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容与价值引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创新的价值追求是哪一项 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容与价值引领

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容与价值引领

2024-06-11 10: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 要∶科学家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时代特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科学家应当具备发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担当等多种品质,在科研工作中弘扬家国情怀、树立首创精神、构筑求实精神、发扬奉献精神、形成协同思维、传承育人精神。科学家精神为新发展格局下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人才保障,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提供了基础条件,为我国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了智慧力量。

       关键词∶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科技创新;价值引领

       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中国科学家以渊博的知识和不懈的追求,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科学工作者承担着重要作用。科学家精神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底蕴,是以科学研究的探索、社会文明的进步、知识水平的提升、社会大众的期待为基础的。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科学研究者要将科学现象通过实验工具的测量、检验,转化为大众认知的科学文化知识,这就需要他们秉承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一、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容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该《意见》概括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新内涵、新论断和新要求,从理论与实践层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应该秉承的精神品质。

       1.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VV(P11)在科学研究中坚持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必须把胸怀祖国、服务党和人民作为科研工作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将追求科研事业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去。新中国成立初期,华罗庚、钱学森等科学家毅然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条件返回祖国,投身国内科学研究工作中。1950年春,华罗庚从美国返回祖国途中写下了《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文中“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和报国之志。钱学森更是耗费5年光阴同美国当局进行周旋和斗争,面对没收手稿、资料和实验仪器,实施逮捕和监禁的迫害和威逼,他大义凛然,不顾自身安危,丝毫没有动摇报效国家的决心和科研报国的初心使命。

       2.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科学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世界上每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都需要科学家们勇开先河的坚定信心。科学技术深刻地影响着国家综合实力。科学家必须及时回应时代赋予的高难问题,既要敢于提出新的概念、理论、方法,开辟新的领域和方向,形成新的前沿学派,又要攻坚克难、集体攻关,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带领团队做出重大突破,不断拓展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敢为天下先”是科学家们不断突破前人成果、创造出新的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精神支撑。科学家常常要在完全空白的领域里,凭借勇气和毅力,孜孜以求、潜心研究、探索进取。1960年,科学家袁隆平偶然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这种水稻无论是单株颗粒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超现有水稻的品质。经过研究发现,该水稻品种具备现有多种水稻的特性,他如获至宝,全身心投入到这种特殊的杂交水稻的人工育种研究中。1973 年,他历经多次试验,终于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株籼型杂交水稻。单亩水稻产量大大提高,为保障中国及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3.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科学家具有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真理是客观世界存在的事物以及事物的一般性规律在人的意识层面的正确反映。对真理的不懈追求离不开对科学的热爱,更离不开对科学研究的细致分析和考量。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院士在参加会议时偶然注意到,会议上展示的实验影像中原子核裂变出现了三分裂的轨迹,这与当时学界普遍认知的二分裂轨迹是不同的。带着这一疑问,钱院士会后回到实验室便着手进行研究,他忍受着长时间集中观测铀裂变的痛楚,终于和妻子一起用充分的实验数据和影像记录证明了铀三分裂轨迹的存在。这种对科学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多么值得学习和传承。实干才能兴邦,求实精神强调的是科学家们在科研工作中要做到解放思想、潜心研究、求真务实、奋力前行。袁隆平“坚持每天下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语重心长地说∶“书本和电脑里种不出水稻,只有去田野里才能种出水稻。”这种科研风范,就是科学家追求真理、躬行实践精神的写照。新时代的中国正在向世界一流科技强国进军,科研工作者必须时刻秉持务真求实的科研价值导向,担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的重任。

       4. 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奉献精神主要表现为科学家们为了自己一生热爱的科技事业做出巨大牺牲,不考虑薪资待遇,舍小家为大家,淡泊名利,无私付出的行为作风。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强调∶“广大院士胸怀报国为民的理想追求,发扬不懈创新的科学精神,秉持淡泊名利的品德风范,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四《**这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淡泊名利、静心笃志、心无旁骛,戒骄戒躁的赓续努力,更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的科学家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真实写照。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批老一代科学家,到袁隆平、钟南山、南仁东、黄大年等一批新时代涌现出的优秀科学家,他们都是将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实现民族复兴与国家富强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的典范。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从1958年中国导弹核潜艇研制工作启动开始,隐姓埋名、舍家为国整整30年,直到1987年身份才得以解密。正是黄旭华不为名利,默默无闻的勤奋攀登,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5.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科学研究非一日之功,而是众多科学家团结协作为一个目标共同奋斗的结果。团结协作能激发出团队成员无穷的潜力,让每个人都能发挥出最强的力量。在科研团队中,科技工作者必须具备与其他人协调合作的基本能力和素养,既要有工匠精神又要有团结精神。我国生物化学家钮经义等人组成实验组,共同探索化学合成胰岛素的方法。经过有效的分工合作和坚持不懈的实验研究,最终完成了“结晶21 牛胰岛素"的合成。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完成时间也仅用了短短一年。在面对研究瓶颈时,每个个体努力的相加比不上团队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团队集思广益的过程中,成员间相互碰撞出不同的观点,彼此充分质疑不当的观点、有力补充观点中的缺失,发挥团队成员集智攻关的协作精神,共同完成整个项目的研究。

       6.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育人精神是指为了国家科技事业长足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老一辈科学家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他们竭尽全力去培养青年科学家,心甘情愿做提携后学的引导者,让年轻一代搭着自己的肩膀攀登上更高的科学山峰。任何研究成果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持续攻关。科学先辈们发挥提携后学、甘当人梯的“传帮带”作用,为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培养了济济人才。被誉为“大师中的大师”的叶企孙,既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在任职清华大学期间,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教育方法得当,教育成果丰硕,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半数以上曾是他的学生。在科研工作中,科学家既要带领团队全力攻关研究,又要将研究的理论、过程、经验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化研究理论、拓展研究内容。科学家积极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锻炼机会,甘愿做引路人和铺路人。中国航天“嫦娥团队”“天问团队”“神舟团队”“北斗团队”,平均年龄都在30~40岁。这是科学育人精神最好的体现。

       二、科学家精神的价值引领

       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宣传科研工作者的生动事迹,形成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风尚,强调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研工作者保障机制,实现国家、社会、科研活动之间的良性互动。对这些论述的实践,开创了重视科研工作者、重视科研活动的新境界,升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的内蕴。这些是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根本遵循。科学家精神的价值在于心系民族大义的爱国情怀、敢为人先的创新动力、许党报国的奉献意识、严谨治学的求知理念和甘为人梯的担当品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解决“卡脖子”的科技难题,更需要自觉践行科学家精神的价值引领。

       1.弘扬爱国精神与家国情怀。西学东渐以来,我国一大批科学工作者立志用科学来拯救国家,用拳拳爱国之心书写了一部报效祖国的壮丽诗篇,他们努力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开启了中国科技现代化进程。在新中国成立之际,我国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始终以国家民族的需要为个人发展的导向积极参与祖国建设,将家国情怀刻进了思想最深处;2018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刘永坦和钱七虎在战乱中成长、在新中国成才,他们始终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其爱国报国忠国的感人往事深深影响着新时代青年人的爱国情怀,促使他们汲取报国动力与为民情怀,做到思想深处始终装着祖国和人民,以炽热的爱国心、坚定的鸿鹄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砥砺奋斗,再立新功。

       2.树立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把创新当作发展的基点,依靠创新推动国家发展。回顾我国的科技发展之路,科学家始终将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上,从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从分子培育到量子通信,他们以勇于创新、敢于超越的精神,带领团队攻克了阻碍科研项目进程的众多难题。这说明,中国科技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科学家锲而不舍的创新实践是分不开的。创新精神是科学家打破壁垒、突破藩篱的强大动力,在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环境下,占领创新高地就是掌握国际竞争的决胜权,立足“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实现我国高科技水平自立自强、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以改变尖端技术被“卡脖子”的尴尬局面。在新一轮的科技竞争中,各行各业的科学家都在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努力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飞跃,实现从复制者向原创者的转变,使科技更好地为国家发展服务,从而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这是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科学家身上的具体体现。

       3. 构筑求真求善的求实精神。“我们要激励更多科学大家、领军人才、青年才俊和创新团队勇立潮头、锐意进取,以实干创造新业绩。”求真求实是科学发展的源流,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动力。科学家只有对学术研究始终保持好奇心与怀疑态度,才能不断进行突破与创新。科学家精神能够鼓舞青年学子以智慧、勇气与批判的态度突破禁锢思想的枷锁,以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态度积极进取,培养青年理性争鸣的批判精神,激发青年求知若渴的探索欲望,用科学家严谨治学的科研态度和束身自修的学术作风引领求真、求美、求善的科技伦理观。科学家治学严谨,兢兢业业,坚持解放思想,独立思辨,并始终恪守科研道德,其中每一项科技成果的取得都倾注了科学家的智慧与心血,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科学家的求实精神,引领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4.发扬许党报国的奉献精神。奉献是人最纯真最崇高的行为,是无我的慈悲与情怀。忆往昔,无数远在海外的科学家听到祖国解放的号角,冲破帝国主义的枷锁,从五湖四海奔赴新中国建设的第一线,虽然环境艰苦、条件恶劣,但是他们无怨无悔,将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了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与人民。看今朝,无论是在抗疫救灾的一线、脱贫攻坚的战场,还是在综合国力的博弈中,都能感悟到科学家“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人民”的伟大情怀,并将个人“小我”融入国家与社会的“大我”中去,引领以奉献为荣、以平凡为本的人生境界。我们立足时代潮头、赓续科学火炬,用科学之火点燃中华民族复兴之光。

       5.形成同力协契的宏观思维。在百年来的科学实践中,协同精神是助推我国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宝贵经验。神舟飞船的成功发射、杂交水稻的惊世诞生、青蒿素的艰难问世、原子弹的顺利爆炸等等的科学探索与科技突破,皆因成千上万科学工作者的劲力同心、拼搏进取而取得收获。协同合作既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关键因素,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导向,单打独斗的科研已跟不上时代的脚步,闭门造车的发展只会束缚科学的脚步。正如当下的疫情阶段,我国积极搭建国际抗疫科学平台与世界各国共享研究新数据,这是科学本身无国界的现实体现,也是超越民族的国际协同精神的时代书写。将同力协契的科学家精神镌写在科研启航的风帆上,持续增进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思维碰撞与经验交流,着力营造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良好风气并在团队攻克难关的协作中体会深意。

       6. 传承甘当人梯的育人精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性格。科学家从事的科研实践活动的动力,不仅仅源自个人的兴趣、爱好,更多的是国家的使命与社会需求的驱动。做好后学之辈的“铺路石”和“领路人”,既是青年才俊感恩前辈、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又是他们成长、成才和成功的道路选择。对真理追求的永恒性和对未知探索的无止境激励着人们持续拼搏奋斗。科技创新是一场“接力赛”,奋斗是一代人塑造一代人的优良品格,感恩是一代人书写一代人的舍己情怀,责任是一代人培养一代人的担当意识。在全面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目标的新征程中,需要坚定可靠的科技事业接班人接好科技创新的“接力棒”,大力弘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为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打基础、铺道路、指方向,实现从“零基础”到“历史性跨越”。

       综上所述,科学家肩负着加快科技创新战略的重任,承担着学术道德的主体责任和使命。一方面,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践行学术规范和科研诚信,让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培育严谨求是的科学文化。另一方面,我国科技界也涌现出了许多社会关注、人民爱戴的科学家,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独具魅力,广大人民群众被他们的动人事迹所感染,对他们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高度赞赏。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着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客观环境,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推动,需要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我国在原创能力、创新体系、科技效益、科技人才队伍、科技评价体系、科技生态环境等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决定了我们一定要重视科学家群体,鼓励他们主动担当作为,激发创新活力,形成崇尚科学崇尚人才的社会风尚。面对新发展阶段提出的任务指向,科学家更要当好科技强国的排头兵,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不忘祖国与人民的嘱托,肩负起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