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人应该知道的治水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禹治水故事50字好句 水利人应该知道的治水故事

水利人应该知道的治水故事

2023-07-26 15: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建成了这一造福成都平原2000余年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李冰与都江堰

“阴谋”下的郑国渠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秦王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兴修一条大型灌渠。没想到,这是韩国的“阴谋”,是韩国的“疲秦”之计。秦王识破这个“阴谋”后,便抓来郑国要杀死他。没想到郑国却慷慨陈词:“我修这条渠诚然能暂时延缓韩国生存的时间,但却为秦国建立了万世之功。”秦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就让他继续效力修渠,终成郑国渠。“疲秦”之计演变为强国之策,使秦国富甲天下。

1936年,由中国近代水利专家李仪祉主持修建完成的泾惠渠即建在郑国渠遗址上。郑国渠渠首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国渠于2016年11月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左侧为泾惠渠(古称:郑国渠),右侧为泾河,中间为观景长廊。

连接长江和珠江的灵渠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紧接着向岭南地区发动了战争。为解决军粮的运输问题,秦始皇果断作出了“使监禄凿渠运粮”的决定。

在监禄(又称史禄)主持下,灵渠开凿成功。至此,从湘江用船运来的粮饷,可以通过“人”字形的灵渠,辗转进入漓江。至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军终于全部政下了岭南,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至此,秦始皇完成了统全国的大业,而灵渠则为完成这一伟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灵渠

大运河2500年的变迁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201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包括京杭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京杭运河也叫大运河,最早形成的一段叫做“邗沟”,公元前486年始凿。由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国君主夫差修建连接了长江与准河。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隋炀帝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淮河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隋炀帝在开挖通济渠的同时,又整修山阳渎,沟通了准河与长江两大水系。山阳渎基本上沿用原来邗沟的旧道。公元608年,隋炀帝又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至此,通贯南北的人字形大运河形成了雏形。

元代的大运河成就了今天的模样。13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先后开挖了“济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淮安之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连接起来,淮安以南连接邗沟和江南运河,直达杭州,从北京通州到杭州,基本上呈一字形。而北京与通州之间又新修“通惠河”。就这样,元代的大运河修建完成,比绕道洛阳的人字形隋唐大运河缩短了九百多公里

淅东运河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一段,它与京杭运河邗沟段起源于同一时期,在唐宋时期最为繁盛,至今对宁绍平原仍有重要作用。

大运河

潘季驯的治河方略

潘季驯,浙江湖州人,明代著名治河专家,四次总理河道。潘季驯针对黄河含沙多的特点,强调治河宜合不宜分,分则水势缓而沙停淤槽,合则水力强而沙随水去。于是,潘季驯改变了之前的分流措施,主要以束水攻沙的理论来指导治河,进行综合治理。在处理水沙方面,潘季驯提出“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方策,以达借水攻沙、以水治水之目的。

潘季驯对堤防修守十分重视。他说,防河如防虏。“防虏则曰边防,防河则曰堤防”。因而强调“四防”(昼防、夜防、风防、雨防)和“二守”(官守、民守),进一步完善修守制度。潘季驯在治河期间,全面整修完善了郑州以下两岸堤防,初步形成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著有《两河经略》和《河防一览》等书,阐述了他的治河方路和经验,对后世治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潘季驯

荷兰的围海造田与风车

荷兰是个低地之国。为了生存,荷兰人在13世纪就开始了围海造田工程。围海就是筑堤拦海,然后抽干堤坝内的海水,变沧海为良田。为了抽水,荷兰诞生了风车,那大大小小的风车遍布在沿海和江河地带,成了荷兰的象征。

围海造田是艰苦的。大堤筑好后,用风车,或用电力排灌抽干堤内积水,然后用飞机播种芦苇。一年以后烧掉芦苇,开挖排水沟,然后就可以播种庄稼和牧草了。荷兰没有大山,筑堤修坝所用的石头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就是这样一个资源如此贫乏的国家,他们在几百年间向大海要了6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不过,在取得治水巨大成就的同时,近年来,荷兰也在思考着“还地于河”“生态治河”“自然防洪”的治水新理念。

荷兰的治水经验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借鉴。

荷兰风车

林则徐与坎儿井

林则徐不是坎儿井的发明者,但他提倡推广坎儿井却是有大功的。《新疆图志》载:“林文忠公谪戍伊犁,在吐鲁番提倡坎儿井。其地为火洲,亘古无雨泽,文忠命于高原掘井而为沟,导井以灌田,遂变赤地为沃壤。”1845-1877年,在林则徐的推动下,吐鲁番、鄯善、托克逊新挖坎儿井300多道。《鄯善乡土志》说:“用坎水溉田创之者林则徐,兰坡黄氏继之,迄今坎井鳞次利赖无穷焉。”鄯善七克台镇现有60多道坎儿井,据考证多数是林则徐到吐鲁番后新开挖的。为了纪念林则徐推广坎儿井的功劳,当地群众把坎儿井称之为林公井,以表达崇敬仰墓之情。

坎儿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