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化五液,汗、泪、涕、液、唾,五液可看五脏是否健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巧辨五液调五脏 五脏化五液,汗、泪、涕、液、唾,五液可看五脏是否健康

五脏化五液,汗、泪、涕、液、唾,五液可看五脏是否健康

2024-03-30 07: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医中所说的“五脏化液”是指五液与五脏的功能活动、经脉所过或开窍有关。《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曰 “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张志聪《素问集注》中曰“五脏受水谷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因此,五液分泌的异常,可作为五脏辨证和津液辨证的参考。

何为“心为汗”

心主血,血汗同源,所以“汗为心之液”。表现在病理为出汗过多,易耗伤心血,则见心悸、心慌。阳气熏蒸津液出皮毛而为汗,汗多不仅要伤津耗液,同时也会耗伤心气,故大汗淋漓不止就有可能导致亡阳的病变。也就是常说的“气随液脱”。

当人被惊吓时出的汗,通常是冷汗。因紧张、惊惧或疾病等导致汗出而自觉有冷感,通常形容这种情况为“吓了一身冷汗”。这种冷汗,多指畏寒、肢冷而出汗。汗前并不发热,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脉迟沉、舌淡等寒症表现。多因平素阳虚、卫气不足所致,也可因受惊吓引起。很多白领都有手心爱出冷汗的症状,这多半是身体阳虚所致。*的阳气不足。“所谓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阳虚内虚,则寒生于中而阴中无阳,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随气泄。”故大惊大恐大惧,令人汗出,是皆阳气顿消,真元失守之兆。又如病后产后,或大吐大泻失血之后,亦必多汗出,以阳随气去之故。

很多白领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晚上也经常容易盗汗。这种情况多由于心火过旺,精神压力大所致。汗为心之液,到了晚上,本应肾水上来,把心火降下去。但现代社会竞争压力过大,很多人到了晚上心里还想事,如果肾水充足还好,一下就把心火灭了。但恰恰是很多人心火旺,肾水又偏偏不足,因此很容易形成盗汗。这就是心肾不交。盗汗的人,多半还容易失眠。

汗在外为汗,在内为血。过多地盗汗,必然造成阴虚。因此,多吃一些滋阴的食物,可以缓解盗汗问题。当然,如果找不出问题所在,可以考虑脊椎的问题,它也容易引起盗汗。

何为“肺为涕”

涕出于鼻,鼻为肺窍,故“涕为肺液”。肺司呼吸,鼻为气之通路,肺和则气道通畅且能辨别五气(五种气味)。若肺发生病变,则涕也会异常,可以从涕之改变作为肺病辨证的根据之一。

涕为肺之液,也就是肺功能的外在表现。人在什么时候会流涕呢?大体有这么几种情况:1、感冒受寒;2、悲伤;3、外界刺激。下面来解释一下:

1、感冒,人在受寒之后,风寒进入体内,这时*会感觉浑身酸痛,当用发汗药之后,寒气被驱散,这时,人就会进入感冒的后期,开始流清涕。此时摸一下清涕,会感觉是冰凉的,其实,这就是呼吸道排出的寒邪,说明感冒将要好了。通常情况下,当清涕流尽时,感冒就自然而愈了。还有一种情况是流浓涕,这种情况多是由于热症引起的。同时,也会是呼吸道粘膜破损后化脓所致。一般而言,可喝胡萝卜+苹果汁,清热和修复破损的粘膜。

2、悲伤。此种情况和流泪相似。中医通常认为,思伤脾,忧伤肺。因此,人在悲伤之时,往往是眼泪和鼻涕一起流,这也是一种排毒的过程。

3、外界刺激。比如吃辣椒、大蒜、芥末时,都会不由自主流涕。这些食物在中医里都归为“辛”。辛入肺,过辛伤肺。如果偶感风寒,借助这些食物,会帮助将体的的风寒排出体外,流涕也就很正常了。但是,如果过度吃这些东西就会伤肺,还会引发痔疮。肺与大肠相表里,这就是过度刺激所致。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人大便时,也会流涕,这个道理与前一句话相似。

何为“肝为泪”

泪出于目,目为肝之窍,故“泪为肝液”。生理情况下,泪可滋润眼目,使之濡而不干涩,并能经常冲洗异物,维护目内之洁净。若发生病变时则泪的分泌出现异常。如肝阴虚,津液不足,泪无所化,则两目失养而干涩;肝经感受风邪则迎风流泪而两目作痒;如肝经有热,热泪胶粘,两目畏光作痛;若肝肾阴虚、老年气血虚弱、亦可见冷泪长流不止等。对于临床辨证与诊断均有一定参考意义。

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既然泪为肝之液。肝在*当中,是最大的解毒器官,因此,当人处于极度悲伤时流出的眼泪,实际是*的一种自保性解毒。眼泪证实是缓解精神负担最有效的“良方”。很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女人比男人少得因神经紧张而诱发的梗死和中风。男性流泪的频率是女性的1/5,因而男性患溃疡等病较女性多。女性眼泪中催乳激素高于男性,这种激素差异很可能是女性特爱流眼泪的原因之一。事实上,受了委屈或被悲痛折磨时挥泪痛哭,能把心中的痛苦发泄出来,对改善情绪非常有益,该流泪不流泪,是引起溃疡病、高血压、精神障碍的重要原因。女人比男人长寿,当然原因很多,其中女人的例假和爱流泪,都是*的一种解毒表现。随时的解毒,使毒素不容易在体内蓄积,不会导致人生大病。

何为“脾为涎”

涎出于口,口为脾之窍,故曰“涎为脾之液”且常与唾合称涎唾或唾液。因脾开窍于口,胃与脾相互协作,脾胃功能正常,水湿得以运化,则津充液足而口中和,不燥不淡,食则能辨五味。若脾胃虚寒,水液不化,冷涎上逆则口淡乏味,泛恶涎多;若胃火炽盛,热灼津伤则口燥涎少;若胃有停食、虫积或湿热蕴结,则常见口角涎液自流,入睡尤甚,小儿更为常见。

很多人去外面饭馆吃饭,都爱要个饮料什么的?觉得如果没有饮料,这饭吃着没味,总觉得口很干,这说明在吃饭的时候产生不了饥饿感,吃饭不香,分泌不出涎来,所以才会用饮料替代。但是,饮料大部分含有高糖,喝了以后会让人有易饱感,进而又影响人们正常饮食。但这种饱的感觉又不是真饱,胃里又是空的,又想让人多吃,这种吃法就会让人不断长胖。一些老年人或者小孩子爱流口水,这种现象俗称流哈拉子。中医看这种现象会说脾虚。虚,其实就是弱的意思,也就是说脾的功能变差了。因为脾主肌肉,肌肉约束不住口,自然就会将口水流到外面。这种体质人大都比较胖,尤其是一些人在睡觉的时候,会把口水流的哪儿都是。

何为“肾为唾”

唾,似指舌下腺所分泌之唾液,为肾所主。生理情况下唾液有滑润口腔,湿润食物及清洁口腔等功能。但病变时也会发生异常。如肝肾阴虚,唾无所化则感口干舌干,入夜尤甚。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因此,就很好理解唾液了。唾为肾之液。也就是肾功能的外在表现。前面在谈涎时已经提到了,涎相对于唾来说,更为清亮,并且想到吃酸杏,分泌出来的就是涎。而唾是怎么分泌出来的呢?只要用力搅伴舌头,不一会儿就会分泌出液体来,这个液体就是唾液。它是由经外奇穴的金津、玉液两个穴位产生出来的,也有人认为是由膀胱经上行到头部产出,在中医里,把“唾”归于肾。

说到唾液,不能不提古代养生家经常用的的功法,叫赤龙搅海。“赤龙”即舌头,“华池”“海”即口腔。“赤龙搅海”就是在不饮食情况下,经常用舌头在口腔内搅动,使体内的水分上升至口腔,通过唾液腺变唾液再徐徐咽下,从而达到健身祛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学认为五液生于五脏,五脏病变可以影响五液而出现不同的病理改变。根据这一基本理论,临床上就可以通过五液的病理表现来帮助诊断脏腑病变。此外,由于肾主水,五液都是津液所化,所以有五液与肾有密切关系的说法。

发布于:重庆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