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异兽形象特征及功能演变文脉 (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史努比的形象特征 《山海经》异兽形象特征及功能演变文脉 (一)

《山海经》异兽形象特征及功能演变文脉 (一)

2024-07-02 16: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始社会是早期异兽形象发展的滥觞期01

在原始社会早期,古代先民依靠着自然界的动植物得以生存,在采集、狩猎过程中频繁与动植物接触,随着对自然万物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审美意向也逐渐孕育生成。这一时期出现带有动物形象的装饰纹样与造型作品中,无论是工艺材质还是表现内容,都与原始社会生活紧密相关。最早岩画图像中刻画有单体的动物形象以及人与动物互相追逐的情形就是古代先民生产行为和生活内容的独特记录方式。

新疆哈密岩画

在“兽多人少”的时代,先民们虽然时常遭受凶禽猛兽的威胁,却又不得不从它们身上求得食物与衣料,以满足生活的需要。因而能给人们益处的禽兽,便被人们视为神灵之物,具备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受到尊仰与崇敬。因此有关动物的造型表现与图案装饰纹样也应景而生,将以有形的纹样造型寄托无形的精神。最早的动物造型具有写实质朴的特征,表现粗狂简洁,先民们已经具备以动物体态为主要表现对象来表达对客观世界的初步认知过程。

新石器时代 陶鸟

到新时期时代晚期,动物图案增多,品种丰富,装饰技法和艺术表现都趋向成熟,主要动物装饰造型有猪、羊、牛、鸟、鱼等家畜类。早期社会人们对动物的认知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动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另一方面是受万物有灵观念影响,把动物看作是某种具有特殊功能的神灵。

原始人将动物看作与人类一样,是具有灵魂、思想、情感的生命体,但不得不为了生存需要而不杀动物,又怕动物灵魂予以报复,所以对其进行祭拜,以求得其宽恕,因而孕育出了早期动物崇拜观念,后发展为图腾崇拜。早期涉及与动物装饰的相关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动物有蛇鸟、猪、鱼、鹿、狸等多种动物种类。

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陶猪

猪是原始先民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且繁殖力强,是当时社会生活重要依靠之一,因而以其形象作为表现对象的陶塑作品居多。如江余姚出土的河姆渡陶猪,体态丰盈,神态笨拙,鼻子与四肢刻画较为生动,将猪的主要部位突出表现。

红山文化 玉龙

原始社会除了表现有现实动物原型基础的装饰形态外,这一时期也已经出现了夸张变形的异兽造型,如新石器时代后期红山文化玉龙,龙体弯曲如钩,刚劲有力又富有弹性,后颈浮雕鬣鬃飞扬,与躯体正成反向动态,更增强了动感与力度。玉体通体磨光,中间有一原型穿孔。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较早的一件龙形器物。

玉猪龙

此外,红山文化的玉猪龙也是代表器物之一,头部硕大,短肥耳,口部以细阴线饰獠牙, 首尾之间的缺口没有完全断开,整个造型显得浑厚圆滑。关于龙的原型学者们看法不一,曾提出各种假说:如马、蛇、蜥蜴、鱼、牛、虎等等。单从这件器物首部特征来看,吻部较长,鼻子前突且上翘,端面截平,有两个并排的鼻孔,似有猪首特征,与前文提到的河姆渡陶猪面部刻画结构相似。

商周时期“畏兽”形象的形成阶段02

氏族社会晚期,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造成氏族内部贫富分化严重,随之出现了阶级。随着我国进入到封建社会,中国的世袭王朝正式开始。而商周时期代表了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的过程。

青铜饕餮纹

此时期异兽动物形象主要以青铜器物上装饰图案表现为主,将幻想与现实中的动物形象相结合,进行夸大变形处理塑造成形态怪异的异兽纹样。例如饕餮纹、夔龙纹等,这些纹饰表现十分夸张,带有庄严神秘的装饰色彩,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与天神之间的沟通,祈求实现天人合一,从而使得动物个体原始特征逐渐被淡化,增强了其神秘感。

夔龙纹

另外商周时期也已经出现了将异兽与人面结合的纹饰,如湖南宁乡出土的人面纹方鼎,鼎四面都环绕有人面浮雕,比例匀称,表情严肃,人面周围有云雷纹,人面的额部两侧有角,左右各有大耳,耳朵下方置于兽爪;除此之外,以人面表现的青铜造型中,也带有动物特征的装饰元素。

商代人面纹方鼎

例如陕西岐山贺家村出土的人面铜盾饰,虽以表现人面为主,但其细节刻画带有动物特征。眼睛呈铜陵向外突出,鼻脊有鳞纹饰样,嘴巴两侧獠牙外露,面目狰狞。由此可见此种人兽纹饰造型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物象的观察和理解已相当深刻,异兽形象的构成不仅限于动物之间的变形组合,开始更多加入了人为主观因素。在这一阶段,人们不再以动物为主要信仰,逐渐开始重视人类自身力量体现,甚至开始向人类统治动物的方向发展。

西周人面铜盾饰

由此将动物形象与人类特征相结合组合成新形态的异兽形象,开始呈现出天人合一趋势。这类形象的出现,主要目的是为了惩治恶煞,并兼有震慑平民百姓意味。反映了当时人们崇鬼神、尚威武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识,而统治阶级在这样的条件下也提高了个人认识。饕餮纹是商周时期常见纹样之一,以抽象化、象征化手段综合处理的一种异兽形象装饰。

西周 兽面纹方鼎

兽面纹方鼎腹四面均为一高突棱为鼻梁的浮雕牛角形聚睛凝视、扩口露齿兽面侵占,以云雾纹衬地,柱足顶端同样饰浮雕兽面,令人望而生畏。

西周 兽面陶塑

兽面纹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兽面陶塑是西周时期兽面纹陶塑,兽有四角,耳旁两侧角上饰有鳞纹,头顶两角耸立外伸出两只尖爪,夹住下面两角,兽口左右两侧似刻有鳞身。虽均为异兽抽象表现不同,但风格庄重肃穆,极富神秘感。饕餮为传说中一种凶残的怪物,《吕氏春秋》记载:“周鼎铸饕餮,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饕餮的眼、鼻、耳、角等部位十分夸张,给人以强烈的精神威慑感,反映了商代厚重、庄严的装饰风格。

饕餮纹(拓片)

春秋战国时期异兽动物装饰内涵多元化的趋势表现03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逐渐摆脱祭祀礼器的局限性,趋向于日用化器具使用。且装饰风格也从商代的威严神秘转向俊秀清新的内涵多元化风格体现。这一时期的异兽动物装饰形态不再以“畏兽”为主题,取而代之的是写实生动的表现手法居多。

如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绘木雕鹿,四肢蜷缩卧于地面,神态自若且温顺,通体以黑漆装饰,表面绘有梅花瓣纹,形象写实逼真,同时硕大鹿角为真鹿角,更表达出战国时期匠人们追求写实性艺术表现风格。除灵俏生动的动物形象外,以异兽装饰形态为题材的造型表现,无论是铸造工艺还是表现手法,也堪为历史佳作。

漆绘木雕鹿

故宫博物院收的龟鱼纹方盘,是战国时期青铜艺术的典型代表。盘作长方体,口沿外翻,浅腹平底,内壁绘有云纹。盘四周浮雕鱼、龟、蛙等图案,蟠螭纹缠绕其间。腹壁左右两侧各浮雕一只蹲坐的独角兽。底部铸有虎形作盘足,虎爪抵地支撑,身体饰有斑纹。此盘装饰题材内容瑰丽雄奇,将青铜装饰中常见的形象图案融汇一器,极具神话色彩,且铸造工艺精良,是研究青铜异兽装饰的珍贵史料。

龟鱼纹方盘

以动物单一形象作为装饰内容的图像化表达在器物中较为常见,如龙、虎、蛇、鹿等形象都是青铜装饰中流行的图案题材。除此之外,人与动物相结合的图案在这一时期也有所发现。如春秋早期的人面蛇身玉饰。人头为侧面造型,以线条勾勒出头发及五官,头顶短发耸立,耳后长发卷起,蛇身弯曲绘有卷云纹,尾部与人面首尾相接,玉饰两面主体造型相同,但另一侧人面则类似蛇头形象,以卷云纹概括出大致轮廓。

人首蛇身玉饰

上述实例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异兽动物装饰,既涵盖写实生动的单体动物形象,也包含人兽结合的颇具神话色彩的造型形态。可见从这时期开始,异兽动物装饰内涵的多元化趋势特征已初露头角。

文字来源:杨浏青青,《山海经异兽形象与中国传统动物装饰形态研究》

图片来源:网络

扫码关注最新动态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