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县(山东临沂市辖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临沂市兰陵县孙伟简历 兰陵县(山东临沂市辖县)

兰陵县(山东临沂市辖县)

2024-06-08 21: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折叠 兰陵文化

楚国兰陵

公元前380年左右,今县境内东部南部直到开阳(今临沂)、莒国(今莒县)一带成为楚国新开辟的东北边疆。这时今县境楚国版图上北为鲁国,西靠齐国,沂河以东是越国。楚国取得鄫地后,鄫国城池因处于边地,便将政治统治中心南移至原鲁邑次室,更名兰陵。在东部泇河以东沂河以西的战略要地卧虎山前筑城设襄贲邑(今长城镇驻地),驻虎贲之军,和开阳城(今临沂)驻军遥相呼应,辅佐拱卫西南楚国内地,防御沂河以东越国及西北齐鲁两国的进攻。前379年,越国都城由琅玡南迁江南吴(今苏州),接着发生了“越人三世弑其君”的内乱悲剧。但越王无疆仍“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强”。后在齐国策动下,越王放弃伐齐而向西攻楚。楚威王兴兵伐之,大败越国,杀了越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于徐州”。前334年(楚威王六年),楚灭越国。第二年,楚威王亲领大军伐齐,进围徐州(今微山东北),大败齐国,扫除了越、齐两国左右对楚国城邑兰陵、襄贲的威胁。

公元前380至前223年秦灭楚共150多年间,今县境由楚国统治。当时正是战国时期,楚国执行安邦定国、伺机发展的方针,在对外争夺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因楚悼王在位期间任用吴起变法失败,吴起被害引起国内政局变动,楚无力外顾,便趁越国衰败之机,实行与秦和好积极向东开拓的政策,使楚国重又复强,以大国强国的地位步入战国的行列,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楚国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贵族食邑制,无论是令尹、司马或担任其他官职的官吏贵族,都以俸禄和“赏田”的形式,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和人口,享有政治、经济和军事特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贵族大吏权势的增长,楚国又兴起了封君制。一是封地赐田,二是被封的贵族大吏,又给予以“君”的爵号。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即位后,任黄歇为令尹,封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兰陵为其封地之一。此外,楚国在一些地区建立了县邑制。县邑主要设置在边境地区,统治县邑的县公拥有临土治民的权力,亦享有政治、经济的特权。公元前261年楚国置兰陵县。当时鼎鼎大名的号称“天下贤人”荀子任兰陵令。

荀子(约前313-前238年),名况,字卿,赵国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楚上蔡人李斯是他的学生。荀子周游列国,辗转来到了楚国,春申君黄歇任其为兰陵令,时在楚考烈王八年(前255年),荀卿已年逾五旬。又一度为黄歇所疑,黄歇辞退了荀子。荀子又去了赵国、秦国。最后,黄歇请荀卿返楚。前238年到黄歇死,荀子也罢了官,此后则居楚国兰陵,著书数万言,死后葬兰陵。荀子在齐约八年,在楚则约近二十年,故其著述,主要是在楚国兰陵完成的。荀子历游居赵、燕、秦、齐、楚诸国,故其阅历广泛,对南北各家思想均有批判吸收,开始了先秦思想的大融合,表现出了一位大思想家政治敏锐性与思想成熟性的特质。荀子是当时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思想丰富,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他的著作保存在《荀子》一书,计33篇。在哲学上,他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批判了天命和鬼神述信学说,提出了著名的“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论断,认为自然运行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形思而神往”,人能通过感官和大脑而认识世界。在观察人的自然性方面,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而提出了“性恶论”,即所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观点。在接受前人经验方面,荀子与正统儒家、道家不同,明确提出“法后王”思想。是历史进化论的观点,对后期法家韩非、李斯等有深刻的影响。荀子的政治思想,表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生机勃勃、力求建立全国封建统治的强烈愿望。在经济上,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富民”与“仁政”思想,要求封建统治者实行“平政爱民”政策,以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封建统治。“王者富民,霸者富士”,反对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他主张“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征,山林泽流,以时禁发而不税”、“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利农宽商,加强经济联系与物资交流。他还奉劝“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即在任何时候都要实行“开源节流”政策,以保证封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兰陵箫氏文化

兰陵萧氏,以萧望之而闻名。萧望之,巨儒达学,名节并隆,为西汉东海兰陵(西汉时,兰陵属东海郡)人。萧望之在政治上官至三公,辅佐皇帝,尽职尽责,为西汉王朝的中兴和发展建立了功勋。其后人更是显赫尊贵,南朝齐、梁的建立者——萧道成、萧衍便是其后裔。另外,在史学、文学、儒学等领域萧氏裔孙也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人虽迁移生活于南方,但仍以兰陵为自己的籍贯,以萧望之为自己的祖辈。

兰陵萧氏的始祖是不是萧何,自古就有较大争议。萧道成的孙子萧子显在《南齐书·本纪第一·高帝上》中称萧道成乃“汉相国萧何二十四世孙也。何子酇定侯延生侍中彪,彪生公府掾章,章生皓,皓生仰,仰生御史大夫望之。……萧何居沛,侍中彪免官居东海兰陵(秦汉时,兰陵属东海郡)中都乡中都里(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北的小仲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亦称萧何孙——谏议大夫、侍中彪,以事始徙兰陵丞县,萧望之系萧何六世孙。但班固在《汉书·萧望之传第四十八》中,称萧望之“家世以田为业”,没有提及其祖辈。颜师古也在《汉书》注中指出,近代谱牒妄相托附,云望之乃萧何之后。萧何乃汉室宗臣,功高位重,子孙胤绪具详表、传。望之距萧何年载非遥,市相未变,长老所传,耳目相接。若箫望之实承何后,史传宁得弗详?《汉书》既不叙论,后人焉所取信?训诂大师颜师古认为,说萧望之系萧何之后,是兰陵萧氏后人在写谱牒时的附会。

萧望之是不是萧何之后,是和萧彪是不是萧何之孙直接相关。《南齐书》和《新唐书》都云萧彪系萧何之孙,被免官后,迁居于兰陵,此后才有了兰陵萧氏。据《汉书》表、传记载:萧何薨,子禄嗣,薨,无子。封何夫人同为酇侯,后罢同,小子延更封为酇侯。延死后,子遗嗣。遗死,无子,以遗弟则嗣,有罪免,祀绝。景帝怜之,封萧何孙、则弟嘉为列侯。《汉书》表、传中只记录了萧何的三个孙子,即萧何小子萧延的三个儿子:萧遗、萧则、萧嘉。如果萧彪是萧延之子、萧何的孙子,作为朝中高官,按道理应该出现在萧何世系表中。《汉书》既然没有论叙,在《南齐书》、《新唐书》等后人著述中,萧何却多出了一个官至谏议大夫、侍中的孙子彪,实难以置信。这些,都成为后人争论的焦点。

抛开争论,那么兰陵萧氏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呢?萧姓的起源可以远溯到三千七百年前的殷商时代。《姓氏考略》载:“萧氏,殷旧姓也,望出兰陵、广陵。”《左传·定公四年》中亦有殷民六族,其中之一为萧氏的记载。萧姓出自子姓,春秋时期,宋始祖微子的后裔——大心,在平息宋内乱中,功勋卓著,受封于宋附属小国萧邑,建立萧国,称为萧叔,其后代为萧氏。当时萧国地区,就是现在安徽省北部的萧县。故从地理上来说,萧氏的发详地便是鲁南及苏、皖北部交界这个地区。此后由于战乱不断,萧国命运多桀。在《左传》中,记载了楚国多次伐萧的事件,如《左传·宣公十二年》载:“冬,楚子伐萧。宋华椒以蔡人救萧。……王怒,遂围萧,萧溃。”萧也曾被楚夺取,后又回归宋国,但战国时终被楚吞并。萧被楚国占领以后,萧氏后人以萧不疑最为有名。楚相春申君门下食客三千人,萧不疑为春申君上客。

秦统一以后,在萧国原地附近设萧县,汉时属于沛(今江苏北部沛县)。萧不疑后裔萧琳之子萧何为沛县吏,辅佐刘邦起义,建立汉朝,“高祖以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萧何作为“兴汉三杰”之首,功居第一,位列丞相,其子孙多有列侯为官,分封各地,萧氏成为望族。山东、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遂有萧氏迁入。

兰陵为古代名邑,地处山东省最南部的苏鲁边界,距离萧县、沛县较近,从地理位置上看,萧氏迁居于兰陵应是比较便利的。可见,兰陵萧氏是萧氏的一支,这一点不容质疑。萧氏迁居兰陵的中都乡中都里,也就是今天山东省兰陵县兰陵镇北的小仲村,以种田为业,至萧望之时,日益显赫。可见,萧氏望出兰陵,兰陵萧氏只是萧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在历史上兰陵萧氏人才济济,谱写出了绚丽多彩的篇章。兰陵萧氏之所以人才辈出,有多方面的原因:(1)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兰陵镇)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尤其是两汉时期,兰陵的儒学兴旺发达,出现了一批享誉全国的儒学经师。兰陵萧氏受其影响较深。(2)晋末兰陵萧氏南迁,政治上达到了权利的至高点。萧氏政权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使萧家子弟在各方面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这一时期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有利于各种人才的出现。兰陵萧氏家族文化在和南方文化交汇融合后,显示出较大的活力。

兰陵历史悠久,早在夏、商时期,兰陵已兴起、发展。西周时,兰陵地属鲁国。鲁国文化基础十分雄厚,儒学的奠基者——孔子出生在这里,儒学的重要流派——孟学也形成于此。兰陵位于鲁国东南边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周礼的熏陶,成为儒家谈经习礼的滋生地。孔门弟子中多有沂蒙籍人士,这些人也将孔子学说广泛传播于沂蒙各地,使这一地区学儒的风气较浓厚。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两度为兰陵令,治理兰陵近二十年。荀子任兰陵令期间,兰陵兴旺发达,六国的优秀人士,慕名而至,如水之归海,师事荀子,其中以李斯、韩非最为有名。荀子在兰陵广收弟子,兴办教育,并在兰陵著书立说,为兰陵培育了一大批人才。秦汉之世,兰陵在儒学上有成就的人物,大多是间接受到了荀子的影响。正如西汉大学者刘向所云:“兰陵多善为学,盖以孙卿也。”(荀子,字卿,汉时避宣帝询讳,改荀卿为孙卿)。西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为了更好地宣传儒家学说,开始“置五经博士”,又为博士置弟子员,并广设学官,使学而优者仕,把儒学和仕途密切联系起来。以高官引诱人们读经,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人穷究经学,尊孔崇儒成为整个社会的风尚。

两汉时期在全国影响较大的兰陵籍的儒学经师有:西汉东海兰陵人王臧、缪生,对《诗经》深有研究;褚大,为经学博士,学《春秋公羊传》;孟卿,“善为《礼》、《春秋》,授后苍、疏广。”其子孟喜,是西汉今文易经——《孟氏易》的创始人,他精研《周易》,以卦言《易》,在传播《易经》方面自成一家;疏广、疏受叔侄俩,精研《春秋》,分别任太子太傅、太子少傅,朝廷以为荣。东汉东海兰陵人王良,精通《小夏侯尚书》,学问深厚,求学者多达千余人。

兰陵浓厚的文化氛围对萧氏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兰陵诸儒生中,萧望之巨儒达学,名节并隆。萧望之从小就刻苦好学。先与匡衡等人师从后苍,研读《齐诗》,后入京师太学学习,师事同学博士白奇,又从汉代著名经学大师夏侯胜学《论语》。由于他苦心钻研、博学多闻,赢得了当时京城诸儒的赞赏,为以后进入仕途奠定了基础。宣帝时,萧望之历任左冯翊、大鸿胪、御史大夫、太子太傅等官。宣帝病重时受遗诏辅政,拜为前将军、光禄勋,并领尚书事。元帝即位后,十分敬重萧望之,对其言听计从。因望之为人刚正不阿,遭宦官陷害,最后被迫饮鸠自杀。萧望之在政治上官至三公,辅佐皇帝,尽职尽责。同时他又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经学大师,他曾在长安未央宫殿北石渠阁召集诸儒讲论“五经”异同,对儒学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兰陵萧氏自萧望之始日益显赫,此后,兰陵萧氏以儒学传家,数代不辍。萧望之子萧良、萧咸、萧由皆通晓五经,位至二千石,成为当时的名人。至东汉时,由于儒术长期“独尊”,逐渐出现了一些累世专攻一经并因此而累世高官的家族,兰陵萧氏家族即是其中一支。这一时期,萧氏裔孙颇有声望,如萧望之的孙子萧绍曾任御史中丞,萧绍子萧闳任光禄勋,也出过孝廉、博士等人才。

西晋末年,北方战乱,晋朝的官民纷纷外迁。当时的世家大族携其宗族、部曲、宾客渡江南下,多者可近千余家数万人,形成了一个个依籍贯集聚起来的流民群。

萧望之十三世孙淮阴县令萧整带领整个家族也加入了移民大军。南渡的世家大族,阀阅观念十分浓厚,特别注重自己的籍贯,即使在南方也要侨置,兰陵萧氏也是如此。为了安置萧氏大族,晋侨置南兰陵于武进(今江苏常州)。

兰陵萧氏南迁以后,经过几代人的恢复、发展,至齐梁年间,声名显赫,人才辈出,进入了另一发展高峰期。

兰陵萧氏为躲避战乱,远离家乡,经长途跋涉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其艰辛可以想象。这次迁移使兰陵萧氏家族元气大伤,但是南迁也使其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兰陵萧氏利用时机,充分发挥自己政治方面的才能,成了乱世中的英雄。南朝的四个开国君主中,就有两个是兰陵萧氏的后裔。

南朝齐的建立者——萧道成,是萧整的四世孙。萧道成小时候从儒士雷次宗学《礼记》和《左氏春秋》。他一生戎马,在军事上、政治上卓有成就。同时他也是一位爱好广泛、博学多才的学者,史称他“博涉经史,善属文,工草隶书,奕棋第二品,虽经纶夷险,不废素业。”

南朝梁武帝——萧衍,萧整的五世孙,其父与萧道成为始族弟。萧衍“少而好学,洞达儒玄,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他艺能博学,于阴阳谶纬、卜筮占决、草隶尺牍、骑马射箭无不精妙。尤长于文学,精音律,在书法理论方面造诣颇深。萧衍还精通儒学,并且深知儒学对立邦治国的重要意义,他下令兴修国学,在建康设立五经馆,广招生员,学生的生活费由国家供给,成绩优秀的可以做官。他亲临国子学讲经策试诸生,还命皇太子及王侯诸子,够年龄的皆入国子学受业。以上措施,使儒学得到较大发展,士人多通经入仕,京师人才云集。梁成为当时南北文化的中心,连一些身在北方的士大夫也钦慕南方,投奔梁朝。

齐梁年间,兰陵萧氏飞黄腾达。萧道成、萧衍贵为九五之尊,在政治上达到了权力的至高点。同时他们又是饱读经书、博学多才的学者,在学术方面为后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他们还十分重视教育,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教育的措施,如扩充国学,公卿子弟均须入学等。政府的大力提倡,使萧氏子孙在各方面得到很好的培养。他们在优越的政治、经济条件下,生活悠闲,开始把精力投入到精神领域的研究。

这一时期正值意识形态领域变化巨大。长期的战乱,让人们生活困苦,他们开始寻求新的精神寄托,佛教、道教得到广泛传播,儒学独尊的局面发生了动摇,文化思想界呈现出自由奔放的新气象。思想的多元化使人们的精神活动领域扩大了,多才多艺、博学洽闻的人也越来越多。再加上兰陵萧氏南迁时,带来的是整个家族,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保存了其家族文化。萧氏家族文化和南方的吴、越、楚文化融汇,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也使其家族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文化形式更加多样性。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兰陵萧氏涌现出了大批人才,他们文彩风流,著书立说,于各领域多有建树。

在齐高帝萧道成众子孙中,以其孙萧子良、萧子云、萧子显成就最大。

萧子良,官至宰相。他开办了一个召集文士著书立说的场所——西邸,成就了“竟陵八友”这一南齐时期的文学流派。他延揽文士,抄五经百家,编成《四部要略》四卷,是经史子集的总集目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萧子云,官至侍中、国子祭酒。南朝梁文学家、书法家,兼通文史,书法精妙。他看到晋代竟没有一部系统的史书,二十多岁便留心撰著,写成《晋书》一百卷,现只有一卷流传下来。

萧子显,官至吏部尚书。自幼聪慧好学,颇有文采。一生致力于史书撰著。他著有《南齐书》五十九卷,并流传至今。

梁武帝萧衍的子孙也在文学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较著名的有以下几位:萧统,谥号昭明,梁太子,著名文学家。萧统勤奋好学、智慧超群、诗文俱佳。他的最大功绩是专筑“文选楼”,引纳文学之士,集古著述,编成《文选》三十卷。《文选》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文学著作总集,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萧纲,南朝梁第二代皇帝,文学家。萧纲天资聪睿,善谈玄理。他弘纳文学之士于东宫,以浮靡轻艳的文辞,描写上层贵族的腐朽生活,时称为“宫体诗”。他一生著有许多东西,但多被散佚。

萧绎,即梁元帝,著名文学家。他酷爱诗书,藏书达十四万卷。好作宫体诗,生平著作甚多。

兰陵萧氏传至隋唐,也出现了不少杰出的人才。隋唐时期,国家重新统一,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儒学受到重用,读书人以学儒家经典、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为正道。兰陵萧氏以儒学传家,且在南北朝时期世代显赫,文士辈出。在这种余波的影响下,兰陵萧氏自隋唐至五代,依然兴旺发达,既为皇亲,又历代为显宦,在历史上享有盛名。

这一时期,兰陵萧氏在政坛上如日中天。萧衍后裔萧岿一支有九人入相,即所谓的“一叶九相”。另萧懿一支有两人为相。故有人赞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在文坛上,萧氏后裔以萧该最为有名。萧该,隋时兰陵人,梁亡后流寓长安,拜国子博士。他笃爱学习,于《诗》、《书》、《春秋》、《礼记》无所不通,尤精于音律。萧颖士,唐中期著名的文学家,古文运动先驱之一。他聪慧绝伦,富诗学。他深感六朝以来,骈体文盛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因而极力推崇先秦两汉散文,为后来韩愈、柳宗元掀起的“古文运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自宋以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兰陵萧氏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已经不多,此处不再多述。

从西汉到隋唐,兰陵萧氏人才济济,这不仅与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定的时期、特定的政治背景息息相关,也和兰陵萧氏以儒学传家、家学源远流长密不可分。

丝国之源

中国是丝绸古国,距今六、七千年以前,就开始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了。在此后四、五千年时间内,我国一直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织造轻柔美丽丝绸的国家,因而被古代世界各国称之为“丝国”。先秦时期的今县境主要以缯国的存亡为主线。缯国存在于夏商周1600多年的漫漫历史纪事中,沧海变桑田,人们从游牧经济到农耕文明的变迁中,部落首领为自己的领地取名,一般是崇拜的图腾,或动物、或神话,缯国以劳动丝织品“缯”为国名,说明从4000年前立国开始,此地已是桑麻丝织业的发达地区,把桑麻丝织生产作为立国之本。华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夏朝是奴隶制社会的开始,这时已进入“青铜时代”。手工业的发展,制陶技术、桑麻编织已成驱使奴隶劳动的专门行业。夏朝在这里建立的缯国,亦应是华夏文明桑蚕生产丝绸文化的主要发源地。这虽无文字记载,距商甲骨文还有很长时间,但存在于神话传说和考古发现中。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苍邳边界南侧泇河故道边大墩子(今邳州四户镇)文化遗址的考古挖掘中,就出土用于纺纱的工具—石纺轮,即手工捻线的“砣子”。经测定为距今4500年~6000年之间。属于父系氏族社会大汶口文化时期,比缯国设立要早约500年以上。石纺轮一般采用云母片岩、片麻岩或大理岩制成。是纺纱的专用工具。在石纺轮中插上一根细棒,细棒系上要纺的麻纤维或蚕丝,用手捻动细棒,纺轮有了角动量,于是纺线开始持续进行。纺轮用于纺纱可以,用于搓绳则不行。因为纺轮的角动量太小。大墩子文化遗址距鄫国故城遗址30公里,也许当时已有了靠桑麻纺织的“缯”部落。当年墓葬主人连纺纱工具都陪葬了,身上不能没有“缯”地蚕丝织成的衣服吧?

春秋时缯国作为齐鲁之邦代表着齐鲁桑麻丝织业的水平,当时生产的丝织品叫“帛”,被一些奴隶主贵族们穿在身上炫耀自己,而身为鲁国大夫的季文子,为鲁国的丝绸生产作了努力,缯国作为主要产地,他深知其价值,不让妻妾穿它,为后世赞美。公元前589年,鲁国、卫国与晋国结盟而伐齐国,楚国出师伐鲁、卫以救齐国。当楚国大军抵达鲁地阳桥(今泰安西北)时,鲁国害怕,鲁成公责承季文子从丝织业发达的鄫国等地抽调执斫(木工)、执针(缝工)、织工二百人,派使者给楚国送去,请求会盟媾和(《左传·成公二年》)。鲁国送来如此众多的缝工、织工,极大的充实了楚国丝织业的队伍,吸收和发展了齐鲁地区先进的丝织业技术。战国时鄫地成了楚国东北边陲,为楚国丝绸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楚国管辖的一百多年间,楚国将缯国丝织技术推广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丝织业发展迅速,成就突出,成为楚国物质文化的一大特色。楚占领吴越之地后大力推行养蚕,使楚国与吴越的丝绸生产超过齐鲁后来居上。楚国人搞出了花色繁多的绢、绨、纱、罗、绮、绵、涤、组、缂,九大类,数十种颜色,工艺繁复,还使用提花织,织出龙鸟图文,繁杂生动。一些丝织品残片及细腻生动的绣纹,至今还保存在楚国故地武汉的湖北省博物馆。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东西方交流的丝绸之路。西方人认识了丝绸。公元一世纪罗马时期博物学家普林尼(公元23年-79年)在名著《自然史》里写道:“中国或作塞里斯(Seres),在希腊古语里意思是丝。”Seres一词的语源为Ser,即中文“缯”的译音。中国古代称丝织品为“缯”,汉代许慎编的大字典《说文》,把所有的丝织品,统统都称为缯,马王堆汉墓的木牍,也都称丝绸为缯。《汉书·灌婴传》记载:“灌婴,睢阳贩缯者也”。师古注:“缯者,帛之总名”。可知汉代以前称丝绸为缯,故世界各国把中国叫“Seres”,即“缯国”的意思。普林尼还在他的名著《自然史》里写道:“塞里斯以树林中出产的细丝著名,这种灰色的乱丝,是在树上生长的,他们先将丝用水浸湿,再加以梳拢,于是妇女们将丝整理,再织成丝织品,销行于世界各地。”普林尼没有到过中国,他对来自中国彩霞般美丽的丝绸,充满了惊奇和神秘感,竟然真以为丝是树上生长出来的。

汉代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向世界各国大量输出丝绸。你也许不会相信,东方的丝绸曾决定过罗马时代一场战争的胜负。这就是公元前53年发生在今伊拉克罗马人对安息人的战争。安息人以东方丝绸做成的鲜艳战旗被罗马军队误认为神秘武器丧失斗志而失败。当罗马人认识丝绸后竟成了“公害”,丝绸与黄金同价。造成金银外流,社会风气奢侈。而东方丝国用丝绸文化征服了罗马人乃至西方世界,也诱发了西方对东方的垂涎。秦汉以前的中国,以“丝国”扬名世界,在此期间,缯国以丝织为国名,到后来的丝绸之路走向西方,“丝国”创造延续的灿烂文明,照亮了全世界。东方缯国作为桑麻丝绸的发源地,在中国古代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9]

折叠 兰陵民俗

民间工艺

兰陵县的民间工艺美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是由手工匠人在极其简陋的生产条件下制作的,是一种集体的、传统的艺术,显示了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智,凝结了非比寻常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具有相当高的观赏和审美价值。它和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歌等姊妹艺术一样,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皮影戏:皮影艺术是剪纸工艺与戏曲艺术的紧密结合,当地称为“影子戏”。皮影戏在我国起源很早,传说汉武帝的妃子李夫人死后,武帝时常想念,有个叫少翁的人,仿造了李夫人的形象,用灯光照射在布帐上,武帝看到布帐上的影人,很像死去的李夫人,非常高兴,这可能就是我国皮影戏的雏形。清初时期,兰陵一带已开始流行,博得了人们的喜爱和观赏。

刺绣:刺绣工艺在我县有丝绣、挑花、割花等形式,在枕头顶、鞋面、鞋垫、儿童帽、小兜兜等服装物品上,用五色丝线刺绣的各种图案,玲珑剔透,富有神味。这些物品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美好的色彩,反映了人们对生活良好的愿望和追求。每逢农贸集市,你若漫步街头,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被那些琳琅满目的刺绣工艺品所吸引:一对绣有鸳鸯戏水的枕头顶、一只手绣的五彩荷包会激起你纯真感情,一顶色彩鲜丽的儿童帽、一个嘴脸夸张的布老虎,也许又让你置身于童年的天真、欢乐之中……特别是那饶有风趣的虎头鞋,更是别具一格,引人注目。

印花布:民间印花布这种工艺,在我县分蓝印和彩印,以蓝印流传最为广泛。蓝印花布是防染方法印制而成的。印花版过去采用油纸刻制,现大多改为塑料。用豆浆、石灰、蛋清等混合成为涂料,透过印版刷在白布上,晒干后再用靛蓝进行煮染。染出的布呈蓝底白花,古朴素雅,富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兰陵这类染坊较多,几乎遍及各乡镇,印染品各式纹样达数百种。

民间玩具:在我县多以木、纸、布、泥土等为原料制成,以小郭村生产的泥玩具水平为代表。这个村有三百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都能做。在新中国成立前,是穷苦人家养家糊口的重要手段。他们把本地产的黄泥,经多次踩砸,泥模成型,晾干烘烧,加以彩绘,进行批量生产。小郭村的泥玩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有些恰似出土的唐俑。就是这些不起眼的泥巴,经过民间艺人灵巧的双手就变成了各式各样的飞禽走兽、戏人物、吉祥的寿桃和令人喜爱的胖娃娃。

民间剪纸:民间剪纸是具有双重价值的工艺品,几乎涉及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各乡镇较大的集市都有剪纸出售。千姿百态、争相斗艳的枕头花、鞋花、帽花以及供恋人们选购的鞋垫花,应有尽有。朵朵纸花,表达了人们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大仲村集市上,美术工作者们曾见到过一位农家巧妇,她手执剪刀,飞快铰动,洁净的白纸上下飞舞,不一会儿,朵朵美丽的鞋花便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并且边剪边唱:“鸡啄白菜狗撵鸡,小孩活到九十一。”招来一些女青年争相购买,场面十分生动感人。每当节日或婚庆嫁娶之际,更是剪纸艺人展示身手的好机会。在那唢呐声声,送嫁队伍招摇过市的时候,人们会发现,每一件嫁妆上都贴上了红色的剪纸纹样。脸盆上有,茶盘上有,镜子上有,连那入时的大立柜的玻璃上也贴上了大红喜字。

门笺:俗称“过门钱”、“门吊子”或“花纸”。它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在我省集中流行于临沂、潍坊、枣庄等地市。其形状如小幡,纹饰引人入胜。古代用幡胜表达人们意愿的风俗,最初见于《后汉书.礼仪志》。到了南宋,开始把幡胜“元旦(即春节)悬于门首,为新岁吉兆”。清初,“除夕贴挂钱”,已与现在流行的门笺相似。从幡胜到门笺,从丝绢到五色纸,走过了一千多年的漫长道路。“过门钱”改称门笺,在我省始于1959年,由原省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叶又新同志命名。他把“过门钱”省去了个“过”字,又把“钱”字换成了“笺”字,二十多年来,己约定俗成。门笺在兰陵县主要在春节时张贴,其他地区也有在婚庆时张贴的。各地张贴的张数和大小也不尽相同。兰陵一般是一门五张,每张一色。其顺序为“头红、二绿、三黄、四水(红)、五蓝(或紫)”。结构为黄金律似的长方形,由膛子(中心花纹)、边框(上、左、右)和穗子(俗称牙子)三部分组成。

苍山柳编:款式新颖,品种繁多,质量稳定,是山东省有名的工艺品。曾获全省工艺品百花奖第一名,1983年获国家经贸部荣誉证书。苍山柳编,是鲁南地区的传统技艺。其制品早已成为沂蒙人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其中的针线筐,长期以来就是姑娘出嫁时必备的陪嫁品之一。苍山柳编制品,集中产于庄坞、层山、卞庄、神山、仲村等镇,其中,仅庄坞出口就达千余种。其中有供观赏用的花盆套、花篮、吊花篮、挂篮等百余种;有日常生活用品如纸篓、洗衣筐、各式提篮等共六百多种。制品原料以棉柳为主。其特点是大、中、小条挺拔均匀,条眼小,空心小,韧性大,质地洁白。

柳琴戏:柳琴戏是苍山人民最为喜爱的地方戏之一。据有关资料说,柳琴戏起源于临沂枣庄一带,流行于鲁南、苏北一带的广大地区,约有两百年的历史了。至于何时在苍山县流传兴起,据现在一些老艺人追忆和实地考察,柳琴戏在苍山的流传与兴起,至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84岁的邱保言老人俯身制陶84岁的邱保言老人俯身制陶索村泥陶:索村位于大仲村镇驻地南,该村泥陶制作历史悠久,镇境内县级重点文保单位城子遗址属大汶口至汉古文化遗址,出土大汶口时期的陶鼎、龙山文化时期的夹砂灰陶罐等。索村烧制泥陶,现有孙氏、邱氏两家手工作坊。索村烧制的泥陶器以红陶为主,品种20多个,初期烧制有大件如大缸、大盆等,现在主要烧制经济适用、美观的套件和单件泥制陶器,其中套件茶具,精美雅致,单件如双系罐,大小造型品种达6-7种,玲珑宜人的小花纹耳罐口径仅5cm。其制作泥塑的原料为当地地表下5-8米处的生礓土,制作工艺复杂,从取土、制坯、烧制等达15道工序,烧制达16小时,火候特别讲究,一般每窑烧制泥陶300余件。

节庆习俗

春节——腊月“扫屋”除旧,辞灶、接灶,做新衣、办年货、添碗筷(寓意添人口)。蒸年糕(谐音“年高”)、做豆腐(谐音“都福”),除夕贴对联、上年坟,磨眼插竹枝、桃枝、松枝,除夕守岁,喝团圆酒(年夜饭),过年吃素馅饺子(一年图个清净),拜年,初二叫闺女(俗说“初二三,好日子,家家叫妮子”),初五为“五日”,不动针线。初七叫“鬼节”,吃渣豆腐,叫“喝鬼脑子”等等。

元宵节——也叫正月十五。吃元宵(俗称吃汤圆子),有的吃饺子,蒸十二属相的面灯,四处照照。放各种各样的烟花等等。

春龙节——也叫二月二(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把石灰、草灰洒在地上,成一个圆圈,里面放上粮食(寓“五谷丰登、粮食满囤”之意)。“吃虫”(炒豆、煮豆、炒玉米花等)。

端午节——小孩手系五色线,吃粽子、煮鸡蛋(煮时放核桃叶、车前草等)、煮蒜等等。

中秋节——也叫“八月十五、仲秋节”。俗话说“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太平”。吃月饼,吃石榴、吃团圆饭等等。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思亲团聚,农村现也多称老人节。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吃腊八粥。辞灶——腊月二十三辞灶。也叫过小年。烧香、烧纸等。[10]

折叠 地方特产

兰陵美酒

兰陵美酒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商代。兰陵美酒自古至今是以黍米为原料进行酿造,且全国独家,历史上称"东阳酒"、"兰陵酒"、"兰陵美酒"、"金花酒"、"金华酒"均指兰陵美酒。

兰陵美酒需经整米、淘洗、煮米、凉饭、糖化、下缸加酒、封缸贮存、起酒等制作过程。美酒用曲必须是储存期较长的中温区,曲香浓郁,糖化力在35%以上。美酒与白酒的生产有别,其成本比白酒高,生产50公斤美酒,需要90公斤优质白酒、30公斤粘黍米、9公斤曲、1.5公斤大枣,酿造周期最少为120天。除酿造技术外,水土便是决定的因素,兰陵地下水分碱、甜两种,碱水含有多种矿物质,人不能饮用,专供造酒。

兰陵大蒜

苍山大蒜产于兰陵县,种植历史已逾千年。它是在兰陵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为定向培育而形成的兰陵县特有品种。苍山大蒜主要有蒲棵、糙蒜、高脚子等3个品种。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