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历史讲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升格 南航历史讲述

南航历史讲述

2024-07-06 06: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52年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南航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建立起来,肩负着社会的众望。建校以来,在时代的浮浮沉沉之中,南航从专科院校逐渐发展到现在的“双一流”建设高校。70年来,南航一步一脚印。站在2022年回顾过去的时光,南航人无论如何都不能忘记那些助力南航发展的功勋人物。正值南航70周年校庆之际,自动化学院成立了“问天七秩,功在南航”实践团队,希望通过采访来了解他们的南航记忆,传承和发扬南航人不忘初心、航空报国的精神。。7月9日,团队有幸邀请到了杨一栋老师,在杨老师家中进行寻访工作,找寻杨一栋老师的南航记忆。

杨一栋,1936年生,浙江绍兴人。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与研究生教学评估专家。从事并主持"无人机飞控"、"潜艇水下控制"、"舰载飞机自动着舰导引"、"光传飞行控制系统"等多项国家重点科研课题,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省、部科技进步奖。《辞海》1989年、1999年两版的主要编写人,并获得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特等奖。

杨一栋老师出生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他的家乡浙江绍兴也没能躲过日寇铁蹄的践踏。艰难悲惨的童年时光在他心里播种下了“不忘国耻,立志报国”的种子,为他日后学习、工作生涯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1956年,杨老师保送南航,1961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当追忆南航建校初期明故宫校区的模样时,杨老师说,彼时学校条件艰苦,只有6栋教学楼。老师还主动向团队介绍“一桥一亭一湖”的由来:“原来这个地方是个菜园,比较荒凉,印象里还有野兔、黄鼠狼到处跑。春秋亭是我们这届,也就是61届毕业生资助建造的。那一届毕业生包括秋季班和春季班,我是秋季班,后来春秋合并,为了纪念这个合并,我们给亭子取名春秋亭。”东华湖是原明故宫宫城护城河东南的一段,因为靠着东华门,所以称它“东华湖”。连接湖心的是1992年建成的仰晖桥,驻足,仰首,目光逐余晖而去,仰晖桥矗立于湖上已三十载。这“一桥一亭一湖”见证了南航从昔日的专科学校走到今天的“双一流”大学,也昭示着南航弦歌不辍的七十载育才生涯。

谈及工作经历,杨老师向团队介绍了当时学科建设的不易。即将步入大学四年级时,他作为预备教师被安排至北京进修。在老校长吴继周和范绪箕先生的“开创与建设南航还得立足于南航自己培养的学子”的务实思想指导下,他与同时代的南航学子孜孜不倦,努力践行吴继周校长“读书要读得舌胎发苦”的教导。他们迎难而上,夜以继日地汲取国内外的新知识,开设新课程,创建实验室。他们沐浴在南航的阳光下,将毕生奉献给了南航这块神圣的土地,成为载入校史、不可磨灭的一代。

现如今,南航已发展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南航现有的三个双一流学科中,控制科学与工程位列其中。杨一栋老师是控制科学与工程这个学科的建设者之一,他向团队展示了三本藏书:《俄华专用技术字典》、《航空仪表与自动驾驶仪》及《SERVOMECHANISMS and REGULATING SYSTEM DESIGN》(《伺服机构和调节系统》),并分享了一篇名为《浅说南航双一流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的起始源头》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从这三本书开始说起,细说了控制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历程。

南航的前身是1952年10月成立的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仿照前苏联以产品设置专业的办学思想,全校共设置6个专科,分别是活塞式发动机、喷气式发动机、飞机设计、电机电器与仪表、无线电、机械加工。1956年4月,南京航专升级为南京航空学院,共设4个系,分别是航空工程机械制造、发动机设计、飞机设计、航空特设。南航四系即“航空特设”成了南航控制学科的发源地,成立初始与控制相关的课程只有“自动调节原理”这一门,采用的还是苏联教材。此后四系副主任郑衍杲先生编著并主讲了《自动控制原理》课程。1959年秋,南航从原四系中抽出教师,成立以郑衍杲先生为系主任的“自动控制系”。因此郑衍杲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南航控制学科的创始人。1993年,南航由航空学院升格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与“飞行控制研究所”构成了控制学科的核心力量。

展开全文

分享完学科发展历程后,杨老师自豪地说道:“我们这个学科能成为双一流是很了不起的,这是一个飞跃式的成就。要讲清楚它的发展过程是非常艰难的,我也征求了很多人的意见,他们给我提供了很多资料。我写这篇文章主要的目的是牢记我们这个学科的创始人。而我和一些伙伴只能说是这个学科的建设者。”

控制科学与工程是一级学科,其下有五个二级学科。“导航与控制”是成果硕大、发展极好的二级学科之一,杨一栋老师也是这个学科出身的。他自谦道,“我这一生在南航只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培养学生。杨老师直言培养学生比什么都重要。他先后培养了90名硕博生,很多学生都已经成为基地司令、型号总师、院所领导,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防事业做出着重大贡献。杨一栋老师说:“作为一名教师,培养人是天职,也是最终成就的落脚点。在南航工作一辈子的老师们最大成就与自豪的归结点,所谓桃李满天下。”他认为教师的力量虽然微小,但是培养出来的“桃李”成为社会中坚,将教师微小的力量放大,在社会事务中发光发亮、做出贡献,这就是作为教师莫大的成就。

第二件事是坚持25年研究舰载机着舰引导。杨一栋老师一直怀揣着一个航母梦,他倾尽一生研究舰载机着舰。在他69岁时接到一个任务,一年内完成《舰载机着舰引导与控制》的编写与出版,以用于对舰载机飞行员的培训。任务艰巨,时间有限,这更加激起了杨老师的斗志。他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松懈,终于在古稀之年完成了这项任务。2007年,70岁的杨老师受邀去西安试飞院担任教员,进行飞行员舰载机着舰的培训,培训教材正是他所编写的《舰载机着舰引导与控制》。他的培训班里有空军试飞英雄,有中国舰载机首飞第一人戴明盟等。成功完成我国自行设计的五架歼-15舰载机在辽宁号航母上起降任务的5位英雄中,有4位是经他培训的战士。着舰是非常惊险的,可以形象地比喻为“在刀尖上跳舞”,而杨一栋老师则被誉为“刀尖舞者”的守护人。

杨老师轻描淡写地将他一生成就概括为两件事,可这两件事背后却是他无私奉献、航空报国的高尚情操,体现了他学为人师、德为师范、甘为人梯的教师典范。

采访将尽,杨一栋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他主编或参与编写的书籍,曾获得的部分奖项,关于他的报刊杂志等。杨老师的成就并非只言片语可以说尽的,他的精神更是无价的财富。出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他的骨子里刻上了“不忘国耻”的家国情怀。来到南航后,他直面学校的落后,为开创建设新学科付出巨大努力;进入工作岗位后,他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为国家、为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国防人才;他潜心于科研,学校中流传着一句话,“你要找杨老师,不要在家里找,要去实验室里找。”他常年无休,大年初二就回到实验室,苦心研究;他笔耕不辍,平均一年编写两本书。杨一栋老师分享了编写《辞海》时的故事。他早晨五点钟起床,编写一条作为草稿,然后去工作,下班回来之后修改草稿,这条就编写成功了。白天忙于工作,早晚编写《辞海》,没有休息时间。等到编写任务完成后,他体重减轻10公斤。回忆起那段岁月,他说:“虽然很累,但是我想人生需要吃点苦。”杨老师也始终秉持着航空报国的精神,在舰载机着舰引导的研究上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在国内率先出版了10余部舰载机相关的著作。

杨一栋老师始终希望南航有更好的发展,期望南航学子能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价值。虽然杨老师没有给南航70周年校庆留下正式的寄语,但一切尽在不言中。他用自己的经历与精神,让南航老师与学子深切地感受到了属于南航人的风骨。在未来,南航会在一代又一代“南航学子”的努力下,有更多灿烂的七十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