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岢岚精神”与浩瀚星河的不解之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nasa发射基地在哪 “岢岚精神”与浩瀚星河的不解之缘

“岢岚精神”与浩瀚星河的不解之缘

#“岢岚精神”与浩瀚星河的不解之缘|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819期】

岢岚简介

在晋西北黄土高原中部,有这样一处地方,它从战国时期开始,历经北齐、隋、唐、宋、明修筑之古长城遗址至今尚存;它曾是各时期、多朝代设镇、置军、修长城、屯驻大军、防御外侵的一座军事重镇;它曾在1948年被毛泽东主席路居时留下了“岢岚是个好地方”的深情赞誉。

没错,它就是如今的“岢岚县”。它虽名为“县”,可历史却源远流长。

早在远古新石器时期,即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禹贡古冀州地、虞夏为荒服,周初为蕃服;春秋属晋。晋三分后,为林胡楼烦王所据。战国属赵,置楼烦郡,秦属太原,汉属雁门郡,三国魏为羌胡属地。改置新兴郡,西晋仍置新兴郡,北齐该苏孤戍。魏以其地有岢岚山、名岚州。明洪武七年建镇西卫,八年设岢岚县,九年升为岢岚州。民国元年废州改县城,名“岢岚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撤销县置,与神池、五寨合并为“五寨县”,岢岚设镇,1961年,恢复岢岚县建置,2001年属忻州市至今。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便组建于此,成为我国目前四大航天发射场之一。50多年来,一代代太原航天人扎根岢岚、矢志航天,凝练形成了以“对党忠诚、为国争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志存高远、创新超越”为核心的“岢岚精神”。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为大家介绍太原航天人53年的奋斗历史。

发射场建设初期

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形势十分严峻,在中国受到苏联、美国军事威胁最严重之时,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作出了“发射基地要逐步搬家”的战略性政策。从此,荒凉的晋西北高原拉开探索浩瀚太空征程的序幕。

“宁可少活20年,也要解决用水难。”“天是罗帐地是床,安家山沟扎营房,三块石头架口锅,土豆白菜当干粮。”……这些流传至今的顺口溜,生动反映了老一辈创业者以身许国,战天斗地的场景。

1967年1月,在刺骨的严寒中,中心创业者开始了建设我国自主设计的第一个航天发射场的艰难跋涉。此时,离第一次发射任务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从零开始,白手起家建设航天发射场,几乎没有经验可循;十年浩劫专业技术人才奇缺,各类资源紧缺;大型施工器械几乎没有,手搬肩扛是最主要的施工方式;西北高原常年低温,可施工时间短,冻土层厚,施工难度大;既要搞工程建设,还要组织航天发射……

在如山的困难面前,晋西北航天人用一腔报国热情,披荆斩棘、砥砺前行。1968年12月,某型号任务首次全程飞行试验圆满成功,这也是发射场第一次执行试验任务,创造了一年组建、两年试验、首战告捷的奇迹。

探索浩瀚宇宙

1986年以后,中心职能使命不断拓展,实现了综合试验能力整体跃升。相继执行了以二代卫星、铱星等为代表的专项工程和试验任务。

1988年9月7日5时30分,中心在7号发射塔架首次使用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一颗近圆形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场具备卫星发射能力。1990年9月3日,第2颗气象卫星成功发射。

二代应用卫星工程是为完成风云一号、资源一号等发射试验而进行的专项工程,于1993年4月开工,1995年12月全部完工。主要建设项目有3号卫星测试厂房、车库、空调机房等。

铱星工程是为发射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商用通信卫星而建设的,于1994年7月开工,1995年12月顺利完工。1997年9月至1999年6月,在7号发射塔架,中心用长征二号丙改进型运载火箭连续6次以“一箭双星”方式将12颗美国铱星送入太空,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承揽的同一型号卫星数量最多的对外发射任务,推动了中国航天进一步走向世界。

5.24抢险排故

1995年5月24日,大家正在按照计划执行任务加注工作,当氧化剂加注完毕,工作人员撤收加泄连接器时,险情突然发生了……

由于箭体上的加注活门没有自动关闭,四氧化二氮液体在箭体内高压作用下,急速向外喷射。剧毒强腐的液体喷溅在操作手的防化服上,并顺着防化服的缝隙渗流到他们的身上,两名操作手的脸、脖子等部位严重烧伤。更为严重的是,加注燃料泄漏不止,喷射而出的燃料化作红色的液体漂浮在空气中,发射塔上空顿时毒物滚滚、烟雾弥漫,如果不及时堵住泄漏口,意味着箭体将报废,数年的科研成果也将付之东流。

险情就是命令。泄漏发生后,发射场技术室和加注分队的工作人员争先穿起防化服,主动请求登塔抢险。冒着滚滚毒烟,一批批操作手冲上塔架,前一批昏迷倒下了,另一批又挺身而出,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没有一个人畏惧退缩,他们的念头只有一个:尽快堵住泄漏,排除险情。

在阵地指挥小组的组织下,先后有8批50多人次登塔抢险,23人中毒、烧伤而住进了医院,经过近5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战,终于排除了险情,保住了产品,形成了“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连续作战”的5.24排故抢险精神。

谱写“两种精神”

为了祖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一批批航天科技人员甘愿舍弃都市生活,来到这里献青春、献终身。

笔者看到一份统计资料:为了完成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的发射任务,中心保障部张立华,在检修供电线路时以身殉职;中心计划处工程师孙文元,患有严重的胆结石病,率队驱驰千里,到深山峡谷执行火箭遗骸搜索任务。20多天的野外生活,使他胆囊萎缩,功能几近尽失。

据不完全统计,任务中,中心510人推迟假期,230人在父母、亲人病重、病危之际坚守岗位,100多人带病工作,许多人妻子临产但因任务需要而无法回家照顾,几十对夫妻把幼小的子女寄托在老人或亲友家,双双奔赴任务一线……

一代代航天人谱写出的“两种精神”即立足场区、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着眼试验、甘愿吃苦的献身精神,将和中心创造的成就一样永载史册。

老塔架焕发“新青春”

2013年11月,发射场迎来了国家某重点型号首飞任务,考虑到新塔架分身乏术,上级决定在已下岗的“老塔架”上执行该型任务。当时的“老塔架”已超过40年服役期,又封存了整整5年未启用,所有线路管道是否通畅,设备是否完好,相关配件厂家是否还生产,全部都是未知数。并且由于地势下陷,塔架和地面产生了4度的倾角,这将给发射带来极大风险。当时有的同志在私下埋怨:“拖拉机再修也跑不出法拉利的速度。”但时任1号指挥崔利军却表示:“别人可以发牢骚,但我不能讲条件。”在誓师大会上他立下了军令状:誓让“老塔架”焕发新青春!

可要知道,塔架上几百条管路、上千台设备、上万个元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埋下隐患。为确保万无一失,他带着技术小组对全部设施设备进行“扫荡式”的检测,一个接头一个接头地过,一台设备一台设备反复运行考核。

最终不仅取得塔架重新启用后任务首飞圆满顺利,还创下了平台打开时间最短、空调最低温保障等多项纪录,使老塔架再创新辉煌。

红色教育基地

继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挂牌“红色教育基地”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也紧随其后,2019年12月26日挂上“红色教育基地”的牌子。

中心共有历史展览馆、航天功勋塔架、革命烈士陵园三个场所入选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首批20个“红色教育基地”名单。

历史展览馆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历史展览馆,以历史沿革为经,以重大时间为纬,划分场区创建展览区,建设综合型试验场展览区,建设现代化发射中心展览区。通过一件件历史文物,一个个历史故事,系统展示了中心从西北大漠转战晋西北高原,不断创造进军中国太空的光辉历程。

航天功勋塔架自1976年开始建设,1979年建成并开始执行任务,塔高76.91米,主要用于火箭起竖,对接及垂直测试发射。原本设计使用寿命为30年,后进行了4次大型维修改造,共执行48次发射任务,任务发射成功率百分之百。

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寨子山南坡,是航天人心中的精神圣地,这里长眠着98位英烈,不远处两座巍巍高耸的发射塔架,与庄严肃穆的青色坟冢遥相呼应,共同诠释着中心人的铮铮誓言。斗转星移、日月如梭,但“两弹一星”的血脉却永远流淌。

刷新进军太空新高度

自中心建成后,太原航天人们不断用实际行动,创造着中国航天史上的奇迹,

1988年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发射成功,这是我国首次向极地轨道发射传输性遥感卫星,标志着航天发射能力达到新高度。以及1997年第一次与美国进行航天合作,将摩托罗拉公司制造的两颗铱星送入预定轨道,打开了中心进军世界航天发射领域的大门。

此后,2002年的首次固体运载火箭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发射能力进入新纪元。在2015年,我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首战告捷,创造了“一箭二十星”的一箭多星新纪录。2019年太原航天人用时6个小时,成功发射两次,送入太空7颗卫星,再次创下中国航天新纪录……

每一次刺破苍穹背后都离不开强大信念的牵引,每一次中国高度的提升中都少不了精神世界的支撑。作为“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之一,晋西北航天人在心中播下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忠诚使命、创新超越”的精神火种。每个第一,都是进军太空的新高度;每个第一,都铭刻着航天人忠贞不渝的报国信念。

天地征程,雄关漫道。50年来,不管岁月如何流转,时代怎样变迁,晋西北航天人矢志报国的忠诚从未消褪,探索浩瀚太空的步伐永不停息。在未来的铸剑征程中,太原航天人将继续以新时代“岢岚精神”为核心,再度刷新中国航天新记录……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