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神·背景考据】超硬核的鹤观地名考据,解读鹤观文明与阿伊努神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努着嘴的读音 【原神·背景考据】超硬核的鹤观地名考据,解读鹤观文明与阿伊努神话。

【原神·背景考据】超硬核的鹤观地名考据,解读鹤观文明与阿伊努神话。

2023-11-06 14: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阿伊努语简单介绍

二、地名解析

   1.茂知祭场

   2.茂知之壳

   3.菅名山

   4.知比山

   5.笈名海滨

   6.千来神祠

   7.逢岳之野

   8.惑饲滩

   9.另附:清籁丸与清籁岛

三、阿伊努文化与鹤观祭典的联系

四、阿伊努历史与鹤观人迁移史

注:以下内容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态度,如有其他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或者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与作者交流哦~

一、阿伊努语简单介绍

鹤观的各处地名,比如茂知祭场、知比山、惑饲滩,看起来都是认识的汉字,合在一起却很抽象。其实这些地名是大有深意,接下来就请允许我慢慢总结梳理。

首先,鹤观属于稻妻,我们都知道稻妻的背景源自日本文化,而鹤观岛的地名正是借鉴了日本的阿伊努(Ainu)文化,这可以从阿瑠给雷鸟起的名字卡帕奇莉推得。卡帕奇莉,かパッチリ,是阿伊努语中鹰的意思。

阿伊努是独立于日本文化的一支本土文明,由于阿伊努语是一种口述语言,没有书面形式,如今的日本使用片假名表示阿伊努语言。

而鹤观的地名中文译法,除了逢岳之野外,均是根据各个名字原本的发音,在日语里寻找或音读、或训读对应的汉字转换而得,相当于二手的二手。比如“茂知”二字,就是根据阿伊努语的"mosiri",在日语汉字中找了与"mo"音对应的“茂”,和与"si"对应的“知”。图片中有更详细的解释。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鹤观地名的英文译法直接拼写了片假名的发音,反而能够更明显地联系到阿伊努语言,所以本篇考据将以鹤观地名的英文版为主,日语版为辅作为切入口分析。

二、地名解析

1.茂知祭场

茂知祭场;Moshiri Ceremonial Site;モシリ祭場

Moshiri是阿伊努神话中的一位神,又叫Moshiri-Kara,拥有掌控地理的神力(在现代神话研究学中被分到Divine Geographer一类中)。在阿伊努神话中,Moshiri被天空之神Kando-koro派往地球,用神力从地球的混沌形态中分出了大陆,又化出山脉、河流、湖泊和岛屿。这里出现的天空之神Kando-koro是神之神圣住所(Kumikando, the heavenly home of the gods)的最高管理者。

在神话中,Moshiri在阿伊努人居住的岛屿上最后完成的一项杰作是雄伟的神山Mount Optateshke。此后,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满意的Moshiri飞回了神之神圣住所,却将自己的鹤嘴锄遗忘在了山顶,锄头的木手柄在风吹雨打下渐渐腐烂,于是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森林。

这则神话里提到的雄伟神山可以立刻让人联想到位于鹤观岛中心的菅名山,菅名山内部矗立着一棵高大的栖木,也有一些神话所说的味道。

以上这则神话故事我只查到了一个英文版本,可信度稍微存疑。不过,关于这位神,在维基百科中还有一则传说,也提到了高山的存在,或许可以相互印证:

“在什么东西都还不存在于这个地上的时候,诸神聚集起来,为了创造人们的和谐大地,也就是“阿伊努茅希利”,而讨论着。被称为茅希利·卡拉·卡姆伊(Mosir-kar-kamuy/モシリ・カラ・カムイ,大地·创造·神)的男神、被称为伊卡·卡拉·卡姆伊(Ika-kar-kamuy/イカ・カラ・カムイ,花·创造·神)的女神分别为了创造大地而降临。”

“茅希利·卡拉·卡姆伊创造了山、原野和河川等物,伊卡·卡拉·卡姆伊创造了树木与美丽的花草等物,祂们又使用黏土造出了熊和兔子等等的动物们。在最后,两神创造了与彼此相似的男人及女人。”

“结束了阿伊努茅希利的创造后,其他诸神造访了高山之上的广大平原(sinot-mintar/シノッ・ミンタラ),看见整个做成的阿伊努茅希利而相当高兴。”

2.茂知之壳

上述两则传说都提到了创造阿伊努世界的神Moshirikara。我们已经知道,moshiri的中文就是茂知。而在日语中,“壳”的训读正是“kara”,茂知之壳的英文译名也是 “Moshiri Kara”。也就是说,这座秘境的名字是以一位阿伊努神的名字命名的。

对于茂知之壳,游戏中有这样两段解释:

「无主的宅邸如今成为了兽境魔物的栖身之所」,「不知何人在雾海之外建立的宅邸。如今似乎被来自外界,吞食思绪的群狼占据了。」

秘境的标题是「稽古:砺伏之巢床」。“稽古”是一个日语单词,中文直接沿用了它的汉字。这个单词可以做动词或名词,含义为练习某种传统才艺(比如剑术、传统舞蹈)。秘境内的环境也与「决箓阴阳寮」相似。

但是到底这座无主的宅邸就是茅希利神的住所,还是人们为了纪念他而以此命名,以及茂知之壳与惟神晴之介有怎样的联系,目前还没有找到确切且直接的证明。

3.菅名山

菅名山;Mt. Kanna;カンナ山

Kanna在阿伊努神话中是掌管雷电与暴风之神,很像稻妻里雷电将军的能力。然而,在阿伊努神话中,Kanna神往往以飞龙的形态出现。在神话动物传统中,龙(dragon)与大蛇(serpent)是非常相近的动物。因此,在一些阿伊努神话中,Kanna神也会以大蛇的形态出现。

▲摘自维基百科对龙的注释,提到龙是一种巨大、蛇形的神话动物。

稻妻目前出现的魔神中,只有奥罗巴斯具有蛇的形态,但是根据鹤观的各处遗迹显示,鹤观人并没有信奉过大蛇神,所以这里无法严格考据。

阿瑠给雷鸟起的全名为「雷霆的大鹫」,“Kanna Kapatcir”,那么在鹤观文明中,象征雷电的神明应该就是以大鹫的形态现身的。

4.知比山

知比山;Shirikoro Peak;シリコロ山

字面意思:シリ的英文可以写作shiri、siri,在阿伊努语言中,siri有土地、山川的意思,是个多义词。

Koro指“拥有…”的状态。

将两个词根相结合,可以推得“知比”的字面意思就是“有山的地方”。

在神话传说中,Shirikoro是阿伊努神话中的树木之神,因为树木能够保护土地,滋养草木和动物的生命,形成森林,因此阿伊努人将Shirikoro看作掌管土地和山脉的女神。

另外,在一个名为“阿伊努众神一览”的网页中,标注着Shirikoro是大树之神。

在更详细的解释中写着,这位神明司掌土地,居住在一棵古老的大树上。

这个说法能立刻让人想到,在知比山中,也有一棵栖木,从交错纵横的树根判断,这棵树应该相当的古老,或许也是在暗示这座以神明命名的山中,真的住着这位“Shirikoro Kamuy”。

5.笈名海滨

笈名海滨;Oina Beach;オイナ海岸

这里的Oina指的是阿伊努神话中的文化之神Aeoina。

在kotobank网站上的“世界大百科事典”中提到,在阿伊努的文化中,来自自然的神明被称为Kamuy,比如火神、风神,是“自然神”,没有人类的血缘。而拥有人类血缘,以人类始祖出现,并展现神力的人,被称为Oyna,也就是オイナ,笈名。

这也就解释了,在阿伊努神话中,文化之神Aeoina既被看作是阿伊努族群中的智者,又被他们当作保护神。在许多故事中,Aeoina都被描述为一个非常虔诚的强者,负责执行阿伊努人的所有祭祀仪式,或在族群遇到灾难时,向神明请求庇佑。

在一则神话中,Aeoina用艾草长矛杀死了一条拥有法力的巨型鳟鱼,将人类从饥饿中拯救出来。在另一则神话中,一个巫婆在海中布下渔网抢走了所有的鲑鱼,而鲑鱼又是阿伊努人的主要食物来源。Aeoina在击败巫婆后,将人类从饥饿中拯救出来。以他的名字命名一座海滨或许也与这些传说有关。

走过笈名海滨的朋友们可能还记得,茂知祭场的入口前有一条往下走的路,正是前往笈名海滨的道路。

标红框的地方有很多简单的祭台,从笈名海滨东部一路延伸到祭场入口处,或许也可以看成是鹤观人从地底向地面迁移时,在Oina的指导下一步步学会了祭祀礼仪。(关于这个发展,在“4.阿伊努历史与鹤观人迁移史”会有更多解释)

6.千来神祠

千来神祠;Chirai Shrine;チライ社殿

Chirai,或 tirai,是阿伊努语中“哲罗鱼”的意思,属于鲑鱼科,也就是上文提到的阿伊努人的主要食物来源。

在日语中,“社殿”指的是一所神社的主要建筑,通常并不用于祭拜,而是用于保管圣物。走过知比山地下密室的朋友们应该都记得,千来神祠的正厅建立在地下石根文字阵的正上方。所以我猜想,千来神祠要保管的圣物会不会与石板、这些石根文字有关?

至于为什么要用一种鱼来命名一座神祠,我觉得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在阿伊努文化中,世间万物都拥有灵魂,肉体只是借来的外壳,而帮助阿伊努人生活下去的所有自然元素、生物内部,都蕴含着一种神灵。鲑鱼作为阿伊努人的主要食物来源,也因此受到他们的崇敬。

此外,神社通常用来祭拜神明、权现,而清籁岛雷鸟的遗怨被称为「雷音权现」,似乎与千来神祠也是有关系的。考虑到雷鸟说她曾经有一个名字,不知道是否和“千来”有关?目前没有找到更多信息。

7.逢岳之野

逢岳之野;Autake Plains;アウタケ平原

这里非常感谢米游社评论区的两位朋友提供的解释。

Autake不是阿伊努语,而是正宗日语,写作“会う岳”,也即遇见山的平原。从游戏内的地理分布来看,这一处的东侧正是菅名山,而它的中文翻译“逢岳之野”,也与之完美吻合。

但是为什么在一座鹤观人的岛上,在其它地名都是阿伊努语的情况下,这一处却使用了日语呢?我根据逢岳之野的周边环境,有一个猜想。

在逢岳之野的海滩上,有两艘已经损毁的船,通过对比可以推出,这两艘船可能是稻妻制造,或者至少不属于鹤观文明,这里先假设是稻妻人。也就是说,这些“稻妻人”很有可能曾经尝试过从西边登上鹤观。在登岛后,他们以菅名山为参照点,将这片平原命名为“逢岳之野”。

不过,这两艘船如今已成残骸,并有撞毁的痕迹,说明登岛的人很可能已经遭遇不测。假设他们是不幸遇难,那么可以反推出,这些人极有可能是在鹤观岛起雾后的时代里试图登岛的。由于没有经过茂知祭场东侧的大门、无法驱散浓雾,而遭遇浓雾中恶兽的袭击。游戏中,这里不仅有兽境之狼,还有一片丘丘人营地。两艘船的撞毁地点,一处在一头兽境之狼旁边,另一处在丘丘人营地正对着的地方。

如果继续探究的话,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旅行者都是从鹤观岛最东边的七天神像处登岛的,阿斧当时也是将我们送到此处,并提醒我们要经过一扇门,浓雾才会驱散。如果上文“稻妻人”从西边登岛的推测无误的话,为什么他们没有走我们旅行者走的“正常的路”?一个可能的解释是,鹤观岛的西边可能还有一座岛屿,那里的人从西边登上鹤观岛自然是最方便的。而且这边确实有一个小小的码头,以及两艘独木船残骸。但是,根据大地图来看,目前鹤观西边只有海祈岛,且距离相当之远。不知道后续会不会开出新的地图来补上这个疑问。

8.惑饲滩

惑饲滩;Wakukau Shoal;ワクカウ浜

“惑饲”对应的日语发音也符合wakukau,因此这个地名应该还是阿伊努语中的某个单词,与逢岳之野性质不同。Wakukau可能是从阿伊努语中的wakka演化而来,wakka是“水”的意思,而这片正好是临水地,除此以外没有了解到什么信息。

9.另附:清籁丸与清籁岛

清籁丸与清籁岛;「セイライ丸」、セイライ島

一开始看到片假名以为也和阿伊努语有什么关系呢,不过这里的清籁似乎是和中国文化有关。

“清籁”二字引用的是唐高宗李治的《玉華宮山銘》中的一句,“流花缛景,清籁嘶风”。这句诗是在公元1900年由一位日本文学家徳冨蘆花(とくとみろか,tokutomiroka)写在他的《自然与人生》文集中,从而传进日本的。

此外,在日语中“丸”通常用于命名船,相当于“XX号”,此处指的就是在清籁岛损毁的大船“清籁号”。

三、阿伊努文化与鹤观祭典的联系

鹤观故事中将阿瑠献祭等剧情也与阿伊努文化不无关系。

阿伊努人认为万物皆有灵,肉体只是生命借来的外壳。肉体死后,灵魂离开躯壳,会显得格外清楚,此时生命才能回到真正的归处。这里就可以联系到摆渡人任务里,船工不断提及的「金色的大屋子」,以及为什么鹤观的魂能够有那么清晰的形态。

此外,阿伊努人非常崇敬熊,认为熊是神的化身,他们的一个传统叫做“送熊”,又称“熊灵祭”(イオマンテ,iomante)。通常,阿伊努人会喂养一头熊崽,将它当作家庭成员一般照顾,在小熊两岁左右时将其献祭,并认为这是将熊的灵魂送回到神之所。这里就映照了献祭阿瑠的剧情。

此外,对于阿伊努人而言,他们并不畏惧死亡,反而将死亡看作魂的回归。同时,在阿伊努文化中,神明在帮助人类后往往就会离开地球,直到人类的祭祀使他们感到高兴,才会再次回归。这似乎也可以解释鹤观人通过祭祀祈祷雷鸟驱散浓雾的态度。

四、阿伊努历史与鹤观人迁移史

根据维基百科对阿伊努茅希利(也就是2.1茂知祭场中提到的“人类的和谐大地”)的解释,在阿伊努神话中,人类最初住在洞窟中,不久之后与在“高山之上的广大平原”(sinot-mintar/シノッ・ミンタラ)显现身形的诸神们交流,而诸神传授给他们舞蹈、歌曲和语言。此后,阿伊努人模仿了神的生活而在地上建造了家,学会了使用火与工具。

这里从洞窟到平原的迁移完美吻合了知比山地底文明是鹤观古代文明,而地面文明是鹤观后发展出来的剧情。

我对迁移路线的大致猜想是:

1. 古代鹤观人起源于知比山,一路往东南方向建造,筑成了知比山与千来神祠之间的地下密室(但是这里究竟一开始就是地下密室,还是后来沉到水面以下,目前无法确定,甚至我觉得后者的可能性不小);

2. 之后,鹤观人从千来神祠走向地面,建造了一座神社,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神社如今只剩下了正殿,也就是千来神祠;

3. 站在千来神祠的鹤观人看到了岛中心最高的菅名山,开始南下往靠近山的地方前进,在这段过程中,他们走过了笈名海滨的东部,学会了建筑祭台,因此在笈名海滨东侧留下了一座座祭台;

4. 当鹤观人终于走到茂知祭场入口处时,已经熟练掌握了祭祀的各种仪式,于是就在菅名山东侧建立起了岛上最大的祭祀场所,也即茂知祭场;

5. 在这段迁移过程中,鹤观人可能鲜少去过逢岳之野(因为他们一出地面就在千来神祠那边,是岛的东部了,再往山的西边跑太麻烦),因此没有给这片平原起过名字。

以上是我探索鹤观以后得到的简单思路,为了避免模糊本文的重点,也避免写得太多,这篇文章里不会再继续拓展鹤观人的迁移史。当然也非常欢迎大家一起来探究呀~

这篇考据可真是太硬核了!觉得内容不错的话,旅行者们可以前往米游社@澪田千尋与作者交流哦~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