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精选7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新闻稿范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精选7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精选7篇)

2023-03-10 08: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事迹的经历,对事迹都不陌生吧,事迹可以起到引导良好风气、推动工作、激励后进的作用。那么事迹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精选7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篇一

今天,晚上,我观看了感动中国,其中有两个故事我看了为祖国母亲感到开心。

第一个就是于敏爷爷,他是一名核物理学家,他为核弹事业做了很大的贡献。法国研究成功核弹爆炸用时8年6个月,美国用时6年8个月,而我们中国只用了2年8个月。通过这一件事,我就知道了于敏爷爷是在尽全力帮祖国研究核弹。说明了于敏爷爷报国心皎洁!

第二个是一对夫妇,妻子孙丽娜(乡村小学教师),丈夫朱敏才(外交官)。夫妇俩退休后支教乡村小学,支教十年间,他(她)们共支教了五所小学,过得也非常艰苦,有时候冬天几个月也不能洗澡,但在狭窄的教室里,和孩子们一起就是夫妻俩最美好的时光。

看完感动中国,我最想说一句话:美无处不在,我们只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秦玥飞 篇二

澄清有片心

阿布列林·阿布列孜,维吾尔族,哈密司法系统出了名的黑脸包公,他在哈密市检察院和法院工作了31年,办理了近千件案件,经他审理的案件,没有发生过一次改判、错判,桩桩是无可辩驳的铁案,人称"铁案法官"。

31年来,阿布列林经历了死亡的威胁,说情者的糖衣炮弹,亲戚们的怨恨,数十年如一日,他恪守着职业准则,用生命去捍卫法律的尊严。

阿布列林为何有坚如磐石的意志?因为他心中有个榜样——焦裕禄。1968年,阿布列林曾经在途径河南时访问兰考焦裕禄故居,这次兰考之行影响了他一生。

阿布列林退休以后,依旧不忘初心,常去哈密最大的惠康园社区,为百姓做免费的法律咨询,帮素不相识的人们解决实际困难。

阿布列林说,"在这40多年当中,我可以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管是年轻的时候也好,老的时候也好,能做的工作,我都满腔热情地去做,我自己可以说,我是焦裕禄的好学生。"

颁奖辞

在细碎的时光中守望使命,以奋斗的精神拥抱生活。执法无私,立身有责;恪尽职守,勤勉为公。在这片土地上,红柳凝聚水土,你滋润心灵。

杨振宁爱国事迹 篇三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像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6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人们赞扬在理论物理前沿度过了半个世纪的诺贝尔奖得奖人杨振宁是一位坚忍不拔、具数学天才的科学家。他致力于揭示自然的对称性,而这些对称性常常是隐藏在杂乱的实验物理结果的后面。

杨振宁长时期在看来是神秘的物理学和数学的十字路口工作。在这个领域内,一组漂亮的方程式可以是灵感的源泉,甚至可以在还没有实验证据以前就洞察物理世界是怎样运转的。这是一个外行很难懂的世界,其中有充满了希腊字母的方程式的黑板,有寻求用数学去解决问题的“品味”和“风格”,有寻求用正确语言来描述物理世界的出自内心的灵感。

物理学家戴森去年在石溪为杨振宁退休所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说:“杨振宁对数学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使他的深奥的推测成为杰作。”这使得他“对于自然神秘的结构比别人看得更深远一些”。

杨振宁已有华发,可是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年轻得多。他仍穿梭于纽约和远东之间。他和香港以及北京的大学有密切的联系,并且是设在南朝鲜汉城的一个理论物理中心的主席。

在关于他的生活和时代的一次广泛的谈话中,杨振宁谈到他的物理学生涯,谈到他没有能从事某些领域的研究而感到的遗憾。杨振宁也谈到他在中国童年和他长时间为沟通美国和自己的祖国在科学和文化方面的差异所作的努力。杨振宁谈到他担心中美关系的裂痕会扩大,以及由于新近对台湾出生的物理学家李文和间谍活动嫌疑的调查,将为亚洲和亚裔美国科学家带来的困难。·1971年中美关系开始解冻,杨振宁自1945年到美国来当研究生以后第一次回到中国大陆。他会见了已故的周恩来和中国的其他领导人,帮助开展了两国之间的科学合作。他担心这些合作将面临危险。

那时候,当他从国外旅行回来后,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的人员常常去找他。中央情报局的官员第一次去找杨振宁时杨要让他的秘书记录他们的谈话,以免误解。杨振宁继续保持和中国的密切联系,他说:“联邦调查局和中央情报局近来没有再来找我的麻烦。”

杨振宁最关心的是科学而不是政治。他谈到自己的一些经历:一个从中国偏僻地区一个落后的城市来的年轻学生,怎么会有幸参与20世纪一个最主要的思想革命。这场革命是试图用一个统一的方法来了解自然的无穷多样性,从混沌的星球爆炸到电子环绕原子核的颤动。

1956年杨振宁第一次出名。那一年他和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象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因为这个工作,两人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奖。

从长远来看,1954年杨振宁和已故的米尔斯的开拓性的工作却更为重要。那一年,两人都在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工作。他们提出了一个称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以后证明它是以统一的方式描述作用力和基本粒子的关键。布洛克海文的一位理论物理学家马奇努说:“当它在1954年写成时,争论极大。一些人认为它和物理世界无关。”当时,杨和米尔斯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可是以后证明,这个从微分几何和纤维丛这样的抽象世界中抽提出来的数学,正是为描述像磁、电、强核力,也许还有重大相互作用中,中界作用力的粒子交换所。戴森讲道:“我要说,在杨振宁的工作中最最重要的是规范常已经证明这比他和李政道关于宇称的工作要重要得多。”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关系变得愈来愈紧张,两人在1962年分手。杨振宁拒绝谈论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的关系变得紧张的。他说:“这是我生命中令我非常失望的一件事情。我要说,这是一个悲剧。”他们两人已经有几十年没有讲话了。

如果非要说杨振宁的爱国事迹,那就是他现在回来到清华教书,把先进的思想,理念,技术,在美国的先进资料都带回来了,并且教育了祖国的下一代!

这就是他最大的贡献和最爱国的事迹!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篇四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屠呦呦。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翻开屠呦呦的履历,里面的“中国精神”如一缕缕春风扑面而来。在屠呦呦教授出版和发表的众多著作和论文中,早在1986年她就在《中西医结合杂志》第6期上发表了“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国争光”一文。从文章的`题目就可看出,屠呦呦在本职工作中所体现的爱国之情直抒胸臆。正像其他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一样,如果没有对国家、民族、人民,以及对人类的文明进步舍我其谁的情怀,没有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就没有科学创新的动力。在这一点上,屠呦呦不但默默无闻地做着研究,更是把自己的爱国之情毫无掩饰地表达出来,这样的科学家更值得赞美。

屠呦呦身上凸显的“中国精神”也体现在她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上。从表面上看,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药学的成就,但从本质上说,这更体现在传统的中医药学与现代实验医学巧妙而有机的结合。这种大胆的改革创新,接受了现代科学的考验,事后证明这种结合十分成功,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规律,也是当代医学界的精髓之一。因此,屠呦呦的这种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不仅令中国精神生辉,更让这种精神闪耀全世界。

这次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最让我感受深刻的就是她了!

宋文骢——壮志凌云 篇五

宋文骢(1930.3.26-),飞机总体设计专家,歼10飞机总设计师。原籍云南省大理。

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型号总设计师、自然科学研究员。世纪60年代初,宋文骢就和同志们一道首创了我国飞机设计第一个气动布局专业组并担任组长,开始了对飞机新式气动布局的深入研究。80年代中后期,上级发文提出要研制一种适合我国空军2000年以后作战环境的歼击机,并列为国家重大专项,代号为“十号工程”。56岁的宋文骢,被国防科工委正式任命为歼-10飞机总设计师。

今年,歼-10在国庆节阅兵中大显身手,让世界瞩目。这是我国自行研制,具备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高性能、全天候战斗机。随着歼-10 飞机的研制定型和装备部队,我国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设计技术。

2015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盛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上午11时11分,由空军151架飞机组成的空中梯队准时飞越广场上空,由我国自行研制,有着自主知识产权的"歼-10"战斗机编队惊艳亮相,成为万众注目的焦点。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篇六

61岁,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43年坚守偏远山村,坚持苦干实干,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8公里的“绝壁天路”。毛相林打通绝壁、誓拔穷根的事迹传遍了全国各地,赢得了人们广泛赞誉,他也陆续获得“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等荣誉称号。

颁奖辞

绝壁上打响了抗争命运的第一炮,山坡上种下了向往美好的第一棵苗。不信天,不认命,你这硬实的汉子,终于带着乡亲们爬出这口井。山到高处你是峰,路的尽头是家园。

适用话题

奋进担当,脱贫攻坚,实干精神,心系乡村,甘于奉献

国测一大队:山河功业存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篇七

张超,30岁,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正营职中队长,一级飞行员。

2016年4月27日,张超在驾驶舰载战斗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接地时,突发电传故障,危机关头,他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推杆无效、被迫跳伞,坠地受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张超是“海空卫士”王伟生前所在部队优秀的三代机飞行员,全团6名“尖刀”队员中最年轻的一员,曾数十次带弹紧急起飞驱离外军飞机。

事故发生后,张超在送往医院的过程中,团长张叶一直陪在他身边,清楚记得张超说的最后一句话:“团长,我还能不能飞”。

张超走了,留下刚刚满两岁的女儿和妻子,带着深深的遗憾走了,再有半个月就要着舰飞行了,这一直是他最大的心愿。

面对张超,《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时文潮说,我们必须牢记每一位军人的`牺牲,都是在为国家换来更多的安宁和幸福。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