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历史讲鲜活,把现实讲深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手册怎么写 “把历史讲鲜活,把现实讲深邃”

“把历史讲鲜活,把现实讲深邃”

2023-08-04 22: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史纲”)教学团队荣获2020年度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团队奖。获此荣誉的背后,是团队中每位成员脚踏实地的教学积累,是多年如一日的孜孜探索与勉力突破。融媒体中心记者日前采访了团队带头人、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副教授王久高。 他主持的“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把校园红色资源融进思政课”等教学新法深受学生欢迎。他向记者介绍了团队近年来采取的教学“新招”。

王久高在授课中

创新:“最主要的是把学生调动起来”

“我们团队推动的教学改革,最主要的就是把学生调动起来,以学生为主体,围绕这个总目标我们做了多层次的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是“史纲”课程改革的核心命题。王久高在元培学院率先推出“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创新模式,在大班集中授课的基础上,将200多人的大班分成10-12个小班,每个小班20人左右,配备1名博士生助教主持讨论,小班内再分成4至5个小组轮流进行课堂展示,由其他学生或助教进行点评。“比如前两周我上大班课,讲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三周就上小班课,讨论前两章的内容,对前两周课程内容进行深化学习,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小班讨论将展示、问答与点评结合起来,学生既是展示的主体,也需要在小组准备阶段参与团队合作,并在展示结束后与其它小组问答互动,接受博士生助教的考察。相应地,课程的平时成绩占比提升至70%,期末考试只占30%,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和参与的考查。这一模式大大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辨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也得以贯彻。

在长达七年的改革摸索之中,王久高受学生“小班讨论”热情和积极性的启发,创新了“大班授课”的思路。“有的学生说,我想把思考的问题在大课堂进行展示。”于是,王久高探索在大班课上留出一半的时间,围绕重点内容安排两至三组学生进行15分钟发言展示,并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教师主持和点评。不少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与特长进行课堂展示:“比如经济学院的学生借用专业知识点评毛泽东时代的工业化战略,学物理的学生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分析大陆对台政策措施等。有的小组选用新颖的展示方式,如在‘五四运动’一节,围绕‘新旧思想之争’排出了小话剧。”学子们兴味盎然,教师也非常满意。“学生一下子被激活起来,我们发现北大的学生非常优秀,看问题、分析问题都有自己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

小班讨论

北京大学拥有深厚悠久的革命历史传统,引导学生发掘校园红色资源,是教学团队推进课程改革的另一着力点。“我发现有些学生在北大求学多年,却对北大的历史不太了解。”为了引导同学们补上这书本之外的一课,王久高将北大校园红色文化引入“史纲”课堂。学生可以选择“北大红色资源”作为课堂展示或期末论文的主题。在每学期的最后一堂大班课上,不同的小班推选出最优秀的红色资源展示小组,面向全班进行展示,由助教团队和学生团队进行评比,重点鼓励前三名。“有的小组学生到长辛店去考察当年邓中夏开展工人运动的情况,调研邓中夏当年是怎么宣传、怎么发动工人,还实景拍摄制作出视频,真是一次收获满满的社会实践。”提起学生展示环节带来的“惊喜”,王久高笑言:“现在的学生都比较厉害。”

自2016年起,教学团队开始探索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角讲授“史纲”课,并在两个课堂开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与理论”课。该课程将中国近现代史置于民族复兴的视域之下,使得历史学习与现实关怀紧密结合,受到部级领导们关注。此外,教学团队还积极利用新媒体资源与网络技术创新教学方式。王久高就参与了“北大思政热点面对面”“新中国70年七大重大理论问题”电视节目。节目在北大官微、北大新闻网、北大抖音号、北大头条号、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播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合作:“团队的内部凝聚力很重要”

“我最开心的,是我们这个集体的凝聚力强。”“史纲”教学团队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前辈,也有新吸收的年轻人。提及大家在改革实践中的团队合作,王久高很是自豪:“虽然我们团队的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但我们的内部凝聚力很强,一些重要的改革大家都能参与和完成。”

除了在元培学院采用“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创新模式外,改革过程中,面向普通班级的传统教学组也在不断完善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每个“史纲”班级由不同的主管教师主持,一学期的课时划分为不同专题,由多名教师合作讲授。课程改革过程中鼓励课堂主管教师探索多样化的授课方式与考核方式,形成自己的授课风格。“比如张永老师特别侧重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史、家族史。很多学生的家乡都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学生们可能听说过,但没有好好挖掘,在课上引导学生去研究,学生很感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思维。”“史春风老师侧重培养学生查阅和分析档案资料的能力。各显神通,各具风格。这也符合北大的精神嘛。”王久高开怀地说。

鼓励教师讲出传统专题课的新亮点,是教学团队规划课改方案的重点之一,但王久高也指出,必须把握好课程统一性与风格多样性之间的平衡。“如果不同的班级太不一样,教师总是讲他自己最擅长的,讲他自己研究的方向,这样也不行。”为了防止“各自为政”,教学团队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首先由课程主持人制定基本专题大纲,对每学期的教学提出具体要求,再通过集体探讨、集思广益,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要求、教学考核等方面制定相对统一的标准。

“史纲”教学团队共有9名教师,包括1位“50后”、2位“60后”教授,3位“70后”教学骨干,以及3位新入职的“80后”青年教师。如何协调和分配工作,让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各展其长,也是课改工作中带头人不容忽视的问题。课改团队内部形成了明确的分工:教研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主要负责宏观指导,在改革方向选择、教学大纲制定等方面“严格把关”;骨干教师则投入课堂教学的摸索,力求“实践出真知”;而青年教师既在改革过程中向前辈们学习,吸纳优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又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成为慕课建设的主力。“借助集体力量互相配合,能够产生‘1+1>2’的效果。”

教学:“引导学生去思考,才是一堂好课”

王久高坦言,“最大的挑战其实是备课。”为了保证课程内容的高质量,备课难度增加了不少。参考书目的拟定也颇费心神,“每一章我会推荐大约十本参考书,这个过程花了好多时间。”于浩如烟海的历史著作之中拣选出最具精华的学术经典,又要考虑到本科生的知识储备与接受能力,着实不是一件轻巧的工作。

而面对一个200多名学生的大班,3小时的课堂讲授会消耗大量精力。“讲课其实很伤元气,而且我总想把课讲好,讲得激情一点,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其实是比较累的。”学生的主动性一旦被激活,各式各样的提问也带来了不小的考验,“像我从晚上6点40讲到9点半,每次下课回到办公室,至少得坐下来歇半个小时。”“所以整体教学过程是比较辛苦的。”

为了更加有效地组织课堂,方便和学生交流,王久高会在每学期伊始选出班干部,有大班班长男女各一名,每个小班选定一名班长,通过他们了解学生的建议和期待,遇上不主动与教师直接交流的学生,也会让博士生助教和他们联系。“最重要的是倾听学生”,王久高认为,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征求学生的意见,根据其接受度调整讲授方式,是充分调动课堂积极性的一个秘诀。

“把历史讲鲜活,把现实讲深邃”,是王久高对自己多年教学体悟的总结。解读历史需要联系现实问题、热点问题,抓住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而要理解我们每个人正身处的当下,必然需要回到历史中,总结前人的经验与教训。“我觉得一堂好课要分析各种争论,不能回避问题。不是告诉学生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或者是引导学生重新看待这个问题,这才是一堂好课。”

为了发挥思政课对学生成长的引领作用,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王久高尤其重视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困惑联系起来。“共产党最重要的有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统一战线里面其实充满了辩证法。所以我就跟学生讲,你看现在很多学生的宿舍关系都处理不好,有了矛盾,你得把党的统一战线的精髓学会啊。怎样理解“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什么叫“有理”?什么叫“有利”?我要批评你,我肯定是有证据有道理的,这些都容易做到,关键是要有“节”,即有节制,适可而止,不能得理不饶人。把别人逼进绝境,人家就在绝望中找到希望,给你致命一击。”这类生动的实例还有许多。在王久高的课堂上,他常常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理论灵活运用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正视失败、树立自信。“我常常跟学生开玩笑说,当你从失恋中看到未来婚姻的幸福,从两次失恋中看到未来婚姻的双倍幸福,你就真懂辩证法了。”

前沿:“线上教育是未来的一种常态”

“我觉得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王久高表示,课程改革还有不少后续工作亟待完成,慕课教学是“史纲”团队重点打造的一个特色,未来也将在这方面展开前沿探索。

王久高对线上教育的关注已经持续数年。他对新技术成果的应用抱有更加乐观的判断:“现在年轻学生的学习方式跟以前不一样,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有变化,线上教育、线上教学肯定是未来的一种常态。”从这一理念出发,教学团队积极响应学校对线上课堂建设的号召,率先完成了慕课录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登上多个平台,现已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线上本科课程。

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线上教学的形式更加灵活,教师和学生选择上课的时间、地点都有更大的自主性。王久高告诉记者,有的学生反映线上课的效果更好,听课时更能静下心来。功能完备的慕课平台便于教师上传辅助资料、掌握学生的出勤状况与学习进度、更加快捷地搜集学生反馈。受疫情影响,上学期的教学全部在线上开展,逐渐成形的慕课系统也使得“史纲”的授课方便了不少,为教师们观察学生讨论提供了更多的空间。王久高希望,将来能对线上教育模式加以系统性的完善,在此基础上将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传统专题教学模式之下,一位老师需要到不同班级讲授相同的内容,如果能将核心知识点的讲授转移到线上视频课,而在线下重点安排答疑课和讨论课,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能增进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他对线上授课的优势给予了充分肯定。

“我希望能通过线上课堂把我们的课程推向社会,一方面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我们优质的课程也要能服务社会,这是一件积极的、正能量的事情。我这学期就参与了北大学堂相关课程的录制。北大就应该多做服务社会的事。新时代给了我们更多的机会。我们应奉献出不愧于新时代的教育成果。”王久高表示。

作者:校报学生记者 楼雨欣

编辑:振云

责编:燕元

载于2020年11月5日《北京大学校报》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