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山水画名作欣赏(1)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写意人物画的画法特点 历代山水画名作欣赏(1)

历代山水画名作欣赏(1)

2023-08-06 10: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江帆楼阁图》,绢本,青绿设色画。图中的收传印记有“缉熙殿宝”、“安”、“仪周鉴赏”等。与《游春图》相比较,在绘画技巧上,有继承和发扬的脉络。《江帆楼阁图》境界开阔,不画江岸边际的江水,更增加了烟水辽阔的境界,在构图上比《游春图》画全景的处理方法有进步的地方;山石的丘壑随仍平实,但略多了一些变化,花树已用交叉取势,彼此顾盼生姿,比展子虔显然有了进步。如图的左下角有老树两棵,一棵盘根错节,一棵树杈交纵,状如屈铁。《游春图》里画夹叶状的技法比较简单,种类不多,而《江帆楼阁图》中树的夹叶状就多样化了,有元宝形的,有枇杷叶形的,有三层包迭卷心装的,还有双钩介字点叶状和槐树叶状等,其中使人感兴趣的是松树的画法甚为别致,作者画松针,先是一片一片的染好石绿,然后用花青(似掺有石青)以两笔交叉的挺细笔势概括画出松树的大概,这也比展子虔的画松针有所改进之处,这种比较简单的松树画法,是和有框无皴的山石,起伏均匀的水纹,工丽整齐的屋宇,图案形状的夹叶相称调和的。至于这幅画中的人物,凡开相、衣褶、神态,也较前人山水画中的人物有提高。总之,这幅有代表性的山水画,已经显示出其成熟的一面。

三、《江干霁雪图》 王维 唐代

(局部)

王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同时又是著名的大画家,被称为:“文人画宗师”,王维的画,在历史上所占的的地位,比他的诗更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由于年代久远,他流传下来的可信作品已经很难看到,但我们仍不难从他现存的几幅画中,以及前人的记载评论上,看出它的造诣和贡献。《旧唐书》王维本传上说他的画是“笔踪潜思,参与造化”,及“画思入神,至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际,非绘者所能及也。”

王维的画,由于受到清高幽雅的文学思想影响,无论在意境、构思、落笔、着墨上都与其诗取着统一的态度。在诗的方面,他用清新、简练的字句来表达自然界的优美;在画的方面,他也运用精炼、宛丽的笔墨把自然界的优美描绘出来。王维是一个抒情于自然的诗人,他的山水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种抒情和恬淡的诗意,在作品中参用泼墨的方法,即所谓“始用渲淡”的画法。王维好画雪景、剑阁、栈道、捕鱼、村墟、山居、农作等,都是与田园趣味有关的内容。

《江干霁雪图》高31.3厘米,长207.3厘米。明以来诸家均曾著录,所谓“海内推为墨皇者也”,现藏于日本。这幅画,不但构图自然,层次分明,且山水树石、人物屋宇都有明确的交代,已与后世山水画没什么两样。但这幅画的技法还比较单纯。

四、《匡庐图》 荆浩 五代

荆浩,是五代梁朝人,从他的《笔法记》中提到“太行山有洪谷,其间数亩之田。吾常耕而食之有日”,似乎他自己也参加劳动。由于长期居住在山中,使他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体验大自然。也才能每日携带笔墨对松写生,凡数万本,在山水画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在六朝时即画有“卧对其间可至数百里”的作品。到了荆浩时,获得更大发展。遂成为宋人所称的“全景山水”。荆浩善画北方地区的崇山峻岭,这种大气磅礴的山水创作,正是通过“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表现方法得到的。今传荆浩所作的《匡庐图》,就体现了这种山水画的特点。

《匡庐图》现藏台湾中山博物院,绢本,高185.8厘米,宽106.8厘米。《匡庐图》是以北方的深山大岭为依据而加以丰富的创作。画中崇山峻岭,平麓云林,虽看不出具体皴法,但笔墨间表现出山的雄伟气势,烟岚的深远缥缈,比唐代山水大大前进了一步。

荆浩的绘画影响极大,当时的关仝即师法于他。北宋时李成、范宽的绘画都与荆浩的山水有师承的关系。荆浩的山水画,在由唐代过渡到宋代的过程中,起着既往开来的作用。

五、《潇湘图》 董源 五代

请横屏欣赏

董源的山水画据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说:“水墨类王维,着色类李思训。”这说明他继承了前代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他努力研究江南真山真水,仔细观察和体会客观的物象,创造出淡墨清岚,一片湿润气氛的江南画风。

此图是横卷形式,绢本。全画以花青运墨,没有奇峰峭壁。起伏的丘陵用整齐而又圆浑的短线条作皴,平淡幽深。山领没有作矾头,但布满了浓的淡的墨苔来描写漫山的树木,表现出江南空气湿润、烟云晦明的感觉。人物则工细设色,仅五分许,虽小而逼真。

董源画派的特征:一、来自生活,写江南尤其是其家乡锺陵的山水真景。他画的山领上好缀小石,叫做矾头,坡下碎石和山中云气,都是通过实地深刻观察,总结出来的金陵一带山水的特点。二、在表现技法上,构图平淡自然,不为奇峭之笔。山上除好作矾头外,也有多用浑点与不少经意又不经意的小点子,并掺杂干笔、破笔,达到互为变化。皴法多用披麻皴,但是每笔线条并不长,所有又有圆浑的感觉。总之用笔草草,不斤斤于刻画,又足以表现江南润湿的气象。三、从画面效果来看,能画出气候云雾的变幻,有时间感和空间感。总之他塑造的意境是平淡天真,生意盎然。

六、《读碑窠石图》 李成 北宋

李成在五代时避乱移居青州的营丘(山东昌乐县附近)。后人尊崇他,不直接叫他名字,而称他李营丘,李成的山水画是纯出于写实,其风格清劲,墨法变化微妙,以描写烟林平远景色见盛。李成画山水在用墨上有特殊研究。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描述李成的山水为:“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他的画用墨不重,清淡如在烟雾中,显得缥缈幽清,所以有“李成惜墨如金”的评语。李成对于用笔、用色和画面结构也都特别用心。他善于裁剪综合,扼要地表现主体。早期的山水画,水天多着颜色,唐宋画迹多可以看出来,李成的画法是这种遗风。宋代中叶以后,才逐渐为一些士大夫阶级的画家所不取,之后则相衍成风而水天全不着色,所以一般画家对于这种办法才“愕然而惊”、“莞尔一笑”。由此也可见,山水画在宋代变化之迅速。

《读碑窠石图》上有款题“王晓人物,李成树石”,画面作萧疏的荒野,几株落叶的老树伸着“蟹爪”般的枝条,石碑前面一个骑驴的老者在仰首阅读碑文,旁一童子立。那劲拔的寒林和荒寒的气氛中古碑巍立,给人一种“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感觉,更引起观者对逝去历史的追忆和更多的联想。

《宣和画谱》说:“凡称山水者以成为古今第一,至不名而曰李营丘焉。然虽画家素喜讥评为善褒贬者,无不敛衽以推之。”实际情况也是这样,对于宋代山水画影响之大,实以李成为第一,很多山水画家如燕文贵、高克恭、郭熙、王铣等都是师法李成的。宋代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将李成与范宽作比较,他说:“李公画法,墨润而笔精,烟岚轻动,如面对千里,秀气可掬,。次观范宽之作:如面前真列,峰峦浑厚,气壮雄逸,笔力老健,此二公之迹,真一文一武也。”元代汤垕的评论也极为精当,他说:“宋人写山水,其超绝唐代者,董源、李成、范宽也。李成得山之体貌;董源得山之神气;范宽得山之骨法。故三家遗迹,照耀古今,为后代师法。”

七、《溪山行旅图》 范宽 北宋

范宽的山水初学李成,后学荆浩,在艺术上借鉴前人而所得,由进一步在思想上起了新的变化。唐代著名画家张璪,就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见解,而范宽把师造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又因为他在创作上历程更长,传世作品更多,艺术实践与艺术思想结合得更为具体,因而“师诸物”的艺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更大。范宽从当地的真实山水出发,汲取艺术形象,“对景造意”融汇贯通,精炼概括,把山水典型化了,所以他的作品,具有峻拔深厚的艺术形象、雄阔伟美的气格、苍老沉着的笔墨。

《溪山行旅图》画面上草树蒙茸的主山占去五分之三的位置,高旷雄厚而不显得逼促,下边溪涧曲折,山路平阔,正是关中一代的自然景色。山腰的一线飞瀑和路口的几乘马车,刻画精微,点醒了自然地生命,揭示出生活的意味。这幅作品是中国古代全景式山水的重要代表作品,成为后人学习北宋山水画的典范。

八、《早春图》 郭熙 北宋

郭熙在山水画方面的杰出成就可以从几方面来看。首先是他虚心学习前代大师,又勇于革新创造。《图画见闻志》说他:“虽复学慕营丘,亦能自放胸臆。”《宣和画谱》说他:“初以巧赡致工,既久,又益精深;稍稍取李成之法,布局愈造妙处,然后多所自得。”郭熙自己在《林泉高致》中也说:“人之学画,无异学书。今取钟、王、虞、柳,久必入其仿佛。至于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自成一家,然后为得。”此外,他更明确地认识到必须同时向真山、真水学习;并且还要看得多,善于取其精华。画家必须选取动人的景色加工提炼,经过酝酿构思反映出富有理想和感情的意境。

郭熙还非常重视对自然景物的观察研究,他的作品主题很多着重表现大自然在不同季节、气候的特征,这也是宋朝前期山水画家不断努力并取得相当成就的课题。在《早春图》中,丛树中有的枝干清简而有生意,有的新叶初浓;较远的山脚下有一层薄雾,似乎群山正从严冬的沉睡中醒来。近景、中景、远景的奇峰怪石,重重叠叠,有的连成一片,有的孤标特耸,有的互相揖让,回环起伏,变化多端。每一山峦上的树木也有主有宾,或疏或密,或直或欹,在全画起着联系和点缀作用。而近处有平池春水,峰峦凑合初有流泉飞瀑、层楼高阁,成为最吸引人的核心部分。

郭熙的山水画法,我们可以从现存的作品看出一些特点。例如说郭熙画的树,是用草书的笔法,有的枯树向下弯曲,像鹰爪;松叶像许多细针攒在一起。他画的石头有的形状奇特像鬼脸,皴法多用淡墨和灵活的圆笔、侧锋,画得与云层相似。说得形象一点就是“鬼面石”和“乱云皴”。他的这些技法是富有独创性的,但也可以看出其和前辈大师技法的联系。郭熙山水的技法,主要源于李成。但郭熙的表现方法绝不止于此,有的似乎远远超出李成技法的范围。例如郭熙既继承了李成的“毫锋颖脱,墨法精微”,长于用迷离的淡墨来画雪景、皴山石,却也有时用较清爽的笔法和浓重的墨色来画出壮伟的山峰。他画里的树木不仅劲挺、无冗笔,杂树的画法更是多样化。他作品的风格也不止于秀润、清旷,有的也很雄健、丰厚。这可以说他同时也受到了范宽的影响。郭熙作品的内容意境、技法风格的多样化,说明他是一个有多方面感受能力和多方面的表现才能的伟大画家。

文字部分节选:《中国美术史新编》谭天 编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山水画名家推介:

莫各伯

《千里横黛色 数峰出云间》

124cmx248cm 2014年

《碧山过雨晴逾好》

97cmx180cm 2014年

《高路入云端》 226×155cm 2018年

《碧涧流泉》 232×156cm 2018年

《蜀道难》 240×200cm 2018年

莫各伯,广东省雷州市人,画家、书法家、雕塑家、文艺评论家、诗人。早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受业于黎雄才、杨之光、陈金章、王肇民、恽圻苍、刘济荣、陈章绩、麦华三等书画名家。毕业后曾问艺于关山月、娄师白、王学仲、王子武、秦咢生、李曲斋等前辈。后又重返母校研修研究生课程。

广东省文联艺术馆首任馆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原副秘书长、理事、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第二届常务理事、驻会副秘书长。现为广东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国画院副院长、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书画评鉴》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州市国画协会常务副会长、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曾在英国、美国、加拿大和国内各城市举办个人书画展七十余次,遍游国内名山大川,出访过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外报刊对其艺术创作登载评论报道文章200多篇,出版著作、画册有《诗词写作》《墨竹教程》《莫各伯诗词选》《书法自修指南》《莫各伯书法选》《莫各伯中国画人物选辑》《莫各伯山水画选》《中国画构图》《中国画造型》《兰竹石画法大全》等20余种。美国全美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等曾制作、播放其艺术专题片。

作品交流:13873125981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