型于燕山期构造运动;除西部隆起、莫北-莫索湾地区输导体系受车-莫古隆起的发育与演化改造外,其他构造单元输导体系形态自形成后基本保持不变。输导体系有效性及输导机制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燕山期与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及古构造形态对油气远源聚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准噶尔盆地在垂向上发育P-T3、J1-J1s和K1tg-E2-3a三套相对封闭的地层温压系统,分别形成于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和始新世,垂向上将盆地分为C-T3、J1-J1s、J2-K1、K2-E3及E3-N等5个成藏系统。燕山期断裂活动强烈、地层温压能量调整、超压流体释放,一方面为远源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则对油气运聚提供输导动力。喜山期,盆地主要为南降北升的掀斜运动,断裂活动微弱,油气保存条件良好。准噶尔盆地远源岩性油气藏多形成于燕山构造运动时期,其形成与分布受控于古构造形态、盆地温压场的形成与演化及断裂垂向输导空间的有效性。依据油气远源聚集的动力学过程,认为断压控制油气越层运移充注是该区远源岩性油气藏的主要成藏机制。根据油气成藏输导动力及输导体系的组合类型与作用特点,提出高能驱动-油气越层多阶式成藏、低能驱动-油气越层多阶式成藏、低能驱动-油气越层单阶式成藏及高能驱动-油气越层单阶式成藏等4种远源岩性圈闭成藏模式。

展开

关键词:

成藏机制与模式 远源岩性油气藏 有利分布区带 侏罗-白垩系 准噶尔盆地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