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说的三思而后行是哪三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去矣是什么意思 人常说的三思而后行是哪三思 

人常说的三思而后行是哪三思 

2023-04-08 16: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句话流传极其广泛,这句话就是:三思而后行。

意思是:做事谨慎,小心稳妥,教我们做事前多思考、考虑周全。其中,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说起这句话,可谓是妇孺皆知,连小学生都知道。但是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虽然这句话知道的人极其少,但这句话才是关键。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这句完整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原话出《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相当于后来的丞相,掌握着一个国家的军政大权。季文子虽然手握鲁国军政大权,但是却十分清廉,达到了“妾不衣帛,马不食粟”的程度,就是说自己的妻妾不穿丝绸衣服,都和普通老百姓一样穿粗布衣服,自己的马匹也不用粟米喂养,而用青草。当时有人劝他这样很丢面子。但季文子却说,人人都拥有非常高尚的品德,这才是我们整个国家的最宝贵的荣誉。正是因为季文子的廉洁奉公,一心为国,深受鲁国国君信任和重用,一连三任鲁国国君都拜为正卿,共干了33年。

那为何会因为一句“三思而后行”引发争议呢?这就应了那句古话,叫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三国时期诸葛亮,季文子有点诸葛亮的劲头,过于谨小慎微,不论大小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因此,引发了孔子的评价,在“三思而后行”后面有了——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这个“再,斯可矣。”是什么意思呢?“ 通常都有4种解释:

第1种认为是再参考一下过去的经验就行了。

第2种认为是考虑两次就足够了。

第3种则认为是再多思考几次,才行啊。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对此也做过一番分析和解释,认为孔子针对季文子的不管大小事都“三思而后行”的行为是不赞同的,所谓“三思”,是指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又再想,可如果什么事都“三思而后行”不仅不利于事情的顺利进展,反而显得磨磨唧唧,还耽误事。

这里孔子的感叹显然不是第1种的解释借鉴以往经验,也不是第3种解释再多考虑几次,他的意思是更接近第二种。

我们生活中的百分之九十的人,一生都在“三思而后行”中碌碌无为,庸碌一生,有的人甚至到死还在告诫自己的子孙要“三思而后行”,却不知道世上的富贵都是险中求的。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秉承“三思而后行”却一生庸碌无所作为,而“再,斯可矣”的人却基本上都能取得不错的人生和成绩。

正是因为孔子看到了多数人惯于“三思而后行”这样一种现象,所以才指出凡事不必三思,再思就可以了。我们常说古人僵化死板,但我们何尝不是?不仅如此,还习惯于断章取义。但是在面对这个朱熹所改造的儒学时,我们却没有了“三思而后行”的风度,直接就把帽子扣在了孔子头上,这是非常不应该的。

“三思而后行”原话出自《论语·公冶长》,意思是指做事小心谨慎,思考周全后再行动。

《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何谓三思?

“三思而后行”中的“三思”意思有很多,可以理解为让人们从三个不同的纬度去思考问题。比如:你、我、他;过去、现在、将来;危险、变数、退路等。

在这句话中,“三”也可以作为虚数,理解为多次,表示考虑的次数多、范围广,慎之又慎。

二思还是四思?

“二思”还是“四思”的争论,主要来自对孔子原话的理解不同。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一些人认为,孔夫子认为季文子三思还不够,要再思一次才可以行动,也就是需要“四思”。也有一些人认为,“再”是第二次的意思,孔夫子是让季文子第二次思考后,就可以行动了。

正确的“三思而后行”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一些事情需要你决断的时候,往往是机会与危险并存的。机会稍纵即逝,考虑好事情并快速的把握时机才是我们正确的做法。所以我们需要全面的“一思”,分析利弊,然后在“二思”后作出决断。

思虑太多、太过谨慎,往往会变得犹豫不决,进而演化成小器。并且机会也不会呆在这儿等你半天的。

若木语

谨慎本身不是坏事,太过谨慎就另当别论了。不是所有事情的决断都会给你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很多大事往往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提高“一思”的全面,而不是增多思考的次数。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