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的74军:王耀武和张灵甫,谁才是领军者?(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张灵甫几个妻子是哪里人 抗日战争中的74军:王耀武和张灵甫,谁才是领军者?(下)

抗日战争中的74军:王耀武和张灵甫,谁才是领军者?(下)

2024-03-29 08: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上级看重给兵员、给武器;王耀武自身经营,给福利、给待遇;这是74军远胜于其他部队的关键因素。

而具体到作战上,王耀武也是一把好手。

1939年6月其执掌军长位置后,该军先后参加了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上高会战等战役,表现突出。

其中上高战役中,74军与兄弟部队紧密配合,重创了日军33、34师团。该军虽然伤亡高达10591人,但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何应钦称:上高会战,是抗战四年来最精彩之战。74军被授予荣誉旗,王耀武的起家部队51师获第一号“陆海空军武功状”,而此时该师师长是李天霞。

而且在战报中,当李天霞的51师和余程万的57师屡屡杀敌并有所斩获时,58师则是阵地被突破,然后再收复阵地。

这也难怪74军军长王耀武在发电中特别强调:作战成绩师以51师、57师为优,团以151、153、170、171、173五团为优。

此时国军的作战师从2旅4团改为师直辖3团,上述5个团中只有173团属于58师,而战绩以51师、57师为优,那又是哪个师不优呢?

而张灵甫此时是58师的副师长(有说法称此时师长廖龄奇不在岗,张灵甫为代理师长指挥部队),可见至少在论功行赏环节,58师是居于最末的,这跟网文中张灵甫力挽狂澜的作用可是大不一样的。

甚至某百科中称58师荣获国民政府第一号武功状和最高荣誉“飞虎旗”,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

战后王耀武获得青天白日勋章,李天霞获四等宝鼎勋章,而张灵甫跟这两者无关。

可是胜仗跟58师关系不大,但败仗却跟其息息相关。

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日军极为重视74军的动向。但是74军却忽视了防空,导致部队在日军空袭中伤亡惨重。

更严重的是58师师长廖龄奇不在部队,而掌控该师的副师长张灵甫缺乏指挥师级部队的能力,致使该主力师短时间内被日军打崩。

当时57师在春华山苦苦支撑,58师在永安崩溃,王耀武被迫投入51师,日军在74军调整部署之际从防线空隙突入,其骑兵突入了74军军部附近,王耀武的卫士排长被日军砍死,其本人侥幸逃生。

第二次长沙会战是74军极为惨痛的一战,57师伤亡了40%、58师伤亡55%,尤其后者军官死伤超过200人,当时处于崩溃状态,收容后战力也极难恢复。

战后进行奖惩时,薛岳发电称:

第74军军长王耀武服从命令,遵限率队应援,适时参加战斗,忠诚勇敢,指挥适切。第51师于永安市附近力战歼敌并协同第57、第58两师由东南向西北猛烈侧击南犯之敌。第57师于春华山战斗予敌重创,战绩均次优。

拟请奖给该军部洋四千元,第51、57两师洋各一万五千元,并颁给军长王耀武、师长李天霞、余程万宝鼎勋章各一座。第58师师长廖龄奇于永安市战斗不能掌握部队,予进犯之敌以打击,且脱离部队逃至祁阳,至陷该师于散乱之境,拟请革职。

廖龄奇

战后,关键时刻不在岗位的廖龄奇被军法从事,有观点认为是薛岳为了推卸责任,而让廖龄奇当了替罪羊。

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廖龄奇一开始确实不在部队,但中途自己回来了,情况难以控制后自己没收拢好部队自己又跑了。廖龄奇不在部队是请了假的,如果他不回来,那么责任就只能是副师长张灵甫来背。但其一度回来后,又中途走掉,那么责任就得自己担了。

而薛岳所报的仅是革职,按照当时的惯例,黄埔嫡系尽管被革职也能东山再起。但蒋介石脑子一热,直接下令枪毙,结果廖龄奇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死去了。

廖龄奇被枪毙后,张灵甫则没有被问责,反倒还就任了58师的师长,而这其中其实是王耀武的运作。

王耀武出身于51师,而58师一直不怎么买自己的帐,尽管俞济时在其中帮了很大的忙,但毕竟该师不是自己的起家部队,不好掌控。

张灵甫虽然比王耀武还大一岁,但却是黄埔四期,在当时论辈分低于王耀武,同时张出身于51师系统,由其接任58师更利于统领全军,虽然张灵甫的指挥能力不佳,但王耀武能指挥就可以了。

而对于张灵甫这样比较勇猛的将领,能有一个善于指挥作战的上级,其实是非常好的。

第二次长沙会战结束后不久,日军又发动了第三次长沙会战,尚未恢复元气的74军没能赶上这次大战。但是战后,王耀武组织参观团到此次战役中打得比较好的第10军、第20军中学习。

74军认为,20军游动式的打法不太符合该军的作战风格,而第10军固守长沙的经验颇值得学习。

令人唏嘘的是,1943年11月的常德会战中,74军57师固守孤城,最终几乎全军覆没,第10军是救援的主力之一;而1944年6月底至8月初的衡阳保卫战中,第10军固守孤城,几乎全军覆灭,74军58师则为救援的主力之一。

当然,在这两次战役中,谁都没有救出谁也是事实。

尽管74军的战史并非百战百胜,但在当时却是国内部队中少有的能攻能守的机动部队,尤其是中央军主力被抽调到缅北、滇西战场之后,其地位更加重要。

王耀武也升为第24集团军总司令,其部下辖第73、74、79、100军;而74军军长一职由曾经的57师师长施中诚接任(当时施已升为100军军长)。

在任职74军军长的近5年时间中,74军实际上已经完成了王耀武化,可以称之为是“王家军”。王耀武升职时,关于军长的人选其实是有非常激烈竞争的。

王耀武的意思是由当时任副军长的李天霞接任。

拜很多网文所赐,李天霞的名声极差。但实际上这位出身于黄埔三期的人虽然私生活很乱,其却是74军的元老级人物,而且在抗战中的战绩可比张灵甫要强很多。

他比俞济时、王耀武小3岁,比余程万小5岁、比张灵甫则小4岁,考上黄埔三期时自己才17岁,而且成绩还名列前茅。在74军组建时,30岁的李天霞是51师副师长兼153旅旅长,此后王耀武一路高升,李天霞也平步青云,先后接任51师师长和74军副军长等职。

而且此人作战也有一套,上高会战时第一号武功状即为其所率之51师所得。

王耀武晋升集团军司令时,这位黄埔三期生已经超过了很多学长的职位,因此不少人对其满怀嫉妒。为了不至引起非议,极为圆滑的王耀武没有选择推荐李天霞。

而自己苦心经营的74军拱手让给他人,又有些舍不得。王耀武曾考虑过当时任师长的张灵甫等人,但三位师长在74军中的权威均不足,一人当军长必然引发另两人的不满。

因此王耀武最终建议由57师老师长,时任100军军长的施中诚接任;而100军军长的职位则由74军副军长李天霞担任。

王耀武此举可谓一石多鸟:

第一:平复周围人对于王耀武独霸74军的非议;

第二:施中诚不是黄埔嫡系,但却是74军“老人”,一方面其不可能真正掌控74军,但同时又可让资历较低的3位师长服气;

第三:由亲信李天霞接任100军军长,使将这支军队发展为74军的旁系军,以形成王耀武集团的小派系。

从后来的实践来说,这样的布局一直持续到了抗战胜利,而且也如王耀武所愿,其既能掌控74军,又使得李天霞消化了100军。

而李天霞也的确展示了自己独自掌兵的能力,其所率的100军在抗战后期的战绩是不错的。

因为在抗战中的优秀表现,74军在1944年开始部分换装美械;1945年初,随着滇缅公路打通后大量美械的到来,该军被确立为三十四年制甲种军的六个军之一。

新编制中,74军军属1个美式105毫米榴弹炮营、3个师各辖1个美式75毫米山炮营。在步兵团一级装备美式37毫米战车防御炮和81毫米迫击炮;营团级还有火焰喷射器和火箭筒;步兵连有60迫击炮,每个班除了轻机枪外还有冲锋枪。

1945年雪峰山会战时,还没有换装完毕的74军上阵,尽管仅换装了轻武器,但是其威力已经让日军吃不消了。最终74军与兄弟部队赢得了此次大战的胜利,战后统计74军歼敌12547人,自身伤亡为5225人,战损比已经出现了逆转。

实际上雪峰山会战时,战果本可以更大的。但何应钦硬是让围攻部队开一个口子,让被围日军得以逃生,算是雪峰山战役的一大憾事。

不过雪峰山会战时,身为74军副军长的张灵甫却并没有像一些网文中所称的指挥部队取得大捷,他当时得到“特别照顾”,去陆军大学进修去了,不可能在前线。上文中董其武将军去张灵甫宅邸做客时,就是这一时期。

雪峰山会战后,74军继续换装美械,直到抗战胜利结束再未参加过大的战事。而王耀武则担任第四方面军的司令官,王本人仅为黄埔三期出身,而其他三个方面军的司令官是卢汉、张发奎、汤恩伯,都是资格远比王耀武要高的将领。

而张灵甫在抗战末期的最高军职为74军副军长,且其在抗战中从未统领整个74军作战,其在师级指挥官位置上也无出彩表现,相较于兄弟部队来说,所部伤亡更大,反倒战果更小。

从74军抗战八年中的参战历程来看,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上高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1939年冬季攻势、第二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湘西会战等均不同程度参与。

其中的一些会战中74军还起到了主导作用,并给予日军重大杀伤。

该军的成长历程中,初建时期离不开俞济时的因素,而在发展和壮大时期则主要是王耀武的功劳,抗战后期施中诚虽短暂担任过军长,但该军仍为王耀武所掌控。

王耀武对74军的贡献主要有:

第一:其本人具备高超的指挥能力,能率军级单位予敌以重创,而且在执掌大兵团时,依旧能发挥出王牌主力的作用;

第二:王耀武利用个人资财补贴官兵,抚恤伤亡,使得该军与普通国军吃空饷、喝兵血,连饭都吃不饱的窘状极为不同,所部较为团结,而且上下一心;

左一为王耀武

第三:在与上下级跟同僚的关系中,王耀武能妥善处理,使得74军与友军的关系较为融洽,作战协同时往往能互相帮助。

具备王耀武这样能力的人,在国军中是极少的。当然了,也正因为有了王耀武,才有了74军在抗战中的辉煌。

后来在功德林中的王耀武曾得到:你功是功,过是过;你的抗日功劳我们是会永远记住的评价。

而对于张灵甫来说,其在抗战中的功绩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问题是这个功实际可能是60分,但一些人将其捧成了100分,这就不合适了。我们本文也不是去否定张灵甫的抗战功绩,而是将本不属于张灵甫的功绩排除掉,这既关乎公平公正,同时也是对其他抗战将领的尊重。

不能说一名将军长得帅一些,或者死于解放战争中,就能将别人的功劳归属到他的头上,这是不合适的。

有一些称张灵甫为抗战十大名将之一,作为实际连一个步兵师都不能指挥好的将领,都能排到十大名将之一了,那这样的“名将”可就不止十个了。而且讲道理,将薛岳这样的战区级指挥官跟一个师级指挥官并列为名将,真的合适吗?

甚至将王耀武跟张灵甫并列都不合适,再次一点连李天霞跟张灵甫并列都不合适,因为李天霞是独自统领100军作战,而张灵甫实际只是副军长,当时的国军中副军长一职除非代理军长,否则是虚职。

等到张灵甫真的亲自独立统领一个军作战时,即便是74军(后来的整74师)这样排“五大主力”之首的部队也能轻易就被全歼,也足见其真实的指挥能力了。

而网上将抗战中74军的战绩都戴到张灵甫头上更不合适,一些人这么操作将“宁碰阎王,莫碰老王”的王耀武放在那里去了?

所以,评价一员战将,还是以真实的战功作为基础,不能将别人的战功都聚集到自己的名下,使得正主反倒籍籍无名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