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5课《黄河颂》教学设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关于黄河颂的批注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5课《黄河颂》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5课《黄河颂》教学设计

2024-06-29 09: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黄河颂》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文章,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课标建议: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学生感受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充分进行情感体验,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同时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黄河颂》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读来情绪慷慨激昂。它潜藏着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是七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喜欢朗读,表现欲也很强,但对诗歌朗读技巧掌握不好,所以老师要借助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读出诗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美美地读是我教学的重要手段。初一学生还喜欢模仿,所以我在对学生朗读进行指导的同时,亲自配乐范读,与学生一起边读边品析、揣摩语言,从而更好的把握诗歌情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学生都有朴素的爱国之情,但这份情感可能藏于他们的内心深处,我将借助多媒体手段,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爱国情感。三、学习目标本文是诗歌,易于朗诵,所以要加强朗读教学,不宜过多讲解,根据单元要求、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为:1.理解诗歌内容以及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主伟大精神的主旨;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3.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爱国情感。四、学习重点及难点1.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中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文化内涵。2.学习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情景朗读法——创设情境,提高效率。让学生在动情的氛围里,情操受到陶冶,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增加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和基础,合作是自主探究的形式和途径,探究又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六、教学准备(一)教师:深入了解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二)学生:1.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抗战时期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事迹,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2.查阅地理资料,了解黄河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3.查阅古代文人墨客关于赞颂黄河的作品,积累材料;4.查阅诗人创作《黄河大合唱》组诗的相关背景;5.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影视听资料,感受《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激情。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多媒体播放《黄河大合唱》的背景音乐。[设计意图]:预先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营造课堂氛围。上课后,问题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文化自信”这个词吗?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文化,黄河文化就是其中之一。黄河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赞颂的对象,请同学们背诵几句歌颂黄河的古诗。(学生回答,课件展示)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赞颂黄河的现代诗——《黄河颂》,这首诗的作者光未然在1939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来到黄河之边,站在高山之巅,向着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今激励着中华儿女奔赴抗日前线,用热血和生命捍卫祖国的领土和尊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颂》,读一读、品一品,感受黄河的无穷魅力,学习黄河的不朽精神![设计意图]:(预先创设情境)(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评价;2.请学生试读,学生再次评价;3.比较老师与学生朗读的区别,让学生明白读要在品的基础上进行;4.理清思路,在朗读诗歌中,引导学生质疑探究:(1)课文的第一节是朗诵词,是作品的序曲部分,课文的第二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2)歌词中“颂黄河”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怎样的作用?学生讨论交流,老师点拨,归纳:①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点以及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三个方面赞美。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②“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大地,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儿女。[设计意图]:(预先创设情境)(三)自主合作探究,边读边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1.学生自由朗读,互相评价;2.请同学们用我喜欢本诗句的那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表达了、表现了)……说说你对本诗句子的品析:①“……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劈”好在哪里?②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明确:①“劈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劈”字雄健有力,写出了黄河波涛滚滚,横贯中华的雄伟气势。②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暗喻),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暗喻),因为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万里长城。这是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的;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这是从表面上理解。从深层理解,黄河如一个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3.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什么?具有什么精神?明确: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设计意图]:(预先创设情境)(四)学生再读,小组表演1.学生在评析的基础上分小组进行朗读练习;2.进行朗读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多种朗读形式展示;3.老师进行朗读技巧点拨。[设计意图]:(预先创设情境)(五)拓展延伸,激发情感有的人说黄河精神已经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这个问题你们怎么看?青少年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我们应该怎样学习黄河精神。学生先写,再全班进行交流。[设计意图]:(预先创设情境)(六)全班配乐齐诵教师与学生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民族精神。[设计意图]:(预先创设情境)(七)、作业布置1.欣赏《黄河大合唱》中的其他音乐作品;2.课外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九、板书设计黄河颂光未然望黄河养育颂黄河 保卫 中华民族激励学黄河 伟大坚强十、教学反思关于要不要在本次竞赛课的时候选择《黄河颂》我纠结了很久,因为这节课没有太多的情节,主要的就是朗读,后来问过彭老师之后,彭老师说这节课可以讲成一节朗读为主的竞赛课,可以与“十九大精神”中的“文化自信”这一话题相关联。在备课的过程中,观摩几节公开课之后,心里有了讲课的一个大概思路:以“读”来贯穿整节课,听朗诵,自己读,展示读,分析读,齐读……这篇课文中的这种气势磅礴和英勇豪迈也要通过读的过程展现出来;一想到要读,要讲课的班也就定了下来,我班有几位同学声音很洪亮,比较适合朗读,他们可以带动起班级气氛,所以定下来要在二班讲这一节课。在具体的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发现会有很多问题:首先,课前的时候是不是要放一放歌曲《黄河颂》?或者是放《保卫黄河》更合适一些?其次,“读”的顺序如何确定下来,是先齐读还是先范读?学生展示的时候应该让他们小组合作着展示还是个人展示?然后还有应该在哪个过程中融入对与文章的分析等问题都扑面而来……实在想不通这些问题的时候,又请教了彭老师,彭老师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把我不确定的地方一点一点的帮我落实下来,在讲课之前我的心里也有了底气。开始讲课,学生们也很配合,他们也知道有老师听课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课前播放的《保卫黄河》把学生们也带进了激情澎湃的氛围里,每一个环节的衔接都很紧密,学生在课上也很配合,能够看出后面听课的老师脸上不时地浮现出来的笑意。在展示的环节,我没有规定个人或者小组起来展示,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有些小组真的很积极,读完朗诵词之后意犹未尽,我找人读的时候他们都举手,还特别的积极,真的很高兴。在前几个部分都是小组展示之后,我本以为最后部分也会是小组来读,没想到一个男生站起来说,老师这段我自己读吧,我知道他是真正的在这节课上放开了自己,平时是个很腼腆的小男生,这次却主动表现自己了,我感到很欣慰。在这节课结束之后,而学生们却还沉浸在《黄河颂》的激情之中。在评课的时候,还是彭老师对我们进行了点评:我与平时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抓住了诗歌教学的重点就是要读,在不断的读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体会到本文应有的情感,环节的设置非常紧密,学生在课上也受到了触动。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学生不太清楚的地方没有及时的给予解答,“对不对”“是吧”口头语太多等等,对学生的诵读点评指导不够充分。通过这次的赛课,我的成长和收获很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努力,争取让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