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关于勤俭节约的那些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勤俭节约古诗古文 古人关于勤俭节约的那些故事

古人关于勤俭节约的那些故事

#古人关于勤俭节约的那些故事|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软弱的武帝后来甚至随波逐流,参与到重臣贵戚的斗富争豪之中。武帝舅父王恺与大臣石崇互相“以奢靡相尚”。王恺用糖水刷锅,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烧。王恺用不常见的赤石脂做涂料,石崇就用当时难得的花椒刷墙。二人一时不分胜负,武帝亲自下场“助恺”,赐给他一株“高二尺许,枝柯扶疏,世所罕比”的珊瑚树。王恺用这棵珊瑚树向石崇叫阵,石崇“便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随后让人拿出六七株高三四尺,“条干绝俗,光彩曜日”的珊瑚树。王恺看罢,怅然若失。

在朝廷大臣的竞相炫富和武帝的推波助澜下,新生的西晋王朝不但没有一点新朝气象,反而很快气息奄奄。朝堂之上乌烟瘴气,八王之乱兵连祸结,西晋统一全国仅37年就被乱华的五胡所灭,导致中国古代历史进入长达将近三百年的南北大分裂时期。

《韩熙载夜宴图》

隋唐再造一统后,吸取西晋斗富奢纵的灭国教训,勤俭成为上至皇室百官、下至黎民百姓的共同价值追求,尤以隋文帝、唐太宗的身体力行为甚。

有年关中地区闹饥荒,隋文帝派左右亲信出宫察看民情。亲信给他带回百姓吃的杂糠豆屑,文帝看过之后泪流满面,从此不吃酒肉将近一年。即使是平时御膳,文帝也只吃一道荤菜,后宫嫔妃的衣服都是多次缝补才换新。“开皇之治”时期,隋朝经济在历经三百年战乱疮痍基础上的迅速恢复,和文帝的勤俭为政密不可分。

在节俭方面,文帝对诸子也是严格要求。他曾告诫太子杨勇,“历观前代帝王,未有因奢华而得长久者”。杨勇与秦王杨俊、蜀王杨秀等诸王之所以被废,固然有政治斗争的原因,也和他们生活上的奢纵有莫大关系。而文帝没能识破杨广简约朴素假面具背后的穷奢极欲真面目,更是导致了隋朝二世而亡。

隋文帝在对皇子节俭教育上的失败,给唐太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坚持清静俭约、勤俭治国,打造出“贞观之治”的太宗,尤其注意加强对太子李治的教导,以确保治国路线的延续。太子“临食将饭”,太宗借机问道:“汝知饭乎?”太子回答“不知”,太宗告诉太子,“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端起饭碗就要想到农民在地里劳作的艰难,只有爱惜民力、不夺农时,才能确保粮食丰收,官民百姓有饭可吃。

在现场教学之外,唐太宗还注意加强书面教育。他亲自撰写《帝范》十二篇,其中《诫盈第七》诫勉太子,“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俭则人不劳,静则下不扰。人劳则怨起,下扰则政乖”。唐太宗清醒地认识到,在古代生产力、尤其是粮食产量大体恒定的情况下,奢侈浪费必然会过度使用民力,导致百姓铤而走险;只有勤俭治国才能确保百姓生产生活正常有序,实现长治久安。故在《崇俭第八》中,太宗直接明确地告诉李治,“圣世之君,存乎节俭”。

勤俭是中国古代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节俭亦是古人修身养性的品德操守,《礼记·表记》记载孔子认为“俭近仁”。中国古代节俭思想并不是一味强调俭省、泯灭人欲,让人们去过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在承认正当需求的基础上否定贪欲,用理智克服物质利益对内心的诱惑,从而涵养内心。故诸葛亮《诫子书》言,“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在“众人皆以奢靡为荣”的北宋中期,司马光“独以俭素为美”。在劝导儿子司马康崇尚节俭的家训《训俭示康》中,司马光要求儿子“以俭为美德”,并对《左传》中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进行了深入阐释。司马光认为,节俭是品德高尚的标志,“有德者皆由俭来也”,节俭寡欲,可以不为外物所累,不为利益所惑,这就是“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而奢侈是罪恶的源泉,“侈则多欲”,奢侈必然导致欲望过多,“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或是“贪慕富贵,枉道速祸”,或是“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和司马光同时代的苏轼,不仅以诗词书画流芳千古,还是著名的美食家,自称“老饕”。东坡肉等一百多种东坡菜美食,相传大多都出自苏轼之手。可就是如此热爱美食,表示要“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的苏轼,在饮食生活上却异常节俭。他曾写下《节饮食说》,给自己定下规矩,“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平时自己吃饭,一杯清酒,一个肉菜;“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请人吃饭不超过三个肉菜,甚至可以酌情减菜;“有召我者,预以此告之,主人不从而过是,乃止”,别人请他吃饭也不能超过三个肉菜,否则就不赴宴。苏轼如此节俭的用意,“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这正是“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注脚。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自古以来,勤俭节约不仅是关系个人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小事,更是关乎社会风气和家国兴衰的大事。在极特殊情况下,甚至还能虎口夺命。

春秋末期,昏庸的晋灵公派人刺杀大夫赵盾。刺客钻进赵家后,见赵盾正在吃晚饭,餐桌上只有一条鱼。按照春秋时期的饮食等级制度,赵盾身为卿大夫,按级别可以享受一餐吃掉一头猪的生活待遇。而一餐只吃一条鱼,是普通士人的用餐标准。

刺客见赵盾晚餐只有一条鱼,不胜唏嘘慨叹,认为赵盾“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飧,是子之俭也”,遂不忍刺杀如此节俭的赵盾,可又不能违抗国君的命令,只有自刎而死。而赵盾因为节俭,从刺客剑下躲过一劫。

◎本文原载于《中国青年报》(作者吴鹏),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