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吉他之美】一、早期吉他类乐器的音乐风格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古典吉他的音乐风格 【古典吉他之美】一、早期吉他类乐器的音乐风格

【古典吉他之美】一、早期吉他类乐器的音乐风格

2024-05-08 22: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早期的里切卡尔

早期的里切卡尔曲(ricercar, 也有翻译成“鸣迹曲”或“寻求曲”的,文艺复兴晚期和巴洛克早期的一种器乐曲) 原为一种随作曲者/演奏的的即兴想法而形成的自由形式的曲子。其基本特点在于即兴性,和弦、乐段和简单的对位交替变换,同时还大量使用平行三度音程。这种风格的作品具有弹性的节奏,运用一种“寻求 的方法“(searching kind of approach)展开音乐。随着16世纪的发展,作曲家们逐步使用“鸣迹曲”(recercar)以及“幻想曲” (fantasia)这样的名称用于模仿那个时期人声音乐的对位作品,其中弗朗西斯科· 卡诺瓦· d·米兰诺(Francesco Canova da Milano)的鲁特琴作品达到了非常高的质量水准。他的音乐非常容易改编在他上演奏,有助于培养复调音乐的分句和表达能力。练习将每个声部的单独唱出来,以及聆听人声音乐的表演有助于我们演奏这类音乐时更加具有表现力,更加贴近作品的原有风格。Tomas de Santa Maria (c. 1510-15700) 曾经提及每个单个声部的重要性(1565):" ... 每个声部的进入是一件最为细致的事情,这体现了音乐高超的技巧和艺术性,因此演奏者必须特别留意并仔细考虑...”

有些作品将早期“ 鸣迹曲”(ricercar)的自由随心的元素与后来的复调形式相结合,比如,弗朗西斯科·d·米兰诺(Francesco da Milano)的《幻想曲33和34》(按Arthur Ness对他的作品编号)。在路易斯·米兰(Luis Milan, c.1500- c.1561)所著的《大师》( Il Maestro )一书中非常生动地描述了那个时代的音乐的实际惯例和方法。在演奏交替出现和弦或音值较小的复调对位部分的幻想曲时,Milan建议在演奏前者时使用慢的拨弦方式,而后者要使用快速的拨弦方式。由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在当时具有非常近的音乐和文化联系,我推断弗朗西斯科·米兰诺(Francesco da Milano)也是按照这种方法演奏的。路易斯·米兰所用的乐器是比维拉(vihuela)琴(图2.2),这是一种形状类似吉他的乐器,调弦与鲁特琴类同,在意大利被称为viola。弗朗西斯科·米兰诺在意大利除了使用鲁特琴外,也演奏viola。

图2.2

音频欣赏:Kapsberger鲁特琴作品(Paul O'Dette)

舞曲、人声复调和变奏

其它风格的鲁特琴独奏音乐还有:舞曲、人声复调器乐曲和流行旋律的变奏曲。

- 舞会在16世纪宫廷和其它地方热衷的社交活动,典型的舞曲音乐通常是二拍子或三拍子的形式,有各种变化的重复,即兴演奏或者事先谱曲。理解这些舞曲的特点和速度有助于舞曲音乐的演绎。我会在后面的章节专门介绍17和18世纪宫廷舞曲的知识。

- 人声复调器乐曲。这种音乐很少在古典吉他上演奏。但是在16世纪的鲁特琴曲目中占有很大份额。四声部的音乐经常被一个音符都不差的改编到乐器演奏上,很少会有改变。音乐的效果听起来很美,但是技术要求很高,而且需要很高的音乐想象力以避免听起来像一系列的和弦堆积。有时,四声部的复调在鲁特琴上会减少为2或3个声部,产生一种更具独特风格的织体。比维拉琴的作曲家,如Enriquez de Valderrabano或者Miguel de Fuenllan 在他们的书中都使用这些织体。典型的意大利编曲法会使编曲者更为自由;音符成串的连接在一起,原始的作品几乎就听不出来。这种风格最大限度地将人声复调音乐和早期的“鸣迹曲”(ricercar)的即兴感以一种异常漂亮的方式结合起来,这些特点在Vincenzo Capirola(1474-1548之后)的鲁特琴作品中都有体现。

- 流行旋律的变奏曲在16世纪的器乐作品发展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这类音乐起源于即兴创作,在器乐音乐中又独具特色。各种版本的流行歌曲都被保留下来,“Go from my window"(《从我的窗户出去》) 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这首曲子既有适合中级水平演奏者的编曲版本,也有更为高级的版本,还有约翰·道兰(John Down)改编的大师级技术水准的高难度版本。

视频欣赏:约翰·道兰《流下我的眼泪》(鲁特琴)

康索特

这幅画名为 《音乐会》,作者是16世纪的维也纳肖像画家 施罗斯·罗赫劳(另一说是法国佛兰芒人所画)。根据画中出现的乐谱,三位优雅的女性所表演的琉特琴、无键长笛和人声的三重奏,已被考证出是法国尚松作曲家克劳德·德·塞米西(约1490~1562)的作品:《赐给你快乐》。

虽然画家和作曲家都不是英国人,而且画面上也没有出现“康索特”合奏最常用的乐器维奥尔琴,但三位温婉恬静女性的浅奏低吟,却是那般地吻合着伊丽莎白时代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趣味。

“康索特”(Consort)是16、17世纪的一种器乐合奏曲,一般指同族乐器的重奏(比如维奥尔的“康索特”),也有不同族乐器混合的“康索特”。它们既用于公众场合的礼仪,也常见于家庭的室内音乐会。在伊丽莎白时代,由几个声部的维奥尔琴重奏的“康索特”,最受贵族音乐爱好者的喜爱。琉特琴则是那个时代最流行的乐器,受欢迎的程度几同今天的钢琴。有时,琉特琴会用来伴奏“康索特”歌曲(Consort Song)。部分源于其而产生的具有鲜明英国特点的歌曲形式叫 “埃尔曲”(Ayre),比较常见的是一个独唱声部演唱高音声部的旋律,一个琉特琴演奏较低的声部。在上面这幅画中,我们可以大致猜出无键长笛在吹奏与人声同样的旋律声部,而琉特琴则在弹奏低音声部。法国的尚松(Chanson)在16世纪,被一些作曲家称为“埃尔”(Airs),它也可以看作是琉特琴埃尔曲的一个源起。 而这种歌曲形式却是在英国被最伟大的琉特琴师 约翰·道兰(1563~1626)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被认作是英国特有的体裁,代表了文艺复兴在这个国度最后的音乐艺术高峰。

伊丽莎白时代,“社交”音乐、“客厅”演奏开始渐渐盛行。人们对音乐的兴趣超过了服务于宗教、庆典、礼仪的范畴,也不满足于宴饮娱乐的陪衬。音乐走出了教堂,宫廷,甚至贵族的客厅。私人家庭的小型音乐会如此普遍,许多音乐爱好者开始为专门的音乐欣赏而进行演奏和弹唱。文艺复兴令女性的地位大大提升,许多女性,尤其是一些有名望有地位的贵妇人,在艺术及鉴赏上多有造诣。尽管她们的音乐演唱和演奏常常还只限于自己的生活圈子,但毕竟艺术带来了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审美带来了愉悦。音乐会——正如那画中的乐谱所展现的——在《赐给你快乐》。

珠圆玉润的琉特琴音从纤柔的指尖下淙淙流出,歌者的声音矜持而纯净,神态恬静而安详……面对着这样的画面,我不仅能听到她们的歌唱,也能想象出更多伊丽莎白时代的风情画面:迈着缓慢、优雅步子的舞者,踩着鼓点跳起了帕凡(Pavana),她们变幻着美丽的孔雀队形;维奥尔琴、潘多拉琴、双颈琉特琴,还有长笛,一起奏响道兰德的《泪经》或《亨利·翁普顿爵士的葬礼》;低音维奥尔琴沉吟不已,那是在哪一首“圣号经”(In Nomine)的定旋律上幻想和徘徊……一切都是那么端庄、典雅、安详和沉静,让人完全想不起那个年代也有残暴和血腥。对于今天的欣赏者,由经文歌衍生出来的对位器乐曲“圣号经”是否和宗教有着密切联系已不重要,而都铎王朝时期的教派与权力之争以及宗教迫害的残酷,都已随着时光淡去,留下的是唯美、不朽的音乐。

韩老师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讲座

欢迎关注《泛美古典吉他艺术》微信公众平台

《泛美古典吉他艺术》微信平台专注于古典吉他学术文章的专业翻译和国际学术交流、演出信息的分享。欢迎大家扫描以下微信平台二维码,关注全国首个以国外吉他学术资料翻译为主要定位的古典吉他资讯平台。微信号:huatianjiyun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