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诫子书》知识点整理及练习(含答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什么存什么《诫外生书》 15《诫子书》知识点整理及练习(含答案)

15《诫子书》知识点整理及练习(含答案)

2024-06-27 02: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诫子书》知识点整理一、作者简介及背景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雄韬伟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善于治国,备受后世尊崇;民间推其为“智慧化身”,以“智圣”誉之。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二、古今异义1.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缓慢2.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修养 今义:治理3.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 今义:危险4.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安静,精力集中 今义:指环境上的安静,不嘈杂5.夫君子之行 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今义:丈夫6.夫君子之行 古义: 名词,操守、品行 今义:行为、行动7.年与时驰 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 今义:奔驰,奔跑三、词类活用1.非学无以广才 广:(形容词做动词,增长)2.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容词做名词,远大目标)3.非志无以成学 志:(名词做动词,立下志向)四、一词多义1.以 静以修身 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歌以咏志 介词,用可以为师矣 介词,凭借2.学 夫学须静也 动词,学习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学问、学业五、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 非学无以广才 使……增广非志无以成学 使……完成2.形容词用作名词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大的目标六、特殊句式倒装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以静修身,以俭养德”)七、问题探究1.文中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哪一句?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开篇即以“君子之行”的道德规范来要求儿子,告诫他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淡泊宁静,志存高远。2.文章围绕论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1)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勤学励志)(2)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修身养性)(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珍惜年华)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议论的效果。3.诸葛亮写这封信以“君子”做榜样,用意是什么?因为古代的君子是指品德高尚、学有所成的人,是一般人学习效仿的榜样。诸葛亮希望儿子也能成为一名君子。4.“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5.作者认为“静”与“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要想有才干必须通过学习,而求学的过程之中又必须有“静”心,如果一个人“淫慢”“险躁”,无静心,无恒心,则是求学与修身之所忌。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6.联系全文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志无以成学”。作者认为:恬淡寡欲才能明确志向,有明确的志向是成就学业的前提,只有有了明确的志向,才能最终成就学业。7.“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作者是从什么角度阐述的?这句话的含义是年华易逝,时间宝贵,如果不珍惜时光,不用心学习,将来就会变成一个废人,那时就悔之晚矣。作者从反面阐述,劝诫儿子。8.本文中作者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志、学、才。作者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八、基础练习(一)文学常识填空诸葛亮,字 ,号 ,琅邪阳都人。 时期蜀国杰出的 家、 家和战略家。《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1.非学无以广才 2.静以修身 3.非淡泊无以明志 4.非宁静无以致远 5.淫慢则不能励精 6.多不接世 7.年与时驰 8.险躁则不能治性 9.夫君子之行 10.意与日去11.年与时驰 12.险躁则不能治性 13.遂成枯落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1.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2.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4.遂成枯落,多不接世。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四)问答题1.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2.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3.文章主要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本文的论点句是哪一句?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九、提高练习(一)《诫子书》比较阅读【甲】《诫子书》【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①,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②股肱③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④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注释】①笃:病重。②竭:用尽。③股肱(gōng):大腿,用以比喻辅佐之臣。④敕chì:告诫,嘱咐。1.解释下边句子加点字。(1)非淡泊无以明志( ) (2)非学无以广才( )(3) 悲守穷庐( ) (4)必能安国( )2.翻译下列句子(1)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2)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这两篇短文都有告诫儿子,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乙文刘备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二)《诫子书》比较阅读【甲】《诫子书》【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乩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寝,地名。②荆:楚国的别称。③信乩(jī):迷信鬼神和灾祥。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非淡泊无以明志( ) (2)非宁静无以致远( )(3) 孙叔敖疾 (   ) (4) 王数封我矣 (     )2.翻译下面的句子。(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3.“孙叔敖之知”表现在哪两件事上?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三)《诫子书》比较阅读【甲】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诸葛亮《言家事》)【乙】《诫子书》1.解释下列加点词。(1)悉仰于官( ) (2)非学无以广才( ) (3)及卒,如其所言( ) (4)非宁静无以致远( )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3.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让诸葛亮定格为智慧的化身。从[甲][乙]两文看,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四)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问题。【甲】《诫子书》【乙】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选自《太平广记》)【注释】①世祚:指国运。②玄:深奥。③政:只,仅仅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1)诫子书 ( ) (2)非学无以广才( )(3)险躁则不能治性 ( ) (4)遂成枯落 ( ) 2.下面对甲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3.乙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读了甲、乙两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五)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甲】《诫子书》【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②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④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⑤,或以钱币乞之。父利⑥其然也,日扳⑦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⑧众人矣。”(王安石《伤仲永》)【注】①[隶耕]耕田为业。②[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③[就]完成。④[邑人]同县的人。⑤[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⑥[利]认为有利可图。⑦[扳]通“攀”,牵。⑧[泯然]特点完全消失。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①邑人奇之 ( )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 )2.翻译下列句子。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3.《伤仲永》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这个故事很好地证明了《诫子书》中哪句话所阐明的道理(用原文回答) 4.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根据(或理由): (六)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诫子书》【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家贫,以荻①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加冠,嶷然有声②。一日,修得唐韩愈遺稿于废书簏③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④,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修母尝谓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⑤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有死也,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日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⑥之终身。(《宋史·欧阳修传》)【注】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②嶷(yí)然有声:很高的声望。③簏(lù):竹编的盛物器具。④赜(zé):精微,深奥。⑤治:研究。⑥服:服从。1.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A.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B.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C.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D.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A.诫子书/以获画地学书B.淫慢则不能励精/富贵不能淫C.夫君子之行/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D.死狱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选出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 )A.甲文中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B.乙文中“及加冠”意思是“到了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经成年。C.乙文中欧阳修于废纸篓中得到韩愈的遗稿,羡慕不已,他决心要在名声上赶超韩愈。D.甲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是诸葛亮希望儿子珍惜时间的谆谆劝勉,乙文中“修闻而服之终身”体现了欧阳修善于听取母亲教诲且终身遵循的可贵品质。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险躁则不能治性。②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5.诸葛亮认为“才须学也”,请结合两文谈谈如何做才能学有所成。(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礼记·虽有佳肴》)【乙】《诫子书》1.下列括号内对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虽有佳肴(即使)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B.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用作名词) 斗折蛇行(名词用作状语)C.非学无以广才(增长)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勉励)D.其此之谓乎(表推测) 其真无马也(表反问)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甲文先通过类比引入,层层推论得出“教学相长”的论点。B.乙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待。C.两文都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又使文章节奏鲜明、朗朗上口。D.两文都围绕“学”这个中心论题,提出并充分论证各自与“学”相关的中心论点。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八)文言文阅读。【甲】《诫子书》【乙】示儿燕孙枝蔚①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②。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③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④,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 儿当知之。(注释)①孙枝蔚:清初诗人。②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③遑:闲暇,空闲。④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丙】谕儿书吴汝纶①忍让为居家美德。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 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②学问识见。孟子“生于忧患”“存乎疢③疾”,皆至言也。(注释)①吴汝纶:清代作家。②掌:同“长”。③疢(chèn)疾:疾病,比喻忧患。1.根据文意,选出(乙)(丙)两文标题中“示”“谕”最恰当的义项。(1)示(_____)A上天对人类显示吉凶祸福B.给人看C.表示D.教导(2)谕(_____)A上对下的文告、指示B.告诉C.知道D.比喻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2)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学问识见。3.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句子,体会文中父亲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示例)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须”是必须的意思,连用两个“须”表达了肯定、不容置疑的语气。“非……无以……”双重否定,强调了“学习”和“立志”的重要,表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1)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2)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 4.下面是从三则家书中摘录的蕴含着修身治学智慧的话,根据语境把合适的内容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序号)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④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 ⑤忍让为居家美德 ⑥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 ⑦生于忧患,存乎疢疾读书须注重方法,务实求知,我们可以按照古人说的“______”去做;面对困境,可以用古人的话“______”来勉励自己;当我们放纵懈怠、内心浮躁时,可以提醒自己“_______”;当我们追逐名利、失去目标时,可以告诫自己“____________”。【基础练习】参考答案:一、孔明 卧龙 三国 政治 军事二、参考答案:1、广才:增长才干。 2、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3、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4.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力。 5、励精:振奋精神。 6、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7、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8、险躁:轻薄浮躁。 9.指操守、品德、品行 10.逝去 11.时光 12.修养 13.最终三、参考答案:1、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心静就不能高瞻远瞩。2、放纵懈怠就不能励精求进,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3、不学习就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就不能学习成功。4、最终人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5.(如果)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日消磨。6.德才兼备的人的品行操守,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四、参考答案:1. 淡泊 立志 惜时2.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3.文章从修身和治学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进行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4.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提高练习】一、参考答案:1. (1)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2)扩展 (3)屋子 (4)使……安定2、(1) 我当用尽自己辅助的能力,献出忠君不二的气节,一直到死!(2)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3、要立德、修身;要听从丞相诸葛亮的辅佐。【译文】章武三年的春天,刘备在永安病重,传命召见当时还在成都的诸葛亮。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如果我的继承人刘禅能够辅助的话,就辅助他。如果他不具备君主的才干,你可以自己取代他的帝位。”诸葛亮哭泣着说:“我当用尽自己辅助的能力,献出忠君不二的气节,一直到死!”刘备又下诏书命令刘禅:“你和丞相一起处理事务,要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他”。(二)4.(1)明确、坚定(2)达到 (3)生病(或生重病) (4)多次(或屡次)5.德才兼备的人的品行操守,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利益看作利益(不把一般人认为好的看成是好的)。6.“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件事上: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封地,而“请寝之丘”。让我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或:做事要有远见;吃亏是福……)【译文】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个地方的土地贫瘠(不好),而且地名十分凶险(不好、不吉)。楚国人敬畏鬼,而越国人迷信鬼神和灾祥。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土地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得道之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三)参考答案:7、(1)全,都 (2)扩充、增长 (3)死 (4)达到,实现8、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9、有清廉的智慧:高风亮节,不谋私利。从《言家事》中看出,身为蜀国丞相,他却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有教育的智慧:“子弟衣食,自有余饶”,可见诸葛亮不为下一代积累物质财富,却对下一代谆谆教诲,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教导子女要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有学习的智慧:“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深谋远虑,也是日积月累的学习而达到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只有带着心志才能获得学习的果效。(至少回答两点,每点2分,结合文章1分)(四)参考答案:1、(1)告诫 (2)使……广博,增长 (3)修养 (4)于是 (4分)2、D(2分)3、①博览群书②梦中诵书(2分,每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4、 (示例):志向,好学,惜时。(3分,答对三点,意思相近即可)(五)参考答案:5、①感到惊异 ②没有用来……(的方法或途径)6、①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7、讲述了奇才少年仲永因为不学习长大后泯然众人的故事。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8、观点:要靠后天持恒不懈,否则难以成才。根据或理由:甲文:父亲醉心于眼前名利,致使仲永荒废学业;乙文:示例: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顽强意志就无法成就学业。(六)【答案】1.A2.D3.C4.①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得分点:“险躁”“治性”)②(我)设法使他们活下来却不能够(努力让他们活下来却没有成功),那么死去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得分点:“而”“恨”)5.①须有“志”。明确志向,选定目标。②须能“静”。摒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专心致志学习。③须能“勤”。不怕苦累,刻苦勤奋的学习。④须惜“时”。善于利用时间,能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七)【答案】5.A6.D7.示例: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节约的作风来培养品德。(八)【答案】8.DB9.(1)爱惜书本是有能力的人家(富贵人家)藏书的人所做的事,我们贫穷人家没有空闲(余力)效仿这种做法。(2)凡是遇到逆境(不顺的处境),都能增长学问和见识。10.(1)“切莫”是千万不要的意思,语气坚决,强调了要读书就不必爱惜书,表现了孙枝蔚要儿子务实求知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 (2)“安得……乎”以反问的语气,告诉儿子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很难,要学会忍让,表现了吴汝纶对儿子拥有美好德行的殷切期望。 11.④ ⑦ ③ ② 开始读古书时,千万不要太爱惜书本, 过分的爱惜,一定把它束之高阁而不去读它。读书时就必须动手圈圈点点,如果看坏 了一本书,不妨再去买一本来。爱惜书本是有能力藏书的人家所做的事,我们穷人没有余力去效仿这种做法了。就譬如茶杯饭碗, 明明知道是珍贵的古瓷器,本应当珍惜,但 家里穷,只有这件器皿,难道忍着口渴和饥饿而不用它,把它珍藏起来吗 儿女应当知道。忍让是居家的一种美德,你没听到过孟子说的,假如有人对我横蛮无理,一定要反躬自问,自己是不是不仁,是不是不礼,是不是不忠?如果认为只有和人争竞短长才算赢,那么就是最不聪明而自寻烦恼的。人生在世,哪里能总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呢?只要遇到逆境,都能增长学问和见识。孟子说过,“生于忧患会使人增长才干”,“存乎疢疾会使人经受锻炼”,这些都是至理名言。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