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中国各朝代『佛』造像的历史、风格及其异同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中国历代石刻艺术特征 浅述中国各朝代『佛』造像的历史、风格及其异同点

浅述中国各朝代『佛』造像的历史、风格及其异同点

2024-07-02 19: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顶藏网APP】仿宋馆藏佛像 香樟木彩绘 自在观音坐像

【一、南北朝时期】

云冈的一部分石窟与印度的“支提”(Chaitya)十分相似,中间是圣坛或窣堵坡。建筑与雕塑则基本是中国式的。早期的较大的雕像有的高度超过70英尺(21米),粗壮结实,身上紧裹着有褶的服装。后来佛像变得苗条些,而头及颈部却几乎是圆柱形的。眉毛弯弯,与鼻梁相接。前额宽而平,在太阳穴处突然后折。眼是细长缝,薄唇,永远微笑,下巴尖尖的。这一特征多在同时期的小型铜佛像上见到。衣服不再紧贴而是披挂在身上,在脚跟处张开.左右对称,衣褶尖挺如刀,像鸟翼似的张开(这并非偶然,这时期中国书法常有尖锋)。佛像组群中有菩萨像,在印度菩萨作公主般打扮,在中国则几乎取消全部装饰,只戴简单的头巾和一个心形项圈。有长长的肩带,穿过在大腿前的环。

这时期的佛像容貌衣褶(在云冈石窟造像一区中)有三种最明显的派别:

第一种,是带着浓重的中印度色彩,比较呆板僵定,刻法呈现出在摹仿方面的努力。佳者虽勇毅有劲,但缺乏任何韵趣,弱者则颇多伧丑。引人兴趣者,单是其古远的年代,而不是美术的本身。

第二种,佛容修长.衣褶质实而流畅。弱者质朴庄严,佳者含笑超尘,美有余韵,气魄纯厚,精神栩栩。感人以超人的定、超神的动。是艺术的最高成绩,荟萃于一痕一纹之间, 任何刀削雕琢。平畅流丽,全不带烟火气。这种创造,纯为汉族本其固有美感趣味在宗教艺术方面的发展。其精神与汉刻密切关联,与中印度佛像,反疏隔不同旨趣。

第三种,以云冈石窟东部第三洞三巨像一组为例。这种佛像雕刻艺术,在精神方面乃大大退步,在技艺方面则加增谙熟繁巧,讲求柔和的曲线、圆滑的表面。这倾向是时代的,还是主刻者个人的,却难断定了。

装饰花纹在云冈所见,中外杂陈,但是外来者数量超过原有者甚多。观察后代中国所熟见的装饰花纹,则此种外来的影响势力范围极广。殷周秦汉金石上的花纹,始终不能与之抗衡。

云冈石窟是西域印度佛教艺术大规模侵入中国的实证, 但观其结果,在建筑上并未动摇中国基本结构。在雕刻上只强烈地触动了中国雕刻艺术的新创造,其精神、气魄、格调,根本保持着中国固有的风格。而最后却在装饰花纹上,给中国输入了大量的新题材、新变化、新刻法,散布流传直至今日。

南北朝 石雕释加牟尼及供养菩萨 (一组)_副本

南北朝-梁代(420-557) 红砂岩飞天五像佛_副本

南北朝 石雕佛头_副本

【二、北齐、北周 】

北齐(公元550-577年)统治者笃信佛教而过火。但在其统治的末期,开始开凿天龙山石窟,这些石窟里的大部分佛像站立着。头部是浑圆的,额头明显较低,眼睛虽然仍细但比较长,鼻与唇比较饱满。先前时期那种迷人的微笑几乎不见了,衣褶简单,直上直下。

北齐雕刻因地而异。今河北定县一带,产白玉石极佳。其全身各部亦以管形为主,衣裳极紧,衣褶仅似线纹。头笨大,胸高肩阔,其倾向则上大下小,其遗物极多。与北魏相较,则北魏上小下大,肩窄头小。北齐则上大下小,其律韵迟钝,手足笨重。轮廓无曲线,上下直垂。着并非是逐渐变化形成的,两者时间上相距不远,但由于新影响的输入(因文章篇幅所限,盖不赘诉),因而其变至骤。

其造像特点的体现:

北齐、北周之雕刻,以历史眼光观之,实可为隋代先驱。就其作风而论,北齐、北周为元魏(幼稚期)与隋唐 (成熟期)间之折冲。其手法由程式化的线形的渐入于立体的物体表形法,其佛身躯渐圆,然在衣褶上则仍保持前期遗风。其轮廓仍整一,衣纹仍极有律韵,其古风的微笑仍不罕见,然不似前期之严峻神秘。面貌较圆,而其神气则较前近人多矣。此时期可称为过渡时期,实治史者极宜感兴趣之时期也。

【顶藏网APP】 仿北齐馆藏佛像 香樟木彩绘释迦牟尼立像

【三、隋】

就佛造像的风格而言,隋代雕刻实为周齐雕刻之嫡裔。其大部分仍可称为“过渡式”的,但其中也出有少数精品,可以位我国最发达的宗教雕刻之列。杨隋帝业虽然只二代,匆匆数十年, 却实为是我国宗教雕刻的黄金时代。其时环境最宜于佛教造像之发展,而其技艺上也已臻完善,可以随心所欲以达其意。但隋代雕刻大体都甚严正平板,对于自然感仍少了一些味道。但对比元魏,隋对于人体部分的塑造却是有进步的。

其造像特点的体现:

隋代立像的腹部独特地挺出,头占全身的比例变小, 鼻子和下颚较以前丰满,眼睛仍细。但上眼皮凸出一些,显出其下的眼珠。这微微凸出的眼皮与眉毛下面的弧形平面相交形成柔和的凹沟口这交线像一张弓,重复了眉和眼睛的韵律。嘴变小了,造型精致的双唇使雕像微带笑意。颈子如截去尖端的圆锥体,从胸部突然伸出,与头部生硬相接, 颈部中段横一道深深的皱褶。衣服上的衣褶自然,卷边非常精致。如来佛的服饰永远保持朴素,与之相反,菩萨的服饰变得华丽。头巾和项链上嵌着餐石般的装饰。珠链从肩上垂下,间隔地挂着饰物,抵到膝部以下。

总之此时代之雕刻,由其形制蜕变之程序观之,其最足引人兴趣之点,在渐次脱离线的结构而作立体之发展,对物体之自然形态注意,而同时仍谨守传统的程式。椭圆形已成其人体结构之基本单位.然在衣褶上,则仍不免垂直线纹,以表现其魏齐时代韵律之观念也。

隋 石雕带背光立佛

隋 石雕菩萨头像

隋大业7年 铜鎏金观音立像

【四、唐】

中国的雕塑,尤其是佛教雕塑,在唐代直抵顶峰。在唐帝国版图之内,到处都在热情地雕凿佛像。此期作品,其美术上的优劣颇为一致。其身材颇肥硕, 头大而有强力,其笔法亦颇豪壮,而同时寓柔秀于强大之中,其衣褶流畅自然,出入深浅,皆能善表第三量。胁侍菩萨亦极普通,其身材较窈窕,带女性特征。

其造像特点的体现:

唐初与隋代的风格接近,很难明确区分。到7世纪中期,唐代自己的风格出现了,雕像更加自然主义了。大多数立像呈S形姿势,由一条腿平衡,放松的那条腿的臀部和同侧的肩部略向前倾。头部稍稍偏向另一边。躯体丰满,腰部仍细。菩萨的脸部饱满,眉毛优雅地弯曲.不像前一时期那样过分,很自然地呈弧形勾画出天庭。眉弓下也不再有凹沟。眼睛上皮更宽,眉下的曲面减窄。鼻子稍短,鼻梁稍短也稍低。鼻端与嘴稍近,嘴唇更有表情。发际移下,额头高度稍减,这时期的菩萨像的装饰不那么华丽了。头巾简化,头发在头顶上堆成高髻。服装更合身。仍然戴着珠串,但挂着的饰物减少了。

到8世纪初,出现一种非常人性化的如来佛像。他被雕凿成一个自我满足的、心宽体胖的俗世之人,下巴松弛,看不见颈子,有胖胖凸出的肚子。这是关于在菩提伽叶森林中修行的苦行者的不寻常的观念。这样的佛像不多见,但就人体形象的雕凿而言是十分高超的。(可见大足石刻)

【顶藏网APP】仿唐馆藏佛像 香樟木彩绘 释迦牟尼坐像

【顶藏网APP】仿唐馆藏佛像 香樟木彩绘 释迦牟尼坐像

【五、宋、辽、金】

此时代造像, 就形制言,或仿隋唐,或自寻新路,其年代颇难鉴别.学者研究尚未有绝对区分之特征。要之大体似唐像,面容多呆板无灵性之表现,衣褶则流畅,乃至飞舞。身板儿亦死板,少解剖之观察。就材料言,宋代雕塑,唐朝之后,石造佛像几乎停止了。宋代庙宇中供奉的佛像是木刻的或泥塑的,偶尔也有用铜铸的。

其造像特点的体现:

宋代雕塑最突出之点是脸部浑圆,额头比以前宽,短鼻.眉毛弧形不显,眼上皮更宽,嘴唇较厚,口小,笑容几乎消失,颈部处理自然,自胸部伸出,支持头颅.与头胸之间没有分明的界线。

唐朝菩萨那种s形曲线姿势不见了。宋代雕塑虽然并不僵硬,但唐代那种轻松地支持体重并降低放松的那一侧身体的安闲相不是宋代雕刻者所能掌握的。禅宗搞出另一种观音像,她坐在石头上,一脚踏石,一脚垂下,一臂下垂,一臂倚踞足膝上,称Maharajalilasana姿势。这种复杂的姿势向雕刻家提出了处理身躯和衣褶的新问题。

宋时期,就偶像学论,最受信仰者,观音,其姿态益活动秀丽,竟由象征之偶像,变为和蔼可亲的人类,且性别亦变为女,女性美遂成观音特征之一矣。尤其是菩萨像,此时日益显现为女身。服装过分华丽,珠宝、装饰太多。姿势僵硬,甚至冷淡,表情空模。(宋代四川最好的作品是大足石刻中少女般的菩萨群像。)

【顶藏网APP】 仿宋馆藏佛像 香樟木彩绘 观音坐像

【顶藏网APP】 仿宋馆藏佛像 香樟木彩绘 持经观音坐像

【顶藏网APP】 仿金代馆藏佛像 香樟木彩绘彩绘观音立像

【六、元明清】

元代,喇嘛教从西藏传入中原,该教派的雕塑匠人也来了。他们影响了明、清的雕塑。他们的塑像大都交腿而坐,胸宽,腰细如蜂,肩方,头部短胖,前额重现全身的韵律。头顶是平的,上面有浓密的螺髻,是如来佛头顶上特有的疙瘩形发式。

明、清两代是中国雕塑史上可悲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雕像,一没有汉代的粗犷;二没有六朝的古典妩媚;三没有唐代的成熟自信;四没有宋代的洛可可式优雅。雕塑者的技艺蜕变为没有灵气的手工劳动。

【顶藏网APP】仿元代馆藏佛像 香樟木彩绘断臂观音立像

【顶藏网APP】 仿明代馆藏佛像 香樟木彩绘自在观音坐像

图文编辑:顶藏百科

该文章仅供藏友学习交流之用,为顶藏网小编多年从业经验辛苦手敲码字成果,严禁直接盗文!

图文编辑:顶藏百科

该文章仅供藏友学习交流之用,为顶藏网小编多年从业经验辛苦手敲码字成果,严禁直接盗文!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