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发展史,见证了中国的百年巨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火车时速发展史简述 中国铁路发展史,见证了中国的百年巨变

中国铁路发展史,见证了中国的百年巨变

2023-06-15 22: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50年前,铁路被清朝统治者视为破坏风水的“奇技淫巧”。如今,“国民经济命脉”展开了史无前例的跨越式发展。从0.5公里的“展示铁路”到“八纵八横”的铁路交通网构建完毕,从“龙号”机车到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列车,再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中国铁路发展史,见证了中国的百年巨变。

  中国铁路的开端是吴淞铁路,1876年英国怡和洋行为首的英国资本集团擅自修建的。铁路吴淞铁路是一条从上海闸北向北通到吴淞口的窄轨轻便铁路,长14.5公里,因为它是出现在中国的第一条营运铁路。彼时,家国羸弱,清政府目无寸光,诞生于中国的第一条运营铁路本该绽放光芒,成为清政府看世界的窗口。然则被清政府第二年拆除,“奇技淫巧,破坏风水”老旧腐朽的清政府用短短八个字就葬送了中国铁路本该的蓬勃发展。二十多年弹指一挥间,从吴淞铁路到淞沪铁路,再到京张铁路,在詹天佑的带领下,中国铁路一步步的向前走,虽然步步维艰,虽然关关难过。

  中国铁路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新中国的成立。1937年,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落成。该桥由当代桥梁专家茅以升博士设计建造。然而竣工不到2个月,杭州城被日军攻陷。为了切断交通枢纽,茅以升不得不亲手炸毁这座耗时3年完工的大桥。彼时,民国时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频繁的战乱和外部势力影响让中国铁路在这一时期一直发展缓慢。彼时的中国铁路看不到希望,甚至于就连中国也满目疮痍。直到新中国成立,成渝铁路是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政府决定填补西部地区的铁路空白,开始建设成都到重庆的成渝铁路,1950年6月开工建设,1952年6月通车,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我大中国,无愧于“基建狂魔”之称,此时,我大中国国泰民安,全国上下都憋着一股干劲,一条条铁路或凌驾于“蜀道”之上;或穿梭于山川之间;或遨游于高原之巅。中国铁路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发展。

  宝成铁路北起陕西省宝鸡,南行达四川省成都,与成渝、成昆两线衔接,全长669公里,是沟通西北与西南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也是突破“蜀道难”的第一条铁路。宝成铁路于1952年7月1日在成都动工,1958年建成通车,1975年7月完成铁路电气化工程改造,成为全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大秦铁路建于1985-1997年,是我国西煤东运的主要铁路之一,也是我国新建的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重载运煤专线。青藏铁路是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铁路,全长1956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分两期建成,一期工程东起西宁市,西至格尔木市,1958年开工建设,1984年5月建成通车;二期工程东起格尔木市,西至拉萨市,2001年6月29日开工,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我国在施工中克服了青藏高原冻土层的世界性难题。

  现如今,中国铁路依靠科技创新,建设施工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先进通信信号技术装备大量应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电气化新技术运用取得重要成果,铁路工程质量大幅提高。2007年实行的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我国首次在各主要提速干线大规模开行时速高达200~250公里的中国铁路高速动车组列车,达到了目前世界上既有线路提速改造的先进水平。2008年中国拥有了第一条时速超过30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京沪高铁于2011年6月30日开始正式运营。此后,中国高铁里程不断增加。从2003年秦沈客专开始,中国高铁越来越多,中国高铁网络在中国越来越密,特别是近十年来发展的历程……复兴号于2017年6月25日正式作为中国标准动车组的名称,并于26日在京沪高铁正式双向首发。“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率先实现350公里时速运营,我国再次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百年之前,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干线铁路――京张铁路。百年之后,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京张高铁开启了世界智能铁路之先河。百年之前,从中国连第一条运营性铁路都需要外国人建造,百年之后,中国铁路已经走向国际舞台,中国铁路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中国铁路的百年巨变,映射着中国的百年巨变。可以说新中国成就了中国铁路,中国铁路助力新中国的伟大复兴。

  (文/陶鸿鹏)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文字和图片)由“供稿方陶鸿鹏”提供,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高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版权无法核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因本文产生的任何责任。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