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现到培养一名超常儿童,后天教育都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如何对孩子家庭教育进行评价 从发现到培养一名超常儿童,后天教育都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

从发现到培养一名超常儿童,后天教育都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

2024-07-08 01: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发现到培养一名超常儿童,后天教育都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

中科院格致论道讲坛

|

2023-11-16 10:14:56

0

什么是超常儿童?如何定义超常儿童?怎么培养超常儿童?根据学术界的数据,我国的超常儿童大约有1000万,可以基于大脑终身可塑的原则,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引导…

出品:格致论道讲坛

以下内容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兴利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张兴利,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非常高兴来到格致论道,和大家一起分享《超常儿童——从发现到培养》。

▲ 200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我从小的志愿就是要当一名老师,那当一名老师就要去了解学生,所以我后来学了心理学。2004年,我进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师从亚太地区超常儿童委员会主席施建农研究员,到现在差不多18年了。我们一直致力于去探索什么是超常儿童,怎么去发现超常儿童,以及怎么去教育超常儿童这三个问题。

我看在座有家长也带了自己的孩子,你们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超常儿童吗?比如说是最强大脑、与众不同,或者看上去天赋异禀、是一个天才,等等,我们说这是朴素的定义。接下来,我会给大家分享在学术领域超常儿童的定义。

▲ 红虚线范围内是超常儿童

其实就是他的智力或者创造力与同龄人相比非常出众。如果他们在某一个方面的能力比97%的同龄人都要高,也就是在同龄人前3%,我们就定义他们为超常儿童。

那对我们国家来说,在2020年的时候0~14岁儿童有2亿多位,基于这样一个定义,我们的超常儿童就有200多万到1000万,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所以我们希望大家都一起来发现这些孩子,尤其是发现他们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如何发现超常儿童?

接下来,我会从我们的研究领域说明超常儿童有什么样的特点,这给我们怎么去发现超常儿童提供了依据。

我不知道在座有没有做过智力测验的,有的话可以举手。比如我们看到左图那个问号的地方,如果从右图选一个图形填入,哪一个最合适?是不是右上角就是最合适的?

像这样的题,做对一个可能有偶然性,但假如你做对了十个,而其他同学可能只做对两三个,那你在人群中是有比较优势的。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我们意识到,有一些基本的认知能力和我们脑的发育密切相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索、体验一下。

首先,我们玩一些数字的游戏。我会说出一串数字,请你们记住它。

准备开始,14728。好,请倒着背。是不是基本上都能背下来?

下一个题,我们会升级难度,这一次有9个数字,同样用脑子记住这些数字:142975836。

好,倒背过来。是不是不像刚刚那样能异口同声地说出来了?所以这个就有难度了,咱们在场的朋友们有的能说出来,有的可能要多花一点功夫。所以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

那么这是现在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既要你存储——记住它们,还要你加工——倒序背诵,所以叫工作记忆。它就相当于我们的计算机内存条,它和我们的硬件——大脑的发育密切相关。

刚刚我们通过语音回路进行了测验。接下来我们再来挑战一下视觉空间这个“内存 ”。

在接下来这个任务里,有些白色方框会被蓝色的方框点盖上,你要记住蓝色方框出现的顺序和位置。大家请准备,开始。好,请按顺序指出是哪些位置。

都做对了的请举手,大家可以前后左右看一下,你会发现有的做对了,有的没有做对。所以人与人是存在差异的,对不对?这是从我们所说的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去考虑。

我们今天再来体验一个经典的创造力任务:发散思维。大家看,大屏幕上有一张报纸,接下来我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你们去想报纸有哪些别人想不到的用途,想得越多越好,可以前后左右分享一下。

我听到有叠起来当棍子,当球踢,做个盒子;还可以擦玻璃;有用来做玩具的,有装饰的,还有支撑的……说出来越多,说明你的思维越流畅。还有同学说可以做一个像盆的容器来烧热水。咱们在座有100个人,可能只有他一个人提到,所以他非常具有独特性。我们根据这样的一些测试,就能知道我们大概在人群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超常儿童的眼动脑动有什么不同?

那么,超常儿童的优势到底在哪里呢?我们通过眼动或者脑电研究获得了一些结果。

我们用瞳孔直径作为生理指标,它能够反映兴奋、喜欢的事物,或者你当下对这个任务的投入程度,也就是反映你有没有努力。

我们研究了高智力和一般智力的青少年在有任务和无任务的时候的眼动特点。

▲左图为无任务时,右图为有任务时

在上图中,左边是无任务的时候,右边是有任务的时候。其中红色的是高智力的青少年,蓝色的是一般智力的青少年。结果发现,当没有任务的时候,高智力儿童的瞳孔直径事实上是小的(左图)。当看到这个结果之后,再听到我朋友说“张老师,你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我就在想,他是夸我呢,还是损我呢?

接下来,我们再看右边那张图。当在有任务的时候,高智力的青少年瞳孔变异性会更大,也就是说有时候是小的,有的时候是大的。所以我们会看到他瞳孔的可变空间更大一些。

可以推测,在无任务、低难度的时候,他的瞳孔处于节能模式。但是在有任务或者高难度的时候,他可能投入更多的资源。

那么,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去找一些更难的推理任务进行实验。

▲利用性任务

▲探索性任务

第一个就是像刚刚我们讲到的智力测验一样,它有一些规则,你可能已经掌握了。右边这个图叫探索性任务,是什么意思呢?比如你要把这个二维空间折叠成一个立方体,然后看看它两个箭头能不能对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的比较少,所以要自己去探索怎样解决。

▲利用性任务

我们看上图,同样地,红色是高智力个体,蓝色是一般智力的个体。在利用性任务上面,这些高智力个体的瞳孔直径是小的,随着时间过去,瞳孔直径也一直保持平稳。但是那些一般智力的儿童,随着难度增加,瞳孔直径就越来越大。

▲探索性任务

但是,在探索性任务上,这些高智力儿童他的瞳孔直径也很大,而且都比利用性任务时要大。随着时间过去,甚至是比一般智力的个体还要大的,所以他的努力程度是更大的。这就表明高智力个体在这些难的探索性任务上投入了更多的认知资源。

这对我们的超常儿童的教育特别地有启发:我们平常不能只是让孩子刷题,要有规则、有据可依地让他去探索,激发他的兴趣,从而培养他自主学习。这是对教育者来说是非常有挑战性的。

好了,我们小结一下,高智力个体能够更加专注、灵活地,根据不同任务需要,高效地调配有限的注意资源来完成任务。他们有时候处于“节能”模式,有时候又处于高度努力的状态。这像是一个矛盾体,但其实并不矛盾。

我们不能只看到“问题”所在

我们刚才讲的实验,可以帮助学校发现某一个个体是不是超常儿童。但如果是在家里,其实也有别的一些方式,就像刚才所说的,他的记忆,他的注意力,或者他是不是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

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比如说在他喜欢的任务上,他是不是能够高度地投入,能自己去找到一些解决方法;是不是有时候喜欢与比他年龄大的孩子,或者成人有更多的交流;他也可能关注世界问题。

当然,这些孩子在非智力上面会充满好奇,总是爱提问,有时候还会感到无聊。这是因为他们掌握得很快,学习速度非常快。

这里我不得不重申一下我们的定义,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智力超常,或者说认知能力的超常。事实上,还有音乐超常、体育超常、美术超常。

就像爱因斯坦说过,每个人都是天才,但是如果你用爬树的能力去评价一条鱼,那它一辈子都会认为自己很笨。我们人类就是有这样的多样性,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优势。

另外,我们的孩子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测试的结果只是反映当下,但是我们总是在不断地成长。

那如果这样的话,又怎么指导我们的教育呢?

有两个故事会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一个就是拔苗助长,第二个就是仲永的故事。

第一个,就是没有看到孩子当下需要什么。我们要看到孩子当下是什么样的特点,再给予他相应的支持。第二个,最早的时候发现他的优势了,也给予了一定的资源,但是缺少了适当的引导,没有挑战性任务,所以后来泯然众人。这是教育不匹配的后果。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如果这些孩子5分钟能够完成别人30分钟的任务,剩下25分钟做什么呀?我们有个词语叫“无事生非”,所以在老师或者家长眼里,会觉得这是“问题”。

假如把“问题”放大,这里用的是双引号,尤其家长也这样认为的时候,我们可能过多地关注“问题”,或者固住这个“问题”,这样对孩子的伤害比较大。那可以怎样做呢?

和教师多沟通,说孩子的一些特点,让教师更好地去了解你的孩子。家校合作,或者说家长参与学校的工作,是最能够预测孩子学业成绩和他在学校的适应性,所以多和老师沟通是很好的。

我们也有一些家庭教育中的实用办法,基于大脑终身可塑性,即“用进废退”这样一个原则。第一个是我们的信念上,不管是咱们自己,还是孩子,都要积极期待。因为智力是可变的,它只是反映当下,而且会螺旋式上升,不断地去发展变化。

第二个,我们的智力想要越来越好,就一定要有机会去发展。所以要刻意练习,挑战自己舒适区,一定要花努力“为难”自己。就像让孩子不仅仅是读课文,而且还要背课文。但是,也要“放过”自己,“放过”孩子,让他有自主的时间。

第三个,就是要积极及时地反馈,有正向的语言、信念,相信孩子可以。这样孩子就会去行动,让他觉得“我真的行”。形成这样一个正向的循环系统,用正面的语言表达正面的期待。

当然,超常儿童也好,常态儿童也好,都是儿童。所以四大健康: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社会关系的健康,还有道德的健康,我们孩子都要有机会去发展。

最后,其实就是我们看得见的成长。我也是一个妈妈,在座很多都是父母。我一直安慰自己,为人父母是一个过程,没有最好的父母,只有越来越好的父母。所以我们和孩子是一个团队,一起让我们的家庭越来越好。

总结一下今天的分享: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节奏,有的早慧,也有大器晚成,我们不说谁更聪明一些,而是说谁在哪一方面更聪明一些。

愿每位父母都能够找到孩子的“超常点”。当然,也希望我们找到自己的“超常点”。

谢谢大家!

“格致论道”,原称“SELF格致论道”,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科学文化讲坛,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中国科普博览承办。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科技、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获取更多信息。本文出品自“格致论道讲坛”公众号(SELFtalks),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本文为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人民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人民日报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分享到:

0

写下你的评论

评论 热门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tem.content}}

最新评论 {{item.app_user_name}} {{item.news_timestamp}} {{item.like_num}} 赞 {{++index}} {{cell.app_user_name}} {{cell.news_timestamp}} {{cell.like_num}} 赞

{{cell.content}}

{{item.content}}

已加载全部内容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