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孔雀的求偶方式是 孔雀

孔雀

#孔雀 |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孔雀外貌华丽高贵,堪称现实版的凤凰,但谁知它的“凤鸣”却凄惨如鬼叫。它以“大尾巴”能开屏而著称,但其实它还有真正的小尾巴隐藏在彩屏之下。若干年来,生物学家们对孔雀“大尾巴”的功能一直争论不休。魔鬼嚎叫

傍晚时分,我和朋友们漫步在度假山庄的小树林中。突然,“嗷—”,“嗷—”,接连两声非常恐怖的嚎叫声传来,让我们不寒而栗。

这叫声不是猛兽那种“低音炮”,说它高亢嘹亮却有饱含古怪凄厉的阴森感。同行的女士都表示担心,觉得这声音非人间所有,不禁怀疑此地会不会有鬼啊。林中恢复了安静,只有我们几个人脚踩落叶的沙沙声。众人情绪尚未稳定,“嗷—”,那声音又响了起来。不过这次我们并没有太过惊慌,因为顺着声音的方向,透过树干间隙望去,我们看到了恐怖之声的制造者—正是白天在山庄草坪就看到过的那几只孔雀!没想到,犹如神鸟凤凰一般美丽的孔雀,叫声竟然这么难听。

从开屏的雄孔雀身后,可以看到它真正的小尾巴。“大尾巴”不是尾巴

提起孔雀,自然就想到开屏。但凡亲眼见到孔雀开屏的人,都会折服于大自然巧夺天工的造化,惊叹世上竟然会有如此美丽的大尾巴。

一直以来,人们都将孔雀身后拖着的大“扫把”称为尾巴,毕竟按常理讲,动物身体最后端的部位都是尾巴。而对于雄孔雀来说,我们看到的“大尾巴”真的不是它的尾巴。平时雄孔雀偃旗息鼓时,我们也看不到它尾巴的真貌,而开屏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关注着孔雀正面,欣赏那耀眼的华丽羽扇,没什么人愿意去转到它身后看屁股。不过,要想看到雄孔雀真正的尾巴,这是个最理想的时刻。一旦转到开屏的雄孔雀身后,就会发现,在尾屏中心靠下的位置,还有一个类似诸葛亮鹅毛扇样子的“衬裙”—这才是雄孔雀真正的尾巴,而平时我们所说的孔雀尾巴,只不过是它超级延长的“尾上覆羽”。

鸣叫的蓝孔雀蓝绿白杂,各领风骚

孔雀属于鸡形目鸟类,习性和其他雉鸡类相似,多在地面行走活动,觅食各种植物种子、果实、昆虫,甚至捕捉蛇和鼠类。只因它们美艳绝伦,又好养活,在我国,基本只要是个动物园,就会饲养孔雀,在一些别墅区、度假村,也会放养些孔雀来提升档次。这些饲养的孔雀基本都是清一色的蓝孔雀,顶多夹杂着少数白孔雀。它们都不是本土物种,而是从印度引进的饲养群体。

蓝孔雀也叫印度孔雀,是印度的国鸟,原本分布于南亚地区,特别是孟加拉、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地。它被引进到欧洲、澳大利亚、北美等许多地区,成为最流行的孔雀种类。成年蓝孔雀雌雄差异很大,雄性色彩斑斓,靛蓝色的长脖子是其重要特征,而雌性就暗淡许多,没有华丽的“大尾巴”,浑身也以灰褐色为主。

在我国境内有分布的是另外一种孔雀,叫绿孔雀,又称为缅甸孔雀,也曾当选过缅甸的国鸟。绿孔雀主要生活在东南亚地区,包括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爪哇等地,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绿孔雀颈部有闪着绿色光泽的鳞片状羽毛,这点和蓝孔雀区别很大。而且,雌性绿孔雀几乎与雄鸟同样美丽,只是少了个“大尾巴”。不过在国内由于过度捕捉,野外已经很难见到。而人工饲养的个体,由于和蓝孔雀混养,造成杂交严重,真正纯的绿孔雀已经寥寥无几,现状十分可悲。

绿孔雀蓝孔雀(白化)蓝孔雀(杂色)虽然孔雀不善飞行,但在野外,它们有时也会飞到树上躲避地面的天敌。傍晚,孔雀还会飞到树上过夜。在飞行过程中,“大尾巴”看上去确实有些累赘。

白孔雀因为通体洁白而显得更加圣洁高贵,但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物种,而是白化的变异,蓝孔雀和绿孔雀均可产生白孔雀。白孔雀和完全患白化病的个体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眼睛并非红色,而是蓝色。也有一些蓝孔雀的变异个体,因变异程度不完全,形成蓝白绿相间的模样。这些“杂色孔雀”,有些人觉着更好看,但也有人认为它们看上去像得了白癜风。

在大众的概念中,开屏是雄孔雀的专利表演。实际上雌孔雀虽然外貌上比雄性寒酸些,但它们也会有“开屏”的行为。不过这样的行为,更多是为了赶走其他同性的竞争对手,或者向它的孩子们发出危险警告。图为开屏的雌性蓝孔雀。在繁殖期,雄孔雀之间也会为了争夺地盘而大打出手。求偶的时候,雄孔雀会不断地打开尾屏,围绕雌孔雀展示着自己的魅力。雄孔雀有约200根尾上覆羽,多数末端会有一个眼斑花纹的图案。开屏的时候羽毛打开,这些眼斑闪闪抖动,在求偶时能获得雌孔雀的芳心,在遇到危险时也可能有警示恐吓入侵者的作用。“大尾”之谜

虽然雄孔雀的超级“大尾巴”看上去华丽无比,但在自然界,它拖着这么一个大扫把,也确实有些累赘,看上去行动实在不方便,而且太招眼目,很容易被天敌发现。但时至今日,雄孔雀依然能够很好地生存,这样看来,这个大“尾巴”的益处应该超过它所带来的弊端,或者说至少不会影响孔雀家族的正常繁衍生息。生物学家们也对这个大“尾巴”的生存意义兴趣浓厚,各种说法解释层出不穷。

因为雄孔雀在繁殖期里会频频开屏,围着雌孔雀炫耀,这个大“尾巴”也就多被猜想和繁殖求偶关系紧密。有研究表明,雌孔雀在择偶过程中,确实会选择那些尾屏上具有更多眼斑的雄性。而且有实验证实,如果把一只雄孔雀尾屏的眼斑剪掉些,它受雌鸟欢迎的程度会大大降低。另有实验也证明,拥有更大“尾巴”的雄孔雀,其野外生存和躲避天敌的能力都要强于小“尾巴”个体。

不过也有研究者怀疑,雌孔雀在不同生活环境下,会有不同的择偶标准,而不单单是看“尾巴”大小。他们认为,雄孔雀开屏并不限于求偶,这种行为也有向敌人和竞争对手示威的意思,以显示自己强壮和无畏,“大尾巴”可能更多地是出于其他方面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仅仅是性选择的目的。

在生命科学中,类似的许多说法(如前文提到的鹿角)都无法得到确凿“证实”。正因如此,雄孔雀“大尾巴”的意义一直没有定论。然而由于孔雀的美丽,研究者们对其关注的热情从未减少,各种学说争议也将继续。

孔雀的佛缘孔雀和佛教有着不解之缘,一些寺庙中常能看到孔雀的雕像,甚至有的寺庙还会饲养有孔雀。相传因印度气候湿热,古代印度人饱受蛇虫之扰。他们看到孔雀能吃毒虫、毒蛇,因此产生了对孔雀的崇拜。孔雀明王就是将孔雀的这一习性神化而产生的神灵。据印度的《孔雀明王经》记载,有一位僧侣被毒蛇咬伤,痛苦万分。释迦牟尼得知后便传授他一种“孔雀明王咒”,诵念咒语,就能借助孔雀明王的力量,祛除毒害、恶疾、鬼魅。此外,由于孔雀外表端庄美丽,所以孔雀明王也是代表美的神灵。在佛教造像中,孔雀明王常常以身骑孔雀、手持莲花、孔雀尾的形象出现。“孔雀”帮孔雀似乎就是美丽的代名词,人们已经习惯于将美丽的事物形容为“像孔雀一样美丽”或者“像孔雀开屏一样美”之类。一些身上生有类似孔雀尾屏上眼斑图案的动物,名字里也被加上了“孔雀”二字。 孔雀雉:它们和孔雀同属于雉类大家族,因羽毛上缀有闪着金属光泽的眼斑类似孔雀而得名。我国境内有灰孔雀雉和海南孔雀雉,分别分布于云南南部和海南的雨林中,它们在求偶时同样会打开并翘起尾巴(这个尾巴是真的),颇有几丝山寨孔雀的感觉。孔雀鱼:它是热带观赏鱼中最为大家所熟悉的一种,它们也像孔雀一样,雌雄差异很大。雌鱼体色单一灰暗,而雄性则拖着一条色彩斑斓的大尾巴,行为也如孔雀,求偶时还会向雌性做出炫耀行为。孔雀蛱蝶:翅膀底色是锈红色,翅端上有黑色、蓝色及黄色的眼状斑点。它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多栖息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林地、农地、草地及花园都能见到。孔雀蛱蝶会留在树林或建筑物里过冬,初春时就会在人们身边出现。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