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业的探究实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双减背景下的教育 “双减”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业的探究实践

“双减”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业的探究实践

2024-07-07 08: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双减”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业的探究实践

厦门市同安区新城小学 陈炜杰 361100

摘要:“双减”政策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深化了我国教育的改革。作业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实现教学改革的着力点,是检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性的重要衡量标准。心理教师需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业特征,明确心理作业价值意义和功能,强化心理作业理念的更新。本文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加强心理作业设计的研究,注重心理作业管理和评价,助力心理活动课提质增效。

关键词:“双减”;心理作业;理念更新;优化策略

 

小学心理活动课以活动体验为主,是面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的重要课程。实践表明,心理作业能帮助教师检验学生课堂所学,达到诊断学习的作用,进而提升“教与学”的实效性;同时,心理作业有助于树立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和兴趣,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给予学生更多时间开展针对性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双减政策”对于作业方面提出,应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笔者通过学科教研及个人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合理设置心理作业,达到科学减负,为心理课堂做到提质增效。

一、心理作业实施的现状分析

(一)对心理作业的认识存在偏差

有部分心理老师认为,心理课能够受到学生喜爱的原因,除了课堂活动的趣味性和学习心理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没有课后作业,减少了学生课后作业负担,想要学生喜欢上心理课就不能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则认为心理学科与升学成绩无关,心理作业可写可不写,造成学生对心理作业重视度不够,完成率不高。在师生缺乏对心理作业正确的认识下,心理课堂教学就很难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训练、应用、强化和巩固,无法做到对课堂教学成效的检验。

(二)心理作业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强

有些心理老师只是为了课堂的活跃度和整体性,布置课堂作业时缺乏对于心理作业的目的性的思考,且随意性强。心理课后作业的布置则是缺乏对学生生活的考虑,注重知识性,单调乏味,目标不明确,多以表格打卡类、信件类为主,缺乏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流于形式,导致学生的兴趣不高。心理作业总体上设计缺乏逻辑性,缺乏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联系,无法形成对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运用,降低了心理课的实效性。

(三)缺乏可行的检查与反馈机制

当前,学校对于心理课的教学管理着重放在课堂上,心理作业是心理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但课堂单位时间少,环节紧凑,缺乏有效的评价鼓励机制;课后作业则时间跨度长,心理教师无法及时检查和反馈,缺乏相应的反馈和评价机制,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由此,造成教师对学生课堂的收获,是否学以致用,无法实时掌握,学生对于作业的完成积极性低,容易产生惰性,作业的完成情况堪忧。

二、心理作业理念更新

(一)坚持素养导向,培育学生必备能力和关键品格

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立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版)》,关注心理学科的基本价值观,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心理教师在进行心理作业设计的时候,应结合教学实情和相应地方教材,坚持核心素养导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明确课程内容中的重点培养核心素养,关注如何通过心理作业的实施进一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心理学科应结合实际生活,探索设计生活化、个性化、趣味性强的心理作业,将课堂的心理知识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致力于帮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发挥心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二)强化主题单元教学,落实学段育人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学习和生活,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版)》对不同学段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主题和内容选择上要系统设计,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纵向维度上,需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学做到螺旋上升,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内容和作业(见表1)。横向维度上,需根据学段、单元主题的具体教学内容要求,做到循序渐进,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必备能力和关键品格(见表2)。

模块学段辅导内容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品格自我认识低段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健康生活

审美情绪

自我管理

健全人格中段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高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己。

表1 “自我认识”主题各学段教学内容

 

 

 

 

 

表2 “自我认识”主题中段具体教学建议(以叶一舵主编《小学生心理健康》为例)

模块学段主题辅导目标自我认识

 

中段

 

我长大了

1.认识自己外表与内心的成长变化;

2.积极看待自己成长中的不同,学会悦纳自己,调整自己的不足;

3.激发对自己的成长与变化感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世上只有一个我

1.认识自己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相信自己的独特价值;

2.提高自尊心、自豪感和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

别人眼中的我

1.通过别人的眼睛,更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

2.用平和的心态面对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3.积极悦纳自己,调整自己的不足,对目前的自己持积极的态度。

 

(三)加强学科融合,探索心理作业多样化

强化心理作业的主题教学不仅要落实学段的辅导内容设计,更要有跨学科融合的观念,不断探索心理学科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及生活领域的链接,把心理学的理念知识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例如与美术学科做好学生绘画类的结合,与语文学科做好学生口语交流的结合,与数学学科做好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等。此外,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的谭洁老师提出“万物皆可心理作业”的心理作业设计理念,鼓励心理老师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拓宽思维视角,多学科多场域探索心理作业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三、心理作业的优化策略

(一)课程一体化,加强课前、课中和课后作业的联系

一是巧设课前作业,做好课堂“心理铺垫”。课前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或观看视频等作业形式,了解学生基于本堂课的心理动态,让学生带着初步的认识在进入活动主题后更有话说,更明确自我的学习目标。二是课堂做到动静结合,合理设置课堂作业。动,即全员、全身心参与课堂活动体验,例如实践类、扮演类、角色扮演类等;静,即进行心灵自我探索和深入的思考,例如绘画类、按比例分析类、自我探索类。教师应设计多样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心理课堂作业,加强学生心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调动学生的上课的积极性。三是巧设课后作业,与生活相结合。心理回归生活,服务生活。心理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后实践作业,回顾课堂教学内容,做到心理知识向课外活动延伸,应用于生活。由此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作业设计,增强课堂教学的逻辑性和延续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表3 以“我的情绪小怪兽”一课为例)

 

 

表3 以“我的情绪小怪兽”一课为例

时段作业形式活动要求作业目标课前观看《头脑特工队》影片利用周末时间,居家自行观看《头脑特工队》电影,并完成观影学习单。了解四种基本的情绪是如何影响人的生活;课中绘画“我的情绪小怪兽”

(1)A4纸张、画笔、黑色水笔、情绪-颜色对照卡;

(2)用黑色水笔绘制“情绪小怪兽”简笔画;

(3)回忆最近一周内的发生的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把它写在“情绪小怪兽”所举的牌子里面;

(4)感受这件事情给你的情绪,然后选择相应的颜色的彩笔对“情绪小怪兽”进行色彩涂鸦;

(5)填涂过程,安静、用心感受情绪的变化。

认知目标:了解人的基本情绪,认识、觉察自己的情绪

情感目标:体验不同的情绪感受,接纳自己的情绪

行为目标:学会识别、表达情绪及掌握情绪调节的技巧

课后

嗨!我的情绪小怪兽

 

我的情绪周历表

①留心每一种情绪体验,记录每日最具代表性的情绪;

②记录方式:颜色涂鸦,在周历表相应的格子里进行事件简述,并用情绪代表色进行填涂;

③坚持记录两周,然后观察、分析自己的情绪周历表的数据。

认知目标:认识、觉察、识别自己的情绪

情感目标:体验不同的情绪感受,接纳自己的情绪;

行为目标:学会识别、表达情绪及掌握情绪调节的技巧

(二)尊重个体差异,合理设计分层次作业

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统一的教材,给予师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不少教师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会根据学段学情和当前学生心理动态进行弹性地安排主题内容,心理作业也应该进行弹性化和个性化地设计。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生活环境、性格特点和思维能力存在差异,对于统一性的心理作业,有些小学生则难以去完成,容易造成未完成作业的挫败感。

基于此,心理作业设计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业设计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合理设置不同层次的作业,给予小学生较大的自主性与选择性,展现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价值及魅力,基于作业设计来培育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小学生心理素养的提升,进而使之在实际生活中收获更多的快乐体验。例如《应对挫折有方法》,课后作业可以设置“城市1元生存挑战”、“亲子露营”、“掌握一项技能”等不同层次的作业,设置作业学习单,让学生基于自身的实际挑选符合自身的作业内容,满足学生对于应对挫折的不同层次的挑战需求,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三)加强作业管理,实现评价多元化

做好心理作业的管理和评价不仅能规范心理作业的实施,也能助力心理课堂的提质效果。因此心理教师要注重心理作业的管理,建立及时反馈机制,并纳入期末综合考评中。教师应认真批改学生作业,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学习态度,通过心理作业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动态的心理成长过程,形成成长记录,可利用课前时间对心理作业进行点评,展示优秀心理作业,建立心理作业的仪式感。   

心理教师要注重用评语、代币奖励等多种方式给予作业的评价,以肯定、鼓励的评价为主,及时给予赞扬和鼓励树立学生自信,激发学生参与心理作业的积极性。同时要注重作业完成奖励机制的建立,可以结合少先队争章或学校学生评价制度进行评价,统一规划,对作业完成质量做出量化的评价,不断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提升作业完成的质量。

心理作业的评价主体可以多元化,以自评、小组评、教师评和家长评相结合,多方面邀请他人参与学生作业的评价,参与学生心灵成长的历程,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四、总结

在“双减”政策下,心理教师要准备把握心理作业的育人价值和目标,心理作业要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引导师生认识到其具有建构生活的价值意蕴,增强学生生活的积极体验,优化亲子、师生的关系。总之,心理作业的布置实施需要我们心理老师提高认识,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提升心理课堂的有效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为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嫣才.“双减时代”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价值意蕴、理念改进与实践进路[D].中小学德育,2022(5).

[2]王学男 赵江山.“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多维视野和优化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

[3]郭新美.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业布置的实效性[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34).

[4]邓公明.巧设心理课作业,打造高效心理课堂[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25).

通讯地址: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美林街道滨同路666号 邮编:361100 联系电话:13695036585 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