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志(1988~2010)》书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地方旅游宣传语录 《汉阴县志(1988~2010)》书评

《汉阴县志(1988~2010)》书评

2023-07-02 12: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盛世兴文,文志盛事。

  志书,不仅能使人们获得许多知识,陶冶情操,也可资政。人们在为前人艰苦卓绝推动历史前行的伟大实践而感慨的同时,更会热血贲张,增加许多奋进的力量。《汉阴县志(1988~2010)》已脱稿付梓,这部90余万字的志书,是新中国建立后汉阴县的第二部志书。该志从2006年启动编纂到2020年底出版发行,历时十余年。十年磨一志,甘苦汗青心,十分不易。经本人鉴读,认为这部志书成书观点正确、框架覆盖全面、分类科学、层次清晰、领属得当,在文体、语言文字、图表等运用方面,均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与该县1992年出版发行的的志书和其他地方的县志相比,我感到该志书在体例完备的同时,具有以下特点:

  一、《汉阴县志(1988~2010)》成稿规范

  该志成稿规范,注重细节,基本上做到了精雕细琢。

  1、该部志书记述时段上限起于1988年,下限断至2010年,个别事物溯至发端,图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延至搁笔。与首轮修志成果有机衔接,采用编、章、节、目结构,事以类从,横排竖写,详此略彼,横不缺项,纵不断线,记、志、传、录并用,图、表、照穿插其间。用语体文叙事,简洁明快,一目了然,在标点符号、数据(字)使用方面比较精准。文字使用方面也比较考究。如:人物编分人物传、人物录、人物表3个层次,一律直书其名,不冠以同志、先生或职衔,摒弃“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均以群众视角来著述,更贴合受众群体。

  2、志书分类更合理,领属得当。例如:该志书的自然环境,按照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来设置,而该县1991版县志,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独立成篇,较之更合理。再如:对群众团体和社会团体性质进行了区分,审判检察和公安司法行政领属进行了区分等等。

  3、该志书为“官修”的地情书,因其性质决定了志书是紧紧围绕“为资政、为民”这一主题,所以在编修本部志书过程中,去除了志书的商业化程度和“人情事故”,主要表现为:全书没有商业化的彩图,删除了商业化语句,在人物章节中,做到生不立传;在人物收录时,不降低人物收录标准;艺文遴选时,由专家全程参与,严控质量和数量。

  二、志书地方特色突出

  汉阴县作为文化大县,文化积沉深厚,相继走出了沈士远、沈尹默等蜚声海外的文化巨匠。该部志书在编纂过程中,除从篇目设计到述事,尽可能的保持与1992年出版的新稿《汉阴县志》有机衔接的同时,突出文化地域特色,以增强志书的资料性和可读性。

  一是挖掘记述了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3位国学大师

  与汉阴的渊源。“三沈”都是斐声海内外的国学巨匠,都曾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讲授国学,并在庄子学、文字学、文学、诗词、书法等领域有独到的建树,且名噪一时。但他们都是生在汉阴,学习成长在汉阴,成年以后才离开汉阴。即使“三沈”出国求学,可是到日本留学,学的也是修路、机械制造等自然科学。一回国便分别应聘到各高等学堂教授国学,渐成名家学者。这说明“三沈”的国学基础是植根于汉阴的。本志专门介绍了“三沈”于《文献辑存》中,着重记述“三沈”在汉阴成长的崇教尚文的人文环境、“三沈”的学术成就、“三沈”与中国名人的过从等,以此激励后辈学子思贤往哲,奋发有为,弘扬求学、治学、报效社会的精神。

  二是为配合汉阴县创建全国书法之乡,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收录了全县20年间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并获奖的部分民俗歌舞剧本、小说等体裁的5篇文学艺术作品。汉阴历来崇教尚文,文化底蕴深厚,这20年间尤为蓬勃发展,欣欣向荣,文艺新人如雨后春笋,新人新作不断涌现。传承和弘扬地域优秀文化,是汉阴人们的职责。《汉阴县志》对于汉阴独有的方言民俗也作了专门的、抢救性的记述。

  三、该志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鲜明

  一是汉阴地处富硒带,志书对硒资源进行挖掘,成于一节硒资源,便于硒资源的转化利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结合汉阴旅游业的悄然兴起,该志用了一章的篇幅,对汉阴的旅游业进行了著述等等。如此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例子较多,在此不一一赘述。

  史为镜,观兴废,知得失,通古今,察未来。手捧志书,掩卷回眸。二十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汉阴人民谋篇布局求发展的一幕幕历历在目,为汉阴发展立下的豪情壮志言犹在耳。此卷《汉阴县志(1988~2010)》必将激励着汉阴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秉承伟业,不负韶华,为汉阴的明天绘制更加美好的蓝图!

  作者简介:邓小强,汉阴县档案史志馆副馆长。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